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理論

人口理論是關於人口發展的基本觀點、學說,是人們對人口發展一般過程的系統化、理論化的認識。不同的人口理論反映著不同的世界觀和社會歷史背景。

概述

人口理論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每一社會形態有其特有的社會經濟規律和人口規律。因此,每一社會形態都有相應的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隨著社會經濟和人口的發展變化,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也在發展變化。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歷史階段、同一階段中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也不盡相同。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關於人口發展的基本觀點、學說,是人們對人口發展一般過程的系統化、理論化的認識。不同的人口理論反映著不同的世界觀和社會歷史背景。人口理論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每一社會形態有其特有的社會經濟規律和人口規律。因此,每一社會形態都有相應的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隨著社會經濟和人口的發展變化,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也在發展變化。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歷史階段、同一階段中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也不盡相同。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論。

歷史發展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適應當時人口與政治、軍事、經濟發展的關係,代表奴隸主、封建主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一般都把人口看作富國強兵、徵收勞役賦稅的源泉,主張增加人口,但沒有形成系統的人口理論。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分成不同學派,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代,重商主義、重農主義、早期古典政治經濟學派,從資本的原始積累利益出發,大都主張增加人口。最早專門論述人口理論的著作,是T.R.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產生,是人口理論的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口發展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可以促進或延緩社會發展;認為社會生產是人類自身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的統一,兩種生產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提出人口規律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社會規律,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規律,相對過剩人口規律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人口規律;提出了不同社會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的不同途徑。
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產生,並沒有結束人們對人口問題的真理性認識,隨著時代本身所提出的要求和認識的深入,馬克思主義的人口理論將不斷豐富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發展的同時,19世紀後半期特別是20世紀以來,西方人口學的研究也發展迅速,提出了眾多的人口理論、學說。其中影響較大的如:新馬爾薩斯主義社會學派人口理論生物學派人口理論適度人口論人口轉變論人口爆炸論人口零增長論,等等。儘管這些理論在總體上說未能達到科學真理的水平,有些純屬假說或得出完全錯誤的結論,但在不少人口理論中也包含有合理的成分和有價值的資料。
人口理論在人口學學科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口學其他分支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有的人口學家把人口學的研究對象視為人口數量的統計方法和數學方法,否定人口理論的存在;有些人口學家雖然承認人口理論的存在,但認為人口理論只研究人口再生產,或者是對人口與經濟相互關係的描述。

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

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並為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等人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人口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把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聯繫起來考察,認為社會生產有兩種,即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兩種生產的對立統一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兩種生產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因此必須相互適應。社會發展決定於社會生產方式,人口增長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人口增長不能說明社會面貌和社會制度變革的原因,但人口增長對社會發展有促進和延緩的作用。人口現象本質上屬於社會現象,人口的發展變化過程是以人的生理條件和其他自然條件為基礎的社會過程,人口規律是受生產方式制約的社會規律。生產方式對人口的運動、發展和變化起決定性的作用,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類的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律。人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作為生產者,人能創造社會財富;作為消費者,人需要消費社會財富。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這種兩重作用,是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相互關係的出發點。人口的生產和再生產會隨人類文明程度的發展,由盲目生育到計畫生育。社會主義階段為計畫生育提供了客觀條件。

毛澤東人口思想

毛澤東人口思想是毛澤東思想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毛澤東一生中對人口問題作出許多論述。早在1920年,毛澤東在《致蔡和森的信》中就提出了反對盲目生育的主張。他堅持馬列主義關於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發展的理論,反對以馬爾薩斯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人口理論,認為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的發展,而不是人口決定生產方式的變革,人口多少不能成為社會制度變革的原因。毛澤東在論述我國經濟和社會問題時,對人口與計畫生育發表了不少具有重要意義的論述。主要有:(1)要正視人口多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多次講“中國人多也好也壞,中國的好處是人口多,壞處也是人多。”深刻分析人口過多就會給就業、教育、交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帶來困難。但他又教導人們,面對人口過多現實,“一要樂觀,不要悲觀;二要控制。”(2)人口非控制不行,要有計畫地生育。明確提出:“人類要自己控制自己,……實現有計畫的生育。”批評人類對生產人類自己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在他逝世的前一年還指示:“人口非控制不行。”(3)實行計畫生育,一要政府認真抓,二要堅持民眾路線。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了計畫生育問題,他說:“關於這個問題,政府可能要設一個部門,或者設一個節育委員會,作為政府機關,人民團體也可組織一個。因為要解決技術問題,設一個部門,要有經費,要想辦法,要宣傳。”同時又指出,要發動民眾,組織民眾,使這件事情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他強調:“將來要做到完全有計畫的生育,沒有一個社會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來做,那是不行的。”這項工作一定“要得到人民的完全合作。”(4)提倡男女平等,改變重男輕女風俗。毛澤東非常重視文化對生育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民有文化了,就會控制了。”動員民眾實行計畫生育,“要做宣傳,要儘可能做宣傳”,“要公開教育”。毛澤東一貫倡導男女平等。在共產黨執政新的歷史時期,他發表了“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辦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講話。“重男輕女,這個風俗要改。”毛澤東的這些論述特別是提出“計畫生育”新概念,對於我們長期堅持的實行計畫生育和建設社會主義生育文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鄧小平同志關於人口與計畫生育的論述

1954年5月28日鄧小平對鄧穎超來信的批示:我認為避孕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請文委同衛生部討論一下,問問他們對此問題的意見,如他們同意,就應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1957年2月11日鄧小平說:節育問題,不是問題,它涉及我國人民長遠生活和改善問題。現在我國每年淨增人口一千五百萬,長期下去,就沒有辦法改善生活了。現在人口已經是六億五千萬了,如果在第三個五年計畫末期全國人口穩定在七億至八億上,就是我們在節育工作上的一個大勝利。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實行節育。經工業部計畫生產保險套,節育宣傳工作要像愛國衛生運動那樣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還要採用中西醫的一切有效辦法,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指導工作要深入居民小組。

馬寅初“新人口論”

我國經濟學家馬寅初在大量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控制我國人口數量、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在1957年6月召開的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來的。後來,《人民日報》又以人大代表發言的形式全文發表,馬寅初還在其他一些文章和講話中對“新人口論”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新人口論”首先對我國人口發展的狀況作了分析,認為由於新中國解決了失業、災荒、飢餓和瘟疫等一系列問題,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地降了下來,出現了人口迅速增長的情況,其次,人口增長過快同國國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系列矛盾,主要是:(1)同加速資金積累之間的矛盾;(2)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3)同提高人民生活之間的矛盾;(4)同發展科學事業之間的矛盾。馬寅初認為:“在一窮二白的中國,資金少,人口多,把人民組織起來,利用它作為一種資源,不是沒有好處的,但不要忘記亦有人多的壞處。人多固然是一個極大的資源,但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新人口論”主張保留人多的好處,去掉人多的壞處;保全這個大資源,去掉這個大負擔。方法是提高人口質量,控制人口數量。為提高人口的素質,主要是“提高知識水平”。為控制人口數量,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傳,破除“早生貴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封建殘餘思想。第二步是修改婚姻法,實行晚婚,男子25歲,女子23歲結婚比較適當。第三步是實行經濟措施,少生孩子的有獎,生三個孩子的徵稅,生四個孩子的征重稅。經過20多年社會實踐的檢驗,證明馬寅初“新人口論”的觀點是正確的,許多主張也是可行的。它對於我們今天開展人口理論的研究,推行計畫生育,控制人口增長,促進現代建設,仍然有積極意義。

人口增長極限

人口發展一定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地球上的人口容量不是無限的,必當有其極限。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類數量增多到必須為其增長規定一個限度的這種抽象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朗格提出了“如何使人口的增加和生活資料的增加相適應”的問題時,恩格斯在復朗格的信中說,當歐洲東南部和美洲西部廣大天然的肥沃土地都已開墾出來,而人們還感到匱乏的話,才到“應當警惕”的時候。恩格斯所處的年代,世界人口不足15億,地球上的可耕地才耕種了1/3,而且這1/3的耕地只要採取改良耕種的方法,就能使產量提高5倍。在此背景下限制人口數量,只是一種未來的抽象可能性,還未到應當警惕的時候,事隔100多年,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抽象的可能已轉化為現實的迫切需要。世界上可開墾的肥沃土地已經不多,而且這種開墾還要受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限制。中國的可耕荒地幾乎蕩然無存。但是,世界人口和中國人口還在不斷增長。國內外自然科學家和社會學家、人口學家紛紛提出世界人口和中國人口容量的極限值,姑且不論他們的計量準確度如何,不容爭辯的現實是,逼近極限值確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它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熱點問題之一。資源和生態環境容量的有限性決定大地人口容量有限性的觀點,已日益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所接受與認同。

人口經濟學

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在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國家裡,人口的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學科。在現代西方國家,主要是在人口增長率不斷下降、人口年齡不斷老化的背景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例如,如何保持原有人口規模並解決人口老齡化引起的各種問題,如何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等等。在廣大開發中國家,人口與經濟的關係主要是如何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怎樣提高人口素質,如何實現充分就業和工業化等問題。它還要預測人口與經濟兩者的發展趨勢和增長速度,提出人口和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人口與經濟的長期協調發展,解決各種具體而現實的人口經濟問題。研究人口經濟的具體方法主要有:調查的方法、統計分析的方法、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巨觀分析和微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等。

人口控制論

人口學領域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它用現代控制論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定量研究人口問題。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人口狀態定量分析。包括人口分性別、分年齡的分布,分性別死亡人口,分性別、年齡的遷移人口,當年出生人口總數和性別比,育齡婦女的生育年齡和胎次分布。(2)人口短期和長期預測。預測的方法有兩類:一類是假定所有參數都按照當年的水平,預測未來若干年人口變化趨勢和可能達到的狀態。另一類是假定參數是可變的,並且有幾種不同變化,按照這些變化建立不同的數學模型,進行預測,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計畫提供依據。(3)人口目標分析,如人口數量、人口狀況等。(4)人口控制過程的最佳化,即用控制論的方法尋找在較短時間內使社會人口達到某種理想狀態的出生率或婦女平均生育率,如為使2000年中國大陸總人口不超過13億,年人口出生率應達到一種什麼樣的水平。(5)人口發展過程的穩定性分析,即應使人口增長和發展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穩定狀態,是快增長還是慢增長,是零增長還是負增長。

意義作用

人口理論在人口學學科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口學其他分支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有的人口學家把人口學的研究對象視為人口數量的統計方法和數學方法,否定人口理論的存在;有些人口學家雖然承認人口理論的存在,但認為人口理論只研究人口再生產,或者是對人口與經濟相互關係的描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