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之

沈慶之

沈慶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將。沈慶之早年曾抵抗孫恩起義,此後一直在家種地,三十歲後方才得到征虜將軍趙倫之的賞識,擔任寧遠中兵參軍。沈慶之作戰勇猛,善於謀略,兩次參加北伐,先後平定緣沔諸蠻、鄖山蠻、犬羊蠻、西陽五水蠻等蠻族,討平劉劭、魯爽、劉誕等人的反叛,歷任建威將軍、征虜將軍、領軍將軍、鎮北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封始興郡公。前廢帝時期,沈慶之為顧命大臣之一,官至侍中、太尉。因屢次直言進諫,觸怒了前廢帝,被賜死,時年八十歲,諡號忠武。明帝繼位後,贈司空,改謚曰襄。

基本信息

文獻記載

沈慶之[公元三八六年至四六五年]字弘先,吳興武康人。生於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卒於宋前廢帝景和元年,年八十歲。晉末,孫恩作亂。時慶之未冠,隨鄉族擊之屢捷,以勇聞。年四十,未知名。後為寧遠中兵參軍。竟陵蠻屢為寇,慶之為設規略,每擊破之。由是致將帥之稱。元嘉中,累功為建威將軍,討平諸蠻元兇劭殺逆,慶之助孝武帝討劭。旬日間內外整辦,時謂神兵。孝武帝即位,論功封始興郡公。竟陵王誕反,又討平之,進侍中、太尉。孝武帝嘗歡飲,普令群臣賦詩。慶之手不知書,眼不識字,帝亦逼令作詩。慶之曰:“臣不知書,請口授師伯。”帝即令顏師伯執筆,慶之口授之曰:“微生遇 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岡。辭榮此聖世,何異張子房?”帝甚賞悅。廢帝凶暴,誅戮大臣。慶之盡言諫爭,遂被害。明帝立,追謚襄。

人物經歷

沈慶之少有志力。時值東晉末年,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政刑謬亂,朝中黨林立,互相傾軋,朝政腐敗,不斷爆發流血鬥爭。浙東地區賦役苛重。東晉隆安三年(399年),五斗米道教主派孫泰之侄孫恩率眾起義,並派軍進攻武康。當時沈慶之未滿二十歲,便跟隨鄉族與義軍作戰,並以勇猛聞名。

起義被鎮壓後,鄉邑百姓流轉失散,沈慶之耕種田地,勤苦自立。到三十歲時,還未出名。沈慶之的哥哥沈敞之是趙倫之的征虜參軍,監南陽郡。一次,沈慶之去看望兄長,遇見了趙倫之,趙倫之對沈慶之很賞識。時趙倫之之子趙伯符為竟陵太守,趙倫之便讓趙伯符任命沈慶之為寧遠中兵參軍。當時竟陵境內的蠻人經常攻打來犯,沈慶之便為趙伯符出謀劃策,每次作戰都取得了勝利,趙伯符由此得將帥之稱。有時趙伯符外出作戰,沈慶之沒有跟隨,趙伯符常無功而返。

永初二年(421年),沈慶之被任命為殿中員外將軍。宋元嘉七年(430年),和趙伯符隨到彥之北伐(北伐時間在《南史·到彥之列傳》有此記載)。趙伯符中途病歸,沈慶之則隨檀道濟繼續北伐。次軍,宋軍回師,檀道濟對文帝說沈慶之忠謹曉兵,文帝於是讓他領隊防衛東掖門,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後出戍錢唐新城,回京後,領淮陵太守。

領軍將軍劉湛知道沈慶之的才能後,便想拉攏他,對他說:“卿在省年月久,比當相論 。”沈慶之正色說:“下官在省十年,自應得轉,不復以此仰累”(《宋書·沈慶之列傳》)。不久,轉為正員將軍。

宋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文帝欲收捕劉湛。當日,文帝召沈慶之,沈慶之穿戎裝來見。文帝見他如此打扮,大驚,問沈慶之:“卿何意乃爾急裝?”沈慶之回答:“夜半喚隊主,不容緩服”(《宋書·沈慶之列傳》)。文帝很滿意,派他收捕吳郡太守劉斌,斬首。後又遷始興王劉浚後軍行參軍,員外散騎侍郎。

宋文帝劉義隆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九年(442年)十二月,宋雍州(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刺史劉道產卒。劉 道產善於為政,民安其業,大小豐贍,山蠻走出深山,沿沔水(今漢江及其北源陝西留壩縣西沮水)為村落,戶口殷盛。繼任者治理不善,不久,山蠻即群起反宋,征西司馬朱修之率兵鎮壓,初戰不利。宋廷以沈慶之為建威將軍,助朱修之。朱修之失律下獄,沈慶之代其征討,俘殺萬餘人。遷廣陵王誕北中郎中兵參軍,領南東平太守,又為武陵王劉駿(後為孝武帝)撫軍中兵參軍。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沔水沿岸諸蠻連年聚眾反宋,使水陸梗阻。七月,武陵王劉駿為雍州刺史,將至襄陽(今屬湖北)赴任,遂派沈慶之率兵突然進擊,大破之,降二萬口。劉駿抵達襄陽後,諸蠻切斷驛道,欲攻隨郡(治今湖北隨州),隨郡太守柳元景率招募所得的六七百人進行攔擊,又破之,俘7萬餘口。時溳山(今湖北潛江東北)蠻最強,沈慶之率兵進攻,獲3萬餘人,將1萬餘人遷移至都城建康(今南京)。沈慶之又為廣陵王劉誕北中郎中兵參軍,加建威將軍、南濟陰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十二月,沔北諸山蠻攻雍州。沈慶之隨劉誕至襄陽,奉命率後軍中兵參軍柳元景、隨郡太守宗愨、振威將軍劉顒、司空參軍魯尚期、安北參軍顧彬、馬文恭、左軍中兵參軍蕭景嗣、前青州別駕崔目連、安蠻參軍劉雍之、奮威將軍王景式等2萬餘人前去征討。宗愨自新安道入太洪山,柳元景從均水據五水嶺,馬文恭出蔡陽口取赤系鄔,王景式由延山下向赤圻坂,八道俱進。各路討伐兵馬皆營于山下以迫之,諸蠻憑藉山勢居高臨下,連發矢石擊打宋軍,宋軍不斷受挫。沈慶之乃會諸軍於茹丘山下,對諸將說:“今若緣山列旆以攻之,則士馬必損。去歲蠻田大稔,積穀重岩,未有飢弊,卒難禽剪。今令諸軍各率所領以營于山上,出其不意,諸蠻必恐,恐而乘之,可不戰而獲也”(《宋書·沈慶之列傳》)。於是命諸軍斬木開道,8道並進,鼓譟登山。群蠻首尾難以兼顧,十分震恐。宋軍乘機直搗腹心,占據險要,諸蠻奔潰。沈慶之自冬至春,屢破雍州蠻,並用諸蠻所聚之 谷以充軍食,前後斬首3000級,俘蠻民2.8萬餘口,降 者2.5萬餘戶。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正月,沈慶之復率眾攻山。大羊蠻憑險築重城,施門櫓,甚峻。山中蠻民積以為礧(即礌石),守御甚固。沈慶之命諸軍連營于山中,開門相通,各自在營內掘池以供食用之水。不久,大風,蠻民潛兵夜來燒營,宋軍以池水灌滅。並多出弓弩夾射之,蠻兵散走。蠻民所據山高路險,一時難以攻克,沈慶之乃置東岡、蜀山、宜民、西柴、黃徼、上夌六戍,圍守而還。蠻民被圍日久,糧盡,紛紛下山歸降,悉遷至京都建康(今南京)為營戶(南北朝時,戰爭使人口耗損,為擴充民力,多以所得戰俘,或所占地居民集中編為戶籍,歸軍隊管轄,稱為營戶)。沈慶之患有頭風,常戴狐皮帽,所以當地蠻民稱其為“蒼頭公”,每次看到沈慶之軍,都畏懼地說:“蒼頭公已復來矣”(《宋書·沈慶之列傳》)!

此次作戰,沈慶之採用多路進擊、營內挖池、置戍圍困等戰法, 其因機制變的靈活方略,因而所向獲勝。

資治通鑑資治通鑑

是年,沈慶之升為太子步兵校尉。當時北魏不斷派兵南犯,所以文帝也欲伺機北伐。當文帝得悉魏誅殺謀臣崔浩,又見河道通暢,柔然遣使遠來,誓為犄角,便想伐魏。六月,丹楊尹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謨等大臣鼓動文帝出兵。沈慶之認為不妥,進言道:“馬步不 敵,為日已久矣。請舍遠事,且以檀、到言之。道濟再行無功,彥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謨等未逾兩將,六軍之盛,不過往時。將恐重辱王師,難以得志 。”文帝不以為然地說:“小丑竊據,河南修復,王師再屈,自別有以;亦由道濟養寇自資,彥之中塗疾動。虜所恃唯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則確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復拔。克此二戍,館穀弔民,虎牢、洛陽,自然不固。比及冬間,城守相接,虜馬過河,便成禽也”(《宋書·沈慶之列傳》)。沈慶之堅持己見,文帝又讓徐湛之和江湛難為沈慶之,沈慶之說:“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文帝聽了大笑,但仍未納沈慶之之言。

以七月,文帝遣大軍伐北魏。遣寧朔將軍王玄謨率沈慶之、鎮軍咨議參軍申坦水軍入黃河西進,受督於青、冀二州刺史蕭斌;太子左衛率臧質、驍騎將軍王方回回直搗許昌、洛陽(今屬河南);徐、兗二州刺史武陵王劉駿、豫州刺史南平王劉鑠各率所部,從東西兩翼同時北上;梁州、南秦、北秦三刺史劉秀之進擊汧、隴(隴東一帶);太尉、江夏王劉義恭出駐彭城(今江蘇徐州),節度諸軍。由於兵力不,宋廷又又徵發青、冀、徐、豫、南兗、北兗6州的民丁,三丁抽一,五丁征二,並賞募有武藝的壯士;因軍費不足,一面發動臣民捐獻金帛,一面又下令向富民僧尼借貸。

時建武司馬申元吉引兵趨碻磝(今山東茌平西南),魏濟州刺史王買德棄城逃走。蕭斌遣將軍崔猛傾兵攻樂安(今山東廣饒北),魏青州刺史張淮之也棄城而去。蕭斌與沈慶之留守碻磝,王玄謨部進圍滑台(今河南滑縣東),仍領蕭斌輔國司馬。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馬今未肥,天時尚熱,速出必無功,需寬延至十月方可反擊 。九月,魏太武帝引兵南下救滑台,同時命太子拓跋晃屯漠南以防備柔然,吳王拓跋余鎮守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隨後徵發州郡兵5萬分發給諸軍。

王玄謨功滑台(今河南滑縣),數月不克。十月,魏太武帝率大軍渡黃河,號稱百萬。王玄謨恐懼,撤滑台之圍逃走,遭魏軍追擊,死萬餘人,部眾潰散幾盡,丟棄軍資器械無數。蕭斌派沈慶之救助王玄謨,沈慶之說:“玄謨兵疲眾老,虜寇已逼,各軍營萬人,乃可進耳;少軍輕往,必無益也”(《宋書·沈慶之列傳》)。沈慶之至半路,正遇王玄謨逃回。蕭斌要將王玄謨處斬,沈慶之堅持諫止說:“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萬,豈玄謨所能當!且殺戰將以自弱,非良計也”(《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五》)。王玄謨這才得以免罪。後文帝問沈慶之:“何故諫斌殺玄謨?”沈慶之回答說:“諸將奔退,莫不懼罪,自歸而死,將至逃散。且大兵至,未宜自弱,故以攻為便耳”(《宋書·沈慶之列傳》)。

蕭斌見前軍已敗,欲固守碻磝,沈慶之反對此舉,認為:“夫深入寇境,規求所欲,退敗如此,何可久住。今青、冀虛弱,而坐守窮城,若虜眾東過,青東非國家有也。碻磝孤絕,復作朱修之滑台耳”(《宋書·沈慶之列傳》)。此時,文帝詔書到,下令不許後退。諸將也為應該留守,蕭斌又問計於沈慶之,沈慶之說:“閫外之事,將所得專,詔從遠來,事勢已異。節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空議何施 。”蕭斌和在坐的人都笑著說:“沈公乃更學問。”沈慶之厲聲說:“眾人雖見古今,不如下官耳學也”(《宋書·沈慶之列傳》)。蕭斌乃命剛從滑台退還的王玄謨守碻磝,申坦、垣護之據清口(清水入黃河之口處),自率諸軍還歷城(今濟南)。後來文帝對沈慶之說:“河上處分,皆合事宜,惟恨不棄確磝耳。卿在左右久,偏解我意,正復違詔濟事,亦無嫌也”(《宋書·沈慶之列傳》)。

閏十月,魏太武帝下令全面反攻,諸將分道進擊。永昌王拓跋仁率部自洛陽趨壽陽(今安徽壽縣),尚書長孫真率部趨馬頭(今安徽懷遠縣),楚王拓跋建率部趨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高涼王拓跋那率部自青州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魏太武帝自東平趨鄒山(即鄒嶧山,今山東鄒城東南)。

十一月,沈慶之騎驛馬回朝,未至,文帝令其去回救王玄謨。此時魏軍已進至彭城,無法通過,太尉江夏王劉義恭便留沈慶之領府中兵參軍。時拓跋燾至卯山,劉義恭遣沈慶之率兵3000拒之,沈慶之認為魏軍強盛,去必敗,所以未去。時魏軍在蕭城,離彭城十餘里。彭城兵雖多,而食少,劉義恭欲棄彭城南歸。沈慶之認為:“歷城兵少食多,欲為函箱車陳,以精兵為外翼,奉二王及妃女直趨歷城;分兵配護軍蕭思話,使留守彭城”(《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五》)。後劉義恭經眾人所勸,才沒有南逃。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文帝派沈慶之遷彭城流民數千家於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二月,魏統治集團內訌,魏太武帝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所殺。三月,宋文帝劉義隆見有機可乘,欲再次伐魏。五月,沈慶之固諫不能北伐,但文帝不從,又認為沈慶之意見相佐,便沒讓其參加北伐。八月,宋軍北伐果以失敗告終。

十月,西陽的五水(指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蠻民憑藉山川險阻,聚眾起事,反抗宋廷,活動於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一帶。文帝命沈慶之督江、豫、荊、雍四州之眾進行征討。將起事鎮壓。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文帝因欲另立太子,被太子劉劭率東官兵所殺,大臣江湛、徐湛之、王僧綽等同時遇害,劉劭自立為帝。以蕭斌為尚書僕射、領軍將軍,以何尚之為司空,前右衛率檀和之守石頭城,征虜將軍營道侯劉義綦鎮京口。當時劉駿統諸軍討西陽蠻,軍屯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沈慶之從巴水出至五洲,商議軍情。

三月,劉駿典簽董元嗣自京城而回,劉駿才知文帝已死。得知其父被殺,與沈慶之舉兵討劉劭。沈慶之對心腹說:“蕭斌婦人不足數,其餘將帥,並是所悉,皆易與耳。東宮同惡不過三十人,此外屈逼,必不為用力。今輔順討逆,不憂不濟也”(《宋書·沈慶之列傳》)。

當時,劉劭秘密地給沈慶之寫了一封信,讓他殺掉劉駿。沈慶之求見劉駿,劉駿稱病不敢接見。沈慶之只好衝進去,徑直到劉駿面前,把劉劭的信呈給他看。劉駿嚇得淚流滿面,乞求沈慶之準許他到屋內和母親訣別。沈慶之說:“下官受先帝厚恩,常願報德,今日之事,唯力是視,殿下是何疑之深。”劉駿這才起身再拜,說:“家國安危,在於將軍”(《南史·沈慶之列傳》)。沈慶之於是著手內安排討伐之事。

《南史》《南史》

主簿顏竣聞沈慶之至,急忙去見劉駿,對劉駿說:“今四方尚未知義師之舉,而劭據有天府,首尾不相應赴,此危道也。宜待諸鎮唇齒,然後舉事。”沈慶之厲聲說:“今方興大事,而黃頭小兒皆參預,此禍至矣,宜斬以徇眾。”劉駿急忙說:“竣何不拜謝。”顏竣忙起身拜謝,沈慶之又說:“君但當知筆札之事”(《南史·沈慶之列傳》)。於是繼續安排,十天便安排妥當,時人皆以為 神兵。

是月,劉駿從西陽(今湖北黃岡東)出發,假沈慶之徵虜將軍、武昌內史,領府司馬。襄陽太守柳元景、隨郡太守宗愨為咨議參軍,領中兵;江夏內吏朱惰之兼代平東將軍;記室參軍顏竣咨議參軍、領錄事,兼總內外。南譙王劉義宣、雍州刺史臧質皆不受劉劭之命,與司州刺史魯爽一同起兵回響劉駿。兗、冀二州刺史蕭思話也自歷城率部至彭城(今江蘇徐州),舉兵回響。

起初,劉劭以素習軍事,若有反抗,自能抵擋;後聞四方起兵聲討,始有懼意。急忙悉召宿衛,實行戒嚴,並將秦淮河(今江蘇南部秦淮河,於南京注入長江)南岸居民遷於北岸;為防止王公大臣出奔,盡將其聚於台城(皇帝所居之處,今南京雞鳴山南乾河沿北)之內。

四月,劉駿率軍自尋陽(今江西九江西南)東下,沈慶之總領中軍,柳元景統率寧朔將軍薛安都等十二軍由湓口(今江西九江市西北,湓浦水入長江之口)出發,司空中兵參軍徐遺寶率荊州(治江陵,今湖北江陵)之眾繼之。不久,劉駿軍至鵲頭,傳檄於宣城太守王僧達。沈慶之對人說:“王僧達必來赴義。”人問其故,沈慶之:“吾見其在先帝前議論開張,執意明決;以此言之,其至必也”(《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七》)。不久,王僧達果然來附。

柳元景知船艦不堅,擔心水戰難於戰勝,遂於江寧(今江蘇江寧西南)登岸,潛進至長江邊的新亭(今南京南),依山築壘。劉劭唯恐朝中舊臣不為已用,悉將軍務委於輔國將軍魯秀、右軍參軍王羅漢及太尉司馬龐秀之,並以領軍將軍蕭斌為謀主,天天自出慰勞將士,親督建造船艦。不久,龐秀之投奔武陵王劉駿,由於他掌管軍隊,劉劭朝內大受震動。劉劭派蕭斌統率步軍,褚湛之統水軍,與魯秀、王羅漢、劉簡之所部之精兵一起,計萬人,攻新亭,劉劭自登朱雀門(建康的正南門)督戰。由於劉劭出重賞,將士皆死戰;柳元景軍雖水陸受敵,鬥志也頗昂揚。劉劭兵即將獲勝,魯秀卻鳴退鼓,劉劭兵聞鼓音停止進擊。柳元景乘機開壘出擊,劉劭軍大潰,溺死在秦淮河中甚多。劉劭親率餘眾攻壘,柳元景部復大破之,劉劭兵死傷比前更多。劉劭手斬後退者,仍不能禁。劉劭隻身逃回台城。江夏王劉義恭和魯秀、褚湛之等皆先後往投劉駿。二十五日,劉駿於新亭即皇帝位,是為宋孝武帝。以沈慶之為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不久,又為使持節、督南兗、豫、徐、兗四州諸軍事、鎮軍將軍。

五月,臧質率雍州兵2萬至新亭,豫州刺史劉遵考部將夏侯獻之率步騎5000至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此時,會稽太宗隨王劉誕亦回響劉駿,派軍進攻建索。劉劭遣殿中將軍燕欽等抵禦東來劉誕軍,大敗於奔牛(今江蘇常州境)。劉劭遂令沿秦淮河樹柵堅守,又決破崗、方山河堤,企圖以水阻擋劉誕軍。魯秀等募勇士攻克大航(又名朱雀橋,今南京市南,秦淮河上),王羅漢投降,劉劭兵紛紛奔逃。當夜,劉劭閉守台城6門,於門內鑿塹立柵,準備固守。但此時城內人心已亂,文武官吏紛紛越城出降。不久,輔國將軍朱修之部克東府(今南京東,為宰相、中書令所居),諸軍克台城。劉劭被俘,斬於大航。

閏六月,以沈慶之為南兗州刺史,常侍如故,鎮盱眙。

不久,孝武帝思將帥之功,下詔封賞諸功臣:“朕以不天,有生罔二,泣血千里,志復深逆,鞠旅伐罪,義氣雲踴,群帥仗節,指難如歸。故曾未積旬,宗社載穆,遂以眇身,猥纂大統。永念茂庸,思崇徽錫。新除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兗、豫、徐、兗四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沈慶之,新除散騎常侍、領軍將軍柳元景,新除散騎常侍、右衛將軍宗愨,督兗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兗州刺史徐遺寶,寧朔將軍、始興太守沈法系,驃騎咨議參軍顧彬之,或盡誠謀初,宣綜戎略;或受命元帥,一戰寧亂;或稟奇軍統,協規效捷,偏師奉律,勢振東南。皆忠國忘身,義高前烈,功載民聽,誠簡朕心。定賞策勛,茲焉攸在,宜列土開邑,永蕃皇家。慶之可封南昌縣公,元景曲江縣公,並食邑三千戶。愨洮陽縣侯,食邑二千戶。遺寶益陽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法系平固縣侯,彬之陽新縣侯,並食邑千戶”(《宋書·沈慶之列傳》)。又使沈慶之自盱眙還鎮廣陵。

孝建元年(454年)正月,孝武帝考慮荊州是長江上游重鎮,不願讓他叔父南郡王劉義宣(宋武帝劉裕第六子)久任荊州刺史,於是內調其為丞相、揚州刺史。義宣主持荊州10年,財富兵強,與江州刺史臧質以滅劉劭有功,益發驕橫專行;朝廷詔制若與已意不同,則不遵行。今見孝武帝欲奪去其兵權,即與臧質議定先發制人,舉兵反抗宋廷。劉義宣和臧質素與豫州刺史魯爽結好,遂密遣人於宋孝建元年正月告知魯爽及兗州刺史徐遺寶,約定當年秋天同時舉兵。使者攜帶函至壽陽(今安徽壽縣),恰逢魯爽醉酒,誤記預約日期,即日起兵。徐遺寶亦隨之舉兵,從兗州(治瑕丘,今山東充州)往攻彭城(今江蘇徐州)。

二月,劉義宣和臧質忽聞魯爽已反,倉促起兵,並上表宋孝武帝,言欲除君側之惡。臧質加部將魯弘為輔國將軍,東下屯兵大雷(今安徽望江);劉義宜遣咨議參軍劉諶之率萬人往會魯弘,並召司州刺史魯秀,使為劉諶之後繼。是月,宋孝武帝以領軍將軍柳元景為撫軍將軍,統率左衛將軍、豫州刺史王玄謨等諸將迎擊劉義宣。王玄謨等率舟師進據梁山洲(今安徽和縣南,長江西岸梁山),在兩岸築偃月壘,以待叛軍。

劉義宣自稱都督中外諸軍事,於三月傳檄各州郡,給諸州郡官吏加官晉爵,令他們出兵回響自己。同時自率眾10萬由江津(今湖北沙市東南)東進,以子劉恬為輔國將軍,與左司馬竺超民留鎮江陵(今屬湖北)。益州刺史劉秀之斬劉義宣信使,遣兵萬人襲江陵。劉義宣知雍州刺史朱修之與已二心,乃以魯秀為雍州刺史,命其率兵萬餘擊之。徐遺寶攻彭城不克,棄眾焚燒湖陸城投奔魯爽。劉義宣以臧質為前鋒,軍至尋陽(今江西九江西南);魯爽也引兵自壽陽直趨歷陽(今安徽和縣),與臧質合兵,水陸並進。殿中將軍沈靈賜率水軍於南陵(今安徽繁昌南)擊敗臧質的前哨部隊,俘軍主徐慶安等。臧質至梁山,立營兩岸,與宋軍對峙。

四月,孝武帝以左軍將軍薛安都、龍驤將軍宗越等屯歷陽,擊斬魯爽的前鋒楊胡興。魯爽被阻,留軍於大峴城(今安徽含山縣東北),命其弟魯瑜屯於大峴之西的小峴。孝武帝遣沈慶之渡江督戰。魯爽軍食少,引兵稍退,自留斷後。沈慶之派薛安都率輕騎追之,斬魯爽,魯瑜也為部下所殺。宋廷軍進而克壽陽,徐遺寶逃出,途中被殺。沈慶之使人將魯爽之首送與劉義宣,並寫信給劉義宣說:“仆荷任一方,而釁生所統。近聊帥輕師,指往翦撲,軍鋒裁及,賊爽授首。公情契異常,或欲相見,及其可識,指送相呈”(《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八》)。魯爽系出將門,驍猛善戰,號稱萬人敵,劉義宣與臧質見爽首後,皆驚駭不已。太傅劉義恭又使離間計,派人送書於劉義宣,言及臧質“少無美行”,倘使此次反叛成功,恐你也難免成為其池中之物。義宣從此也疑忌臧質。

五月,朱修之切斷馬鞍山(今湖北襄樊市西南)通道,據險固守。魯秀率部進攻,屢為修之所敗,遂退往江陵。朱修之引兵隨其後。臧質遣將攻克梁山西城,即與劉諶之合兵攻東城。柳元景悉遣精兵往助王玄謨。玄漠督諸軍大戰,臧質兵大敗,劉諶之戰死,劉義宣、臧質逃走。六月,臧質被俘後斬於建康(今南京),劉義宣逃至江陵後被朱修之所殺。

沈慶之因功被進號為鎮北大將軍,進督青、冀、幽三州,給鼓吹一部。不久又與柳元景俱開府儀同三司,沈慶之拒絕,改封始興郡公,戶邑如故。

孝建二年(455年),沈慶之已年滿七十,便於正月請求辭去職務。二月,孝武帝以沈慶之為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沈慶之固讓,但孝武帝不許,於是又數十次上書推辭。並當面對孝武帝說:“張良名賢,漢高猶許其退;臣有何用,必為聖朝所須”(《宋書·沈慶之列傳》)。孝武帝無奈,只好批准,每日給錢十萬,米百斛,衛史五十人。不久,孝武帝想請沈慶之復出,便派何尚之去請,何尚之累陳孝武帝之意,沈慶之笑著說:“沈公不效何公,往而復返。”何尚之只好作罷。

大明元年(457年)二月,魏軍攻兗州,孝武帝派太子左衛率薛安都,東陽太守沈法系(沈慶之從弟)分率騎兵和水軍前去彭城拒敵,都歸徐州刺史申坦節度。宋軍到時,魏軍已回,當時有群盜聚任城荊榛中,世為隱患,稱為“任榛”。申坦請回軍討之,但任榛聞後,皆逃散。時天旱,人馬渴乏,無功而還。孝武帝執法嚴峻,將薛安都和沈法系以白衣領職,申坦斬首。群臣為申坦求情,但都不行。沈慶之知道後,便抱著申坦哭於市,並說:“汝無罪而死。我哭汝於市,行當就汝矣”(《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八》)!孝武帝知道後,只好將申坦赦免。

時宋孝武帝劉駿對竟陵王劉誕多聚才力之士,蓄精甲利兵,畏而忌之。便於大明元年使其出鎮京口(今江蘇鎮江)。又嫌其離京都建康(今南京)過於逼近,故更易其為南兗州刺史,移鎮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並命心腹之臣劉誕孫前往鎮守京口,以防劉誕。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孝武帝聞民間廣傳劉誕正反叛朝廷,即令掌管司法大臣上奏劉誕罪惡,請收捕治罪;並先以羽林禁兵配給兗州刺史垣閬,命其以赴任為名,與給事中戴明寶襲擊劉誕。垣閬在交戰中被殺,明寶從間道逃還。孝武帝詔令內外戒嚴,以始興公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率兵討伐劉誕,沈慶之只好同意。

沈慶之至歐陽時,劉誕便遣門客,沈慶之族人沈道愍去勸說沈慶之,並贈一把玉環刀做為見面禮。沈慶之將沈道愍遣回,並列數劉誕的罪行。劉誕焚燒民屋,驅趕居民入廣陵城,閉門自守。沈慶之至城下,劉誕登城樓對他說:“沈君白首之年,何為來?”沈慶之說:“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勞少壯,故使仆來耳”(《宋書·沈慶之列傳》)!

沈慶之為防劉誕逃奔北魏,移營至距廣陵18里的白土,以切斷其逃路。進軍至新亭(今江蘇江都蜀岡)。時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兗州刺史沈僧明等,皆率兵來助。劉誕見諸軍會集,自率步騎數百人棄城北逃,行10餘里後因隨從不欲北走,又返回廣陵,築檀誓師,為部屬加官晉俸。時右衛將軍垣護之、虎賁中郎將殷孝祖等擊魏還師,也至廣陵受沈慶之節度。沈慶之進逼廣陵城。劉誕給沈慶之軍送糧,沈慶之拒而不收,悉焚之。劉誕又讓沈慶之給孝武帝送一封書信,沈慶之說:“我奉詔討賊,不得為汝送表。汝必欲歸死朝廷,自應開門遣使,吾為汝送護之”(《宋書·沈慶之列傳》)。每次攻城,沈慶之都身先士卒。孝武帝提醒他說:“卿為統任,當令處分有方,何蒙楯城下,身受矢石邪。脫有傷挫,為損不少”(《宋書·沈慶之列傳》)。

六月,孝武帝急欲攻下廣陵,璽書相繼,督促日緊,並命沈慶之於廣陵城西南的桑里修築了三個烽火台,若克外城,舉一烽,克內城,舉兩烽,擒劉誕、舉三烽。沈慶之率部焚燒廣陵城東門,為便於樓車推進以攻城,命將士填平溝塹,修整攻道,立行樓、土山並諸攻具。適值大雨連綿不斷,不能攻城。自四月至七月,孝武帝見攻廣陵毫無進展,十分動怒,命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慶之官職,而又下詔不予追究,以此激慶之攻戰。沈慶之率眾攻城,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克其外城;乘勝而進,又克內城。劉誕欲逃被殺。孝武帝是南朝著名的暴君,極為殘忍。戰後,孝武帝欲盡殺廣陵城中男女老少。沈慶之請求“請自五尺以下全之,其余男子皆死,女子以為軍賞”(《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九》),即使這樣,猶殺男子3000餘人。不久,孝武帝以沈慶之為司空。

大明四年(460年)十月,沈慶之奉詔討緣江蠻。

大明五年(461年)九月,沈慶之固讓司空。孝武帝同意,但仍命其參加朝會,位次司空,俸祿如故三司。

沈慶之住在清明門外,有四所院宅,屋室都異常華麗。他在婁湖還有一處園舍,一天夜裡,他帶著子孫遷往婁湖居住,後又把里外親屬也遷往那裡,在那裡廣開田園之業,常常指著地對人說:“錢盡在此中”(《宋書·沈慶之列傳》)。沈慶之“身享大國,家素富厚,產業累萬金,奴僮千計。再獻錢千萬,谷萬斛”,“妓妾數十人,並美容工藝。慶之優遊無事,盡意歡愉,非朝賀不出門。每從游幸及校獵,據鞍陵厲,不異少壯”(《宋書·沈慶之列傳》)。

一次,太子妃向孝武帝進獻金鏤匕箸及杅杓,孝武帝便賞賜給沈慶之,對他說:“卿辛勤匪殊,歡宴宜等,且觴酌之賜,宜以大夫為先也”(《宋書·沈慶之列傳》)。

沈慶之手不知書,眼不識字。孝武帝宴請眾臣,令群臣賦詩,沈慶之無奈,便說:“臣不知書,請口授師伯”(《宋書·沈慶之列傳》)。孝武帝讓顏師伯執筆,沈慶之便說:“微命值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崗。辭榮此聖世,何愧張子房”(《宋書·沈慶之列傳》)。孝武帝很高興,在座的人也都稱其辭意之美。

大明八年(464年)閏五月,孝武帝去世,遺詔:“太宰義恭解尚書令,加中書監;以驃騎將軍、南兗州刺史柳元景領尚書令,入居城內。事無巨細,悉關二公,大事與始興公沈慶之參決;若有軍旅,悉委慶之;尚書中事,委僕射顏師伯;外臨所統,委領軍將軍王玄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九》)。沈慶之雖年近八十,但仍受此重任,可見在當時,沈慶之的軍事才能是無人能比的。

同日,太子劉子業即皇帝位,是為前廢帝。加沈慶之几杖,給三望車一輛。沈慶之每次朝賀,“常乘豬鼻無憲車,左右從者不過三五人。騎馬履行園田,政一人視馬而已。每農桑劇月,或時無人,遇之者不知三公也”(《宋書·沈慶之列傳》)。等到給他加三望車,他對人說:“我每游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今乘此車,安所之乎”(《宋書·沈慶之列傳》)。賜給他几杖,他也推辭不受。

柳元景和顏師伯去拜訪沈慶之,正值沈慶之在田園裡耕作,柳顏二人鳴笳列卒滿道,而沈只與一位隨從並行,見了柳、顏二人的陣勢,悄然變了臉色,對他倆說:“夫貧賤不可居,富貴亦難守。吾與諸公並出貧賤,因時際會,榮貴至此,唯當共思損挹之事。老子八十之年,目見成敗者已多,諸君炫此車服,欲何為乎”(《南史·沈慶之列傳》)!於是低頭插杖而耘,不再回頭看他倆一眼。柳顏二人聽了十分慚愧,趕緊讓眾侍從回去,自己也脫下華服和他一起幹活,沈慶之這才和二人相對為歡。

沈慶之以前並不被鄉里人所看重,等到他富貴發達之後,以前看不起他的那些人都膝行而前。沈慶之感慨道:“故是昔時沈公”(《南史·沈慶之列傳》)。當時有幾十個以劫掠為生的強盜,為當地人所患。沈慶之便假稱置酒擺宴,把他們召集來,全部殺掉,從此民心安定,全境喜悅。

前廢帝即位之初,撫慰眾臣,表現溫和,朝內漸發亂事,泰始元年(465年)七月,前廢帝殺了戴法興後便不再斂氣吞聲,兇相漸露。柳元景等無不震懾,各不自安。八月,柳元景便與顏師伯等人密謀廢帝,立劉義恭。日夜聚謀,但猶豫不決。柳元景便將此事告訴了沈慶之,沈慶之與劉義恭的關係一般。顏師伯當時專斷朝事,對沈慶之向來不以為然,曾對令史說:“沈公,爪牙耳,安得預政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沈慶之對顏師伯極為不滿,所以向前廢帝告發了此事。

是月,前廢帝親自率羽林兵殺劉義恭及其四子。另遣人殺柳元景,其八子、六弟及諸侄也都被殺。顏師伯及其六子也於同日被殺。前廢帝改元景和。不久,以沈慶之為侍中、太尉,沈慶之固辭不受。封次子中書郎沈文季建安縣侯,食邑千戶。少子沈文耀,十幾歲年紀,善於騎馬射箭,廢帝很喜歡他,也封為永陽縣侯,食邑千戶。

景和元年(465年)九月,義陽王、徐州刺史劉昶遣使蘧法生奉表至建康(今南京),請求入朝。前廢帝劉子業素來憎恨劉昶,此時誣其謀反。蘧法生懼而逃還彭城(今江蘇徐州)。前廢帝下詔討劉昶,內外戒嚴。宋帝親率兵渡江,命沈慶之統諸軍為前鋒進擊。劉昶聞訊聚兵造反,並傳檄所轄彭城、下邳、東海、淮陽、鍾離、馬頭等諸郡。但諸郡將佐均懷異心,皆不受命,反斬劉昶使。劉昶見大勢已去,便乘夜僅帶數十騎開北門逃奔北魏。魏帝器重他,讓他娶了公主,拜為侍中、征南將軍、駙馬都尉,封丹陽王。

起初,沈慶之因告發顏、柳之謀有功,與前廢帝關係甚好。後沈慶之數次進言,前廢帝很不高興。沈慶之懼禍,閉門不接賓客。曾經遣范羨至吏部尚書蔡興宗家,蔡興宗讓范羨告訴沈慶之:“公閉門絕客,以避悠悠請託者耳。如興宗,非有求於公者也,何為見拒”(《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沈慶之便讓范羨去邀請蔡興宗,蔡興宗對沈慶之說:“主上比者所行,人倫道盡;率德改行,無可復望。今所忌憚,唯在於公;百姓喁喁,所瞻賴者,亦在公一人而已。公威名素著,天下所服。今舉朝遑遑,人懷危怖。指麾之日,誰不回響!如猶豫不斷,欲坐觀成敗,豈推旦暮及禍,四海重責將有所歸!仆蒙眷異常,故敢盡言,願公詳思其計。”沈慶之說:“仆誠知今日憂危,不復自保,但盡忠奉國,始終以之,當委任天命耳。加老退私門,兵力頓闕,雖欲為之,事亦無成。”蔡興宗又說:“當今懷謀思奮者,非欲邀功賞富貴,正求脫朝夕之死耳!殿中將帥,唯聽外間訊息,若一人唱首,則俯仰可定。況公統戎累朝,舊日部曲,布在宮省,受恩者多,沈修之輩皆公家子弟耳,何患不從!且公門徒、義附,並三吳勇士。殿中將軍陸攸之,公之鄉人,今入東討賊,大有鎧仗,在青溪未發。公取其器仗以配衣麾下,使陸攸之帥以前驅,仆在尚書中,自當帥百僚按前代故事,更簡賢明以奉社稷,天下之事立定矣。又,朝廷諸所施為,民間傳言公悉豫之。公今不決,當有先公起事者,公亦不免附從之禍。聞車駕屢幸貴第,酣醉淹留;又聞屏左右,獨入閣內;此萬世一時,不可失也!”沈慶之說:“感君至言。然此大事,非仆所能行;事至,固當抱忠以沒耳”(《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

時青州刺史沈文秀,是沈慶之侄,率部下出屯白下,也對沈慶之說:“主上狂暴如此,禍亂不久,而一門受其寵任,萬物皆謂與之同心。且若人愛憎無常,猜忍特甚,不測之禍,進退難免。今因此眾力,圖之易於反掌。機會難值,不可失也”(《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言之再三,以至流涕,但沈慶之始終不同意。

十一月壬辰(即公元465年12月6日),前廢帝誅殺何邁,知沈慶之肯定進言,於是下令關閉清溪諸橋不讓他過來。沈慶之知道此事,果然趕來,但無法通過只好作罷回家。是日,前廢帝於是派沈慶之從子沈攸之送藥賜死沉慶之,沈慶之不肯飲,沈攸之以被掩殺沈慶之,時年八十。

年初,沈慶之曾做過一個夢,夢見有人拿著兩匹絹送給他,對他說:“此絹足度 。”沈慶之醒後對人說:“老子今年不免。兩匹,八十尺也。足度,無盈餘矣”(《宋書·沈慶之列傳》)。

沈慶之死後,前廢帝稱其病故,對其賞賜十分豐厚,追贈為侍中,太尉如故,給鸞輅轀輬車,前後羽葆、鼓吹,謚忠武公。沈慶之還未下葬,前廢帝便被廢,湘東王劉彧即皇帝位,追贈沈慶之侍中、司空,謚襄公。泰始七年(471年)改封蒼梧郡公。沈慶之的群從姻戚,由於他在朝中的位高功大而被重用委以貴職的多

達幾十人。

人物評價

劉駿: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徐遺寶、沈法系、顧彬之,或盡誠謀初,宣綜戎略;或受命元帥,一戰寧亂;或稟奇軍統,協規效捷,偏師奉律,勢振東南。皆忠國忘身,義高前烈,功載民聽,誠簡朕心。

李延壽:沈慶之以武毅之姿,屬殷憂之日,驅馳戎旅,所在見推。其戡難定功,蓋亦宋之方、邵。及勤王之業克舉,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懸車,官成名立,而卒至顛復,倚伏豈易知也?諸子才氣,並有高風,將門有將,斯言得矣。

王夫之:① 沈慶之縛絝以入而收劉斌,斥顏竣而決誅逆劭,何其決也!及子業昏虐,柳元景首倡廢立之謀,而慶之發之,蔡興宗苦說以舉事,沈文秀流涕以固請,而慶之終執不從,坐待暴君之鴆,又何濡輭不斷以自斃也!嗚呼!六代之臣,能自靖以不得罪於名教者,慶之一人而已。② 慶之三朝宿將,威望行於南北,扶孝武以誅元兇,位三公而冠百辟,將吏皆出其門,撲子業之洊凶,以解朝野之焚溺,此乃乘時以收人心而獵大位之一機也。向令獨夫已殄,眾望聿歸,且有騎虎不下之勢,宋太祖所謂黃袍加身不繇汝者,劉氏之宗祜,且移於沈而不可辭。慶之慮此,而忍以其身為莽、操乎?進則帝矣,退則死矣,決之於心,而安於抱忠以死,故曰抱孤志以質鬼神,六代之臣,慶之一人而已。

蔡東藩:沈慶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霍事,反害義恭及柳元景,尋亦被殺,愚忠若此,何足道焉!

個人作品

《全宋文》收錄有其文三篇:《棄彭城南歸議》、《鑄四銖錢議》、《與南郡王義宣書》

《古詩源》收錄有其詩一首:《侍宴詩》

史籍記載

《宋書·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南史·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宋紀七》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七·宋紀九》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九·宋紀十一》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宋紀十二》

魏晉南北朝軍事人物

魏晉南北朝時代,有多少英雄人物,有多少風流才子,有多少沙場豪傑,有多少傑出人才?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一時間人才輩出,風起雲湧,多少人物,多少面孔。你知道他們的生平事跡嗎?你知道和他們有關的趣聞軼事嗎?你想了解他們的人生嗎?下面的詞條將帶你走入魏晉南北朝,去看一看那些曾經的軍事豪傑,一起去體會他們的人生,從中得到自己的領悟吧!
拓跋宏
曹景宗
周文育
冼夫人
張賓
姚萇
呂光
王鎮惡
慕容隆
桓溫
韋孝寬
周顗
斛律光
斛律金
慕容廆
劉淵
陳慶之
慕容皝
慕容翰
柳元景
郗超
昌義之
謝玄
拓跋英
宇文泰
慕容農
沮渠蒙遜
韋叡
檀道濟
蔡佑
馬隆
葛榮
杜洛周
侯安都
劉牢之
沈慶之
爾朱榮
慕容白曜
祖逖
王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