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亭

羅亭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描寫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善於思索滿懷理想的青年羅亭,缺乏必要的實踐生活的勇氣和能力,當純潔勇敢的姑娘愛上他時,他卻顧慮重重,急流勇退,可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是貴族小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羅亭其所仰仗的主要是書本知識或他人的思想,所以列茲涅夫批評說,羅亭的思想不是從他自己的腦里生長出來的,他只是剽竊別人的思想,這些思想原本是對生活思考的結晶,可在羅亭那兒卻永遠只是一種華而不實的空談或教條,他闡述愛情的各種形態,卻對生活中的愛情視而不見;他肯定信念,認為信念可讓人辨明人民的需要、使命和將來,並使人知道他應該做什麼,但他本人—生卻四處漂泊,找不到生活的目標。

基本信息

經典名著

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羅亭
羅亭羅亭

》創作於1856年。19世紀40年代,黑格爾的學說在俄國流行,青年們崇尚空談,不善實際,作品描寫的主人公羅亭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人物。他出身於破落貴族家庭,念過大學,又曾到國外遊歷,熱愛自由,能言善辯,嚮往理想的生活、事業、愛情。但他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雖諸多追求,卻一事無成。他贏得了美麗勇敢的娜塔利亞的芳心,卻為遵從娜塔利亞母親的意志而放棄幸福。後來他曾創辦農業、水利、教育等20多種事業,都以失敗告終。之後,他一直過著痛苦的漂泊生活,小說結尾寫道:“願上帝幫助所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給《羅亭》作了補充:後來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戰中陣亡,臨死時手裡還握著一面紅旗。作品以羅亭與娜塔利亞的愛情為線索,情節單純,以各種人物的對話、觀點、評價為依據,深刻展示主人公的人物特性。

創作背景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 長篇小說,著手創作於1855年 夏,於1856年發表於《現代人》雜誌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 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結局是俄國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俄國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 富民之路。圍繞俄國的前途問題,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在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國粹的斯拉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而從19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關俄國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由派和革命派之間進行。前者表面上也贊成廢除農奴制,但希望由 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實質是維護 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地位;後者則主張用 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統治,消滅農奴制。從“不可救藥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 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如何發揮作用。這便是作家僅用50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因。

十二月革命黨人起義為標誌的俄國貴族革命遭到失敗以後,俄國開始了尼古拉統治的反動時期。沙皇當局迫害先進的貴族知識分子,加強書報審查制度,傳播宗教思想和神秘主義,尤其是1848年歐洲革命後,在這方面更有過之無不及。儘管這樣,現今的社會階層——貴族知識分子並沒有折服。他們繼續著前人的事業,揭露農奴制,與現存制度相抗衡;他們強烈反對壓迫個性,熱情宣傳自由思想,表達對新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羅亭這部作品是當時俄羅斯社會的縮影,尤其是對上層知識精英的一個真實折射。對他悲劇造成的原因是當時令人窒息的俄國政治體制,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知識分子卻又是這個國家體制的產物。羅亭對這個令他無奈的社會大環境有著巨大的依賴性,但是卻又無法完全融入其中。他一方面渴望被主流社會接受,一方面又排斥著他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他這類人完全是當年彼得大帝鐵腕向西方學習下的附帶產物,在俄羅斯完全缺乏根基。所以,正是他所蔑視的上流社會造就了他,卻也輕而易舉的毀滅他。這不僅是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狀況的縮影,也是俄羅斯帝國與西方國家關係之間的縮影。因此,羅亭自身所表現出來思想與行為正是這個國家體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通過這個體製造成他自己個人的悲劇。

羅亭犧牲在了二月革命的街壘戰鬥中。他依然為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付出了生命,卻不是為了祖國俄羅斯。這個尾聲備受爭議,卻點名了19世紀40年代人共有的宿命,他們至死是一群孤獨的,沒有歸宿的流浪者。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愛人民,想像著代替現實表現中俄羅斯人民的是一個他們希望的理想的人民,俄羅斯人民的樣子是他們的想像中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他們擺脫了從前社會的根基,他們脫離了故鄉的土地和理想。按照以賽亞·柏林的話說,即便如此,這依然是當時19世紀40年代人很難做到的死法,因為在屠格涅夫本人看來,在俄羅斯本土,羅亭連如此犧牲的機會都沒有。

人物分析

羅亭身上集中了19世紀40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徒有過人的天賦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鬥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於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 巴枯寧、 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都融合到了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 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體斯坦凱維奇小組為原型的。所以 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由於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家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為俄國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羅亭其所仰仗的主要是書本知識或他人的思想,所以列茲涅夫批評說,羅亭的思想不是從他自己的腦里生長出來的,他只是剽竊別人的思想,這些思想原本是對生活思考的結晶,可在羅亭那兒卻永遠只是一種華而不實的空談或教條,他闡述愛情的各種形態,卻對生活中的愛情視而不見;他肯定信念,認為信念可讓人辨明人民的需要、使命和將來,並使人知道他應該做什麼,但他本人—生卻四處漂泊,找不到生活的目標。羅亭也熱衷於用他的理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列茲涅夫說他,事事都想插一手,事事都要發議論講道理,指的就是這種現象,羅亭總是用一般的原則來處理千變萬化的感情,其結果自然是一團糟。

羅亭作為“多餘人”有一十分重要的性格特徵便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總是在人面前誇誇其談,他常常講到崇高、事業、勞動、光明,但是當談到自己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時,卻說是如何的不容易而不肯去實幹。這也是導致羅亭不能成功而成為“多餘人”的原因,列日涅夫也說“你沒有毅力”,也是正中要害的,這些都是羅亭作為“多餘人”與其他小說中“多餘人”相比獨特的特徵。

作品評價

1856年初,屠格涅夫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立即引起了社會和文壇的強烈反響。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談到《羅亭》時指出,“他(指羅亭)身上的一切——從他的思想到他的行動,從他的性格到他的習慣——都是新穎的。”而涅克拉索夫則稱,“羅亭給讀者留下極其強烈、有益的印象,很長時間以來,沒有一部俄國小說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了。”“屠格涅夫已經開始了創作活動的新時期,他的才華獲得了新的力量……”

譯本一覽

《羅亭》中文譯本:

1957年,《羅亭》,陸蠡譯,麗尼校,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羅亭》,黃偉經譯,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羅亭》,徐振亞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3年,《羅亭:屠格涅夫選集》,磊然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年,《羅亭》,劉倫振譯,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6年,《羅亭》,石國雄譯,譯林出版社

2000年,《羅亭》,戴驄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羅亭》, 馮加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5年,《羅亭》,張冰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風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 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 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了《 獵人筆記》,揭露 農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 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 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 貴族之家》、《 父與子》、《 煙》、《 處女地》,中篇小說《 阿霞》、《 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 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書摘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惴惴不安地幾次去書房看望弟弟,但是她沒有用種種問題去打擾他。一輛馬車馳近了門口。“這下好了!”她想。“謝天謝地,列日涅夫總算來了……”可僕人進來報告說:羅亭來了。

沃倫采夫把書扔到地上,抬起頭。

“誰來了?”他問。

“羅亭,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維奇。”僕人重複了一遍。

沃倫采夫站起來。

“請他進來。”他說。“姐姐,”他轉身對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說,“請你迴避一下。”

“這是為什麼?”她問。

“我知道為什麼。”他不耐煩地打斷她。“我請你離開。”

羅亭走進來,沃倫采夫站在房間當中,冷漠地向他點點頭,沒有向他伸出手。

“您沒有想到我會來吧,對嗎?”羅亭說著把帽子放到窗台上

他的嘴唇在微微顫抖。他感到尷尬,但竭力掩飾自己的侷促和不安。

“是的,我沒有料到您會來。”沃倫采夫說。“發生了昨天那件事以後,我本來以為有人會來找我的,不過那是受您之託①。”

①指羅亭受了侮辱,理應要求與沃倫采夫決鬥。

“我知道您想說什麼。”羅亭說著坐了下來。“您這樣坦率我很高興,這樣事情就好辦多了。我現在親自登門拜訪,因為我把您看作品德高尚的人。”

“是不是可以免了這些恭維話?”沃倫采夫說。

“我想向您解釋我此行的目的。”

“我們彼此認識,為什麼您不可以到我這兒來呢?再說您也不是初次光臨。”

“我來拜訪您,是一個高尚的人拜訪另一個高尚的人。”羅亭重複了一遍。“因此現在我想聽取您本人的高見……我完全信賴您……”

“究竟有什麼事?”沃倫采夫說。他依然站在那兒,悒鬱地看看羅亭,不時捋著自己的唇髭。

“請允許我……我來是要向您解釋清楚,當然,一下子也說不清。”

“為什麼說不清呢?”

“這裡涉及到第三者……”

“誰是第三者?”

“謝爾蓋·巴甫雷奇,您明白我的意思。”

“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維奇,我一點兒也不明白您的意思。”

“您最好……”

“您最好別繞彎子!”沃倫采夫接著他的話說。

他真的發火了。

羅亭皺起了眉頭。

“好吧……這兒只有我們倆……我應該告訴您——不過您大概已經猜到了(沃倫采夫不耐煩地聳了聳肩)——我應該告訴您:我愛娜塔里婭·阿歷克賽耶芙娜,並且有權利認為她也愛我。”

沃倫采夫頓時臉色發白,不過他一句話也沒說,走到窗前,背對著羅亭。

“您是知道的,謝爾蓋·巴甫雷奇,”羅亭繼續說道,“倘若我不是確信……”

“得了!”沃倫采夫急忙打斷他。“我絲毫也不懷疑……好吧!您儘管去愛吧!只是我感到奇怪,您怎么想出了這樣的鬼主意,居然親自來告訴我這個訊息……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您愛誰,誰愛您,這關我什麼事?我簡直無法理解。”

沃倫采夫依然望著窗外。他的聲音有點暗啞。

羅亭站起來。

“那我就告訴您,謝爾蓋·巴甫雷奇,為什麼我決定未找您,為什麼我認為自己沒有權利向您隱瞞我們的……我們倆彼此的感情。我非常尊敬您——這就是我來找您的原因,我不想……我們倆都不想在您面前演戲。您對娜塔里婭·阿歷克賽耶芙娜的感情我是知道的……請您相信,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取代您在她心中所占的位置,但是如果注定要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么難道耍手腕、搞欺騙、裝糊塗才是上策嗎?難道要鬧出種種誤會,甚至發生昨天席間那樣的局面才更好嗎?謝爾蓋·巴甫雷奇,您說呢?”

沃倫采夫把手交叉在胸前,好像在竭力克制自己。

“謝爾蓋·巴甫雷奇!”羅亭繼續說道。“我傷了您的心,這我能感覺到……不過請您理解我……請您理解,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來向您證明我們對您的尊敬,證明我們珍惜您的坦率和高尚。開誠布公,徹底的開誠布公,對別人也許不合適,但是對您,這卻成為我的義務。想到我們的秘密掌握在您的手裡,我們很高興……”

沃倫采夫極不自然地放聲大笑起來。

“多謝您的信任!”他揚聲說道。“但是我請您注意,我並不想知道您的秘密,也不打算向您透露自己的秘密。而您使用這個秘密,就像您使用自己的財產那樣隨便。不過,您說話的口氣好像代表你們兩個人。也許我可以這樣認為:您這次來訪以及此行的目的,娜塔里婭·阿歷克賽耶芙娜都是知道的吧?”

羅亭有點難堪了。

“不,我沒有把我的打算告訴娜塔里婭·阿歷克賽耶芙娜;但是我知道她贊成我的想法。”

“這一切都很好。”停了片刻之後,沃倫采夫說道,一邊用手指敲打著窗玻璃。“不過,老實說,假如您對我少幾分尊敬,那要好得多。老實說,我根本不需要您的尊敬;現在您究竟要我乾什麼?”

“我什麼也不需要……啊,不!我只有一個要求:我希望您不要把我看成陰險狡猾的小人,希望您能理解我……我希望您現在不再懷疑我的真誠……我希望,謝爾蓋·巴甫雷奇,我們能像朋友那樣分手……希望您跟從前一樣,把手伸給我……”

說著羅亭走到沃倫采夫跟前。

“對不起,閣下。”沃倫采夫轉身往後退了一步。

“我可以承認您的動機光明正大,這一切都很好,甚至可以說很高尚,不過我們是普通的人,吃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五穀雜糧,我們比不上你們這些學問高深的大思想家……在您看來是真誠的,我們卻認為是蠻橫放肆的……您認為簡單明了的,我們卻覺得是複雜模糊的……您大肆炫耀的東西,我們卻諱莫如深;我們怎么能理解您呢!對不起,我既不能把您看作朋友,也無法把手伸給您……這樣做也許很庸俗,不過我本來就是個俗人。”

羅亭從窗台上拿起涼帽。

“謝爾蓋·巴甫雷奇!”他傷心地說。“告辭了。我想錯了。我的拜訪確實相當唐突,不過我原來以為您(沃倫采夫顯出不耐煩的樣子)……請原諒,今後我再也不提這件事了。仔細想想,我看也確實如此:您是對的,您也只能這樣做。再見了,至少請允許我再一次,最後一次向您說明我的動機是純潔的……對您的謙讓精神我堅信不疑……”

“這也太過分了!沃倫采夫大聲嚷道,氣得渾身發抖。”我根本沒有要求您信任,因此您也沒有任何權利要求我謙讓!”(第八節)

小說閱讀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t/tugeliefu/lt/index.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