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製造研究協會在 1996 年進行一項“環境負責製造(ERM)”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稱環境意識供應鏈(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ECSC)或環境供應鏈(Environmentally Supply Chain,ESC)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 它以綠色製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

基本信息

簡介

綠色供應鏈廣義上指的是要求供應商其產品與環境相關的管理,亦即將環保原則納入供應商管理機制中,其目的是讓本身的產品更具有環保概念,提升市場的競爭力。在作法上,有些企業提出以環境為訴求的採購方案、績效原則或評估過程,讓所有或大部分的供應商遵循。而另一些企業則研訂對環境有害物質的種類並列出清單,要求供應商使用的原料、包裝或污染排放中不得含有清單所列物資。如知名的運動鞋製造商耐吉公司為配合環保訴求,於1998年淘汰對聚氯乙烯做為其產品的主要材料,並要求供應商,原因是聚氯乙烯焚化處理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戴奧辛。

目前大家所謂的綠色供應鏈,則大都指進入21世紀後,歐盟所倡議綠色產品所造成的供應鏈效應。歐盟先進國家看準供應鏈間環環相扣的利益關係,積極將一些環保訴求跳脫過去道德勸說的層面而開始立法,並且訂定時程確定要執行,希望以歐盟龐大的商業市場為後盾,帶領全世界製造業進入一個對環境更友善的新紀元。最受人注意的是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WEEE)及「電機電子設備限用有害物質指令」(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RoHS)等。歐盟於2002年11月通過WEEE及RoHS指令,並於2003年2月13日正式公告10大類電機電子設備之回收標準,並要求2006年7月1 日10大類電機電子設備中不得含有鉛(Lead)、鎘(Cadmium)、汞(Mercury)、六價鉻(Hexavalent chromium)、溴化 耐燃劑(Polybrominated biphenyls, PBB;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等六種物質。隨著指令的正式公布,各項電機電子產品中含有上述六種禁用物質及其化合物的電子產品均必須使用替代材質來代替被管制的材質,而此一指標性規定,已演變成全球性環保要求,也成為資訊電子產業基本技術門檻。

體系構建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近年來,世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中國,隨著經濟財富的增加,消耗的資源也越來越多,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事件頻繁發生。圍繞生態環境問題,人類社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滿足子孫後代需要之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視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兩大基石,兩者缺一不可。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GSCM)正是將“綠色”或“環境意識”與“經濟發展”兩者並重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研究現狀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至今雖無統一定義,但研究發展不斷。Webb於1994年研究了一些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建議通過環境準則來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同時注重再生利用,並提出了綠色採購的概念。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資助40萬美元在密西根州立大學製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一項“環境負責製造(ERM)”研究,於1996年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並將綠色供應鏈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1997年,Min等人討論了在選擇供應商的決策中如何考慮環境保護因素,以及綠色採購在減低廢物中的作用。1999年,Beeman將一些環境因素引入供應鏈模型,提出了更廣泛的供應鏈設計方式。Hock則研究了供應鏈實際運作過程中如何保持生態平衡。1999年,但斌等綜合考慮了綠色供應鏈的目標(環境保護與資源最佳化利用)、對象(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用戶)、技術基礎(綠色製造、供應鏈管理)和內容(決策技術、運作與管理、製造過程、集成技術、再造工程)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綠色供應鏈的體系結構。2000年,武春友等人認為綠色供應鏈構建時要考慮公眾、法律及環境標準的壓力。2001年,鄭迎飛等談到綠色供應鏈的成功運營離不開高層的重視。2003年,汪應洛等人也提出社會系統(包括規制、文化、倫理等)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有一定影響。

體系構建

綠色供應鏈的體系構建殘缺不齊。綠色供應鏈管理所追求的是經濟利益和綠色利益即環境利益雙豐收,以致達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裡的綠色效益包括環境保護和資源最佳化利用。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要考慮的是各種影響因素。這是我們把影響因素分為兩大類——驅動因素和障礙因素。

1)驅動因素包括四個方面:

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益。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聯盟來實施綠色供應鏈。在綠色供應鏈中可與上下游企業進行整合,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為整個供應鏈帶來更多效益。

增加客戶價值。綠色產品不僅保護環境,也為客戶帶來綠色收益,可贏得顧客的長遠信任。

提升企業綠色形象。實施綠色供應鏈的企業可以樹立產品的安全可靠、重視社會責任的信息,贏得顧客青睞。

可規避綠色技術貿易壁壘。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已開發國家都重視生態問題,並為此設立了相應的技術條款和環保法規。而企業要長久生存就必須使產品達到相應的綠色標準,而要達標就必須實施綠色供應鏈。

2)障礙因素包括五個方面:

實施綠色供應鏈會帶來財務負效應。綠色供應鏈雖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綠色回收和廢棄物的處理卻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兩者相抵可能會使財政入不敷出。

企業之間缺乏信任。企業在決策時總是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而非整個供應鏈或社會效益最大化原則。企業希望自己的上下游企業實施更多的綠色工藝,這樣就可為自己的產品達到綠色標準而花費最小的成本。

實施綠色供應鏈的技術和知識欠缺。雖然綠色供應鏈在理論上可以建立,但相應的綠色產品的開發和廢物的處理技術和手段有待建立和提高。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環境標準與稅費制度仍不完備。各個國家環境標準不同,尤其是中國環境制度不健全,執法監督不利。

企業文化(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不同。企業文化是影響供應鏈企業間合作關係的首要因素。正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如果雙方沒有互相理解的文化理念,則很難合作,即使合作,也會因管理成本過高而失敗。

3)綠色供應鏈的運作分析

前面分析了綠色供應鏈構建時應考慮的相關因素,下面探討綠色供應鏈是如何運作的。

這裡以綠色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GSC-MIS)為核心,它通過Internet與各地的供應鏈、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物流商相連線,互換信息。而供應商、製造商等又各自組建自己內部的管理信息系統(即內部MIS)。零售商組建內部MIS與用戶相聯繫。其它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物流商等與零售商同樣道理。GSC-MIS又通過Intranet與環境管理系統(EMS)、知識管理系統(KMS)、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MS)、財務管理系統(FMS)、質量管理系統(QMS)連線在一起。而決策支持系統(DSS)通過EMS、KMS、HRMS、FMS、QMS反饋的信息,同時考慮社會系統的一些因素,並聽取專家的建議後決定是否流程重組或改進,把最終的結果傳遞給GSC-MIS。整個綠色供應鏈就這樣運行管理。

社會系統

社會系統是由綠色供應鏈運營的社會因素構成,具體包括政府或者國際性組織對供應鏈成員的規制、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與倫理道德等因素。綠色供應鏈要想穩定運行是離不開社會系統的。

環境管理系統(EMS)是區別於非綠色供應鏈的顯著特徵,主要職責是產品和工藝的綠色性指標的建立以及整個流程的監督與評估(包括評價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方法的確定)。EMS是過程和實踐的集合,它能使組織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增加其運作效率,幫助組織系統地管理環境的“腳印”——其活動、產品和服務等對環境的影響。EMS不僅有助於組織注意其法律法規上的責任,而且能夠提供尋求比如像能源效率、資源保護等環境方面的工具。EMS是規範的管理系統,對供應鏈內部的管理、組織和環境績效的改善負責,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創建環境策略;

建立適當的目的和目標;

幫助設計和實施針對這些目標的計畫;

監視和評估這些計畫的效果;

監視和評估公司內部一般環境管理活動的效果。

知識管理系統(KMS)是關於綠色供應鏈的所有相關知識的收集與管理,以及智慧財產權的界定。主要包括供應和採購知識、設計和產品知識、生產運作和物流知識、渠道管理和分類知識、品牌和客戶知識。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MS)可以對整個綠色供應鏈的人力進行調配,使用使得整個供應鏈人的效率得到最好的發揮。財務管理系統(FMS)和質量管理系統(QMS)分別對供應鏈的財務狀況和產品質量進行監督。

決策支持系統(DSS)是整個供應鏈的最高決策機構,下設四個小的資料庫,分別是資料庫、模型庫、知識庫和方法庫。其中知識庫不同於知識管理系統,它主要是關於供應鏈的業務流程知識、客戶關係知識和戰略聯盟知識的存儲以備決策支持系統的調用。

總結

綠色供應鏈是在傳統供應鏈的基礎上考慮環境問題,因此綠色供應鏈具有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兩個目的,有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深刻的內涵。在設計綠色供應鏈時不僅要考慮更多的因素,而且還要考慮這些因素的協調問題,這就使得整個體系變得異常複雜。同時也使得綠色供應鏈管理也難上加難。

影響構建因素

影響構建企業綠色供應鏈的決策因素主要包括產品生命周期的影響、供應鏈的不同階段分析、影響環境的回收再利用方式和通過對組織性能的影響考察綠色供應鏈的績效等幾方面:

產品生命周期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會影響綠色供應鏈:在產品介紹階段,設計對產品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在產品設計時考慮環保性能就會對供應鏈的生態效應產生很大的作用,在設計產品時應考慮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因素。包括使用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對環境的長期影響、產品生產和組裝所使用的能源、再製造時的易拆解性、產品的耐用性以及最終的廢品處理方式等。在成熟和衰退階段,改善加工工藝和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統非常重要。所以,在做環境管理決策時考慮產品生命周期中的位置至關重要。

供應鏈階段分析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主要包括從原材料採購、生產、銷售到逆向物流等,另外,包裝對於供應鏈的影響很大。在原材料採購階段,如果購買的材料是可回收的或者可重用的,或本身就是再生材料的話,就會有利於綠色供應鏈。這個階段中選擇供應商也是很重要的決策之一。最好是選擇一些擁有ISO14000認證的供應商,因為與這些供應商合作會減少產生環境問題的風險。生產階段從多方面影響綠色供應鏈,主要包括:使用可再生資源的生產能力,將再製造或者再利用的部件結合到整體系統中的能力,拆解配件的能力,以及這些生產工藝如何有效地減少材料的浪費等。銷售和運輸網路對綠色供應鏈的影響也很大,許多決策因素,包括銷售點的位置、運輸的方式、控制系統等對產品的正向和逆向物流都有很大的影響。銷售渠道的設計要考慮消費者的特徵和需求以便建立有效的分配網路。逆向物流的運作主要關注於可再生產品的回收,以及一些未使用的退貨或者返還的產品。逆向物流一般包括收集、分解、檢驗、再加工、再製造和再次銷售的過程,包括從產品回收網路到各處理環節的設定。

回收再利用方式

產品的回收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減少資源使用、再使用、再製造、再生資源和廢物處理。減少資源使用是可以由生產組織事先控制的。而再使用、再製造和再生資源的主要區別是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再使用一般保持產品的原來物理結構,對產品材料的替換很少;再製造需要一些拆解並且替換一些配件,以便使得產品的性能與新產品一致。再生資源會改變原來的物理或者化學結構。所有這些處理流程都需要相應的加工過程和技術,比如,拆解技術在再製造過程中非常重要,而再用過程需要更多的清洗工序。所以,企業在建立綠色供應鏈時,應該按照組織和產品的特點,選取對產品再回收利用的處理方式,以求最大化地利用回收資源和企業優勢。

通過對組織性能的影響考察綠色供應鏈的績效:一個組織的性能評價標準包括:成本、質量、時間和柔性。雖然這些性能需求不一定基於環境因素,但是可以用來鑑定不同的綠色供應鏈的決策方案對它們的影響。考慮這些因素是必要的,因為不同方案的選擇不僅要支持綠色供應鏈,而且也要與企業的商業需求相一致。

技術支持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在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具體問題,如綠色材料選擇、綠色採購、綠色生產計畫、綠色包裝、綠色倉儲、綠色運輸、綠色分銷和回收處理等,如何將這些過程有機集成起來,發揮整體最最佳化效益,是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供應鏈綠色化的關鍵。這其中套用到的信息技術包括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換,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資料庫和統一的數據傳輸格式,利用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實現各節點企業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的信息集成與交換。

綠色供應鏈管理能夠獲取優勢的基礎正是依靠先進的技術做支撐,同時要緊隨技術的發展,加強企業套用和集成技術的能力。這方面的技術包括物流過程自動化、企業資源計畫、業務流程重組、電子數據交換以及環保技術等。

另外,重新審視從企業內部到外部的業務運作方式是作為一個動態聯盟的綠色供應鏈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提高綠色供應鏈的效率,需要在時間上重新規劃企業的供應流程,在地理上重新規劃企業的供銷廠家分布,在生產上對所有供應商的製造資源進行統一集成和協調,樹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思想要求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各個成員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寓環保意識於企業決策之中,開展以消除和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為中心的供應鏈管理活動。每個企業應充分認識到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競爭力,降低產品成本和追求可持續發展。

意義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對於企業而言,綠色供應鏈管理不應是一種強制性實施的環保策略,可以與企業的經濟利益相一致,它不僅是一個社會效益顯著的行為,也是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當前的企業既注重其競爭能力也注重自身的社會形象。越來越多的重要客戶已提出作為供應商應該擁有一整套有效的環境管理措施。綠色供應鏈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給企業帶來良好的聲譽和綠色產品的品牌形象,擴大產品市場。生產原料的節約降低了最終產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從而最終消費者只需付出更低廉的價格就能得到更安全、更環保的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將全面改善或美化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既可改善員工的健康狀況和提高工作安全性,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又可使員工心情舒暢,有助於提高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效率,以創造出更大的利潤;進一步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社會形象,為企業增添無形資產。

另外,企業的行為都是建立在所有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對話基礎上的,是供應鏈系統最優的,供應鏈上游所取得的生產綠色化方面的成就可以在供應鏈後續過程中得到放大。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不僅自身更容易達到環保標準,而且還可以促進供應鏈上其它企業環保達標。綠色供應鏈通過建立長期的成員合作關係來同時達到商業利潤和環保的目的。

當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措施已經被逐漸採用,顯著的例子就是許多歐洲工業化國家建立了環境立法,讓生產商為其產品的逆向物流負責,包括舊產品和工業廢品的處理。另外,一些全球性的企業,比如IBM,施樂公司等均採取有效措施,整合他們的供應商、批發商等,改善設計和生產工藝來提高產品的可重用性,促進綠色供應鏈的發展。

基本途徑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由於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因此企業在決定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應仔細分析自身的狀況,要從承載能力和實際出發,既能解決企業急需的問題,又能以較快見效的環節作為突破口,明確認識實施目標,確保成功。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重新思考、設計和改變在舊的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

強化企業領導和員工的環境意識,企業高層領導轉變觀念,積極地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恰如其分地同供應鏈聯繫在一起考慮,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企業各個層次員工的環境認識,讓員工了解企業本身對環保的重視。

實施綠色採購。儘量根據企業的需求,採購原材料和零部件,減少原材料和零部件庫存量,對有害材料,儘量尋找替代物,對企業的多餘設備和材料要充分利用。

加強供應商的環境管理

綠色供應過程對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據製造商本身的資源與能力、戰略目標對評價指標加以適當調整,設定的指標要能充分反映製造商的戰略意圖。其次,強調供應商與製造商在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上對環境保護的認同,這是實現供應鏈成員間戰略夥伴關係形成的基礎; 複次,供應鏈成員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最後,在供應商之間具有可比性,這樣有利於在多個潛在的供應商之間擇優比較。

加強用戶環境消費意識

要從中國人均資源占有水平低、資源負荷重、壓力大的角度出發,充分認識綠色消費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發展綠色消費可以從消費終端減少消費行為對環境的破壞,遏制生產者粗放式的經營,從而有利於實現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發展綠色消費不僅可以從優質無污染的消費對象來改善人們的消費質量和身體健康,而且在消費過程中通過觀念的轉化、行為的轉變,提高廣大民眾對環保、綠色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加強管理部門環境執法

由於一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資金是相對有限的,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否最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就不能確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會對生產過程進行適當的修改,但由於習慣、經驗、技術、設備和資金的影響,大多數企業生產方式的修改是有限的,效果怎樣也不能很好地考察。即使有一些企業效益很好,想對生產過程進行大改造,節約資源和能源及減少環境污染,也不願冒風險。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不顧環境污染。這時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進行。執法部門廣泛深入地宣傳環保,既向各企業決策者宣傳綠色市場行銷觀念,又向廣大消費者宣傳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針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方式進行教育培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