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任丘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籍記載,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在此地築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為地名,始有任丘之稱。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開始置縣,隋初併入高陽,隋至唐初兩度置廢,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復置任丘縣,以後歷代沿用。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任丘、文安、大城三縣合併,1961年恢復原縣制。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任丘古蹟較多,有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大廟”的鄚州廟,戰國時期燕趙邊界的十二連橋,北宋名將楊六郎屯兵堡壘,西漢名將李廣的駐紮地,歷史上著名的鄚州、阿陵、謁王、高郭古城遺址,明成祖的樂駕台,清康熙、乾隆的行宮,還有改革開放以後發掘出的龍山文化遺址等。
任丘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春秋戰國時期神醫扁鵲(秦越人),西漢經學家韓嬰,三國曹魏大將張合阝,明代諫臣屈伸,書寫清宮太和、昭德、貞度等門額的清代書法家王法良,清代詩人、文學家邊連寶,民國時期體育健將朱恩德,抗日戰爭時期的燕嘎子(燕秀峰,電影《小兵張嘎》原型),1949年犧牲在蘭州的革命詩人李泊,現代詩人遠千里等,都是任丘人。任丘又是革命老區,這裡有著名的抗日戰爭時期的雁翎隊、地道戰的革命史跡,有“牛氏三傑”的壯烈悲歌。朱德、聶榮臻、楊成武、呂正操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足跡。
任丘白洋淀旅遊景區聞名中外。素有“北地西湖”和“華北明珠”之稱的白洋淀位於市區西北10公里處,總面積366.6平方公里(任丘轄水域64.8平方公里),正常年份蓄水量達4億立方米,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淀內水產資源豐富,現有魚類31種,盛產鯉、鯽、鱔、鱖、蓮藕、蘆葦等。淀邊的千里堤如長龍臥波,景色秀麗,妙趣天然。堤外有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大廟”(明、清兩代)的鄚州廟。白洋淀歷史上曾以“白洋夜月、棗林晚渡、長堤煙柳、十里荷香、水月桃花、金沙落照”等六大名景著稱於世,是集觀光遊覽、民俗風情、體育健身、科學探索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任丘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508.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2億元,全部財政收入完成88.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4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545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8732元。全市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53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9個。民營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形成了石油化工、鋁型材、機車、石油鑽采設備及石化裝備製造、鐵路機車及電器配件製造等特色主導產業,民營企業總攤數1.8萬多家。任丘已成為中國鋁型材產業基地和中國三輪機車產業基地。自“九五”以來,我市綜合實力一直位居河北省“十強”縣市前列,並連續多年入圍全國“百強”縣市之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任丘市地處東經115°56′—116°26′,北緯38°33′—38°57′,位於河北省中部,白洋淀東岸。東與文安縣、大城縣相連,南與河間市毗鄰,西與安新縣、高陽縣交界,北與雄縣接壤。北距北京市156公里,距天津市140公里,距石家莊市159公里,距滄州市114公里。市境東西最大距離42.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1公里。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其中白洋淀水域面積64.8平方公里。地質條件
任丘處於冀中凹陷中部,地質構造以任丘潛山為主,該潛山被4組斷層所切割,主要有1個背斜帶(任丘背斜)和2個向斜帶(北漢向斜、鄚州向斜)。任丘境內發育有震旦亞界、古生界與中、新生界兩套沉積地層,總沉積厚度約1.5萬米,地層由老到新分別為:基底地層(包括太古界——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震旦亞界)、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和奧陶系,是任丘地區石油和天然氣主要產層)、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
地形地貌
任丘處於太行山東麓山前平原和渤海西岸濱海平原之間的河流沖積平原與湖淀淤積的平原交錯地帶,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斜,海拔高度由11米(辛中驛鎮培里村)降至4.5米(於村鄉蘇莊村),平均坡降1/5800。任丘全境呈崗、坡、窪、淀分布的典型低平原地貌,窪地星羅棋布,狹長帶狀崗地穿插其間。崗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和東部,面積22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的21.9%,所處地形部位較高,海拔多在8米以上。坡地處於崗地與窪地之間,海拔高度多在6—8米,面積452.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3.8%。窪地處於坡地下端,相對凹陷,季節性積水,海拔多在4.5—7.5米,面積311.2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0.1%。北北東走向的中部和東部崗地把市境分成東、西、中三條近似平行的帶狀窪地,帶狀窪地又被次一級的小緩崗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近藤瓜狀窪地。崗窪之間相對高差為2—3米,坡降1/2000一1/3000。窪淀類主要是白洋淀,為常年積水的淀泊,占總面積的4.2%。
氣候
任丘市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大陸性氣候顯著,大陸度65.2,乾燥度1.33,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平均氣溫12.1℃,1月平均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23.8℃(1964年2月17日);7月平均氣溫26.8℃,極端最高氣溫42.7℃(1961年6月12日)。日均氣溫0℃以上持續時間276天,氣溫大於等於10℃的天數為208天。全年無霜期平均211天。年平均降水量557.4毫米,75%集中在7—9月。年極端降水量最大1077.8毫米(1964年),最少為232.2毫米(1965年)。年平均風速3.3米/秒,全年盛行偏南風,冬春季多東北、西南風。年日照時數2711.2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28.4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長期太陽輻射總量為108.2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總輻射量的84.3%。
水文
地表水任丘市地處低平原區,地表水多呈自由漫流狀態,順地勢由西向東北排泄。境內河流均為大清河水系南支,無自然河,多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排水溝人工開挖的排灌河道。較大的河道有:東部地區的古洋河,源於獻縣,境內全長54.89公里;西部地區的小白河,源於肅寧,境內全長48.7公里;中部地區的任文乾渠,西起七間房鄉的大樹劉莊,東到梁召鎮閻家塢而後出境流入文安縣,境內全長31.5公里。此外,還有北部地區的趙王河、大清河及白洋淀卡河等。
白洋淀位於市中心西北10公里,淀周堤埝總長約215公里,其中任丘境內堤長23.9公里;堤防以內總面積366.6平方公里,其中任丘管轄43.4平方公里,連同淀南新堤以南、溢流堰以東地區共64.8平方公里。白洋淀共有大小淀泊143個,淀底高程一般為5.5—6米,汛末水位控制在8.3—8.5米。棗林莊樞紐工程位於任丘境內,是白洋淀出口的唯一控制性工程,趙王河棗林莊分洪道為白洋淀泄洪道。由於水源不足、水體污染,1988年後白洋淀大多時間處於低水位,多次乾涸,靠黃河引水。2012年後因降水充沛,持續高水位運行。
地下水
任丘境內地下水主要賦存於第四系鬆散地層中,呈多層結構的含水層岩系。從平面分布看,市域南部為滹沱河、瀦龍河沉積區,北部為大清河、拒馬河沉積區,主要為中細砂,地質條件較好,單井出水量20噸/時·米;中部為河間地帶,主要為粉細砂、粉砂,地質條件差,單井出水量小於2噸/時·米。從垂直分布看,分為一層結構(全淡水)、兩層結構(淺層淡水、下層鹹水或微鹹水)和三層結構(淺層淡水、中層淡水、深層淡水),砂層由淺到深,砂粒逐漸變粗,層數由少到多,單層厚度由薄變厚。鹹水的礦化度上、下兩段為2—3克/升,中段為3—5克/升。
土壤
任丘簡圖任丘市土壤分為潮土和沼澤土兩大類型。潮土面積106.47萬畝,占土類總面積的99.15%;沼澤土面積9164畝,占土類總面積的0.85%。潮土類又分四個亞類,即褐土化潮土、典型潮土、鹽化潮土、沼澤化潮土。亞類以下又分10個土屬、72個土種。
潮土類型中以壤潮土為主,土層深厚,沙粘適中,具有上松下緊的土體結構特點。隨著崗、坡、窪的分布,存在由沙到粘的變化規律,大體分5個區域。西北部是壤質潮土或壤質鹽化潮土,耕地面積23.62萬畝;西南部緩崗地帶是輕壤和沙壤土,海拔7.5—11米,耕地面積19萬畝;東南部是低洼鹽鹼土,耕地面積12.75萬畝;東部是輕壤、沙壤鹽化潮土,耕地面積16.9萬畝;東北部是低洼枯壤和沙壤土,耕地面積18.94萬畝。
植被
任丘市植被主要為林木、農作物和天然植被。2011年任丘市林地面積8118公頃,林木覆蓋率19.8%,主要栽種楊樹、柳樹、槐樹等。另外還有大量以紫穗槐為主的灌木林。農作物植被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高粱、棉花、山芋及各種蔬菜等。天然植被集中分布在東大塢、梁召、南暢支、牛村窪、石村窪等地區的鹽鹼地、大窪、墳地、撂荒地和路旁田埂,生長有羊胡草、茅草、毛地黃、狗尾草、蒼耳蒺藜、打破碗花花等野生植物。
自然災害
任丘市自然災害主要有旱澇、大風、冰雹、乾熱風、淫雨和霜凍。旱澇出現機率為44%,其中降雨超過500毫米的澇年占23.5%,小於300毫米的早年占20.6%。降水量最大是1964年,達到1077.8毫米,澇地面積達77.78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73%,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瞬時風速大於17米//秒的大風,平均每年出現率為13.1天,其中雷暴大風占26.4%,多集中在扣9月,造成的災害最大。雹災平均每年1.6次,多集中在6—8月,乾熱風年發生率為95.2%,平均每年4.3天,多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對小麥危害較大。淫雨出現年率為33.3%。淫雨過程最長持續113天(1964年)。秋季初霜凍平均出現日期為10月20日,危害作物機率為30%,春季霜凍平均終止日期為4月16日,危害作物機率為15%。
建制沿革
任丘境內的出土文物和遺址挖掘證明,早在距今8千餘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有人類聚居。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顓頊城,春秋時期境內有虢邑,屬燕國。《左傳》記載,東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正月癸已日,齊惠公統帥軍隊伐燕,駐紮於虢,2月戊午日,齊燕兩國,締結“濡水之盟”。戰國時代境內有鄭邑、狸邑,轄屬多變占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惠文主五年(公元前294年)趙割郊、易兩地給燕國。史書還載:秦王贏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趙遣名將龐暖率師伐燕,攻取狸地(今任丘東北)。又據史料記載:東周顯王三十五年至赧王四年(公元前334至311年),“燕國築南長城以防秦、趙、齊等國。燕長城大部以易水堤為基礎修築。起於易縣西南,經定興、徐水、安新、鄭邑北部而人文安再向東南,止於今大城縣城西南,全長約300公里。據此,當時郊邑以南屬於趙國,以北屬於燕國,當是可信的。西漢時期,境內有郊縣、阿陵縣,屬幽州。先後封有3個侯國。
阿陵侯國 據《漢書·王子侯表》,郭亭原為楚之連敖,後自單父(今屬山東)“從塞路人漢”,投於周呂侯呂澤部下。在“還定三秦”的征戰中,官至都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七月受封阿陵頃侯,侯國治所在阿陵,在位24年。死後,其子歐於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嗣爵,為惠侯,在位22年。死後,其子客於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嗣爵,是為勝侯,在位八年,因罪免。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郭延居接續被封為阿陵靖侯,在位15年,死後其子則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嗣爵,在位18年,於元鼎五年(公元前109年)因欠交給皇帝進貢的“酬金”,被免侯爵。五十一年後,郭亭的玄孫茂陵公郭乘,“以賢名著稱”。漢室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又“詔命復家”。
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9年,阿陵侯國存在了91年,歷經頃侯郭亭、惠侯郭歐、勝侯郭客、靖侯郭延居和最後被免爵的郭則等五代。如果加上茂陵公郭乘,則阿陵侯國存在約在百年以上。
高郭侯國 據《漢書·王子侯表》記載,西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四月,河間獻王之子劉瞌,被封為高郭節侯,都邑在原虢邑(今任丘城西十六里)。在位十一年。死後其子久長於神爵三年(公之前57年)嗣爵,是為孝侯。以後,項侯劉菲、共侯劉稱,哀侯劉霸相繼嗣爵。哀侯劉霸死後,因無嗣,其弟劉異眾於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被接續封為鄚侯。至此,高郭侯國絕,共傳四世歷五侯,約56年。
鄚侯國 《漢書·王子侯表》記載,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高郭侯劉霸之弟劉異眾被徒封鄚侯。其傳承情況不詳。不過,到新奔時期(公元9—25年)鄚改名言符,阿陵改名阿陸,高郭改名廣堤,所以,鄚侯國存在時間當在20年左右。
東漢初年,阿陵再次被封為侯國。初被封的是任光。《後漢·任光傳》記載:他少時忠厚,“為鄉里所愛”。青年時曾任過鄉嗇夫、縣吏。漢兵人宛時,見他衣服鮮明,想把他殺掉而奪其衣。恰值光祿勛劉賜趕到,看任光的長相不是普通人,便把他救下。從此,任光率其“黨人”跟隨劉賜,官至偏將軍。更始初年(公元23年)任信都太守。不久發生王郎叛亂,河北許多郡國皆降之,“獨任光不肯與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劉秀自薊(今北京)回河北,被王郎叛軍追殺,“狼狽不知所向”。聽說信都守“獨為漢拒王郎”,於是投奔信都。任光等正憂慮孤城難以保全,得知劉秀到來,大開城門迎人城中,“吏民皆稱萬歲”。劉秀拜任光為大將軍,封武成侯,留守南陽、信廣、兼領信都太守。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洛陽即皇帝位,建立東漢王朝。封任光為阿陵侯,食邑萬戶,治在陵城。建武五年(公元30年)又召任光入朝任奉朝詣,其子任隗嗣爵。
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置鄞縣,治所在原郊侯國都邑。
兩晉時期,鄚縣屬冀州河間國。
南北朝時,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鄚縣治所遷至阿陵城,北齊(公元560至577年)置任丘縣,與鄚縣同屬瀛州河間郡。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秋,大水,任丘城淹沒。居民溺死大半”。是年撤消任丘,並人鄭縣。以後在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又復置任丘。不過僅僅維持了十一年,到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任丘再度撤消,分別並人高陽、鄚縣。
唐代,境內建置變化頻繁。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蒲州(又稱滿州,治在今高陽縣舊城),轄鄲縣。五年(公元622年),從郊縣、高陽各劃出一部分,復置任丘縣,屬瀛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蒲州撤消,郊縣復歸瀛州轄。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鄭州,轄郊縣、任丘、文安、清苑、唐興、歸義等六縣。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割文安、任丘各一部置利豐縣(後改長豐,治在今任丘長豐鎮)。十三年(公元725年),因鄚、鄭二字易混,將鄚州改為莫州,鄚縣亦改為莫縣。十四年(公元726年),莫州置唐興軍,屬范陽節度使節制,改置文安郡。治所仍在莫州,轄莫縣、文安、任丘、清苑、長豐、唐興(治在今安新縣安州東南)六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罷文安郡,復置莫州,仍屬河北道。
五代時期,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63年)莫縣、任丘、長豐三縣均隨莫州淪於契丹。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復。
北宋時,莫州屬河北東路,轄任丘、莫縣、長豐、大城等縣及高陽部分地區。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撤消莫縣和長豐,並人任丘縣。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莫州治所移至任丘。
金貞枯二年(公元1214年),於莫縣故城改置莫亭縣。與任丘同屬河北東路莫州。
元代,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丘、莫亭一度撤銷並人河間縣,不久又恢復原建制。這期間,莫州治所改移莫亭縣。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水災,“任丘城沒於水”。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廢莫州,撤消莫亭並人任丘縣,屬河間府。此年,知縣雲霄重建任丘縣城。
清沿明制,任丘屬直隸河間府。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二月,廢州府之制,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管理,任丘屬直隸省渤海道。(1914年改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6月,直隸改稱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3月,河北省劃為17個行政督察區,任丘屬河北省第六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下轄晉東北、察南、冀西、冀中等4區56縣,任丘屬冀中九分區。解放戰爭時期改屬冀中八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任丘屬河北省滄縣專區管轄。
1952年改屬天津專區。1958年11月,文安、大城二縣撤消並人任丘縣,屬河北省天津市管轄。1961年5月與文安分縣,恢復原任丘建制,改屬滄州地區。1986年5月撤消任丘縣改置任丘市(縣級),由滄州市代管。2005年3月,被河北省確定為22個第一批擴權強縣(市)的縣市之一,享有計畫直接上報(省,下同),財政直接結算,用地直接報批等11個方面62項管理許可權。
資源
土地資源
按照1981年土地普查數據,任丘縣境總面積為1550989.52畝,折合103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占地985109畝,折合656.7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3%;林業占地39192畝,折合26.13平方公里,占2.5%;油田占地49496.6畝,折合32.99平方公里,占3.2%;工業、交通、村鎮占地185899.06畝,折合123.93平方公里,占11.98%;河流溝渠占地167522.8畝,折合111.7平方公里,占10.8%;坑塘水面占地71913畝,折合47.94平方公里,占4.6%;畜牧占地40379畝,折合26.3平方公里,占2.6%;荒地11428畝,折合7.65平方公里,占0.7%。 任丘水資源主要為地表水和地下水。據多年平均量綜合計算,全任丘市水資源為1.43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約0.5億立方米,地下水約0.938億立方米。水資源和白洋淀
地表水資源主要靠白洋淀蓄水。
白洋淀位於任丘、安新、高陽、雄縣、容城交界地區,四周有堤防環繞。該淀處於大清河系中游,承納上游漕河、府河、唐河、瀦龍河、白溝引河、瀑河、萍河、孝義河、清水河等九條河流的洪瀝水。其上游匯流面積為31205平方公里,其中南支為21054平方公里,北支為10151平方公里。在任丘境內的趙王河棗林莊分洪道為白洋淀的泄洪道。
白洋淀周邊堤防以內總面積為366.6平方公里。其中任丘所轄淀內面積為43.4平方公里。連同淀南新堤以南、溢流堰以東地區,任丘所轄白洋淀面積為64.8平方公里。
白洋淀內共有大小淀泊143個,其中百畝以上的105個,乾畝以上的32個,萬畝以上的7個。即白洋淀本淀(19899畝)、燒車淀(16701畝)、馬棚淀、羊角淀(12755畝)、小北淀(11715畝)、池魚淀(11167畝)、後塘淀(10113畝)。淀底高程一般為5.5—6米(大沽高程,下同)。淀內36%為葦田,14%為村台。淀周堤埝總長約215公里,任丘境內堤長23.9公里,境內沿堤涉及3個鄉鎮、21個村莊。堤頂高程12.92—12米,堤頂寬平均8米。
位於境內的棗林莊樞紐工程,是一座調節白洋淀水位,發揮調洪、蓄水、灌溉和航運等綜合效益的重要工程,也是白洋淀出口的唯一控制性工程。這一樞紐工程包括二十五孔泄洪閘,四孔節制閘,100噸級船閘及趙北口溢流堰四座建築物,它與白洋淀千里堤共同承擔著保護天津市和津浦、京九鐵路、華北油田防洪安全以及下游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在河系洪水調度控制運用中發揮中樞作用。
這一樞紐工程陸續建於1965至1970年,設計泄洪能力為2700立方/秒。從1970—1979年,平均年人淀水量為10.33億立方米,出淀水量為7.72億立方米。
1972年白洋淀綜合開發利用協定規定:該淀汛後正常蓄水位8.6米時,其庫容量為3.926億立方米,禁止灌溉最低水位7.3米時,其庫容量為1.263億立方米。按照這一規定,在正常情況下,白洋淀水可利用量為2.663億立方米。根據近年分水指標,分配任丘的引用量為0.4億立方米(不含汛後不計量時的用水量),占全任丘市地表水資源的80%。
自然資源
任丘自然資源豐富。共有耕地6.2萬公頃,日平均氣溫12.1度,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國家大型企業華北石油管理局、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華北石化分公司駐在市區,是中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礦產資源
石油:截止1985年,已探明冀中坳陷生油麵積為7925平方公里。預計遠景儲量16.9億噸,探明儲量為7.8億噸。任丘油田獨占5.7億噸,占73%。
天然氣:據勘探,冀中地區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按氣藏類型劃分,有純粹的天然氣藏,帶氣頂的油氣藏和溶解油氣藏。按天然氣成因劃分,有石油伴生氣和煤生氣。這幾種天然氣在冀中分布很廣,任丘地下的天然氣藏主要為石油伴生氣。
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包括近30個大小不等的油田。其中,任丘油田不僅開發最早產量最高,而且管轄這些油田的華北石油管理局駐在任丘,所以,人們習慣上又把華北油田稱之為任丘油田。
地熱資源
據已掌握的資料,任丘地熱資源主要蘊藏在館陶組下粗段地層(深度為1200—2000米)。自華北油田開發以來,任丘的地熱資源逐步得到利用。從1981年至1985年,已打出熱水井30餘口,多分布於任西斷層東側,南起荷花村,北經任丘老縣城向東至東涼、小征的狹長地帶上。這些井的特點是壓力大、溫度高、流量大、水質好。初期,單井湧水量多在1500—2000立方米/日,且能自流,出井水溫72℃一75℃,水型2HC03,總礦化度為1.5—2.5克/升。由於水層厚、開採價值較大,在已打出的31口井中,油田使用28眼,地方使用3眼,主要用於洗浴和冬季採暖。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類別 | 舉例 |
---|---|
喬木類 | 白毛楊、小葉楊、旱柳、旱垂柳、水垂柳、簸箕柳、白榆、桑、果椹桑、杜梨樹、沙梨樹、秋子梨樹、白梨樹、沙果樹、海棠樹、李樹、杏樹、桃樹、自莢、國槐、刺槐、臭椿樹、香椿樹、棗樹等 |
灌木類 | 杞柳、酸棗、檉柳、黃荊、紫穗槐、枸杞、華北紫丁香、花椒樹、葡萄蔓、石榴樹等 |
水生植物類 | 蘆葦、荷、菱角、芡實、輪藻、眼子菜、萊菜、苫草、浮萍、水上飄 |
藥用植物類 | 木賊、麻黃、地丁、地黃、地錦草、蘆根、青蒿、白頭翁、荷葉、蒲公英、辣蓼、茵陳、大薊、小薊、刺蒺藜、兔絲子、車前子、蒼耳子、牽牛、馬齒莧、筋骨草、敗醬草、魚腥草 |
花卉類 | 鐵樹、橡皮樹、扶桑、牡丹、梅花、月季、石榴花、曇花、茉莉、一串紅、菊花、蘭花、迎春花、令箭、玉樹、蟹爪蘭、文竹、繡球、紫羅蘭、玉蘭、吊蘭、君子蘭、黃楊、茶花、鳳仙花、韭菜蓮、對葉菊、牽牛花、倒掛金鐘、仙人掌、仙人指、仙人球、虎尾掌、美人蕉、三棱箭、一品紅、菠羅掌、蝴蝶蘭、莢竹桃等 |
其它類 | 櫳牛幾菊、酸蓼、地旋花(拉拉苗)、牛犄角、辣辣菜、灰菜、地衣、蒺藜、水稗草、馬唐草、狗尾草、野芝麻、畫眉草、曲曲菜、三菱草、野茶科、蒲草、白草、甜草、蒿子、野高粱、羊旋花、毛地黃、洋蓖麻、地膚、蘆草、節節草、蘑菇、茅草、鹼蓬、龍葵、地梨、荻子、呆瓜秧、草木樨 |
動物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任丘主要年份人口數據年份 總戶數 總人口 男性人口 女性人口
1950年 69771 327192 161201 165991
1960年 78210 349030 172887 176143
1970年 90475 409328 208123 201205
1980年 112989 495509 254329 241180
1990年 177421 701411 356838 344573
2000年 217464 768900 390649 378251
2010年 239826 822455 418945 403510
截至2013年末,任丘市常住戶數321725戶,總人口867148人,其中鄉村總戶數159449戶,鄉村總人口604146人,鄉村從業人員294082人。
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任丘市漢族人口815677人,占總人口數的99.18%;有少數民族32個,人口6778人,占總人口數的0.82%。少數民族中,回族2517人,滿族2466人,蒙古族793人,土家族407人,壯族188人,朝鮮族97人,苗族82人,彝族70人,侗族18人,瑤族15人,達斡爾族15人,錫伯族11人,藏族、布依族、黎族各10人,水族、土族、撒拉族各8人,維吾爾族7人,傣族、傈僳族、鄂溫克族各6人,白族5人,哈尼族、畲族、仡佬族、怒族、京族、赫哲族各2人,佤族、東鄉族、俄羅斯族各1人。回族主要聚居在新華路街道和鄚州鎮,多是明末清初時回民遷至鄚州經商而定居;本地滿族人是隨清軍入關遷來;任丘油田開發後又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壯族等職工遷入任丘。經濟
綜述
2014年,任丘市生產總值完成600.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3.1億元,全部財政收入95.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11元。在2014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排名第50位。第一產業
2013年,任丘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7.7108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1534億元。種植業
任丘市境內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穀子、高粱、水稻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用材樹有榆、槐、柳、楊等;果樹有梨、蘋果、桃、杏、棗、李子等。
2013年,任丘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5490公頃,糧食播種面積73536公頃,總產量438819噸,其中小麥播種面積31070公頃,總產量180128噸,玉米播種面積37955公頃,總產量243865噸,大豆播種面積1974公頃,總產量3983噸;油料播種面積2767公頃,總產量5675噸;棉花播種面積9547公頃,總產量9262噸;蔬菜播種面積8792公頃,總產量448110噸;水果(含果用瓜)產量58620噸,其中園林水果產量25799噸。農用機械總動力1012648千瓦,大中型拖拉機1265台,小型拖拉機15944台;機耕面積60360公頃,機播面積81786公頃,機收面積6139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40680公頃;化肥使用量31610噸,農藥使用量279噸,地膜使用量322噸,農村用電量100688千瓦小時。
2013年,任丘市實現農業產值23.1267億元,增加值14.092億元;林業產值986萬元。
養殖業
2013年,任丘市年內豬出欄12.56萬頭,牛出欄0.82萬頭,羊出欄10.08萬隻;年末牛存欄0.92萬頭,羊存欄9.16萬隻,肉類總產量44344噸,其中豬牛羊肉產量12324噸;禽蛋產量17291噸,奶類產量6221噸,畜牧業產值9.3531億元,增加值2.2316億元;水產品產量1.51萬噸,漁業產值2.333億元。
第二產業
2013年,任丘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3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48.567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948.366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50974人;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379.9445億元。2014年,任丘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0.1億元。
油氣開採
任丘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華北油田分公司(原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部所在地,為華北地區重要的石油產地。華北油田曾連續10年穩產1000萬噸以上,原油產量最高達1773萬噸;至2011年年產原油427萬噸,年產天然氣5.5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2.456億噸、天然氣100.2億立方米,在中國石油油氣田企業中列第4位。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是任丘的支柱產業,任丘建有總面積9.15平方公里的石化基地,2009年以來實施了華北石化公司千萬噸煉油項目和100萬噸乙烯等項目,初步形成了以華北石化公司為龍頭、大型企業為骨幹、下游加工企業關聯配套的產業發展格局。截至2011年,任丘市共有石化企業850多家,從業人員8500多人。石化企業大致分為石油煉化企業、石油產品延續生產企業、石油裝備製造企業3類,主要生產成品油、聚丙烯、苯乙烯、油墨、PVC管材、塑膠製品等上百個品種、上千種規格型號的產品,年生產能力550萬噸。
建築業
2011年,任丘市全部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1.0億元,比2010年增長8.0%。全市房屋施工面積25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8.2%;竣工面積83.7萬平方米,下降27.9%;新開工面積92萬平方米。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39家,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實現利潤7008萬元。
高新技術
截至2013年,任丘市有高新技術企業7家,21個行業小類。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共完成增加值37.9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13%。
工業園區
截至2014年,任丘市有2個省級開發區和4個市級產業園區。任丘經濟開發區位於任丘市區東北部,北距雁翎工業區1公里,規劃面積11.78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電子通訊和機械裝備製造三大主導產業。雁翎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20.64.8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共入駐企業300餘家,其中工業企業185家,規模以上企業39家,從業人員16420人。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2011年,任丘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7億元,比2010年增長17.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3.8億元,增長17.3%;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6.9億元,增長17.2%。截至2011末全市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市場6個,市場成交額20.1億元,增長3.6%。
2013年,任丘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4712億元,外貿進口總額1.8億美元。
旅遊業
截至2011年,任丘市有名勝風景和文化保護區3個;2011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與2010年持平;旅遊總收入10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39%。
餐飲住宿業
截至2011年,任丘市擁有各類賓館飯店2389家、餐飲網點2290個,星級飯店5家,星級飯店客房529間,其中五星級酒店1家(中油燕山國際大酒店),四星級酒店2家(新世紀國際酒店、五洲大酒店),三星級酒店2家(任丘市政府招待處、華油賓館)。
金融保險業
截至2011年末,任丘市全部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68.9742億元,比2011年初增加27.3046億元,增長8.0%。其中儲蓄存款251.4555億元,比2011年初增加22.3404億元,增長10.2%;年末貸款餘額73.2335億元,比2011年初增加18.4506億元,增長33.7%。
2011年任丘市保險行業保費收入49229.2萬元,比2010年增長1.5%;全年賠款支出6825.3萬元,比2010年增長23.6%。
截至2013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31.766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19.806億元。
郵政業
2011年,任丘市完成郵政業務總量4127萬元,比2010年增長41.2%。
電信業
2011年,任丘市電信業務總量70314萬元,比2010年下降0.6%。2011年末全市有固定電話236426部,比2010年下降1.4%。其中,城市電話154146部,下降0.3%;農村電話82280部,下降3.5%。行動電話730428部,增長10.6%;小靈通15370部,下降13.7%。國際網際網路用戶130902戶,增長7.3%。全市百戶擁有固定電話73部,減少15部,百人擁有行動電話88部,增加9部。
2013年,任丘市固定電話用戶198830戶,行動電話用戶76.4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57027戶。
交通運輸
綜述
2011年,任丘市內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2923.9萬噸,比2010年增長3.2%;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總量2830.3萬人,比2010年增長1.8%。2011年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98311輛,其中個人汽車擁有量81453輛;實有計程車823輛,市內公車376輛,長途客車185輛。公路
保滄高速公路擦任丘市西南部邊界而過,境內全長2.48公里;大廣高速公路(G45)自東北向西南穿過市域中西部,境內全長37.91公里,設有任丘(鄚州)和任丘南兩個出入口。106國道自北向南縱貫市域中部,境內長40.836公里;省道津保南線(S381線)東西橫穿市域中部,境內長39.71公里,與106國道在市區交叉通過。此外任丘境內有縣道3條,總長35.6公里;鄉村道路262條,總長696.2公里。截至2011年,任丘市公路通車裡程1781.4公里,其中市區道路439.3公里。公路貨運量2658萬噸,比2010年增長3.1%;客運量2720萬人,比2010年增長1.9%。
鐵路
京九鐵路自東北向西南縱穿全境,境內全長35.5公里,沿途涉及8個鄉鎮28個行政村,市區東側設有任丘站。2011年,任丘市鐵路完成旅客運輸總量110.3萬人,比2010年增長0.5%;貨運量265.9萬噸,比2010年增長3.7%。
航運
任丘轄區內有白洋淀66平方公里通航水域,白洋淀景區設有大口子碼頭、西大塢碼頭、七間房碼頭、苟各莊碼頭4個較大規模旅遊碼頭,全部實行統一管理,有營運船舶300餘艘。其中大口子碼頭有8條停船木棧道,能夠停靠500艘遊船,日接待遊客能力可達萬人以上。管道
任丘市地下輸油氣管道總長度271公里,涉及陝京線、任京線和華北石化公司、採油一廠、華港燃氣有限公司等單位。其中天然氣輸送管道5條,124公里;成品油輸送管道95公里;淨化油輸送管道18公里;含水油輸送管道34公里。地下管網縱橫交錯,管道總量龐大。公共運輸
任丘市公交線路圖
市區公交
2013年,任丘市實施公交體制改革,原“一車一主”掛靠經營的9條城區公交線路、115輛公車全部退出,由新成立的任丘市公共運輸運輸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化運營。截至2014年,任丘有13條城區公交線路,165部公車輛,設定公交站牌325塊、候車亭55處。
城鄉公交
截至2014年,任丘市有22條農村客運班線,262部農村公車輛,其中14條農村客運班線、183部農村客車於2014年3月完成公交化改造。公交化改造車輛按照每10公里1元票價標準執行統一公交票價。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截至2011年,任丘市區面積74.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2.9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3.0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面積1843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3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1.56%。2014年新建碩園、翠園、楓林園、桃李園、香園、錦園等7處城市公園(遊園)。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任丘市有學校各級各類公辦學校178所,在職教師6746人,在校學生91460人。其中幼稚園在園兒童1.85萬人;國小149所,專任教師3809人,在校學生68186人;國中22所,完全中學2所,專任教師3530人,在校學生30344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6500人;職教中心1所,在校學生1328人;特教學校1所,學生60人。此外還有教師進修學校、滄州電大任丘分校和5所民辦學校。科技事業
2011年,任丘市用於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176萬元,全年完成科研項目5項,其中獲地市以上科技成果項目2項;全年專利申請242件,專利授權量180項。文化體育
任丘市圖書館截止到2011年底,任丘有影劇院1個,體育場館1個,公園2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5.7萬冊,檔案館1個。任丘市文化藝術中心交付使用,舉辦了迎新春聯歡會、正月十三大鼓花會、元宵節焰火晚會等文藝活動。在2011年國內各類重大體育比賽中,任丘市運動員獲金牌4枚,銀牌9枚,銅牌3枚。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任丘市共有衛生醫療機構49個。2013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床位數3226張,衛生技術人員3946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67835人。環境保護
2011年任丘市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完成985萬元。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8.0%,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為98.0%,生活垃圾處理率100%,全年生活垃圾清運量14.21萬噸。任丘市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日處理污水5萬立方米,全年處理污水1165萬立方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8.06%,安全用水普及率100%。廣播電視
截至2011年末,任丘市有電台1座、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台2座;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02240戶,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均達100%。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任丘市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78707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58719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73860人,參加農村及城鎮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95887人;全市有5403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6290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市有7個敬老院,有1750戶散居五保戶得到救濟。截至2013年,任丘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2461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7421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00389人;全市有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7家,床位2521張。
旅遊景點
白洋淀千里堤
白洋淀千里堤地處白洋淀東下游出口,任丘市區西北10公里處,是集遊玩、餐飲、住宿、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分鴛鴦島民俗文化、荷花觀賞、生態遊樂、休閒娛樂、碼頭觀光、民俗村觀光六大部分。白洋淀內溝壕縱橫,澱澱相通,田水交錯,蘆葦叢生,荷花飄香,魚游鳥翔,千里長堤垂柳成蔭。景區入口建有大口子碼頭,日接待遊客能力可達萬人以上。石油礦山公園
任丘石油礦山公園主要由雁翎主題公園、任四井石油開採、白洋淀以及石油科技博物館等景區組成,總面積78.44平方公里,是一個集石油知識、開採工藝,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科普教育、文化娛樂、生態觀光的綜合型礦山公園。其中雁翎公園占地面積195畝,由核心景區、東山森林景區、兒童遊樂休閒景區、民族文化博覽景區、水上觀覽景區、音樂藝術廣場景區、配套設施等7部分組成;任四井石油開採景區以華北油田的發現井任四井作為主體景觀,將石油開採科普知識和石油工業的發展結合;白洋淀景區以自然水體為主,將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結合。鄚州大廟
鄚州大廟位於鄚州城北2.5公里處,始建於元朝,明代中期重修,規模宏大,香火極盛,曾有“天下大廟數鄚州”之說。廟座北朝南,由正殿三皇殿、東配殿藥王廟(後稱扁鵲祠)和西配殿文昌廟組成。四周築有紅色圍牆,高約2.5米,整座大廟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450米,總面積157000多平方米,占地近230畝,連同香火地總計400多畝,紅牆黃瓦,結構嚴緊,莊嚴肅穆。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
非遺項目 非遺類別 保護級別辛安莊民間音樂會 民間音樂 國家級、省級
任丘大鼓
民間音樂 省級
鄚州廟會 民俗 省級
古建青磚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省級
陰陽八盤掌 雜技與競技 省級
老調(東姜老調) 傳統戲劇 省級
冀中笙管樂(東姜音樂會) 民間音樂 省級
辛安莊民間音樂會
辛安莊音樂會是任丘最早的民間音樂會,在任丘東部農村中有廣泛影響,曾因一曲《關公辭曹》而得乾隆帝賞識,被御封為任丘鄚州廟“開光第一曲”。現存曲目30餘套,主要樂器有管子、笙、曲笛、雲鑼、大鑔、小鑔、大鼓、小鼓、鐺子等,演奏風格優雅舒緩,具有音樂性與文學性雙重審美價值,對研究古典民間音樂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任丘大鼓
任丘大鼓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有400餘年歷史,是受宋代梁紅玉擊鼓抗金的啟示而孕生,以抵禦外侵,鼓舞士氣。任丘大鼓鼓身大,直徑多在2.3米左右,能同時站開8-10人敲打;鼓隊配置齊全、協調。大鼓套路有108種,演奏樂器主要有鑼、大鑔、鐃、小鈸、小雲鑼等。代表性作品有《連環套》等。大鼓鼓音純厚,擂動時有獅吼龍吟之勢,萬馬奔騰之威,令人精神振奮,激情迸發,極具凝聚力和感召力,場面熱烈、歡快。任丘大鼓有廣泛的民眾基礎,鼓隊活動遍及全市。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舉辦有滄州大鼓花會藝術節。
鄚州廟會
據《任丘縣誌》及民間傳說,扁鵲祠在明萬曆年間大規模重建,欽命每年四月為鄚州廟會,會期一個月,敕命全國各地較大商號鹹來鄚州趕廟,期間主要進行物資集散交流及民眾進香祈福等活動,吸引數萬人參與,善男信女接踵摩肩,大街上招牌林立,商品堆積如山,有“北京人全鄚州貨全”之說。現代鄚州廟會保留了每年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九月十五三個廟會日,每次廟會有數萬人參加。
文物古蹟
任丘古蹟較多,有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大廟"的鄚州廟,戰國時期燕趙邊界的十二連橋,北宋名將楊六郎屯兵堡壘,西漢名將李廣的駐紮地,歷史上著名的鄚州、阿陵、謁王、高郭古城遺址,明成祖的樂駕台,清康熙、乾隆的行宮等。古遺址
啞叭莊遺址、張佐商代村落遺址、古州城(顓頊城)遺址、謁王城遺址、阿陵城遺址、虢城(高郭城)遺址、藥王廟遺址、北辛莊遺址、七間房遺址、段家塢遺址、東段村遺址、長豐城遺址
古墓葬 韓嬰墓、任將軍墓、任光墓、大董各莊漢墓、大疙瘩漢墓群、邊司馬墓、張郃墓、黃壘墓群
出土文物 銅釵、銅刷柄、四系缸、銅鐘、銅奩、銅鼎、白釉瓷缸、白瓷盤、陶缸、耳杯、銅鏡、三彩缸、鴛鴦銅枕、瓷三彩洗、長頸瓶、青花瓷瓶、銅勺、銅卮、白瓷壺、調色盒、雙耳壺、陶壺、陶罐、陶碗等
三各莊遺址
三各莊仰韶文化遺址位於白洋淀東岸千里堤東一里許,三各莊村西,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年,尚未進行考古發掘。三個孤堆東西呈一條直線,東西相距150米,遺址東西長160米,增北寬100米,面積1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採集的標本有彩陶,紅陶、磨光陶以及骨器、石器等。
啞叭莊遺址
啞叭莊龍山文化遺址位於西環路辦事處啞叭莊村西北,俗稱“疙瘩頂”,遺址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公里,面積約6萬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文化層積厚0.2—5米,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發掘出灰坑130個,水井7眼,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和玉器1300餘件。
古州城(顓頊城)
古州城在鄚州鎮東北1.5公里處,古州村坐落其中。該城相傳為顓頊所建,但無可考。為圓角方城,東西、南北各約一千米。現存城牆五段,累計長2公里,最高處10米,均由素土夯築而成。城內曾出土銅壺、刀幣及鬲、盆、缸、豆等陶器,均為戰國時代遺物。
鄚州城
鄚州城位於任丘城北16.5公里,始建於東周時期,歷代修建。城池雄偉寬闊,呈紗帽形,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1.2公里,城牆為土城,寬約30米,高5米。現存南城門,當地人稱“南閣”,重建於清嘉慶年間,城北部土城牆保存較好。
革命傳統
任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八年抗戰中日軍始終重兵駐守,頻繁掃蕩。1941年起,中國共產黨發動民眾開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地道鬥爭。任丘地道分幹道和支道,幹道一般高1.5米,寬1米,頂部離地面1―2米,支道密如蛛網,在不斷改造中較好地解決了防毒、防水、防煙以及洞口隱蔽等問題。抗戰期間,任丘全縣332個村全部挖了地道,總長1010公里,動土方約150萬方,如將土壘一道高三尺厚一尺的牆,長度可達一萬零一十華里,其長度與萬里長城相當。方言
任丘境內的方言以東西走向的任文乾渠為界,南部屬冀魯官話滄惠片黃樂小片,以任丘方言為代表;北部屬冀魯官話保唐片定霸小片,以鄚州方言為代表。其中任丘方言有21個聲母,38個韻母,與國語不同之處在於:部分j、q、x聲母讀作為z、c、s;開口呼零聲母如an、ao、en、ou等前加聲母n;聲母r讀作y,如“rǎn”讀作“yǎn”等;韻母ue讀作iao,如jué讀作jiáo等;ze、ce、se讀作zhai、chai、shai;此外部分地名還有特殊念法,如出岸(chīnan)、守(chǒu)練、培(pí)里、南暢支(shi)、前/後王約(you)、南/北馬(mo)、荷花(húohuo)村、解經(jièqǐr,介起兒)村、議論堡(yǔlúnbǔ),地名中的“北”均讀作bēi,“河”字念成huo等等。地方特產
葦席葦席是任丘的傳統特產,輕柔潔白,花紋美麗,曾為宮廷貢品,享譽甚高。過去白洋淀地區民眾生計一靠漁業,二靠葦產,所以葦編業興旺發達,織席打箔是家庭婦女的主業。白洋淀葦席品種繁多,形態各異,用途不一,有炕席、囤席、苫墊席、包裝席、天花板席。席面圖案花樣翻新,有回形紋、桌面紋、人字紋、平紋、胡椒眼兒等等,規格尺寸多種多樣。
白洋淀松花蛋
白洋淀松花蛋是河北省出口的傳統食品,有150多年的生產歷史,尤其以白洋淀邊的任丘市七間房生產的松花蛋最為著名。清朝時淀邊就有很多作坊,加工松花、鹹鴨蛋,通過水陸運輸,暢銷京、津、保一帶,有“沒有鬆化不成席”之說。白洋淀水面遼闊,富饒美麗,物產豐富,堪稱“魚米之鄉”。淀鴨在水中飼養,蛋個頭大且營養豐富。白洋淀松花蛋“蛋體晶瑩半透明,蛋黃深綠香味濃”,吃起來味道鮮美,清香撲鼻,多而不膩。
著名人物
扁鵲,本姓秦,字越人,渤海鄚州人。生活在春秋晚期,人稱“神醫”。首創診脈“望、聞、問、切”之法,又擅針灸、熨燙,於內、婦、耳鼻五官司、小兒等科,堪稱中醫診脈技術的開山之祖。司馬遷言:“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著有《難經》八十一篇、《內經》九卷、《外經》十三卷、《肘後方》三卷,大都已失傳。韓嬰(約前200年—前130年),涿郡莫人,西漢著名學者。文、景、武三帝時為官,文帝時任博士,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後人稱“韓太傅”。著有《韓故》、《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周易傳韓氏三篇》等。韓嬰講授、注釋《詩經》有許多獨到之處,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