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止走向
西蘭公路,全稱西(安)蘭(州)公路,西蘭公路起自西安,經鹹陽、醴(禮)泉、乾縣、永壽、邠(彬)縣、長武后進入甘肅,經平涼,越六盤山至蘭州。全長719公里,陝西境內西安至窯店段共長199公里。
城市 | 與下站距離 | 距上海距離 | 所在省區 |
西安 | 20 | 1572 | 陝西 |
鹹陽 | 32 | 1592 | 陝西 |
禮泉 | 18 | 1624 | 陝西 |
乾縣 | 24 | 1642 | 陝西 |
永壽 | 55 | 1666 | 陝西 |
彬縣 | 40 | 1721 | 陝西 |
長武 | 48 | 1761 | 陝西 |
涇川 | 70 | 1809 | 甘肅 |
平涼 | 62 | 1879 | 甘肅 |
隆德 | 41 | 1941 | 寧夏 |
靜寧 | 106 | 1982 | 甘肅 |
會寧 | 79 | 2088 | 甘肅 |
定西 | 78 | 2167 | 甘肅 |
榆中 | 46 | 2245 | 甘肅 |
蘭州 | 99 | 2291 | 甘肅 |
建設沿革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陝、甘分設。西安、蘭州成為清政府統治西北的兩大中心。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徵發民工2萬多,軍民一道修筑西蘭大道,沿途栽植楊柳。據《三關口車道碑記》:“削陡峻,擴仄險,方軌逵達,無覆陷淖履兵之苦”。並在涇州至會州間,架設橋樑41座,夾道栽植柳樹26萬多株。後交平慶道所屬府、州、縣管護。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甘肅督軍陸洪濤任中華全國道路建設名譽董事長時,在全國道路建設協會倡導和支持下,開始籌建西蘭公路,並決定由駐軍工兵營首先拓修蘭州東稍門至東崗鎮一段。
民國14年(1925),國民軍對西安長武間的車馬大道略事整修改善,勉強通行汽車,稱西長公路。
民國17年至18年(1928~1929),陝甘兩省連遭大旱,華洋義賑會支撥義賑款20萬元,由陝西省建設廳主持,在挪威工程師安立森指導下,以工代賑修通了長武至窯店段,並對危險坡道進行了改善,修建了少數簡易橋樑。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民國21年(1932)“一·二八”淞滬戰爭發生後,對國民黨的首府南京構成巨大威脅。於是,國民政府移駐洛陽,西安定為陪都。為打通物資供應通道,國民政府決定修建西蘭公路,並且延至河西走廊直抵新疆中蘇邊境。 民國23年(1934)3月,國民政府經濟委員會決定重修西蘭公路,華洋義賑會代表塔德總工程師將該路工程正式移交,經委會兩次撥款80萬元,於3月21日在西安成立西蘭公路工務所,劉如松任總工程師,經過測設,按丙等國道標準,對全線進行改建,6月23日動工,翌年5月1日土路通車。當年經委會公路處撥款174萬元續做尾留工程。
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西蘭公路成為連線蘭(州)新(疆)公路和運送蘇聯援華軍用物資的重要運輸路線。當年9月開始,由西蘭、西漢兩路工程處第一總段鋪築三橋至乾縣泥結碎石路面,寬3米,厚15厘米,長80.8公里。用款13.92萬元。乾縣至窯店間亦擇要鋪築泥結碎石路面,寬5米,厚12厘米至15厘米,長24.252公里。實支13萬元。同時撥款42.92萬元,由西北公路局負責修建其它改善工程,主要有:西安飛機場附近、灃河橋西、鹹陽北關及渭河鐵路橋東、西兩端,乾縣城東、蒿店、水濂洞、姜陽渠、大佛寺、寨子河等10多處路基改線和加高工程;長武附近的石拱橋(1孔跨徑3.5米)和木架橋各1座,水濂洞附近石台木面橋1座(3孔跨徑5米,全長15米);醴泉河、寨子河、安化河、亭口河等處過水路面;大佛寺護岸、永壽附近護牆等工程。
民國29年(1940)2月至11月,對路基過窄、過低、彎道半徑過小、縱坡過大的路段繼續進行改善。計改線132.49公里,整修路基54.49公里,加高加寬約3公里,鋪築碎石路面171.5公里(包括對30多公里已鋪路面的路段加鋪厚12厘米的碎石)。在西安西門外用陶粒、塊石、條石、青磚、卵石等20種不同的材料,鋪築試驗路面4公里。其中4段水泥穩定土試驗路面,經過1個月行車檢驗,時速可達50公里以上,後在鹹陽西試鋪水泥3%者2公里,4%者4公里。新建磚拱橋3座,涵管47道。全部工程用款208.69萬元。
民國31年(1942),先後兩次撥款,以60萬元重鋪永壽紅膠土路段路面,50萬元改建灃河橋面。
經過多年改善,至民國33年(1944),西蘭公路仍未達到設計技術標準。
民國35年至36年(1946~1947),用款4.81億元改善路基,完成土方2.8萬立方米,改建補修橋樑12座,涵10道。
民國37年(1948),撥金圓券4.97萬元,新建橋樑304米,整修橋樑198米。
1949年馬步芳軍隊沿西蘭公路西逃時,炸毀老永壽梁、大佛寺、亭口坡、冉店等多處橋樑,挖斷路基。同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後,西蘭公路由陝西公路局接管,及時搶修通車。
1955年至1957年,投資69萬多元,摘要修建橋樑4座、109.62米,防護工程296.57米。
50年代末,因籌建彬縣大佛寺水庫,路線改由老永壽繞麟遊縣崔木鎮至甘肅靈台獨店後再折向長武五里舖銜接老路,全長112.8公里,其中陝境62.8公里,由涇河工程局投資,陝西省公路工程局施工,1959年11月25日開工,1960年11月10日竣工,後因水庫中途下馬,甘肅境內未建成,車輛仍走老路。
1958年,全省首次在鹹陽至灃河橋間試鋪瀝青路面1.9公里。1960年8月,在鹹陽灃河橋至渭河橋間鋪築全省第一段瀝青路面。1963年,由鹹陽公路總段在12公里至17公裡間進行多蠟重油表面處治試驗,分為瀝青罩面磚塊路面試驗;煤與石油瀝青混合使用表面處治;簡易表面處治;煤料表面處治;砂礫級配薄層路面等5項。共投資6.89萬元。至1971年,全線實現了黑色化。1980年,省公路局會同西安公路研究所在西安三橋以西15公里至17公里處修2公里試驗路面。縱坡、路面按照一級公路技術標準,路幅採用“幾”字型三塊板,半強制性分線行駛,中間車道9米,兩側各寬4米。初建後,經觀測,汽車時速提高13%至15%,後因管理工作未能跟上,非機動車占用機動車路線,試驗路段被拆除。
1976年至1978年,由養路費投資對鹹陽至乾陵段60.5公里按二級公路進行改建,改建中利用舊路加寬34.52公里,裁彎降坡7公里,改線19公里。工程由各縣成立指揮部,組織民眾施工。
1984年8月至1990年,對乾陵至永壽段19公里和長武縣城段5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改建,累計投資1080.85萬元。為保護大佛寺古蹟,1989年4月開始對經過大佛寺路段2.93公里進行了改線。
至1990年底,西蘭公路陝西段國道入網裡程183.06公里,其中,二級公路105.94公里,余為三級公路。全線日平均交通量達1000輛以上,其中西安至鹹陽段達5000多輛次。 20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建設祖國南北、東西大動脈。西蘭公路併入312國道。312國道(或“國道312線”、“G312線”)是中國的一條國道,起點為上海,終點為新疆霍爾斯口岸,全程4967千米。這條國道經過上海、江蘇、安徽、河南、湖北、陝西、甘肅、寧夏和新疆8個省市自治區。
作用意義
解放前,西蘭公路是唯一一條貫通西安——蘭州的公路。西蘭公路蘭州修建公路之始,對於西北地區的交通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抗日戰爭爆發後,西蘭公路成為連線蘭(州)新(疆)公路和運送蘇聯援華軍用物資的重要運輸路線。 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西蘭公路作為西北國際補給運輸幹線,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西蘭公路不僅在寶雞以西抗戰後方,是將四川中部公路中樞軸線與蘇聯邊境口岸接通的關鍵路段,而且由西安還可把蘇援物資經河南南陽分別運至武漢與鄂西戰場。西蘭公路與當時的甘新公路(從蘭州經新疆迪化直達中蘇邊境)聯運,是抗戰時軍需補給的生命線。1935年8月初,中央派紅二十五軍從鄂豫陝蘇區出髮長征,向陝北轉移,以配合中央紅軍北上。8月14日,紅二十五軍3000多人由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等率領,經甘肅省兩當、天水、秦安、通渭、靜寧等縣,到達靜寧縣城附近的小山村、八里舖一線,並截斷陝甘兩省交通大動脈——西蘭公路,有力地支持了中央紅軍。
歷史文化
著名作家茅盾在《青年文藝》1942年11月號發表《風雪華家嶺》一文中對當時的西蘭公路的描述:“在一九三八年還是有名的‘稀爛公路’。現在這一條七百公里的汽車路,說一句公道話,實在不錯。這是西北公路局的‘德政’。現在,這叫做‘西蘭公路’。在這條公路上,每天通過無數的客車、貨車、軍車,還有更多的膠皮輪的騾馬大車。舊式的木輪大車,不許在公路上行走,到處有布告,這是為保護路面。”
1942年5月,蔣經國考察西北,撰寫了一篇長文,叫做《偉大的西北》。其中《在西蘭公路上》一章中對西蘭公路沿途所見所聞有詳細記述。他在文中寫道:“從長武到平涼的公路,非常的闊。這一條路,就是左宗棠造的,最闊的地方有五十公尺,沿路都是很粗大的楊柳。左宗棠從西安經蘭州一直到新疆,開闢了一條三千多里的大路,兩旁遍植楊柳,人行其間,只有感覺到偉大、偉大與偉大。”
相關人物
趙祖康,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副總局長,與詹天佑、茅以升一起被譽為中國交通工程"三傑"。1930年,趙祖康由鐵道部選派至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道路工程,1932年回國。為了改變中國各自分割的局面,他主持省際聯絡公路的籌建和督修,聯絡公路由3省到7省,又擴大到10省;頒發了統一的工程技術標準;逐步改善橋渡;統一汽車牌照,建立全國各省市交通互通和公路監理制度等。到1936年,全國公路總公里數達到十萬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國互通的公路網。西蘭(西安到蘭州)公路為其中之重要的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