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屠格涅夫的母親是一位殘暴的農奴主。屠格涅夫自幼目睹地主階級的兇殘專橫,早就產生了對農民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
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師父李根(中文譯名)共同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標誌著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到了別林斯基的好評,此後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誼。在這之後屠格涅夫開始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他還創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
19世紀50年代初,發表中篇小說《多餘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
1847年-1852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小說《木木》。
1855年屠格涅夫發表劇本《村中一月》,開始逐漸關心知識分子與貴族的衝突問題。1856年他發表小說《羅亭》,塑造了一個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動的小貴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發表《貴族之家》。
1860年他發表小說《前夜》,塑造了一個革命者英扎羅夫的形象,杜勃羅留波夫非常看重這篇小說,發表了評論《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斷言“前夜離隨之而來的白天總是不遠的”,認為屠格涅夫描繪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這一斷語,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發表這篇評論,涅克拉索夫沒有同意,導致了屠格涅夫和《現代人》雜誌的決裂。
1862年屠格涅夫發表《父與子》,主人公巴扎羅夫狂傲,重視行動,重視科學實驗。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擊。
1860年代後期,他長年居住在國外。他結識了許多外國作家如他與法國作家喬治·桑、福樓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人關係密切。他向西歐介紹俄羅斯文學,特別是普希金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1867年,他創作了長篇小說《煙》。
19世紀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國。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回憶的中篇小說”,如《草原上的李爾王》、《普寧與巴布寧》和《春潮》等。1877年他發表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遠離祖國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寫了83篇散文詩表達了他暮年的情懷。
1883年8月22日,屠格涅夫病逝於巴黎。根據他生前的遺囑,遺體被運回俄國安葬在彼得堡的沃爾科夫墓地的別林斯基墓旁。
個人生活
屠格涅夫終身未娶。 他一生中唯一的真愛獻給了歌唱家波琳·維亞爾多夫人。她是有夫之婦,而且婚姻美滿,屠格涅夫和她的家庭保持著友好關係。個人的幸福毫無指望。但他還是把一生都獻給了這位維亞爾多夫人,只要有可能就住在離她家不遠的地方,她的兩個女兒出嫁的時候,屠格涅夫給她們各備了一份嫁妝。
屠格涅夫24歲時和女僕阿芙多季雅相戀,屠格涅夫的母親剛一聽到屠格涅夫愛上了阿芙多季雅的傳聞,就大發雷霆,下令立即把“犯了過失的女人”從斯巴斯科耶打發走。阿芙多季雅-葉爾莫拉耶芙娜只得到莫斯科去。在那兒,她靠做裁縫餬口。她離開時已經懷孕了,次年春天生了個女兒,名叫別拉蓋雅。女兒出生後不久,便被從母親那兒抱走,送到祖母的莊園。阿芙多季雅·葉爾莫拉耶芙娜後來嫁給小市民卡盧金。屠格涅夫每年付給她贍養費,直到她1875年去世。
屠格涅夫的這個女兒和祖母生活在一起並不幸福。在女兒5歲的時候,屠格涅夫將她交給他終生戀慕的女友波琳·維亞爾多撫養。1865年2月,23歲的女兒出嫁。屠格涅夫對女婿印象很好,認為他漂亮、善良而又能幹,嫁給他女兒會得到幸福,因為新婚之家在物質上是有保障的:女兒得到父親一份豐厚的嫁妝,女婿加斯頓·勃留艾是一家玻璃廠的廠主。不久,屠格涅夫有了外孫們。屠格涅夫本人從未嘗到過家庭幸福,他特別熱切地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幸福。然而,生活無情地欺騙了父女倆。加斯頓破產了,並且揮霍了妻子的所有嫁妝。夫妻之間不和,美滿的家庭被徹底破壞。別拉蓋雅帶著孩子,沒帶任何財物,離開丈夫跑到瑞士。屠格涅夫雖然已經年邁,病情嚴重,仍然儘可能地資助她,幫助她躲藏起來,甚至臨死也沒能見她一面。
主要作品
中文名 | 體裁 | 發表/出版年份 |
《黃昏》 | 詩歌 | 1838 |
《帕拉莎》 | 長詩 | 1843 |
《單身漢》 | 戲劇 | 1849 |
《首席貴族的早餐》 | 戲劇 | 1849 |
《多餘人日記》 | 中篇小說 | 1850 |
《木木》 | 中篇小說 | 1852 |
《獵人筆記》 | 遊記 | 1852 |
《羅亭》 | 長篇小說 | 1856 |
《阿霞》 | 中篇小說 | 1858 |
《貴族之家》 | 長篇小說 | 1859 |
《前夜》 | 長篇小說 | 1860 |
《初戀》 | 中篇小說 | 1860 |
《父與子》 | 長篇小說 | 1862 |
《煙》 | 長篇小說 | 1867 |
《旅長》 | 中篇小說 | 1868 |
《不幸的姑娘》 | 中篇小說 | 1869 |
《回憶別林斯基》 | 散文 | 1869 |
《奇怪的故事》 | 短篇小說 | 1870 |
《草原上的李爾王》 | 中篇小說 | 1870 |
《春潮》 | 中篇小說 | 1872 |
《契爾諾普哈諾夫的末日》 | 短篇小說 | 1872 |
《處女地》 | 長篇小說 | 1877 |
《愛的凱歌》 | 中篇小說 | 1881 |
參考資料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屠格涅夫對於人類有著深深的熱愛,這種愛不僅表現於他對具有善良、勇敢、堅韌等高尚品德的人的讚美和頌揚,而且特別表現在他對人類的苦難的深深同情。表現在他總想竭力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表現在他對造成這種苦難的人的憎惡和譴責。所有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著充分的體現。
屠格涅夫從人道主義出發,無情地揭露、深刻地批判了不人道的社會制度。他的作品無不體現著這種不妥協的精神,而這也就表明他與其所從出的貴族階級的徹底決裂。
屠格涅夫筆下一些男女主人公已成為俄羅斯文學中不朽的藝術形象,愛情描寫在屠格涅夫小說的情節中占有重要地位。屠格涅夫小說描寫的愛情無一例外地讓愛情走向悲劇性的結局。
在文學史上,屠格涅夫別開生面,第一個把社會理想引入愛情。打開屠格涅夫的六部長篇小說,可以發現,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經歷了種種艱難曲擠後,終未成眷屬。屠格涅夫曾多次這樣講過:“我主要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最感興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動活潑的真實。準確而有力地表現生活的真實,才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這真實同他個人的喜愛並不符合。“這說明,作家創作時對現實生活的忠實戰勝了其對女性的偏愛,他筆下的愛情故事以悲劇結局,是由19世紀40-70年代俄國社會現實決定的,這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
藝術特色
屠格涅夫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強烈的批判精神。他的創作始於詩歌而止於散文詩,在詩歌、戲劇、小說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創作忠實於現實主義原則,善於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新的重大的社會現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貴族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上,以擅長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稱於世。他的作品,主題鮮明,結構嚴謹,語言優美,尤其善於刻畫自然景物的瞬息萬變,並賦以詩意和哲理。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他的創作的一個最根本的傾向就是不追隨某種社會思潮,而致力於描繪和建塑俄羅斯民族特有的人情風俗、民族的倫理觀念及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格的俄羅斯民族風骨。這對俄國文學的發展有良好的影響。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幾乎都可以視為詩歌與散文相結合產生的形式,而且是典範的俄國詩歌和俄國散文相結合產生的新形式,換個角度說,就是典範的俄國浪漫主義和典範的俄國現實主義相結合產生的新形式。
屠格涅夫的心理的抒情的詩意的中短篇小說,從總體上說是詩歌對散文全面滲透的一種新的文體;但具體說來,也就是說從其內部各種不同的變體來說,卻又是一種十分自由的文學形式。屠格涅夫對這種文體採取十分靈活的態度,他根據題材和人物的不同有選擇地調節詩歌介入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對於愛情題材,多半會加強情感的和心理的渲染;對於奇人趣事,多半會著眼於構思的巧妙;對於有神秘意味的內容,多半會強化瞬間的氣氛;對於“俄國的哈姆雷特”,則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心路歷程的展示,對於純情的少男少女,則大力抒寫他們愛的感覺。因此,屠格捏夫中短篇小說的文體在詩服對散文的全面滲透的總體趨向中,又獲得各種不同的形態。
屠格涅夫善於選擇生活中的某個場景,善於攝取場景中的人和物,或者是選擇事態的某個側面,聚焦故事中的某個動人環節,寓情於景,示情以景,情景彼此滲透。
與相當自由和靈活的中短篇小說文體相比較,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的文體則相對穩定得多。詩歌的因素雖已減弱,但絕沒有消失,它總是適時地從敘事的縫隙中“破土而出”,從而在各個方面強化敘事的效果。與此同時,戲劇的因素似有歷增加,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還賦予屠格涅夫長篇小說以程式化的特點,如大致差不多的總體結構,不大的活動空間,不長的時間跨度,占有中心位置的人物的對話,必不可少的插敘或補敘,瞬間的激箔時刻,情節的急轉直下,緊接著的高潮,獨特的尾聲,再加上穿插其中的適可而止和恰到好處的詩意的渲染和點撥。這些便是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的基本結構方式,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較為穩固和運用得相當純熟的程式。所以屠格涅夫長篇小說在文體上表現出一種對其他文體如詩歌和戲劇等的“綜合”的趨向,這是集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於一身的屠格涅夫所獨具的特點。
人物影響
屠格涅夫是第一個現實主義精神充分、現實主義手法純熟的俄國小說家。從整個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史看,他以自己反映了“生動活潑的真實”的小說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由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過渡”時期。他的出現,標誌著俄國現實主義文學進入了新的成熟的階段。
屠格涅夫忠於自己的天性和創作個性,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有效地利用了俄國和西歐的浪漫主義的積極成果,錘鍊和創立了他自己的獨特的現實主義小說,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寶庫,有力地推動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
屠格涅夫是第一個擁有全歐乃至全世界影響的俄國小說家。他以自己的創作和豐富的藝術經驗,擴大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為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的確立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屠格涅夫的創作反映了俄國從封建農奴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這一過渡時期的社會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典型,成為俄國解放運動藝術編年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簡潔、樸素、細膩、清新、抒情味濃的藝術風格,對俄國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列寧稱他是“卓越的俄羅斯作家”。他與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們稱為俄國文學的三巨頭。 屠格涅夫也為俄羅斯語言規範化作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屠格涅夫是非常聰明的人,具有非凡的詩的才能。 (俄國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評)
屠格涅夫是俄羅斯語言的巨匠。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評) 未來的文學史專家談及俄羅斯語言發展時,一定會說,這種語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訶夫創造的。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評)
屠格涅夫是“卓越的俄羅斯作家”。 (列寧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