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中學

中衛中學

中衛中學創建於1932年,是自治區首批重點中學、區級示範性高級中學、全國五百所著名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建校至今為國家培養了四萬多名俊傑英才,其中考入北大清華復旦等亞洲名校的學生40餘名,校友遍布海內外;金日成主席的老師尚鉞、自治區領導雷啟霖、納長其、吳尚賢等曾在此執教,原全國人大、政協領導錢偉長雷潔瓊彭佩雲等為學校題寫校名、校訓紀念碑文。這些都為學校積澱了悠久的歷史
2010校徽
2010校徽
底蘊,增添了奪目的文化氛圍。
中衛中學中衛中學

學校多次被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國家教育科研創新型學校、國家級安全文明校園、全國中國小英語教研示範學校(寧夏僅三所)、寧夏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單位、全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區“課堂教學質量工程先進集體自治區級新課程實驗樣板學校。
在市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
新校區大門景觀
新校區大門景觀
07年10月,占地218畝,建築面積42830平方米,辦學規模84個教學班,可容納學生4800餘名的新校區建成,學校順利實現了整體搬遷,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現有教學班52個,在校學生3200餘名,教職工210名。
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創辦了《鳴鐘文學》刊物,成立了樂隊、舞蹈隊、合唱隊、田徑、籃球等各類興趣小組,常年開展活動,每年都有許多音體美特長生被高等院校錄取。切實加強隊伍建設,增強學校發展實力。通過實施“青藍工程”、“名師工程”,特別是“首席教師制”,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國家、區、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達到40餘名,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4名,正在參加碩士學歷進修的教師69名。目前學校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2個,區級研究課題6個,開設選修課程40多門,教師在全國、區、市級報刊雜誌發表、獲獎論文達400多篇,主編或參編教學書籍10多本。
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學校發展環境。按省級一類示範性高級中學標準裝備了功能齊全、設備一流的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教室各6個;綠化校園面積約650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4%;建成了包括語音廣播、網路監控、校園網等在內的校園網路系統配置籃球架排球架健身器材等體育設施,修建了400米標準化運動場;配備了功能齊全的圖書室和閱覽室,建成了網上電子圖書館,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回顧過去,中衛中學歷史輝煌,展往未來,我們更加信心百倍,決心發揚領導苦抓、教師苦教、家長苦供、學生苦學的“四苦”精神,力爭在明年的高考中北大、清華榜上有名,爭取實現“三年內爭創區級一類示範性高中,五年爭取進入國家級示範高中行列”的目標。

校訓及校領導

校訓:從嚴從細求活求新
校長:李春鎖
.
.

副校長:王建國吳庭文

抗戰時期的中衛中學

中衛中學成立於1932年11月,初定名為“寧夏省立第二中學”。1933年9月更名為“寧夏省立中衛初級中學”(簡稱“中衛中學”)。抗戰前夕,一批進步知識分子相繼聚集到這裡,師資雄厚,因此,中衛中學在寧夏頗具名氣。當時,寧夏地下黨組織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在城鎮學校的知識分子中,開展宣傳活動,發展革命力量。“西安事變”後,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衛中學也就成了中國共產黨宣傳革命、教育民眾,在青年學生中培養革命骨幹的秘密陣地之一。抗日戰爭年代,中衛中學為寧夏的抗日救亡活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宣傳抗日,培養革命人才1933年春,中共地下黨員潘鍾林(中衛人)在北平上學期間,曾積極參加北平地下黨組織開展的革命活動,受到國民黨特務追蹤緝查,逼迫返回寧夏,在寧夏中學教書,後因國民黨寧夏教育廳中特務的嚴密監視和排斥,潘鍾林和雷啟霖(平羅人,建國後曾任寧夏政協副主席)憤然離開寧夏中學。1936年春,他倆一起來到中衛初級中學教書,潘鍾林擔任體育教員。在軍事訓練課中,他有意對學生進行嚴格地軍事訓練,使學生具備強壯的體魄和基本軍事知識,以便將來指引他們走向抗日的戰場,保國殺敵。他經常給學生灌輸抗日救國的思想,講述東北淪陷後,愛
.
.
國同胞流浪平津街頭的悲慘情景,介紹“寧夏旅平學生會”參加南下請願和支持淞滬,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愛國軍民自動抗戰的行動;講述中衛當地青年參加察綏抗日同盟軍的情節。並在學生中公開提出“日本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死敵”、“同仇敵愾、為國捐軀”等抗日救國、富有民族氣節的口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平時,他把《大眾生活》《全民抗戰》、《世界知識》、《吶喊》等革命進步書刊送給學生傳閱,一時中衛中學以抗日為內容的政治文化生活較為活躍。
1936年5月,紅軍揮師西征,攻占鹽池,同心等地,神速進入海原、中衛香山一帶。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準備發起“寧夏戰役”,擴大陝甘寧根據地,打通與蘇聯的交通線。紅軍在海原興仁堡和中衛香山地區擴軍備戰,儲糧儲草,準備渡河工具,蒐集軍事情報,勘探進軍中衛的路線,並與中衛香山的惠守仁、劉安國等四大地方民團取得聯繫,達成聯合行動的協定,以他們做先導,先攻占中衛,繼而東進,直取銀川。後因張國燾的干擾,中央軍委取消了“寧夏戰役”計畫。在此期間,潘鍾林在中衛中學組織了一批學生,做為內應,並聯絡好了中衛警察局的楊巡官,待紅軍攻打中衛城時打開城門,迎紅軍進城。此行動後被中衛當局爪牙聞悉告密,楊巡官、潘鍾林、溫曷言(即溫寶璽,中衛人,進步教師)被捕入獄。楊巡官在獄中自殺身亡。1936年夏,寧夏教育廳廳長葛武啟指控中衛中學有共產黨,馬鴻逵隨即命令中衛中學提前放暑假,把教師全部集中到銀川整訓,排查共產黨員和黨的活動。敵人以潘鍾林、溫曷言宣傳抗日、收藏抗日“反動”書刊、“共產黨嫌疑犯”等罪名進行嚴刑逼供,但潘、溫兩教師堅貞不屈,咬緊牙關,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說出黨的活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潘鍾林。溫曷言被保釋出獄。1936年秋,中共北平地下黨員尚鉞來到中衛中學任教,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尚鉞,原名尚宗武,化名尚健奄,河南省羅山縣人。1926年6月入黨。1929年在吉林毓文中學任教時,曾是金日成的老師,是著名歷史教授。因中共北平市委遭到破壞,為了躲避國民黨的通緝追捕和尋找黨的組織,前來西北在中衛中學以教書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活動。尚鉞在語文教學中選講魯迅作品《吶喊》《彷徨》、高爾基的《大地》《母親》等,用階級鬥爭的學說和馬列主義的基本知識,啟發學生的階級覺悟,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引導他們走革命道路。這對當時陷於苦悶而不知所向的中衛中學的學生來說,在精神上是極大的鼓舞。“西安事變”後,尚鉞向學生深入介紹國內形勢的變化和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策略。他大力支持學生的進步活動。積極倡導學生奮發讀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將來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奉獻青春和力量。他經常向學生推薦進步書刊,並組織學習研討會,進行輔導講解,鼓勵學生投身革命,勇往直前。尚鉞在中衛中學任教期間,身邊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的青年學生,是孟長有,姚懷廉等青年投奔延安,走向革命道路的啟蒙老師和指路人。當時相繼來到中衛中學任教的進步青年教師還有郭冠軍、么樹蔭、張伯倫等。郭冠軍(東北馮庸大學畢業)在音樂教學中,向學生教唱《大路歌》《漁光曲》《梅花三弄》等進步歌曲,以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懷,以歌聲激勵學生昂揚向上,向梅花一樣傲霜凌雪、硬骨錚錚。么樹蔭、張伯倫(兩人均系保定師範學校畢業)在教學中介紹華北淪陷後,愛國師生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的情況,宣傳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和全民族抗戰必勝的前景,鼓勵學生積極投身抗戰事業,將來上戰場打日本,救中國。他們的宣傳,對中衛地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起到了較好的作用。1937年夏,尚鉞在離開中衛中學時和一些進步學生合影留念,並在照片上題詞:“青年的弟弟們,你們的道路只有審思、明辨而不撓的前進!”
掩護地下黨員,開展抗日活動1936年4月,紅軍西
.
.
征前夕,周恩來副主席派白區工作部的王幼平(建國後任外交部副部長)來寧夏視察白區工作,並囑託中央統戰部聯絡局副局長張子華(中寧人,原名為王緒祥),向王幼平介紹來寧夏所利用的關係。張子華對王幼平說:“到寧夏先找共產黨員潘鍾林,有了困難再找黨的朋友袁金章(即袁麗生中衛人)”。王幼平來寧夏後,化名呂鈞,於4月下旬來到中衛中學,找到潘鍾林,面交了張子華的信件。兩人商定以“原上海同學”為口徑,從事考察活動。潘鍾林妥善安排了王幼平的住處,後又為王幼平洗塵請客,陪客既有本校的進步教師和社會進步人士,又有駐防中衛的馬英才旅的軍官和潘的好友。其中有苗培植、雷鼎三,此兩人均為共產黨員,受黨的指示在馬英才旅從事地下兵運工作。潘鍾林為了在銀川給王幼平找個立足之地,席間介紹溫曷言與王相識。王幼平在中衛期間了解和指導了中衛的革命活動,宣傳了“團結抗日,挽回民族危亡”等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後因紅軍西征,馬鴻逵在衛寧布防重兵,嚴密檢查中衛城鄉戶口,處境險惡,潘鍾林只好派溫曷言雇皮筏子,暗地將王幼平轉住銀川。王幼平在銀川了解掌握了寧夏大量的軍政方面及地下黨組織活動情況後,又在袁金章等人的掩護下,王幼平順利完成任務,安全離開寧夏。1937年8月下旬,中央統戰部聯絡局副局長張子華以八路軍總參謀部代表和周恩來副主席的秘書身份來到寧夏,與馬鴻逵商談改善與紅軍的關係,謀求團結合作抗日,保持邊界互不侵犯等事宜。在寧期間,張子華多次與潘鍾林、袁金章會晤,指示他們積極發展進步力量,做好寧夏統戰工作。1937年秋,孟長有等一批中衛中學的學生在地下黨員的領導和進步教師的支持下,以反動軍官在學生軍訓中打人、學校苛扣學生一伙食等為由,掀起學潮運動,並得到本校廣大師生和應理國小等師生的大力聲援,迫使中衛當局對學校的白色恐怖有所收殮。學潮運動鼓舞了廣大師生堅持正義,不向邪惡屈服的志氣。1938年4月下旬,中共寧夏工委派地下黨員候亦人(即楊文海)帶“寧夏少年戰地服務團”來中衛宣傳抗日。中衛中學以及應理國小的進步師生予以大力配合。他們在縣城和鄉鎮集市運用演講、表演街頭小劇、唱救亡歌曲、辦漫畫展覽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中衛中學還舉行抗日報告會和座談會,發動學生向抗日前線將士寫慰問信等。這次以學生為主體的抗日宣傳活動,在中衛持續近10天時間,其聲勢和影響波及全縣,喚起了中衛人民抗日救亡的愛國熱情。1938年7月7日,為紀念抗戰一周年,中衛中學數百名師生在縣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師生們手持彩旗,唱著《義勇軍進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恢復失地、抗戰到底”、“團結起來,爭取民族解放”等口號,群情激昂,匯成一片抗日救亡的怒潮。1939年3月,中共寧夏工委派共產黨員杜林到中衛從事地下工作,杜林以星台寺國小教員身份作掩護,聯絡中衛中學等學校,開展抗日活動。是年春,為避免日機轟炸,寧夏中學、寧夏師範、寧夏女中、中衛簡師(1937年11月中衛初級中學更名)合併成立“寧夏省立聯合中學”,遷址中衛,在應理學校上課。原中共寧夏中學支部隨遷聯合中學,書記薛雲亭、學生中的黨員有武景惠、霍純錫、黃子華、馬仲雲。“聯中支部”在學生中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5月至6月,中共寧夏工委書記李仰南兩次前來中衛指導工作,約黃子華、霍純錫、武景惠、馬仲雲到星台國小與杜林共同研究並部署了在學校開展革命活動等事宜。之後,杜林經常來“聯合中學”,利用節假日,組織開展了多次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9月,寧夏聯合中學撤消,各校分設。潘鍾林仍到中衛簡師任教,繼續搞學運工作。此時,地下黨員安潤澤和進步青年陳選民、梁提多在中衛縣城開了一家“民族書報”社,這是中共中衛支部的活動陣地,以出售進步書刊和抗戰報刊為主,宣傳民眾、秘密發展革命力量,安、陳、梁三人經常到中衛簡師去銷售或無償贈送書刊,與進步師生關係日漸密切。中衛簡師抗戰宣傳活動此起彼伏,日盛一日。
1940年,進步教師劉滋培和愛人劉仲芳(倆人均於1948年入黨)及劉一民等來到中衛簡師任教,他們充分利用課堂這個合法陣地,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情況,講述列寧、史達林領導革命的故事,闡述抗日救國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他們的宣傳教育,在青年學生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應理之光”,照亮了英雄成長之路中衛中學是中衛地區的最高學府,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聚集了一批又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作師資力量,在地方黨組織的指引下,這裡別有洞天,政治氛圍濃,進步勢力強,輿論作用大,學生素質好,成了抗戰時期中衛地區宣傳革命思想的聖殿和培養革命人才的搖籃。其影響波及寧夏全省。
1938年春,在寧夏中學任教的尚鉞準備離寧時,從銀川給中衛的孟長有、姚懷廉兩人來信,讓他倆到中寧集中,同赴延安。後因接信較遲,未能準時啟程。尚鉞先到西安,後 隨延安文化工作團前往武漢。1938年7月,孟長有、姚懷廉兩人由潘鍾林帶領,在銀川實驗國小會見了中共寧夏工委書記李仰南。李仰南為他倆提供了前往延安的路線和接頭地點。孟長有、姚懷廉返回中衛,又約了同鄉同學劉大明(化名汪洋,五里墩人)、李芳榮(化名劉旭,鎮羅李嘴人)4人同行到中寧恩和堡,找到張致和取得了聯繫,日夜兼程奔赴延安。他們路途經定邊暫住時,又相遇了同去延安的寧夏青年解理、張芳山等人,他們同行12人
.
.
,由中共定邊工委送往延安。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期間,孟長有、姚懷廉、劉大明、李芳榮先後於1938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冬,孟長有、姚懷廉“抗大”學習畢業後,受黨組織派遣,先後回到寧夏。他們在中衛聯絡同學,宣傳抗日。1940年2月,孟長有前往同心海儒國小任教,以此掩護,從事黨的地下革命活動,在同心縣物色培養了幾個回族革命骨幹。1940年4月中旬,在國民黨反共高潮中,寧夏地下黨組織遭到敵人的嚴重破壞。孟長有、姚懷廉以及安潤澤、陳選民等均落入魔爪,被捕入獄。在獄中,孟長有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無所畏懼,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怒斥和揭露敵人的種種罪惡。敵人毒刑用盡,也不屈不撓,寧可皮開肉綻,決不屈服自首,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高尚品質。他在獄中是黨支部成員,是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典範。在黑暗陰森的牢房中,他為難友教唱《延安頌》《義勇軍進行曲》《打回東北去》以及高爾基的《囚歌》等,以此鼓舞難友們的革命鬥志。1941年4月17日深夜,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崔景岳(寧夏工委書記)、孟長有、馬文良被馬鴻逵活埋在銀川城隍廟後面。此時孟長有年僅25歲。他是寧夏早期最著名的革命烈士之一。孟長有雖然英勇就義了,然而他的英雄事跡不僅使中衛人民銘刻在心,流芳千古,而且為寧夏回漢人民世代傳頌,敬慕而懷念。曾在中衛中學上學的劉大明,從延安“抗大”第五期畢業後參軍入伍,在一二九師三五八旅14團工作,隨軍南征北戰,解放新疆時英勇犧牲。中衛中學學生李芳榮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在1940年“百團大戰”中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在中衛簡師讀書的張德明(河北人)後來參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功績卓著。建國後曾任中央組織部組織教育處處長。孟長有的同學俞貴麟,受孟長有的啟發和引導,於1941年投奔延安後入黨。後來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位優秀指戰員,馳騁疆場,戌馬一生,於80年代離休。另外,從中衛中學畢業後又到蘭州師範學院學習的何至公(中衛人),於1949年6月前往北平學習培訓,之後隨軍南下,在解放廣西來濱縣時與匪徒激戰中英勇犧牲,成為光榮的革命烈士。建國後,來濱縣人民政府為其修立了莊嚴的墓碑。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衛中學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他們以拳拳報國之心,先後走上革命道路,英勇奮鬥,捨生取義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建設做出了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有些還成為無名英雄,但他們的英雄壯舉,為中衛中學的校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他們的歷史功勳將彪炳史冊,輝同日月。
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我作為中衛中學的校友,撰寫此文,旨在對中衛中學培育出的革命先軀和英烈表示深情敬慕和悼念;同時也為這所具有優秀革命傳統的學校而感到自豪和驕傲。70多年來,中衛中學培養了千千萬萬學有成就的悻悻學子,他們踐行著母校“礪志、勤奮、成才”的校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光和熱。今天,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中,祝願中衛中學繼承革命傳統,銘記光榮歷史,弘揚奉獻精神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薪火相遞代代相傳,再鑄育人豐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