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考古發現

這些化石分別屬於 3個以上的青年、壯年和老年個體。頭蓋骨(保存了近乎完整的腦顱部分)屬青年男性,保留了一系列原始的性狀:顱穹窿低矮,顱骨骨壁厚,腦量小(約1025毫升),眉脊發達,額骨低平。下頜骨粗壯,多頦孔,牙齒碩大,齒冠較低,嚼合面紋理複雜。上內側門齒特別粗壯,齒冠舌面為典型的鏟形。和縣猿人總的形態與北京猿人較為相似,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徵,均屬晚期直立人。
與和縣猿人化石共出的動物化石有60多種,既有北方中更新世常見的如劍齒虎、中國鬣狗、腫骨鹿和葛氏斑鹿等,又有華南同時代常見的屬種,如大熊貓、劍齒象和中國獏等。這個動物群具有中國南北方哺乳動物混合的特徵。
考古發現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特徵上和北京人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為進步的特徵,目前認為它與晚期的北京人年代相當。在發現和縣猿人化石的同一層位上,還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約50多種,如龜、鱉、揚子鱷、馬雞、田鼠、大鼠、碩獼猴、狼、豺、狐、豬獾、水獺、中國狗、劍齒虎、中華貓、豹、大熊貓、棕熊、東方劍齒象、馬、中國貘、額鼻角犀、李氏野獵、葛氏斑鹿、腫骨鹿、糜、野牛等,這些動物化石的地質進代為更新世中期;還發現有骨、角器和灰燼遺蹟。和縣猿人的發現,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類的共性與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猿人遺址

考古發現動物化石密集且種類繁多,有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 其中有北方的劍齒虎、腫骨鹿、髭狗、巨河狸、棕熊、額鼻犀、南方的大熊貓、劍齒象、中國鏌以及華東地區特有的四不象和揚子鱷等50餘種動物化石,並在工作面西端“ZA”方格中發現一具猿人頭蓋骨化石,四顆猿人上臼齒化石,一段左下頜骨化石,還發掘出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燒骨片、灰燼等。
經專家鑑定,龍潭洞古人類頭蓋骨化石為目前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據推斷,此系一二十歲左右男性青年,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地質時代,距今三、四十萬年,被命名為“和縣猿人”。
“和縣猿人”及其動物群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南北方猿人的特性與差異,長江沿地的發育史,以及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提供了極其珍貴和重要的依據。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