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以色列國(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 ,簡稱“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2016年以色列總人口855萬人,其中猶太人口共637.7萬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以色列是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對於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大。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研究,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和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十分知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歷史背景

以色列最初指民族稱謂,可查最早記載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多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蹟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以色列意為“與神角力者”,來源於《聖經》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與神(天使)角力並取勝,神(天使)將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雅各生了十二個支派。

古代時期

以色列區劃和各大城市分布 以色列區劃和各大城市分布

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米特人的分支希伯來人。起源於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

雅各帶領他的子孫前往埃及並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5世紀)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現今之巴勒斯坦)。

公元前13世紀末遷居到巴勒斯坦地區。後被羅馬帝國征服,猶太人開始流亡歐洲。

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而南方是由大衛後裔世襲的猶大王國。

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大多數猶太人被俘虜到兩河流域地區,直到波斯帝國時期分批回歸。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該地區,後來以色列地區成為塞琉西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爭奪之地。

公元前167年~63年,以色列地區受馬加比家族統治。之後羅馬人龐培占領巴勒斯坦,將以色列併入敘利亞省,又扶植了希律家族為代理政府。公元前一世紀末希律王擴建耶路撒冷。

公元66~70年,因羅馬人的暴行爆發了猶太人大規模起義,後多次遭到羅馬軍隊的殘酷鎮壓,耶路撒冷再次被毀壞,猶太人被趕出了故土流散到世界各地。公元132年爆發了大規模起義,再次遭到了羅馬軍隊鎮壓。(參見詞條:猶太戰爭)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連中國的開封都有猶太教會堂的遺蹟。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

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後來分別被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和蒙古帝國征服,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猶太人回歸潮

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1896年,中歐地區的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複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以色列唯一紅海旅遊城市-埃拉特市 以色列唯一紅海旅遊城市-埃拉特市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

1917年,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

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國際聯盟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民族之家”

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

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

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

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以色列復國

以色列地中海城市-內坦亞市 以色列地中海城市-內坦亞市

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

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原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 阿拉伯國猶太國),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當天為以色列的國慶節。

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定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占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20世紀50~60年代

古城阿克 古城阿克

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

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Eshkol)繼任了總理。

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幹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次緊繃。

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占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定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1969年,梅爾夫人當選以色列第一位女總理。

20世紀70年代

耶路撒冷哭牆 耶路撒冷哭牆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of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Wrathof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幹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但是由於以色列依靠美國的強大外援以及衛星科技,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定。

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

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1977年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

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20世紀80年代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定。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占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20世紀90年代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同獲和平獎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同獲和平獎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飛彈擊中。飛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飛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儘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飛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萬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定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定(Oslo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定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21世紀10年代

2017年10月12日,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將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年12月,上合組織秘書長拉希德·阿利莫夫表示,以色列數次提出了申請加入上合組織。  

2017年12月6日(北京7日凌晨2點),特朗普正式在白宮外交廳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使館正式在耶路撒冷開館。  

2018年7月19日,以色列議會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案。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以色列位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亞洲西部,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以色列全國總面積為2.5萬平方公里,其中內蓋夫地區占一半以上面積,達到1.2萬平方公里以上,以色列與埃及邊界長達220公里,與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區有51公里的邊界。為加薩走廊和約旦河部分地區。1947年,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前面積為27090平方千米,1948~1973年間,以色列在四次阿以戰爭中占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80年代以後陸續部分撤出。現實際管轄面積為25740平方千米,包括戈蘭高地、約旦河部分地區。

地形地貌

以色列全國地形 以色列全國地形

以色列可分四個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東非大裂谷北部起點)以及內蓋夫沙漠。

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里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占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氣候特徵

以色列阿什凱隆市 以色列阿什凱隆市

以色列屬於夏季乾熱的地中海型氣候,從海拔2810米的黑門山,一直到降至水平線以下392米的地球最低處──死海,氣候區域性明顯,狀況各不相同。海岸平原夏季濕熱,冬季略冷有雨,在山丘區域偶有小雪。在約旦山谷區域夏季乾燥炎熱,南方區域則屬半乾燥型氣候,白天暖熱,夜晚涼爽。

以色列是有著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濕熱氣候所共同影響的,氣候的狀況在以色列國內各地也有相當差異,並且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行政區劃

括弧內為首府:耶路撒冷區(耶路撒冷)、北部區(拿撒勒)、海法區(海法)、中央區(拉姆拉)、特拉維夫區(特拉維夫)、南部區(貝爾謝巴)。

國家象徵

國名

以色列海爾茲利亞市 以色列海爾茲利亞市

以色列國(TheStateofIsrael),簡稱以色列。以色列(希伯來文:מְדִינַתיִשְׂרָאֵל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文:دَوْلَةْإِسْرَائِيل‎),國名來源於《聖經》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與神(天使)角力並取勝,神(天使)將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或者大家會問明明是跟天使角力為什麼會被稱為“與神角力者”呢?因為在古代猶太人的宗教文獻中“神”字既可以指上帝又可以指天使。關於雅各與神角力一事在《聖經》里用了個“神”字來記載,雅各與神角力。這導致中國國內不少人誤認為與雅各角力的是上帝。

國旗

以色列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底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以色列第二任國王大衛(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愛者”,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

以色列國徽 以色列國徽

以色列國徽來自聖經中的七盞金燈台,在聖經中分別出自舊約《出埃及記》、《撒迦利亞書》以及新約《啟示錄》。國徽上的造型取自《撒加利亞書》的描述(與出埃及記稍有不同,並不是一個而是七個,並且兩邊有橄欖樹)。金燈台表征以色列是神在地上的見證。金表征神的神聖性情,撒加利亞書中說七燈台就是神的七眼。燈台兩旁有橄欖枝,燈台上有金油留出到兩枝橄欖枝,撒加利亞書中說是油的兒子,表征以色列聖殿重建時期的大祭司約書亞和省長所羅巴伯,分別據有祭司和君王這兩種重要的職分。

國歌

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海法市 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海法市

《希望之歌》詞作者是一位猶太拉比,曲作者為猶太人納夫塔里·赫爾茨·伊姆貝爾。

《希望之歌》採用猶太民族傳統曲調譜成。這首歌原為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頌歌,在1897年第一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上首唱。以色列建國後將其確定為國歌。歌詞:藏於我心深處的,是猶太人的靈魂。朝向東方故國的,是凝望著錫安的眼睛。縱然兩千年顛沛流離,希望仍未幻去,錫安與耶路撒冷,啊,我們會以自由之身重歸故里。

人口民族

依據以色列人口統計處資料,直至2018年4月,以色列有884.2萬人口,   其中74.8%猶太人(多數是德系猶太人)、20%阿拉伯人、以及5%“其他”人種。在猶太人之中,有68%在以色列出生,通常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以色列人,而其他在外國出生的32%里則有22%來自歐洲、10%來自亞洲和非洲,包括了阿拉伯世界在內。

直到2014年,有超過35萬名以色列公民住在西岸地區的各種定居點,有的已經形成了城市規模,其中有3個已經人口在3萬人以上,已經獲得了城市地位,像阿里艾勒市-城市裡還有一所全國性的大學。包括許多早在1948年戰爭前便已建立、在六日戰爭後又重新駐紮的定居點。大約有30萬名以色列公民住在耶路撒冷東部,那裡自從六日戰爭以來便一直為以色列所占領。原本還有大約8,500名以色列人住在加薩走廊的定居點,直到2005年以色列單邊撤軍,下令撤除那裡的所有定居點為止。

以色列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名稱人口
1 耶路撒冷 801400
2 特拉維夫 400300
3 海法 277400
4 里雄萊錫安 216900
5 阿什杜德 204500
6 貝爾謝巴 203200
7 佩塔提克瓦 201900
8 內坦亞 200800
9 霍隆 200300

政治

政體

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 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完善的多黨制的自由民主制國家,公民擁有各式各樣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

憲法

以色列沒有正式的成文憲法,僅有《議會法》、《國家土地法》、《總統法》、《政府法》、《國家經濟法》、《國防軍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國家審計長法》、《人的尊嚴與自由法》、《職業自由法》等11部基本法。    

議會

一院制議會,設有120個席位,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重大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並監督政府工作,選舉總統、議長。議員由普選產生,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參加競選,選民只需將選票投給各自支持的政黨。獲得2%以上選票的各政黨根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席。

2013年1月22日,第19屆議會經選舉產生,由13個政黨組成,其中利庫德-“我們的家園以色列”競選聯盟31席,“未來”黨19席,工黨15席,“猶太家園”黨12席,沙斯黨11席,聖經猶太教聯盟7席,“運動”黨6席,梅雷茨黨6席,聯合阿拉伯名單4席,以色列共產黨4席,巴拉德黨3席,前進黨2席。議長為尤利·埃德爾斯坦(YULIEDELSTEIN),2013年3月18日就任,來自利庫德集團。

政府

特拉維夫CBD 特拉維夫CBD

政府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一個或幾個政黨聯合組成。議會選舉結果揭曉後,總統在綜合議會各黨派意見基礎上提名總理人選,授權其組閣。總理由成功完成組閣者擔任。本屆政府(第33屆)於2013年3月18日成立,由利庫德-“我們的家園以色列”競選聯盟、“未來”黨、“猶太家園”黨、“運動”黨聯合組成,在議會中占68席,包括總理和21位部長。

截止2014年政府主要成員有:總理兼外長、公共外交和大流散事務部長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NETANYAHU);國防部長摩西·亞阿隆(MOSHEYA’ALON);通訊部長兼後方防衛部長吉拉德·埃丹(GILADERDAN);財政部長亞伊爾·拉皮德(YAIRLAPID);宗教服務部長、耶路撒冷兼大流散事務部長、經濟部長納夫塔利·本內特(NAFTALIBENNETT);公安部長伊扎克·阿羅諾維奇(YITZHAKAHARONOVITCH);法務部長齊皮·利夫尼(TZIPILIVNI)。

司法

司法機構由最高法院、地區法院和基層法院三級組成,此外,還有管轄交通、勞工和青少年的專門法院和不同宗教派別的宗教法院。

最高法院具有終審權以及對控告政府、政府部長、所有公職官員或機構的案件的初審權等權力,同時承擔最高審判庭職責。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根據一個由最高法院法官、律師協會會員和政界人士組成的特別委員會的推薦任命。法官為終身制,70歲退休。以色列的法務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抗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抗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對這些請願的回覆通常是由政府部門進行(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法務部長所批准,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和基督教)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占的法律權利。

政黨

以色列政黨繁雜,且不斷變化,主要有:

(1) 利庫德集團(LIKUD):1973年9月由加哈爾集團、自由中心、拉姆黨、人民黨、國土完整運動等黨聯合組成。2013年,利庫德在第19屆議會選舉中與“我們的家園以色列”黨組成競選聯盟,共獲得31席,內塔尼亞胡再次成功組閣,連任總理。

(2)“以色列我們的家園”(YISRAELBEITEINU):1999年成立的右翼政黨,主要支持者是來自前蘇聯的猶太移民,主席為阿維格多·利伯曼。2009年第18屆議會選舉中獲15席,成為議會第三大黨,並參加由內塔尼亞胡為總理的聯合政府。2013年第19屆議會選舉中與利庫德集團組成競選聯盟,共獲得31席,加入政府。

(3)“未來”黨(YESHATID):2012年4月成立的世俗中間黨派,主要支持者為中產階級,主席為亞伊爾·拉皮德。在2013年第19屆議會選舉中一舉獲得19席,成為議會第二大黨,並加入政府,獲得財政、教育、科技等5個部長職位。

(4) 以色列工黨(ISRAELLABOURPARTY):前身是1930年成立的以色列工人黨(“馬帕伊”),1968年與部分小黨合併後改稱“以色列工黨”。2013年,工黨在第19屆議會選舉中獲15席,未加入政府,成為最大反對黨。現任主席阿維·加貝。  

(5)“猶太家園”黨(HABAYITHAYEHUDI-THEJEWISHHOME),2008年11月成立。在2009年第18屆議會中獲得3席,加入政府。在2013年第19屆議會選舉中獲得12席,加入政府,黨主席納夫塔利·本內特任宗教服務部長、耶路撒冷兼大流散事務部長和經濟部長。

(6)沙斯黨(SHAS):1984年成立的代表東方猶太人的正教派猶太人政黨。主席為埃利亞胡·伊沙伊。在第18屆議會選舉中獲11席,為第五大黨。在2013年第19屆議會選舉中獲得11席,成為反對黨。

(7)以色列前進黨(希伯來語:קדימה,Qādīmāh,英文: Forward),中間派政黨,由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於2005年11月21日創建,現任黨主席沙烏勒·莫法茲。

政要

總統魯文·里夫林,2014年7月就職,為以色列第10任總統,任期7年。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2009年3月出任總理。2013年3月18日,內再次組閣成功,連任總理。

首都

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JERUSALEM),但未獲國際社會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存有爭議。國際社會同以建交的國家均將使館設在特拉維夫或其周邊城市。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2017年   美國、瓜地馬拉、捷克   等國家   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計畫將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根據2000年以巴雙方達成的諒解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願望,未來的耶路撒冷應該容納兩個國家的首都: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東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也就是“一城兩府”,而具有特殊地位的老城則主權懸置,國際共管   。

2018年5月,美國、瓜地馬拉、巴拉圭將駐以使館遷至耶路撒冷。  

經濟

以色列在經常帳戶上時常保持龐大的赤字,這些赤字主要來源於與國外的資金往來以及外國借債,雖然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這些赤字是表現出了以色列的成熟市場經濟特徵。以色列有著廣泛的煉油、鑽石開採、半導體製造產業。依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

大約有一半的以色列政府外部借債是由美國所有,通常是來自經濟和軍事的支援。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由個別的投資者所擁有,通常是經由以色列公債計畫。美國購買的債款加上個別投資者購買的公債,使以色列政府獲得借款,有時候還能獲得低於市場利率的利息。

以色列的優質大學教育,並建立了很高的積極性和受過教育的民眾,主要是負責推動全國的高科技繁榮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這使以色列成為工業國家裡學歷程度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和荷蘭。12%的人口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

近年來,在以色列相當重要的鑽石產業也受到了工業環境改變以及來自遠東地區的競爭增加的影響。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現代化、經濟發展最高的國家,屬於已開發國家。擁有該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以色列對於科學和科技的發展貢獻也相當突出。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的已開發國家。以色列的高新技術產業舉世聞名,其在軍事科技、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航空等領域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其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十分先進,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很高的口碑。以色列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逾80家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非專利藥製藥企業——TEVA、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頭CheckPoint軟體科技公司和著名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以色列被視為中東世界裡經濟發達、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

擁有14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以色列,免疫學學者茹絲.雅農(RuthArnon)與科學家共同發明免疫系統藥物Copaxone,照顧全球25萬多發性硬化病患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工業化、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以色列有著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但政府也作一定的管理。以色列屬於混合型經濟,工業化程度較高,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高附加值農業、生化、電子、軍工等部門技術水平較高。以色列總體經濟實力較強,競爭力居世界先列。

主要經濟數據
國內生產總值(2016年) 3183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16年) 4%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6年) 3.73萬美元
進口額(2012年) 752.4億美元
出口額(2012年) 562.7億美元
失業率(2017年6月) 4.5%
人均月收入(2012年) 2387美元
匯率(2017年7月) 1美元≈3.7新謝克爾 

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

以色列是中東實現科學灌溉的國家。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文化

猶太人過逾越節時的傳統家宴 猶太人過逾越節時的傳統家宴

以色列文化是由猶太教和猶太人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所交織構成的。具有來自全世界六大洲上百個國家的各式移民,以色列社會相當的豐富而多元,也極具藝術創造力。以色列政府鼓勵並且也會資助藝術的活動,特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術博物館,許多城鎮農場也都有類似的博物館或古蹟景點。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藏有古老的死海古卷,以及其他大量有關猶太教和猶太人藝術的廣泛珍藏品。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校區的大流散博物館(ביתהתפוצות)也相當知名。以色列的許多城鎮還建有藝術村。

宗教

依據以色列人口統計處的調查,有76.1%的以色列人信仰猶太教、16.2%是基督教、2.1%是伊斯蘭教、1.6%是德魯茲派、3.9%其他信仰。

2014年11月23日,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發表聲明,以色列內閣批准了將以色列定義為“猶太國家”的法案。  

文學

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在1966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音樂

以色列的音樂是混合了西方音樂與東方音樂的綜合體,也因此以色列音樂通常採取折衷主義,並且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散猶太人所帶來的影響。以色列音樂也吸收了現代文化的成分。從猶太教歌曲、亞洲歌曲、阿拉伯流行歌曲—尤其是葉門歌手,乃至於嘻哈音樂和重金屬音樂都是構成現代以色列音樂的成分。

以色列傳統的民間音樂通常是與錫安主義的理想和願景有關,例如描繪年輕的猶太子弟建構並防衛一個美好家園的題材。類似的題材通常被稱為שיריארץישראל(“以色列之歌”)。

以色列的古典音樂管弦樂團以及由祖賓·梅塔領導的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IsraelPhilharmonicOrchestra)也在國際間赫赫有名。DuduFisher、伊扎克·帕爾曼、PinchasZukerman等人都是來自以色列的知名古典音樂演奏者。

運動

運動在以色列就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全國性休閒活動。以色列的運動文化較為類似歐洲的國家。以色列的體育發展可以追溯至以色列建國時期。雖然足球和籃球被視為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運動,但以色列在許多其他的運動如手球和田徑上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並且也積極投入各種體育項目的發展和推廣。

在以色列,運動的文化傳統上是注重於參與,而非產生精英的運動員。原因之一是因為義務兵役制度的實施使幾乎所有年滿18歲的以色列公民都必須加入軍隊訓練,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的傳統精神,強調培養健康的身體和心靈的重要性,但卻不太會支持追求競爭性的體育形式。這種傳統也是出自歷史上馬加比家族(以及再獻聖殿節)抵制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想法。也因此,許多以色列人喜歡一些非競爭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遠足、以及在沙灘上玩Matkot(一種類似網球的以色列運動)。

不過,許多現代的以色列人在支持足球和籃球隊的熱情上幾乎不下於其他歐洲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以色列在柔道、皮划艇、滑浪風帆上都曾贏過獎牌。

2007年成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為世界上首個球季比賽只打七局的職業棒球聯盟,若比賽出現平手,將以本壘打決定勝負,仿佛足球的PK大戰。2007年球季末,因經費不足而解散。

以色列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 夏季奧運會:1金1銀5銅7枚獎牌(第80多)

• 夏季大運會:1金3銀1銅5枚獎牌(第68)

• 亞運會:18金14銀14銅46枚獎牌(第20)

• 世界運動會:1銅1枚獎牌(第76)

• 冬季大運會:1金1枚獎牌(第33)

• 夏季青年奧運會:3金2銀5枚獎牌(第15)

• 世界武搏運動會:1銀1枚獎牌(第58)

世界遺產

阿卡古城 阿卡古城

至2008年止,以色列共有6處世界遺產(均為文化遺產),如下:阿卡古城、特拉維夫白城、耶路撒冷古城及城牆、馬薩達、貝爾謝巴聖經古蹟、香料之路  

2017年12月22日,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正式宣布以色列將於2018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重要節日

•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 猶太新年:約公曆9月

• 贖罪日:約公曆9、10月

• 住棚節:約公曆9、10月

• 逾越節:約公曆3、4月

• 大屠殺紀念日:約公曆4、5月

• 獨立日(國慶日):約公曆4、5月。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曆,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曆的5月14日。

軍事

概況

以色列戰鬥機 以色列戰鬥機

以色列的軍隊由一支統一的以色列國防軍(IDF)組成,在歷史上還沒有其他的軍事部門獨立出現過,海軍和空軍都是由陸軍管轄。也有其他一些準軍事的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以色列國家安全(例如邊界警察和內部安全局)。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是在英國管轄時期組織的地下軍隊(Haganah)。

以色列國防軍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並且也被列為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的軍隊之一,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

以色列獨立研製的梅卡瓦系列坦克 以色列獨立研製的梅卡瓦系列坦克

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被徵召從軍。有些移民也會自願的加入以色列國防軍。不過阿拉伯裔的公民則是例外,大多數阿拉伯公民都沒有被徵召,以避免在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戰時可能爆發的利益衝突。其他不需當兵的還包括殘障人士、已婚婦女、或者出於宗教原因者。男性的義務役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以色列國防軍里也有貝都因人等少數族群參與。自從1956年來,德魯茲族群也和猶太人一樣被以色列國防軍徵召從軍。在宗教機構就學的人可以獲得延緩徵召。多數猶太正教人士會不停地延遲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齡,這種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雖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徵兵範圍內,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同樣的政策也套用在貝都因人和許多非猶太裔的公民上。

服過義務兵役後,以色列男子轉入國防軍預備役部隊,每年從事幾個星期的服務,直到40歲為止。

核武能力

以色列是除了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法國五大國之外少數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許多人推測以色列具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還有預估認為以色列的軍火庫可能儲藏了高達40枚的核武器。自從20世紀中旬以來,以色列一直有一座內蓋夫核能研究中心負責此領域的研究,並且有能力生產被歸類為核武器的材料。這座研究中心從來沒有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宣稱他們相信以色列“是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然而以色列政府對此不置可否。由於以色列不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國,雖然以色列核子武器軍火庫的詳細數量一直有待爭議,一般相信以色列擁有至少一百枚核子武器裝置。

有關以色列核武器投射能力的資料比詳細的核武器研究計畫資料還要容易取得。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研發中程彈道飛彈最為領先的國家之一,名為“耶利哥”(Jericho)的彈道飛彈系列早在1970年代便已開始部署,目前已有三個系列:耶利哥一型、二型和三型。耶利哥二型飛彈從1980年代中旬開始服役,預估射程有至少1,500公里,而最新的耶利哥三型飛彈則預估至少有4,500公里射程,其他的估計則認為耶利哥三型的射程高達7,800公里。

除了彈道飛彈科技以外,以色列保有一系列的海豚級(Dolphinclass)傳統動力潛艇,一般廣泛推測海豚級潛艇搭載有以色列自製的中程巡航飛彈(射程可達1450公里),有能力攜帶核子彈頭。

交通

陸、海、空運輸業發達。其中陸地運輸的貨物占一半,船舶和航空運輸各占四分之一。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8096公里,鐵路總長度為1001.4公里。主要港口有海法、阿什杜德和埃拉特。全國共有48個機場,主要機場是本-古里安國際機場,2011年旅客吞吐量為1300萬人次。主要航空公司有以色列航空公司(ELAL)。

以色列國幅員不大,從東部的耶路撒冷驅車到西海岸的特拉維夫僅用1個多小時即可到達。這決定了以色列的交通以公路為主。它是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實行委任統治時期優質公路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色列境內的公路從城市到鄉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公路一般都是雙車道,沿著海岸有一條四車道公路,將特拉維夫和海法聯接起來,並通往耶路撒冷和比爾謝巴。據統計,90年代初,以色列全國公路總長度為1.3萬多公里,同50年代初比較,公路長度成倍增長。

社會

教育

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日本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2名。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以色列也有中東地區最高的識字率。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1~6年級)、初級中學(7~9年級)、接著是高級中學(10~12年級),義務教育則是從1年級至11年級。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協助準備以色列大學的入學考試(תעודתבגרות‎)。大學入學考試是由數個題材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來語、英語、數學、聖經教育、公民學、以及文學),有一些則是選考的(如化學、音樂、法語)。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級以色列學生獲得大學入學許可:希伯來語學生有57.4%、而阿拉伯語學生有50.7%。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以色列有八所大學、以及數十所學院。依據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調查,中東地區最好的10所大學裡,有7所位於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學。不過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經將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學與歐洲大學並列計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是中東地區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統計里排名前200的大學,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有大學名列SJTU前100名大學排名的國家(希伯來大學第60名)。另外,在所有中東和西亞國家中,以色列也擁有最多的耶魯大學校友。

大學(簡稱)創立日期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UJI) 1918
以色列理工學院(IIT) 1912
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WIS) 1949
巴爾·伊蘭大學(BIU) 1955
特拉維夫大學(TAU) 1956
海法大學(HU) 1963
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BGU) 1969
以色列公開大學(OPENU) 1974
阿里埃勒大學 1982

科技

1990年代前後,以色列接納一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移民,其中大多是教育程度甚高、充滿創投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在這波科技和人才充電帶動之下,加上2004年以後一系列市場改革,以色列經濟一日千里。

今天,全球頂尖企業,包括英特爾、IBM、微軟、惠普、雅虎、Google、昇陽微系統,在以色列都有研發中心。在納斯達克掛牌的以色列企業數目僅次於美國,超過75家,包括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和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擘CheckPoint軟體科技公司,以及著名的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

以色列趕上全球綠色潮流,逐漸集中力量,要在乾淨科技領域開出一片天。2006年,股神巴菲特斥資40億美元買下以色列金屬大廠Iscar的80%股份,是巴菲特第一筆美國境外投資。2007年,外資為以色列經濟挹注逾一百億美元。

受美國經濟走軟影響,以色列在亞洲和東歐科技市場加強努力,200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3.2%。以國央行表示,政府如果進一步提升勞動力,配合改善教育,每年成長率至少可保4%。

以色列對於科學和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自從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技術研發,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其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相當知名。

總計有十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學家阿龍·切哈諾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阿達·約納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材料學家丹·舍特曼;共同獲得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梅納赫姆·貝京,共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伊扎克·拉賓和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美雙重國籍經濟學家羅伯特·約翰·奧曼。

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準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路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媒體

新聞出版業較發達,發行的報刊雜誌總數約為1188種,其中36種日報,17種為希伯來文,其餘為阿文、英文、法文等。主要報刊有:《國土報》(HA'ARETZ),創刊於1918年,希伯來文日報;《晚報》(MA'ARIV),創刊於1948年,希伯來文日報;《新訊息報》(YEDIOTHAHRONOTH),創刊於1939年,希伯來文日報;《耶路撒冷郵報》(THEJERUSALEMPOST),創刊於1932年,英文日報。

通訊社:猶太通訊社(JTA),設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訊社(INA),1923年成立,每天發希伯來文電訊稿,設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聯合通訊社(ITIM),1950年成立,設在特拉維夫。廣播電台:以色列廣播局,1948年成立,總部設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來、阿拉伯、英、意第緒、俄等17種語言對國內、外廣播“以色列之聲”。以色列國防軍之聲,1951年設立,軍方電台,用希伯來語廣播。

外交

國策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了聯合國。截至2014年以色列與世界上159個國家有外交關係。以色列在國外設有76個使館、19個總領館和5個代表團,不過仍然有幾個國家拒絕承認以色列,主要是阿拉伯國家或是一些本身政策反美的國家。

自從1948年獨立建國以來,以色列在外交上便遭遇到一些困難。1948年以色列在外交上遭到中東各鄰國的集體抵制,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以色列開始與遠離中東地區的世界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以色列政府也特別注重與美國的外交關係,甚至得以左右控制美國的外交政策,以及一些新獨立不久的非洲和亞洲國家。在1967年之前,以色列與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保持外交關係,除了阿拉伯國家和一些穆斯林國家。在1991年馬德里會議之後,由於和平協定的簽訂,以色列又與其他68個國家建立或恢復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以色列也加入了許多國際的組織和機構,並且是“地中海對話”(MediterraneanDialogue)協約的成員國之一,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保持合作關係。

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係;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立國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係;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係。

中國

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訪華 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訪華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仍然和在台灣的國民政府存在大使級外交關係。1992年1月,以色列副總理兼外長利維訪華,兩國簽署了建交公報。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雙方已簽署“貿易協定”、“文化交流協定”、“民用航空協定”、“勞務輸出協定”、“體育合作備忘錄”、“教育合作協定”、“旅遊合作協定”、“郵電通訊合作協定”、“工業技術研發框架協定”、“關於加強經濟貿易合作的備忘錄”和“中國旅遊團隊赴以色列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等。在北京設立駐華大使館,在香港、上海、廣州設有領事館。

美國

1948年5月14日與美國建交。兩國有著特殊的戰略盟友關係,美每年向以提供大約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2002年10月,布希簽署美國會外交授權法,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2007年7月,美國宣布將在未來10年內向以色列提供3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俄羅斯

1947年,前原蘇聯投票贊成聯合國大會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以建國後,蘇即與以建立外交關係。1967年“六·五”戰爭後,蘇、以斷交。1990年9月30日,蘇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和以外長利維在美國會晤後,宣布蘇、以兩國恢復領事級外交關係。同月,以宣布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10月18日,蘇外長潘金訪以,正式簽署兩國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協定。12月,以宣布承認獨立國協所有國家,並相繼同獨立國協15個共和國全部建立了外交關係。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蘇猶太人達18.5萬,1991年又有14.5萬蘇猶太人移居以,其中不少人被安置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

旅遊

以色列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和宗教遺蹟,從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他獨立教派)、伊斯蘭教、到巴哈伊教等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簽證

30天旅遊簽證:以色列駐外使領館可為5至50人之間的訪問團組頒發團體簽證。21世紀初,在國內只能參加旅行團申請旅遊簽證。中國香港和澳門的旅行者可以獲得免費落地簽證,但中國護照不能申請。

住宿

以色列(Israel)住宿地的種類很多,從酒店、公寓到集體農場的居留地和娛樂村,檔次和種類非常齊全。如果在旅遊旺季(通常在一月至八月份,因地區不同而異)或宗教節日期間來以色列,最好提前數月就預訂酒店。

購物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各類與宗教有關的旅遊紀念,以色列是首選。這裡的很多手工藝品,都帶有

濃郁的宗教以及以色列的猶太民族特色,如各種猶太教的燭台、寶石,款式多樣的金銀製品,採用橄欖樹為材料製作的木工藝品等,具有觀賞價值、實用價值及紀念價值。
這裡還有具有宗教色彩的門柱、聖卷、十字架、頭飾、頭巾,以及可以作為護身符的鑰匙環等。死海地區出產的護膚品、洗髮水、浴鹽等,對滋養皮膚、護眼頭髮具有極大的好處,價格實惠。

景點

哭牆

據說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裡哭泣,因而名哭牆。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哭牆又稱西牆,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猶太教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恢復。哭牆約20公尺、長50公尺,中間屏風相隔,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牆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許多徘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牆面、或背誦經文、或將寫著祈禱字句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間。歷經千年的風雨和朝聖者的撫觸,哭牆石頭也泛泛發光,如泣如訴一般。

大衛城塔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大衛城塔是耶路撒冷舊城的最高處,位於約帕門附近的猶太區內。這座約於兩千多年前由希律王建造的城塔,陸續被挖掘出土的有古老的哈莫牆和法賽爾塔、希皮庫斯塔和米里亞尼塔等三座城塔,以及羅馬、拜占庭、十字軍和土耳其時代的建築遺蹟。大衛城塔是大希律王建造的行宮,與耶路撒冷西面的防禦工事。堡上有三個巨塔,希律王各依其兄法賽努,其友希皮庫,及其妻瑪利安妮而命名,瑪利安妮為希律王所謀殺。公元70年,提多皇帝將這座壯麗的城堡宮殿作為羅馬第十軍團的軍營,以顯示羅馬軍隊的強大英勇。在城堡下面,仍可看到希律時代的遺蹟,在十二及十四世紀,十字軍及埃及回教徒曾分別重整該城堡,目前殘存的碉堡,是1540年土耳其蘇利曼王所修建。

死海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以色列[地中海東岸亞洲國家]

死海是一個內陸鹽湖,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約旦谷地。西岸為猶太山地,東岸為外約旦高原。約旦河從北注入。約旦河每年向死海注入5.4億立方米水,另外還有4條不大但常年有水的河流從東面注入,由於夏季蒸發量大,冬季又有水注入,所以死海水位具有季節性變化,從30至60厘米不等。死海長80公里,寬處為18公里,表面積約1020平方公里,平均深300米,最深處415米。湖東的利桑半島將該湖劃分為兩個大小深淺不同的湖盆,北面的面積占四分之三,深415米,南面平均深度不到3米。無出口,進水主要靠約旦河,進水量大致與蒸發量相等,為世界上鹽度最高的天然水體之一。海湖中及湖岸均富含鹽份,在這樣的水中,魚兒和其他水生物都難以生存,水中只有細菌沒有生物;岸邊及周圍地區也沒有花草生長,故人們稱之為“死海”。

領土紛爭

以色列港口城市-阿什杜德市 以色列港口城市-阿什杜德市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薩走廊(當時被埃及占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薩走廊,不過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歸屬問題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範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範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範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甲型流感蔓延風險城市排名

中新網2009年6月14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將流感警戒級別提升至6級後,根據12日公布的一份213個國家或地區的風險排名研究報告,英國是流感大流行蔓延風險最高的國家,緊隨其後的是荷蘭德國義大利韓國。研究顯示,俄羅斯加拿大以色列新加坡香港日本也因人口稠密、機場繁忙、旅遊業發達及都市化等因素,被列為境內流感病毒蔓延“風險極高”的地區。  
英國 英國    荷蘭 荷蘭    德國 德國    義大利 義大利   
韓國 韓國   俄羅斯 俄羅斯   加拿大 加拿大   以色列 以色列  
新加坡 新加坡   香港 香港   日本 日本   

亞洲國家

東亞北亞東北亞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 | 朝鮮 | 韓國 | 蒙古 | 俄羅斯 1
東南亞緬甸 | 汶萊 | 高棉 | 東帝汶 2 | 印度尼西亞 2 | 寮國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 新加坡 | 泰國 | 越南
中亞哈薩克斯坦 1 |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西亞/西南亞           

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1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1 3 | 巴林 | 賽普勒斯 1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1 4 | 喬治亞 1 | 阿布哈茲 1 5 | 南奧塞梯共和國 1 6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約旦 | 科威特 | 黎巴嫩 | 阿曼 | 巴勒斯坦國 7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敘利亞 | 土耳其 1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埃及 8 | 希臘 1
備註1.地跨亞、歐兩洲或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地跨亞、大洋兩洲或被認為是大洋洲國家。
3.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4.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5.阿布哈茲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6.南奧塞梯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7.巴勒斯坦國疆域未定且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占領。
8.地跨亞、非兩洲或被認為是非洲國家。

以色列政黨列表

政黨名稱 建立時間
以色列利庫德黨 1973年
以色列前進黨2005年11月21日
以色列工黨1968年

地中海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