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姓

令姓

令,讀音作lìng(ㄌㄧㄥˋ),亦可讀作líng(ㄌㄧㄥˊ)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太原、大同、臨汾,甘肅永登、徽縣、武山,雲南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漢代有令勉,中大夫;明代有令曦,監察御史。

基本介紹

令姓 令姓

令[令,讀音作lìng(ㄌㄧㄥˋ),亦可讀作líng(ㄌㄧㄥ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樂官伶人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典籍《詩·邶風·簡兮序》中記載:“伶官,亦泠官,樂官也。伶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多號樂官為伶官。”西周時期乃至春秋戰國,在周王朝和諸侯國中,伶官皆是內大夫,屬天官所轄,即由王政直接管理,在國典、祭祀、迎賓、國喪等諸多重大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伶官的後裔子孫中,有去“亻”偏旁改姓氏字者,稱令氏,世代相傳至今,但姓氏讀音仍作líng(ㄌㄧㄥ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文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史記·卷一十》記載:“令姓,令尹子文之後也。為車騎將軍,軍飛狐。”令尹,為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姬姓諸侯國的太宰、相國,其職皆由有威望的王族嫡裔擔當,輔佐君主掌管國家的所有行政事務,權力甚大,為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子文,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名相,對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令尹子文姓斗,名豰於菟,字子文,是楚國貴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後被棄於雲夢澤北(今湖北天門),被母虎叼去撫養。當時楚國人稱老虎為“於菟”,把餵乳叫作“豰”,意思是“虎乳育的”。楚國的附庸國祁國國君祁子出獵時覺得很驚奇,將他抱回鞠養。當了楚國令尹後,豰於菟改名為令尹子文。令尹子文主動地獻出自家的私財來緩解國家的困難,而不惜自己“有飢色,妻子凍餒”,並侵削諸大夫的封邑,交還給楚成王羋頵(熊惲),以壯大楚國王室的財富和力量,強化楚成王的王權。這就是令尹子文“毀家紓難”的故事。據史籍《左傳》的記載,令尹子文於周惠王姬閬十四年(魯莊公姬同三十年,公元前663年)開始做令尹,到周襄王姬鄭十七年(魯僖公姬申二十三年,公元前635年)讓位給令尹子玉(成得臣),其中相距二十八年,在這二十八年中曾幾次被罷免又被任命。

令尹子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令氏、尹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令氏正宗,其令氏的姓氏讀音作líng(ㄌㄧㄥˊ)。在史籍《史記》中記載有令勉其人,據說就是令尹子文的後裔。羋姓令氏族人皆尊奉令尹子文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令正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子大叔為令正。”杜預注釋:“主作辭令之正。”令正,就是古代掌管王公官家文告辭令之官,魯國首置其官,如同當今的秘書長。

在令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令正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令氏、正氏,其令氏的姓氏讀音作líng(ㄌㄧㄥ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令尹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商末周初,周文王姬昌有個兒子叫畢以高,畢公高有個孫子叫畢萬,畢萬在春秋時,在晉國當高官,他有一個曾孫叫魏顆。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春秋時期曾經一度稱霸諸侯的晉國,在周安王姬驕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被其大夫韓、趙、魏三家拆分。當時瓜分晉國的魏氏,是傳自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畢公高的裔孫畢萬,首先在晉國官拜大夫,聲勢一天比一天盛,到了畢萬的孫子魏犨時期,是晉國的一位名將,他曾跟隨晉文公重耳出亡多年,晉文公即位後封他為大夫,讓他繼承魏氏的封邑。魏犨有寵妾叫祖姬,據說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說:“萬一我戰死,就讓祖姬改嫁,別耽誤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得了重病,臨死前卻要家人讓祖姬殉葬。魏犨逝世後,小兒子魏顆認為父親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亂時提出來的,與他平時的主張不一致,不應該聽從,所以堅持讓祖姬改嫁了。後來,晉秦兩國發生戰爭,魏顆領軍與秦軍杜回交戰,杜回手執大斧,領三百兵勇,大踏步捲入晉陣。下砍馬足,上劈甲將。晉兵從未見此兇狠,遮攔不住,大敗而歸。魏顆紮下營壘,一連三日,不敢出應。魏顆秉燭悶坐,左思右想,沒有良策。三更時分,朦朧睡去,耳邊似有人言“青草坡”三字,醒來不解其意;再睡,仍復如前。魏顆就問弟弟魏錡,這個夢是什麼意思。魏錡說,離此左去十里,有個大坡,名為青草坡,或許秦軍正該敗在那個地方。我先引一軍在彼埋仇,兄長誘敵軍而至,左右夾攻,可以取勝。來日,魏顆傳令:拔寨而起,並揚言要班師了。杜回果然來追。魏顆略斗數合,回車就走,漸漸引進青草坡來。一聲炮響,魏錡伏兵俱起。魏顆復身裹來,將杜回圍在核心,兩下夾擊。杜回全不畏懼,掄著開山大斧橫劈豎砍,當者輒死。二魏督率眾軍,力戰杜回不退。看看殺至青草坡中間,杜回忽然一步一跌,如油靴踏著層冰,立腳不住。魏顆舉目看時,遙見一老人,布袍芒履,似莊家之狀,將青草一路挽結,以攀杜回之足。魏顆大喜,率魏錡雙車驅到,二戟並舉,把杜回搠倒在地,活捉過來。後來魏顆問杜回:“汝自逞英雄,何以見擒?”杜回說:“我雙足似有物攀住,不能展動,乃天絕我命,非力不及也。”魏顆暗暗稱奇。又恐留于軍中,後復有變,即時將杜回斬首。是夜,魏顆剛得安睡,夢見日間所遇老人,前來致揖:“將軍知杜回所以被獲乎,是老漢結草以御之,因此顛躓被擒。”魏顆說,我們素不相識,乃蒙相助,何以奉酬?老人說,我是祖姬之父,為報將軍不用先人之亂命,善嫁我女,特效微力。原來這位老人就是祖姬的父親,他因為感謝魏顆的救女之恩,特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助魏顆一臂之力。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戰功,晉景公姬據就把令狐之地(今山西臨猗)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很滿意邑地,就以封邑為姓氏,稱令狐氏,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令狐氏族人中,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者,稱令氏、狐氏,世代相傳至今,史亦稱令氏正宗,其令氏的姓氏讀音作lìng(ㄌㄧㄥˋ)。姬姓令氏族人皆尊奉魏顆、魏頡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令氏合譜。

第五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邑令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戰國時期,秦國將掌管萬戶以上人口的縣級行政官員稱為“令”,不足萬戶的縣級行政長官稱為“長”。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不足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到唐朝時期,在縣級官制上廢黜“縣長”之稱,統稱“縣令”,這種典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秦、漢時期,縣令的任職期限多為三年,之後遷職於異州、郡、府之地。從唐朝開始,六品以下官員有固定的任職期限,縣令的一地任職期限為四年。宋、元兩朝時期,縣令的任職期限為三年。到明朝時期,知縣的任期最長為十三年,最短為兩年。清朝時期最長任期八年,最短為一年甚至幾個月。

秦、漢、唐、宋諸朝時期為“縣令”者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令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lìng(ㄌㄧㄥˋ)。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曹魏、晉朝時期令君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書令,在秦、漢時期為少府(太子)屬官。漢武帝劉徹時期用宦者為其職,改置中書謁者令。漢成帝劉驁時期仍用士人。尚書令所掌為章奏文書,以為天子近臣。在西漢後期,尚書令職權漸重。東漢時期,國家政務均歸尚書台,其主官尚書令在制度上仍屬於少府,秩僅千石,實際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事權。曹魏、晉朝時期,尚書令多被尊稱為“令君”。到南北朝時期,尚書台改稱尚書省,尚書令日益尊貴。隋、唐兩朝時期,以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最高長官為宰相,尚書令與中書令、侍中並為宰相。不過,由於唐太宗李世民曾任此官,故後不置,改以尚書僕射為尚書省長官。在宋朝時期,尚書令班次在太師之上,為親王、使相兼官,無實職。元朝時期曾設尚書省,而未設尚書令。諸朝代中,各地對百姓愛戴的縣令也有尊為“令君”者。

在令君們的後裔子孫中,有沿用其尊稱為姓氏者,稱令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lìng(ㄌㄧㄥˋ)。

第七個淵源

源於“林”姓,於20世紀初(民國前後)甘肅通渭、會寧等地區部分“林”姓改為“令”,讀二聲(因為當地方言lin、ling分不大清楚)。改姓原因待考。

第八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樂官伶倫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相傳,黃帝時期屬下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古代的樂律,並與另一名叫榮將的人一起鑄造了十二口編鐘,演奏出黃帝親自創作的《鹹池》之曲。黃帝聽了以後十分高興,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名為“伶”。“伶”,在古代與“泠”、“彾”通假,後來成為帝王宮廷樂官及演員的代稱。

在伶倫其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受賜之名沿傳,稱伶氏、泠氏、彾氏、倫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伶氏、泠氏、彾氏族人中,後來皆有去偏旁部首簡筆為令氏者,亦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伶倫、令尹子文、魏顆、令狐頡(魏頡)。

遷徙分布

令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五十一位,其源之一的令狐氏則名列第九百四十九位,多以太原、弘農為郡望。

令氏、令狐氏族人在早期活動於今山西省的臨猗縣等地,漢、唐時期分播到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並有較大發展,在山西影響最大,並以太原郡為郡望。宋朝以後,令狐氏、令氏家族逐漸凋零。如今在山西省的運城市、平陸縣、萬榮縣以及四川省、貴州省、湖南省湘西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甘肅省武山縣、台灣省等地有少量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泣墓堂:北魏時期的令狐仕,有兄弟四人,早年喪父,泣墓十載。他事母至孝,鄉里無不稱讚,因稱“泣墓堂”。其後裔子孫中有改單姓令氏,與令狐氏同守泣墓堂。

博施堂:令狐仕兄弟四人勤儉持家,用自家勤勞換來的財物廣泛地施捨給窮苦人家,因此又有“博施堂”。其後裔子孫中有改單姓令氏,與令狐氏同守博施堂。

歷史名人

令勉

(生卒年待考),楚國人。著名西漢將領。在西漢文帝劉恆時期,令勉任中大夫,為統兵將領。在漢文帝後六年(公元前163年)冬月,匈奴大舉侵邊,令勉受命統兵出屯飛狐(今河北淶源北部恆山、燕山之間,北通蔚州),在大將軍周亞夫指揮下擊退了匈奴軍臣單于六萬大軍的進攻。

令克強

(1961~),令狐氏,字繼甫;重慶人。著名新聞工作者,收藏家。任職於重慶市《南桐礦工報》報社,系中華毛澤東像章收藏研究會理事、四川省收藏家協會會員、南桐印社社長、《萬盛收藏》常務副主編等。主集古今印章、名人字畫,兼集錢幣、郵票、陶瓷、徽章等。現藏古今印章六十餘方、戰國時期至民國錢幣三千餘枚、隋朝至清代陶瓷近百件、郵票十餘冊、名家字畫近百幅等。注重研究,先後在全國天白余家報刊發表篆刻作品近千方,刻名人印章七白余方。他有作品被日本、波蘭等國家的友人收藏,部分作品入選《鈣林薈萃》。

令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弘農冰操;翰苑金蓮:上聯典指三國時期的魏國冀州人令狐邵,官弘農太守,廉明清白,節操如冰雪。當弘農郡內沒有人懂得五經,令狐邵使派人到河東跟樂詳學經,從此郡內文風大盛。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京兆華原人令狐綯,字子直,令狐楚的兒子。大和年間進士,歷任湖州刺史、吳興太守,官至宰相,封涼國公。他在翰林院時,曾與宣宗在皇宮探討學問到深夜,宣宗命人用皇帝座車並金蓮花炬送他回翰林院,人們看見,以為是天子駕臨。

華宣玉輔;榮徹金蓮: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令狐楚,貞元進士。工詩文,官尚書僕射,權重一時。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令狐綯,令狐楚之子,大和進士。宣宗時居相位,輔政十年。嘗夜對禁中,帝命以乘輿金邊華炬送綯歸院。

名高建武;玉輔華宣: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太原人令狐子伯,曾任楚相,為建武年間名士。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京兆華原人令狐楚,字殼士,進士出身,歷任右拾遺、中書舍人,官至宰相。歷德宗、順宗、憲宗、敬宗、文宗六朝,為人寬厚有禮,以仁惠理政,深受器重。

名高建武;望重弘農: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令狐子伯,建武中與尚書王霸為友。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令狐邵,為弘農太守,清如冰雪。

七言通用聯

節度煥永平之業;秘丞推文獻之英: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富平人令狐彰,字伯陽,初從安祿山、史思明,暗中歸附朝廷,肅宗時任滑亳魏博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加御史大夫,封霍國公。下聯典指唐朝初期的史學家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人,博覽經史,早年就有名。高祖入關,歷任大丞相府記室、秘書丞、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當時書籍散失,他建議多方購求,使專人補錄,從而保存了大批書籍;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等朝史記,並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等書,主編《周書》、《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