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學派

伊斯法罕學派

伊斯法罕學派,因以伊朗伊斯法罕為中心,故名。由於受蘇菲派 照明學派(al-Ishraqiyyah)的影響,在神智知識上有所發展,故又稱神智哲學學派。為穆罕默德·巴基爾·阿斯塔拉巴迪(Muhammad Baqir Astarabadi,?~1631)所創。

概述

近代伊朗什葉派的宗教哲學學派。因以伊朗伊斯法罕為中心,故名。由於受蘇菲派照明學派(al-Ishraqiyyah)的影響,在神智知識上有所發展,故又稱神智哲學學派。為穆罕默德·巴基爾·阿斯塔拉巴迪(Muhammad Baqir Astarabadi,?~1631)所創。代表人物包括艾布·卡西姆·阿斯塔拉巴迪(?~1640),穆拉·大不里齊(?~1669)、穆拉·穆哈辛(?~1680)等。曾得到薩法維王朝國王阿撥斯二世('Abbas Ⅱ,1642~1666在位)的保護和什葉派正統歐萊瑪的支持。

理解

蘇菲派引(a1-Sufiyyah),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派別。是對伊斯蘭教信仰賦予隱秘奧義、奉行苦行禁慾功修方式的諸多兄弟會組織的統稱。亦稱蘇菲主義。舊譯“索弗依”。“蘇菲”(Sufi)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其詞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源自阿拉伯語“賽法”(Safa),意為“心靈潔靜和行為純正”,一說源自阿拉伯語“賽夫”(Saff),意為“在真主面前居於高品位和前列”,一說其品質類似先知穆罕默德時代稱為“蘇法” (Suffah)部落的人,苦行禁慾,虔誠禮拜,與世隔絕。

延伸

8世紀後期起,蘇菲派由苦行禁慾主義逐漸發展為神秘主義,以宗教理論的形式出現。在阿拔斯王朝時期,隨著翻譯運動的興起,古希臘、波斯、印度的各種哲學和宗教思想滲入伊斯蘭教,其中新柏拉圖主義和印度瑜伽派的修行理論對蘇菲派神秘主義的形成以很大影響。該派的學者以《古蘭經》某些經文為依據,又吸收各種外來思想,著書立說,以神秘主義哲學闡述教義及功修,提出以對安拉的愛為核心的神智論、泛神論和人主合一論等,形成一種諸說混合的蘇菲主義。8世紀末以女神秘主義者拉比爾·阿德維婭(約717~801)等為代表,提出神秘愛主的主張,認為安拉是永恆愛的對象,人類的靈魂最主要的本質是愛。愛能使人們與安拉相接近,引導人們達到安拉的道路是全神貫注的愛,而不是敬畏,也不是希望。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與安拉合一。

學派思想

該學派的思想源自12世紀末被處決的蘇菲思想家蘇哈拉瓦迪(1154~1191)的思想,主張將啟示和傳述的知識(即《古蘭經》、聖訓)與源自理性的知識(即亞里士多德和伊本·西那哲學),通過直覺體驗的神秘知識(即‘蘇菲神秘主義’見詞條蘇菲知識論)結合一起,但尤為強調源自安拉之光的神秘知識。通過著述和收徒,影響日強,逐漸形成系統的神智學、宇宙觀和蘇菲修煉道程。

哲學觀點

其基本宗教哲學觀點包括:
1、將靈魂觀念與伊本·西那哲學的宇宙觀相結合,以14個“純潔靈魂”(即穆罕默德、法蒂瑪和什葉派的12個伊瑪目)代替“能動智慧”(Active Intelligences),作為存在的本體論的根源。
2、相信在可認知的理性世界和可感知的感性世界之間,存在一個獨立的形象世界,認為存在高於本質,故以存在為形上學的根本原理。
⑶相信運動的觀點,凡屬存在之物皆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由弱至強,不斷完美至盡善盡美。⑷相信萬物的差異和個性系由靈魂品級的高低所決定,而靈魂是不朽的,復生即人的靈魂的升華。此外,該派有的學者還從神智學角度,論述了在蘇菲修煉中“理性靈魂”經歷的四個旅程和境界:⑴寂滅或無我。人經過修煉靈魂脫離肉體,消逝於安拉之中。
3、聖者境界。進入無我境界後繼續沉思、修煉,即可領悟安拉的美名和特質,得以像安拉一樣視、聽,完全寂滅於安拉之中。4、先知境界。無我境界終止後的更高境界。修行者得以自由遨遊創造世界,了解各個世界的本質和變化。
5、回歸境界。精神朝覲的最高階段。修行者雖返回創造物之中,但已通過先知境界,得以傳達律法,認知萬物本質,知曉回歸安拉之途。伊斯法罕學派後來發展為謝赫學派,於19世紀在什葉派正統歐萊瑪的打擊下,漸趨衰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