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鄉

中川鄉

中川鄉位於甘肅省會寧縣城南部23公里,華家嶺北部,東鄰新添堡回族鄉、侯家川鄉、南靠通渭縣,西接丁家溝鄉,北連桃花山鄉,南北長26公里,東西寬10公里,面積138平方公里。鄉政府駐下中川。現轄梁家堡、高廟、高陵、中川、彭家岔、新窯、大墩、老鴉岔、三條峴、化合、王家磨、糜岔12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共3692戶17141人。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中川鄉中川鄉
中川鄉屬半山半川區,地勢自南向北傾斜,可分為丘陵溝壑區和河谷川道兩類地貌。南部為二陰山區,土地瘠薄;北部厲河兩岸有部分川地,古稱南峪川。海拔高度為1860—2200米,屬半乾旱、半濕潤氣候過度地帶,年降雨量約400—450毫米,無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62℃,年日照時數2520小時,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1860度,年太陽輻射熱度142.5千卡/cm2。地上水系有祖厲河支流,系季節性河流,中川鄉地下水較豐富,部分水質甘甜、礦化度低,可供人畜飲用和灌溉農作物。現有水庫2座,機電井36眼,集流水窖5307眼,集流場271700平方米。因其“山高地不陡,小水處處有”,素有南裕川之稱,在會寧歷史上有“小江南”之說。

特有資源

中川鄉莜麥種植
中川鄉現有耕地7.33萬畝,占總面積的35.33%,林地面積2.9萬畝,草地面積2.5萬畝。農作物種植品種繁多、品質優良、產量高,素有“米糧川”之稱。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莜麥、糜、谷、蕎麥、洋芋,其中良谷種植馳名會寧縣內外;豆類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芸芥為主;蔬菜種植初具規模;中藥材主要種植黨參黃芪板藍根;礦產資源主要有水洗石石膏碳酸鈣等可供開採。

名勝古蹟

中川鄉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

米家峽水庫,為會寧“新八景之一”,總庫容量460萬立方米,“米峽飛瀑”是會寧縣有名的旅遊景點。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是甘肅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是會寧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梁堡村古城社,又名王曼莊,是王莽之父王曼的隱居之地。梁堡村的石石(dan)灣遺址,屬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共存遺址,內含豐富,保存較好。三峴、化合、王家磨、糜岔等四村坐落在華家嶺林區,該林區森林茂密,群鳥聚集,是良好的旅遊避暑勝地。

農業發展

中川鄉地膜玉米長勢喜人
鄉黨委、鄉政府“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教育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改觀”的工作思路,堅持“糧草農牧並肩行,商流勞務齊發展”的總體要求,實施“項目強農、科技興農、勞務補農、商貿帶農”戰略,依託“三個百萬”工程的實施,走“項目拉動、基地帶動、勞務牽動、商貿聯動”的發展路子,促進了中川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04年,全中川鄉種植地膜糧食8000畝,小雜糧8500畝,冬小麥4100畝,蔬菜2000畝;飼養量達到4320頭,飼養量17305隻,飼養量19833隻;完成荒山綠化92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0元。中川鄉共示範推廣各種抗旱作物品種28個,重點在高陵村建立以新大坪隴薯6號為主的種薯繁育基地1000畝,示範推廣春小麥西旱一號新品種1000畝;在高陵、高廟等地大力推廣優質冬小麥新品種蘇引10號和定鑒3號各1000畝;在梁堡、高陵、高廟和中川種植新品種小雜糧2000畝,推廣錦玉2號、豫玉22號等良種玉米種植2000畝。推廣種植的各種抗旱作物新品種長勢喜人,明顯好於傳統種植作物。

社會事業

中川鄉中川鄉
中川鄉13所中國小實現遠程教育,教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村新型醫療啟動運行,覆蓋農村人口83%以上;衛生院建設不斷加強,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繁榮昌盛,通訊條件得到徹底改善。舊西蘭公路穿過南部邊緣地區;會(寧)—中(川)公路貫穿南北。新修水窖2941眼、維修440眼,完成集流場25.56萬平方米,開挖水井120眼,維修機井30眼,為大旱之年集水保墒和抗旱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進村

中川鄉農業科技專家到田間現場指導
開展科技進村入戶活動,抓好旱作農業科技培訓。廣泛宣傳。加強技術培訓是發展旱作農業的重點。為了使旱作農業新技術儘快得到推廣套用,中川鄉採取集中培訓、以會代訓、發放技術明白紙、聘請農業科技專家授課和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積極組織開展科技進村、入戶活動,對農技人員和農民開展農業知識和技術培訓。每年召開旱作節水專題培訓會議2次,在項目示範村舉辦專題培訓班2期,直接受訓農民1000人(次),發放技術明白紙2萬份。會寧縣農牧局還積極協調投放施肥起壟播種鋪膜機13台,地膜4.6噸。通過開展廣泛宣傳和技術培訓活動,中川鄉已逐步形成了重視旱作農業發展,特別是民眾自覺套用旱作農業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明顯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套用。

甘肅鄉鎮導航

甘肅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鄉鎮也很有特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