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明紀事

殘明紀事

《殘明紀事》是一部編年體南明永曆朝史籍,記事始於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桂王藩府自湖南衡州移駐粵西,終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永曆朝覆滅,永曆朝是明殘餘勢力在西南地區建立的小朝廷,它誕生於清兵壓境、勢同危卵之時,居無定所,聞警即逃,嘗盡顛沛流離之苦。

基本信息

簡介

《殘明紀事》,又稱《大明紀事 》,一卷,作者姓名不詳,該書卷首有古滇桐山羅謙序文,因此後世多
殘明紀事殘明紀事
題羅謙撰,實際羅氏序文中已講得很清楚,“避兵陽武,復得《殘明紀事》一編,是他人所作而羅謙得之,非羅謙自撰。

詳細介紹

《殘明紀事》是一部編年體南明永曆朝史籍 ,記事始於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桂王藩府自湖南衡州移駐粵西,終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永曆朝覆滅,永曆朝是明殘餘勢力在西南地區建立的小朝廷,它誕生於清兵壓境、勢同危卵之時,居無定所,聞警即逃,嘗盡顛沛流離之苦。永曆朝前期,依靠瞿式耜、何騰蛟等人的忠心報國,加上農民起義軍餘部奮力抗清,尚可勉力維持西南殘局,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瞿式耜、何騰蛟等著名抗清將領先後遇難,重要的後方基地桂林淪陷,永曆朝陷入危亡之中,幸賴占據滇黔的孫可望、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支持,永曆朝才又苟延殘喘了十年,永曆朝前四年的歷史,《明季遺聞》、《所知錄》、《東明聞氏錄》等書均有詳備的記載。

意義

永曆年後,永曆政權逃亡滇黔蠻荒 之地,由於資料缺乏,有關這段歷史的記載比較少,《殘明記事》可以說填補了這一空白,它對永曆朝前四年歷史的記載非常簡略,而以主要篇幅敘述永曆政權流亡滇黔的情形,其中對孫可望、李定國的抗清活動,及二人之間的爭鬥,記載尤為詳細。羅謙序文稱該書“始末厘然具備,而奸邪罪狀,叛逆情狀,昭然可睹”不為妄語。

起義簡介

走投無路,投靠孫李
孫可望、李定國是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將領 。1646年,張獻忠在四川西慶兵敗戰死,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整編起義軍餘部,撤退到滇黔地區,並占據了滇黔兩省,繼續抗擊清軍。1652~1655年,李定國率農民軍轉戰湖湘及兩廣地區,殲滅了數十萬清軍精銳,擊斃兩位有名的王爵——孔有德、尼堪,收復了大片失地,在抗清過程中,農民軍目睹了清軍的殘暴,於是就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號,擁戴永曆皇帝朱由榔,共同抗擊清軍。桂林、南寧等地相繼淪陷後,永曆政權也無法在兩廣立足,遂流亡到滇黔,託庇在孫可望、李定國農民軍旗幟下。
孫氏專權,明廷內耗
孫可望是一個極具政治野心的農民軍領袖。農民軍剛占據滇黔,他就想請永曆帝封他為秦王,以達“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企圖。由於永曆朝閣臣嚴起恆和給事中金堡的極力反對,未能得逞。永曆政權流亡滇黔後,日漸式微,庸懦無能,孫可望遂開府貴州,真正做了秦王。他驕橫無忌,濫殺朝臣,根本不把永曆帝看在眼裡,甚至想取而代之。朝臣中比較有骨氣的吳貞毓、徐極等人不滿孫可望的專橫,秘密通信給正在出征廣東的李定國,請他回來迎接永曆帝,孫可望得知後,將吳貞毓等十八人全部殺掉,史稱“十八先生之獄”,孫可望還妒忌李定國的赫赫戰功,不予實際的支持和援助,致使李定國恢復兩粵的戰績,功敗於垂成,喪失了抗清鬥爭以來最有利亦是最後一次戰機
孫李決裂,南明覆滅
1656年,孫可望、李定國最後決裂,李定國奉永曆帝建都昆明,孫可望為李定國所敗後,轉投清廷。至此,永曆朝的疆土僅剩西南一角,形勢岌岌可危,李定國雖欲圖謀“反清復明”之大業,但苦於內外交困,終成泡影。1659年,李定國在雲南磨盤山敗於清兵,永曆帝逃到緬甸境內,南明小朝廷已是日暮途窮。1661年,緬甸國王迫於清朝壓力,處死了永曆帝的隨臣,1662年,又將永曆帝及其眷屬送回雲南,吳三桂殺死永曆帝,結束了永曆朝。《殘明紀事》現存《三異詞錄》本、《明季野史四種》本、《適園叢書》本及多種鈔本,該書用明代年號,稱永曆為帝,觸犯了清朝的忌諱,乾隆五十三年,軍機處奏請禁毀《適園叢書》本附清王士禛識之:“此書系明代 遺臣所著,故於永明王稱帝而於永曆編年,於理則乖,於義則背,第所載不過永明王之始末,並無悖逆,故改而存之,是本即是天子御覽,亦洞鑒其為下不信之忱也”。據此則是書已經王士禎竄改,失去了本來面目,有說《殘明紀事》即屈大均之《安龍逸史》,經王士禎修改而成,可備參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