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信都”之名源於戰國時期趙成侯“在邢地建信宮,立為趙國別都”之意。詳細信息
邢台歷史淵源:
邢台的信都之名得於戰國時期,趙成侯頗具雄心,為表示“言必信、行必果”之決心在邢地高築檀台,立為信都,統轄邢地的廣大區域,《太平寰宇記》云:“趙成侯造檀台,有信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自邢被趙成侯立為趙國之信都後,信都成為趙國僅次於邯鄲的第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趙王常於此商議國家大事和大會天下諸侯,例如趙武靈王時期,《史記》曰:“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邢台)”。又說“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信都還在邯鄲之難時發揮過重要作用,趙成侯時期,魏惠王兵困邯鄲,邯鄲失守被魏國侵占長達三年,趙成侯轉移在信都(邢台)統帥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戰,三年之後,終於迫使魏國簽訂漳水之盟,使趙國得以收復邯鄲。信都自得名後,作為趙國另一都城一直存在至趙亡,到秦代,秦始皇又設定邢台為信都縣(轄境包括今邢台縣和沙河縣),屬巨鹿郡,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縣之一。秦代漢初,信都(邢台)分別成為趙王趙歇和常山王張耳所建立的趙國和常山國的國都,後西楚霸王項羽改信都為襄國,至隋代改稱邢州,元代改稱順德府,解放後稱作邢台市。
隆堯縣古柏人城:
古柏人城位於隆堯縣城西偏南12公里處的亦城,該地原系春秋時期的柏人邑。該城歷史久遠,頗有名氣,故一些史籍上曾把它寫成唐堯帝時所都。柏人城系夯土建築,它北臨汦水河,三面環崗,東北與堯山隔汦水河相望,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近年來,遺址還發現戰國時流行的銅質“刀幣”,刀幣上鑄有“ 白(通柏)人”字樣。據專家考證,當時僅有趙國的邯鄲和柏人兩地鑄銅幣,這足以證實戰國時期古柏人城經濟繁榮,商業發達,人丁興旺。
沉睡近千年的古柏仁城,如今舊貌變新顏,石膏礦井架林立,石膏板材加工業廠房一家連一家;亦城,堯山煤礦所產的優質煤、正源源不斷地運往華北南部和山東各地,昔日的古城已成為石膏生產、加工基地和煤炭基地,繼續為社會作貢獻,造福於古城人民。
信都縣
古縣名
(1)本春秋邢國,秦置信都縣。治所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項羽改為襄國。公元前208 年張耳、陳餘立趙歇為趙王,都於此。
(2)漢置。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隋大業初併入長樂,唐初復改信都。唐末曾改堯都,不久復舊。明洪武六年(1373 年)廢入冀州。歷為信都國、信都郡、樂成國、冀州、長樂國等治所。郡、國名
漢高帝置國。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轄境相當今河北冀州、深縣、武邑、棗強、衡水、南宮、景縣及山東德州市的一部。景帝時曾改為廣川國,又曾改置信都郡,宣帝時復為信都國。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改為樂成國。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冀州為信都郡。信都鎮簡介
概況
信都鎮位於廣西賀州市南部,總面積237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據記載,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封陽縣;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廢縣為鄉,稱信都鄉;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鄉為廳;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廳為縣;1951年,信都縣併入賀縣後設立信都鎮,今信都鎮隸屬廣西賀州市。
行政區域
信都鎮位於廣西賀州市南部,總面積237平方公里,全鎮管轄3個社區委員會,15個村委會,共有14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3萬人(其中外來人口0.9萬人),城區人口2.3萬人。語言特色
信都片的語言結構也很有特色,城區以白話和土白話為主,鄉下流行各種本地話,很少客家話。在語言體系上自成一區。而且粵文化在信都得到很好的傳承,廣東人對信都有有很強的認同感。信都通訊
信都鎮通信快捷便利,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聯通在信都均設有網點。信都的移動門市屬旗艦門市,賀州的旗艦門市除信都外只有3個縣城和市區各一間。
經濟發展
商貿服務業發達。城區內設有綜合市場2個,豬花市場1個,家禽市場1個,糧油、果菜、建材、成衣、家電、家俱、機車等專業批發市場一應俱全。城區有兩間大型超市,小型超市和雜貨店不下50家。有三間特大型家電商場(規模可以市政府駐地八步的家電商場媲美)。有專業的家俱市場,特大型家俱賣場近10間。鎮上有多間品牌專賣店,數10家大中型手機賣場。餐飲業、旅宿業發達。金融保險機構齊全,除因行政地位因素撤銷了的工行、建行外.現有農行、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信都還是賀州市第一個裝上ATM自動櫃員機的鄉鎮。信都有多家保險公司,地位上與賀州所轄三縣的分公司平等。信都還有多家品牌的代理商,他們與市政府駐地八步的代理商互不隸屬,是競爭關係,信都、八步之中間的步頭鎮則是兩地代理商爭奪市場的主要戰場。物流業發達。信都工業發展
近年來,信都鎮堅持“工業立鎮”的思路,以自治區A類工業園區信都工業區為發展平台,按照“五通一平”標準建設工業區,完善工業區設施建設,讓外商一進來就可以投資辦廠,增強外商投資信心。為外商提供優質服務。從選址、辦證、建設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落實專人做好跟蹤服務工作,合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創業環境。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信都鎮優惠的政策吸引了來自港、澳、台、粵、閩、浙、湘的眾多客商前來投資辦廠。形成了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金屬加工產業鏈和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工業經濟得到迅速增長。園區入駐企業從02年的29家躍升到目前的102家,投資總額由2.18億元增加到11.29億元,園區建成規模達5平方公里。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6億元),增加值7.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8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8.3%和25.6%,完成年度計畫的102.3%和108.5%;實現銷售收入38.9億元,利潤3.8億元,稅收6450萬元分別同比增長28.3%、30.1%和37.8%。其中信都中心區企業30家,產值22.3億元,增加值5.1億元,稅收總額4500萬元。信都目前正在建設占地3000畝的信都木材加工工業區,建成後將是廣西最大的木材加工集散中心和家俱銷售中心。b]信都榮譽
信都所獲榮譽:1996年被廣西區政府有關部門確定為自治區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自治區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同年被國家農業部定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賀州唯一)
1997年被國家體改委等11個部委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賀州唯一)
1999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鄉鎮;(賀州唯一)
2000年榮獲賀州地區小城鎮建設“桂東杯”最高獎,賀州第一。
2002年被自治區精神文明委評為“文明鎮”.
2003年10月被自治區建設廳確定為自治區小康示範鎮,(賀州唯一,廣西22個)
2001年、2003年2005年連續獲廣西自治區第三、第四、第五屆市容市貌“南珠杯”優秀城鎮獎,
2007年獲廣西第六屆市容市貌“南珠杯”競賽特別獎.(是賀州歷屆南珠杯唯一參賽鄉鎮)
2004年被評為全國重點鎮(賀州唯一鄉鎮,廣西61個(多為縣城駐地鄉鎮,非縣城鄉鎮極少))
2006年10月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廣西唯一一個)
信都八景
信都八景之一“台閣雲蒸”
“台閣雲蒸”是信都八景之一,位於八步區鋪門鎮上洞村,水泥路直通村部。“台閣”即“雲台庵”,因建在當地最高的西山半山腰上,雲蒸霞蔚,故而得名,也稱“雲台”。後山高大雄偉,森林密布(還有原始森林哩),堪稱深山藏古庵;站在庵前極目遠眺,水環山抱,峰巒疊翠,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覺,並能看 到鋪門的一遍平川,山色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是詩人墨客常游的勝景;庵內詩人題壁隨處可見,當代知名人士鍾家佐先生2000年邀友游吟留下碑刻 真跡。當年北京大學文學士羅世澤撰寫的“重修雲台庵募捐書”中 對雲台勝景的描寫更是入木三分.信都八景之二石城天險
石城是神工天作之城,城四周石山拔地而起,合圍而成.陡壁懸崖,猶如斧劈刀削,望而生畏,故有"石城天險"之稱."石城天險"在何處?在賀洲東南部鋪門鄉中華村,是舊信都縣八景之一,今為旅遊勝地.公路直達風景區,青山秀麗,景色宜人.南有南門,北有北郭,西有五指山為障,東有金雞屏障.從北門舉步入城,豁然開朗,別具一格.城內如巨盆,平地方圓三百多畝.南北對峙,門上有樓閣,兩株古榕似身披綠色鎧甲的武士,挺立於北門的兩旁.城內北壁石山上,有一巨石在半山探身而出,形似猛蛇.昂頭南望,鼓頸脹眼睜視.褐白色相間的蛇鱗清晰可見,蛇唇上有開岔小樹一株,及似伸出的信子,仿佛能聞吹風之聲,真是形神兼有,栩栩如生.城西門前的池塘邊有"石青蛙"和"石龜"城東的峭壁上,有一隻金雞佇立,仰望紅日,正欲引吭高歌.峭壁腳下有一石潭,潭水如鏡.岩上滴水入潭,丁冬作響岩洞中石筍叢生,石潭邊有古石井數口.同東石壁相望的西石壁上.有兩條奇巧的裂紋組成一個正楷的大"人"字,大"人"字的四周有四個小"人"字,猶如眾星拱月,分外醒目,傳說"人"字乃是仙人用手掌所書.北門外西有五指山的食指峰與拇指峰之間有一中猛虎追趕一獨奶母豬.遊人到此躬身探頭俯視,便見一獨奶石母豬深居其中,其貌酷似.拇指山頂峰上建有避亂世的石築房屋.山頂有可容千人之廣的小平地,花果叢生,景色明媚.此峰靠近賀江之濱,舉目望下是牛鼻,雞嘴兩灣,水勢北瀉而來,江水全被牛鼻灣吸入,遊船至此,順舟落之,抬頭望張望,山高百丈,山勢奇陷,削壁千仞,均為絕壁,猿猴亦難攀登.百聞不如一見,遊人目睹為佳。
信都八景之三龍巖崛古
龍巖位於賀州仁義鎮萬善村。從信都往南走4公里即到。村前河水縈迴,修竹暢茂,喬木蓊翠。村後,如一座交椅狀的石山,峻峭拔兀。山頂平坦,林木叢叢。半山間有一山洞,洞口如龍口狀,龍巖由此得名。岩洞內,精靈古怪的景跡很多,引人入勝,人們因之譽名為“龍巖崛古”,並將它列為舊“信都”縣“八景”之一。過去,每當秋末冬初,當地文人學者,仕宦商賈前往遊覽的絡繹不絕。不少詩人墨客游後,深感洞內景物奇異壯觀而抒懷吟詠,題詩壁上。《信都縣誌》曾收入十餘首,昔人遊興,由此可見一斑。整個岩洞分外洞,內洞,支洞三個部分,由一條通道把三部分連成一氣。外洞又稱洞口,像一個扇形的廳堂。中間有一個8平方米的平台,可供遊客坐臥歇息。正面的岩壁色彩斑斕,像一幅巨大的畫幔。洞頂的鐘乳石,千姿百態,在燈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儼然宮廷中的琉璃華燈。外洞的左前方,由一條約30米長的夾道通向內洞,首先呈現在遊客眼前的一塊怪石,就是昂首若飛的蟠龍。龍頭毗目裂嘴,頸項聳起伸張放怒的鱗片,勢欲騰雲駕霧,凌空而起。相傳:從前這條龍曾經為受旱的莊稼施降甘露,造福黎民,但卻觸怒了天庭。於是,玉帝降旨,命金甲天神將它舌頭割斷,令他守在這岩洞“修心養性”。當龍舌被割斷時,村邊山腳的一口池塘,塘水頓時渾濁,持續了好幾年。這條龍的舌頭還留在“龍頭”的前面。人們看到這條龍,舌分離的蟠龍,都要為他含冤受害而抱不平。從“龍頭”處往上逕行十多步一個樣似石獅的巨石,便展現在眼前。獅眼鼓鼓,獅鼻平平,獅角聳起,獅頸昭昭,好一副怒吼的架勢。醒獅與蟠龍面面相視,組成了一幅龍獅相鬥躍躍欲試的生動畫面。形象最為壯觀的要算“羅傘蓋太子”。它位於洞內的西南角,從醒獅樣的巨石柺一個小彎,便可見到。這是一組石華堆積物,與懸空的鐘乳石構成一個太子出遊圖的奇景。這裡懸空的鐘乳石不少,但這一塊巨石,石身的四周被溶蝕成一條條波浪式的皺紋,很像珠綺羅幃。下面美名為“太子”的石柱,矗立在羅傘的下方。“太子”兩側,有幾具宮女和朝臣似的石塊陪襯著,使“太子”顯得更加神氣十足活靈活現。“羅傘蓋太子”的右側,有一口“龍潭”,潭深不可見底,面積約20平方米,呈長方形。“龍潭”旁邊有一個洞眼,眼口的直徑有一米寬。有人用一條約15米的繩子把人系住往下吊,便可到底,底層與龍潭相通。龍潭的左邊,是被溶蝕成的“田塊”,田中泉水泱泱。田塍上,有狀如青蛙,螃蟹,田螺等物的怪石。更使人感到驚奇的是,在田間橫臥著一個披蓑戴笠的農夫,他手持鍬把,默默地堰息著。觀罷田疇,穿過一條狹道,往上攀登,便是頂洞。這真所謂洞內有洞,奇中有奇。這裡的石華,有像昂首咆哮的虎豹,有像展翅相博的雄雞,有像婆娑起舞的少女。還有一組石華,像彬彬有禮的十八羅漢。人們置身其中,猶如進入神話般的瓊瑤世界。總之,整個岩洞,石柱,石筍,石幔,造出各種各樣千奇百態的景象,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不愧是我市的罕見天然名勝古蹟之一。如果經過開發,加以整修,裝飾,美化岩洞四周環境,將可成為我市一處很有前途的旅遊勝地。信都八景之四獅嶺逥瀾
信都獅嶺逥瀾,是“信都八景”之一,她位於信都鎮西南面,距圩鎮1公里之遙。南麓,一座中型甘蔗製糖企業——信都糖廠就建在這風景點身邊處。獅嶺,自明清以來,許多名人墨客,作了很高評價,還寫下許多詩篇。此處常駐重兵,又是遊樂之地。遠眺,像一頭伏地雄獅蹲在一瀉而下的賀江,它擋住賀江的狂瀾駭浪,有訓賀江之勢:山上,怪石嶙峋,有天然生成的獅子口又叫石岩。嶺上有兩座建築,文昌閣,獅子廟。給獅子身披錦被,十分壯觀。其左右兩邊相距百多米處,有巨石申向賀江水面,形似抓住日夜奔流的賀水之獅子爪:在獅子灣淺水處,還有鬼斧神工造成,形似龜鱉的大石,隱約浮出水面,栩栩如生,留人觀賞。隔河對岸是一片開闊的沙洲,俗叫“獅子噴砂”洲邊有棵高數丈,幾人合抱不過的古榕,形似“獅子拋繡球”這些景色點綴,十分優美。昔日獅子山上,還建有涼亭,供人憩息。亭曰:“獅嶺逥瀾”,亭北,南面,各有對聯,系20世紀30-40年代信都縣縣長黃贊,羅孝蘭所撰。聯曰:“山喚獅峰形似天然城外聳;亭臨賀水往來人似鏡中行。”文人墨客們也題詩曰:“江河日下勢奔流,誰挽狂瀾獨出頭:二水奔騰波巨激,一峰迴顧氣全收。奠安地軸長終古,施轉坤維據上游:須識雄獅當首領,萬年坐鎮踞南州。”
時代車輪,奔騰不息。如今獅山近處,滿載“信糖”優質白糖,通過水陸運銷各地。看獅山,雄獅與來往車輛相互輝映,景色更迷人,更美觀。每逢公休假日很多人從四面八方來獅嶺遊玩。在巨石等處攝影留念;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活躍了信都經濟,豐富了人們文化生活。
信都八景之五魚影江村
仁義鎮共和村黎屋寨周圍,石峰林立,修竹茂林.山清水秀.人稱之為"小桂林".黎屋寨西面大風山峭壁間有天賜石鯰魚三尾,從下井排向上爬.形象惟妙惟肖,生動逼真.傳說古時山腳下有一戶人家,每逢下雨就有很多活生生的鯰魚從排水溝游入天井,可隨意取食.其魚乃是峭壁間的石魚感化而成.只可惜雷公作孽,有一天烏雲密布,風雨交加,一聲巨雷將中間那尾石魚的頭給劈掉,從此下雨就再無鯰魚游出.明朝的文人黎兆曾書"魚影江村"四字於石壁上,至今隱約可見.黎屋村的始祖黎昭是明朝正統年間廣東的優貢,官駐南寧府邸,68歲告老還鄉,改在今黎屋之地址定居.黎屋村前有一口大塘,面積600餘平方丈,形如一尾巨大的鯉魚,四 畢具,口為井,尾如剪,所以稱為"鯉魚塘".在鯉魚塘的東頭與水井一口,形狀如蟹眼,稱之"蟹眼井".水井所處的地位比塘高,塘水的水位大大低於水井的水位,即井水水位卻偏偏要比塘水高二尺余,亦是奇觀.井水清涼,烹茗煮粥,味道甘甜.此井列為"廣西72名井"之一.
黎屋村前立有一石碑,書刻呂學士居鄉七約,並加以注釋,為治鄉善法.明朝時每月初一鄉人聚集,看碑學法,自重自愛.一時鄉風淳厚,附近鄉民無訴訟約幾十年.至今古碑猶在,經近600年的風雨侵蝕,字跡尚新,對後人不無啟迪. 在鯉魚塘東南端有古樟樹和古楓樹數株.牧人夏日正午驅牛於林間休息,不用栓樹,其牛終日不去.雖咫尺有禾苗莊稼,亦不出村踐踏,必須待牧人喝令方才出林,這亦為奇事一樁.
信都八景之六 龍門夜月
從信都鎮溯賀江而上三公里,便是青山綠水,風景如畫的龍門夜月勝境.在激流灘中有兩巨石對峙,中間猶如門戶,水勢湍急.穿門而過,魚游至此,能躍蹬者即化為龍,亦稱鯉魚跳龍門.越過龍門便是牛頭灣.此灣潭深水碧,型如彎月.晴空之夜,月亮從東山生起,水面倒影,儘是詩情畫意,美不勝言,古今為旅遊勝地.有古人遊覽雅興題詩.賀州市鋪門鎮中華村梵安寺內,有一支鳳尾草.生機勃勃,體態萬千.椐考,靈根生於北宋宣和年間,距今以近千年歷史.屬賀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這株古老的鳳尾草,四丈有餘,枝繁葉茂蒼,老勁翠.枝幹蜿蜒如龍盤地,曲折交錯.五條分支,身圍約三尺許.捲曲的枝身有一塊快褐色的疙瘩,似龍鱗,又似龜甲.伸展的葉尾,高兩米多,猶如孔雀開屏 .每年四五月間,枝頭髮出一百多塊嫩葉,每塊葉片有鳳頭,鳳眼,鳳尾,人稱鳳仔.可作標本,亦可入藥,能治小兒疳積,去濕止瀉.
古往今來,游者甚多欣賞到千年鳳尾草美麗的英姿,感到三生有興.古人觀後,即興吟詩曰:千年鳳尾世間稀,歷雪經霜志不移.最愛三春新蕊發,遊人讚賞續新詩.
信都八景之七鳳草長春
賀州市鋪門鎮中華村梵安寺內,有一支鳳尾草.生機勃勃,體態萬千.椐考,靈根生於北宋宣和年間,距今以近千年歷史.屬賀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這株古老的鳳尾草,四丈有餘,枝繁葉茂蒼,老勁翠.枝幹蜿蜒如龍盤地,曲折交錯.五條分支,身圍約三尺許.捲曲的枝身有一塊快褐色的疙瘩,似龍鱗,又似龜甲.伸展的葉尾,高兩米多,猶如孔雀開屏 .每年四五月間,枝頭髮出一百多塊嫩葉,每塊葉片有鳳頭,鳳眼,鳳尾,人稱鳳仔.可作標本,亦可入藥,能治小兒疳積,去濕止瀉. 古往今來,游者甚多欣賞到千年鳳尾草美麗的英姿,感到三生有興.古人觀後,即興吟詩曰:千年鳳尾世間稀,歷雪經霜志不移.最愛三春新蕊發,遊人讚賞續新詩.信都八景之八鳳崗文塔
“鳳崗文塔”乃舊時信都縣八景之一,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塔址位於舊信都縣境內的扶隆區域大嶺山之巔,於清朝光緒八年重修時,塔址遷至離當地“可止亭”不遠的上方。此塔高足三層,遠眺無邊,塔區內設有雅舍,可供遊人留宿賞玩,是當時遠近聞名的旅遊勝景。鳳崗文塔離臨賀古城少說也有一百五十里路,能飄越崇山峻岭,於瞬息間投影到賀街臨江之中,你說神也不神?!據說此塔乃是遠離信都縣的賀街人士首倡修建,你說奇也不奇?!然而更神更奇的是,傳說賀街自從有了“鳳崗文塔”投影之後,聚得福氣靈氣,因而文人輩出,劉宗標得翰林編修,李孝先得欽點翰林庶吉士等等,使賀州名嘈一時,興盛百年。因此,“鳳崗文塔”在當時雖曾多次受損仍能得到多次重修,經歷過三起三落。可惜,舊時代社會動盪,它最終還是毀於戰火,未能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