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九疑吟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九疑聯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煙樹里,落月未落江蒼茫。
幽人拊枕坐嘆息,我行忽至舜所藏[1]。
江邊父老能說子,白須紅頰如君長[2]。
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
平生學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3]。
天其以我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4]。
他年誰與輿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
作品注釋
[1]幽人:幽居之人,這裡作者自稱。舜所藏:《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帝“南巡守,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藏:葬的諱稱。
[2]長:指身高。
[3]學道:指所做學問,所持節概。真實意:佛教用語,指絕虛妄。
[4]箕子:殷商貴族,商紂王的叔父。商亡後,被周武王放逐至朝鮮。這裡作者取其僻居邊遠自比。要荒:要服、荒服。古代京畿以外的領土,從近至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所以要荒是指邊遠僻陋之地。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蘇軾集》卷二十四。1097年(紹聖四年),蘇軾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蘇轍(子由)也自筠州貶為化州別駕,雷州(今廣東雷州半島)安置。蘇軾行至梧州聞說蘇轍已到藤州(今廣西藤縣),立刻追趕。詩即作於當時。兄弟倆人已經三年不見了,十分思念對方。此詩筆力清健,飽蘸感情,作者既是對蘇轍的安慰,又抒發了自己看似曠達實則沉重的感情。樂觀曠達的核心是堅毅的人生態度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所以蘇軾在逆境中的詩作依然是筆勢飛騰,辭采壯麗,並無衰疲頹唐之病。汪師韓評此詩說:“水天景色,離合情懷,一種纏綿悱惻之情,極排解乃極沉痛。”(《蘇詩選評箋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1061年(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除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判官。歷任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後因接連上疏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官。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重用舊黨,蘇軾於1086年(元祐元年)被召還朝,授以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因不滿司馬光全盤廢除新法,遭舊黨排擠,再次貶任。哲宗當政後,新黨得勢,蘇軾以“譏刺先朝”的罪名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奉召內遷,在返回途中卒於常州。南宋高宗時,賜太師,諡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