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陵寢

中山陵陵寢

中山陵陵寢,坐落於南京紫金山,是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陵墓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概述

中山陵陵寢中山陵陵寢

中山陵Sunyat-SenMasoleum是孫中山的陵墓。鐘山古稱金陵山,漢代開始稱鐘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為北高峰,其餘分別為西為天堡山和東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於此。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為中國首批5A級景區。

陵園總面積為45000公畝。坐北朝南,依山建造。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平面布局呈鐸形,含有“木鐸警世”之意。中山陵建築雄偉莊嚴,

中山陵的整體結構(包括主要建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是一組中西結合,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群,無論在整體組合上、色彩運用上以及所用建築材料上都非常成功。中山陵背屏巍峨的紫金山,面朝開闊的平原,它結合山巒地勢,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綠樹,寬闊石階把孤立的建築聯成宏偉的整體,既有時代氣息,又蘊民族風格,被我國建築學界所公認為是我國近代建築史上大型建築群的傑出代表作。

陵墓於1926年1月在中山陵建築總設計師呂彥直主持下開始興建工作。1929年春中山陵落成,6月1日孫中山靈柩入中山陵園陵。並在陵園四周分布有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集資興建的紀念孫中山建築。1928年1月紫金山全部劃為中山陵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中山陵墓道台階、墓堂等進行了大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中茅山南麓,陵墓的建築,壯麗雄偉。到南京遊覽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這位革命家的墓地。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結構布局

中山陵陵寢中山陵陵寢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

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闓(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民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大字。字為顏體。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是仿宮殿式的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門,門額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全文,穹頂上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堂後有墓門兩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

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

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孫中山先生坐像。每次舉行謁陵儀式時,謁陵者都要在這尊坐像前敬獻花籃,鞠躬致敬。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孫中山先生坐像。每次舉行謁陵儀式時,謁陵者都要在這尊坐像前敬獻花籃,鞠躬致敬。

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此像系日本雕刻家高崎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台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鐘山北麓,還有座莊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奉安192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月26日,靈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達南京。停靈公祭至5月31日。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

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半球形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設計特點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理想,也是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中山陵寢的廳堂前鐫刻的“民族”“民權”“民生”這六個字似乎依舊在發出某種召喚。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理想,也是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中山陵寢的廳堂前鐫刻的“民族”“民權”“民生”這六個字似乎依舊在發出某種召喚。

中山陵的建築特色,中西結合,中山陵的設計整體結構與內部專修,特別是台階的設計等等,充分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他這種博愛精神,向西方學習精神。

中山陵建在南京時的鐘山上,是安放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的陵寢的地方,這是一座中西結合的經典建築。從空中看去,真箇陵園被綠色所包圍,顯得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陵寢內外廳的穹頂都是這種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黨國”圖案。民國建立之後,曾採用五色旗,象徵民族團結的統一國家,但因為南北對立的加劇,大約在1925年,孫中山在廣東換了這種旗幟,以示與北方軍閥政府對立。27年國民黨取得政權後,黨國一體,這面旗幟也成為民國標誌,1949年後,這旗幟又成為“反動派”的象徵。

據說這個陵址是孫中山先生自己選定的。鐘山又叫紫金山,中山陵的墓室就在海拔158米處,從墓室到陵墓牌坊高低相差70多米,平面距離700多米,全部建築都是用白色花崗石和鋼筋水泥構築而成,沒有圍牆,加上它的附屬建築,前後共分三期完成。

中山陵的建設是1926年開始的。它的建築形式經過國際招標的形式,向全國全世界整機設計方案。最終由上海的呂彥直中標。他的方案設計成一個警鐘形,墓的上面是一個警鐘,下面是一個警鐘的警鐘錘,是號召全國人民牢記革命尚未成功,要警鐘長鳴的意思。它的整個建築風格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另外又容納了西方的這種建築形式。

整個陵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陵墓的布局特點,採取中軸線對成的布置方法。與古代帝王陵墓所不同的是它取消了石象生,打破了傳統的神秘與壓抑的氣氛,並代之以嚴肅、開朗、平易近人的環境氛圍,展示了一個中國現代陵寢的風采。

中山陵的墓道長480米寬數十米。這兩邊是青松紅桂之類的。樹木就是代表孫中山先生偉大的事跡青春長存。這是第二道門,往後就是他的碑亭,碑亭後面是祭堂。碑亭上有24個鎦金大字,是譚炎培手書。它是一個無字碑。因為胡漢民和汪精衛原來準備在這上面刻孫中山先生的碑文,可是後來由於孫中山先生的功績無法用文字來表述,所以立了無字碑。

陵寢內外廳的穹頂都是這種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黨國”圖案。民國建立之後,曾採用五色旗,象徵民族團結的統一國家,但因為南北對立的加劇,大約在1925年,孫中山在廣東換了這種旗幟,以示與北方軍閥政府對立。27年國民黨取得政權後,黨國一體,這面旗幟也成為民國標誌,1949年後,這旗幟又成為“反動派”的象徵。陵寢內外廳的穹頂都是這種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黨國”圖案。民國建立之後,曾採用五色旗,象徵民族團結的統一國家,但因為南北對立的加劇,大約在1925年,孫中山在廣東換了這種旗幟,以示與北方軍閥政府對立。27年國民黨取得政權後,黨國一體,這面旗幟也成為民國標誌,1949年後,這旗幟又成為“反動派”的象徵。

呂彥直設計中山陵的時候,台階並不是隨隨便便建多少級台階的,是有一定寓意的。中山陵的台階總共是392級,象徵當年中國三億九千二百萬國民。登上頂峰之後看台階,是看不見一級級的台階,看見一座一座的平台,從地下向上看的時候,可以說看不見平台,看見的是一級一級的台階。它也很有寓意。你想達到成功的頂點的話,必須要經過不斷的努力,一級一級的去攀登,才能到達成功的頂點。可是等你成功以後,再回過頭來看一下自己曾走過的道路,登上成功頂點所走過的道路,其實都是平常大道,不值一提的。

天地正氣,就像這塊匾牌,孫中山先生一生為著民主革命,率浩然正氣長存於此,他的功績永垂不朽。靈堂兩側鐫刻著孫先生的親筆手書“中華民國建國大綱”。它以“民族、民生、民權”為立國之本,充分體現了先生思想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崇高境界。

孫中山先生的大理石臥像是由日本雕刻家高琪精刻而成,而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就保存在這座雕像下的五米深處,一個長方形的墓穴中。

呂彥直先生設計的整個方案基本上充分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他的行為。首先我們看到這牌坊上的博愛和靈堂上的三民主義都反映了孫中山的思想精華所在。呂彥直在設計當中充分把他的思想設計到他的方案當中,體現到它的建築當中。特別是剛才說過的藍瓦白牆這種建築形式,建築材料的選用,它和皇家的那種黃色琉璃和紅牆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就充分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他這種博愛精神,向西方學習精神。

中山陵的建築,是中國現代陵園中最有氣勢的經典之作,也是孫中山先生思想精神的不朽之作。

主要景點

中山陵祭堂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紀念館,革命歷史圖書館,林蔭大道,光華亭,祭堂,陵門,流徽榭,美齡宮,行健亭,仰止亭,議政亭,音樂台,永豐社,永慕廬。

祭堂
祭堂現在通常稱靈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臥像,孫中山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里,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碑亭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正中立高達9米的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出自譚延闓手筆。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主樓高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台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後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中山書院
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於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書院是二層宮殿式建築,坐北朝南,重檐飛角,紅柱白牆綠瓦。一樓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廳分類陳列各種版本的孫中山著作、孫中山研究的學術著作、中山陵文史書刊等,壁上懸有孫中山各個時代的大型照片;東廳陳列中山陵園收藏的書畫精品。二樓為會議接待廳,並播放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講錄音。書院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四周輔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龍柏、廣玉蘭和雪松等各類植物,環境清靜、幽雅。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流徽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修建。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以石階與岸相連。亭長14米,寬10米,四周圍有1米高的水泥欄桿頂為卷棚式,鋪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流徽榭建於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造價1.1萬元,由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的所有屋架、地面、欄桿等都是用鋼筋混凝土構築,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

旅遊指南

中山陵陵寢旅遊指南中山陵陵寢旅遊指南

一、交通
游1路
市區線路(南京車站7:00-17:00中山陵7:50-18:00游1路區間:南京車站6:00—20:30中山門6:30—21:00)雅高巴士

上行:南京車站(南京站)-中央門-中央門南站-許府巷(捷運新模範馬路站)-公交總公司-玄武湖公園-鼓樓-北極會堂-雞鳴寺-四牌樓-總統府-解放路(軍區總院)-明故宮-中山門-衛橋-四方城-美齡宮-海底世界-中山陵(共19站)

下行:中山陵-海底世界-美齡宮-四方城-衛橋-中山門-明故宮-解放路(軍區總院)-總統府-四牌樓-雞鳴寺-鼓樓-玄武湖公園-公交總公司-許府巷(捷運新模範馬路站)-中央門南站-中央門-南京車站(南京站)(共18站)

二、游3路
市區線路(邁皋橋好又多店8:00-16:00靈谷寺公園8:50-16:50定時班車游3路區間:白馬公園→靈谷寺公園)雅高巴士

上行:邁皋橋好又多店-邁皋橋-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十字街-紅山動物園東門-中北巴士公司-曹後村-新莊(北)-鎖金村-崗子村-白馬公園(太平門東)-紫金山索道-廖仲愷墓-中山植物園-明孝陵-梅花谷西門-梅花谷南門-四方城-美齡宮-海底世界-明孝陵東站-海底世界北站-中山陵-水榭-靈谷寺公園(共25站)

下行:靈谷寺公園-水榭-中山陵-海底世界北站-明孝陵東站-海底世界-美齡宮-四方城-梅花谷南門-梅花谷西門-明孝陵-中山植物園-廖仲愷墓-紫金山索道-白馬公園(太平門東)-崗子村-鎖金村-新莊-曹後村-中北巴士公司-紅山動物園東門-十字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邁皋橋-邁皋橋好又多店(共25站)

三、門票
現分“民國文化”和“明朝文化”東西兩個片區。東片包括中山陵、靈谷寺、孫中山紀念館、音樂台等4個景點,票價80元;西片明孝陵、梅花山、梅花谷、紅樓藝文苑、紫霞湖5個景點,票價70元。東西聯票140元,即:套票(中山陵景區和明孝陵景區)140元/人。

1、兒童:一名成人可以攜帶一位1.3米以下的兒童免費入園。若一名成人同時攜帶兩名以上1.3米以下兒童,則兒童可享受半價優惠;
2、學生、未成年人:憑有效證件享受8折優惠;
3、老年人:憑有效證件60周歲以上門票享受8折優惠,70周歲以上免費入園;
4、離休人員、現役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園;
5、市級以上勞模、英模、道德模範憑有效證件享受8折優惠;
6、教師:憑教師證享受8折優惠;
7、宗教人士:憑有效證件享受8折優惠。

四、最佳遊覽路線
林蔭大道—行健亭—牌坊—陵門—碑亭—祭堂—永慕廬—議政亭—孫中山紀念館—仰止亭—流徽榭—音樂台

五、節慶活動
金陵燈會、梅花節、爬城頭、上巳節、桂花節

六、開放時間
7:00——18:00

大事記

中山陵陵寢中山陵陵寢

(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籌備安葬事宜,推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員會成立,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1938年,偽督辦南京市政公署實業局園林管理所在其下設偽中山陵園辦事處,暫時維持陵園現狀。

1942年4月6日,汪精衛指定褚民誼等組織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名義上的日常工作。

1945年8月17日,重慶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派出首批人員回南京接收偽國父陵園,恢復陵園的正常工作。

1946年7月2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原《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即廢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遂改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在動盪的局勢中,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繕工作。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園屬於軍管時期。1949年8月,改稱“中山陵園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政府園林管理處。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成立整風委員會分會,由高藝林任主任委員。1958年4月,園林管理處併入南京市城市建設局。管理委員會也隸屬於城建局。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

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1970年1月22日,江蘇省革委會決定以中山陵園為範圍,增設鐘山區,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陵園隸屬於鐘山區革委會。

1975年4月,市革會決定撤銷鐘山區,陵園管理處劃歸南京市城建局領導。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將中山陵從市城建局劃出,為市屬局一級單位,全民事業性質不變。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寧委發(1996)19號文“中山陵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此時的中山陵園在保護、恢復現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闢新的景點、景區,把山水風景、文物建築、名勝古蹟及人造園林藝術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個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區。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相關新聞

從2010年11月12日起,中山陵陵寢將實施免費開放。坐落於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是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陵墓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有關中山陵免費開放的呼聲由來已久。此前,中山陵與風景區內的靈谷寺、音樂台三個景點合為一張門票,票價80元。中山陵園風景區每年接待500萬人次左右的中外遊客,其中一大半是參觀和拜謁中山陵的。近年來,中山陵更是成為兩岸交往的橋樑紐帶。
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王德生介紹,從今年11月12日,即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起,將免費開放孫中山先生陵寢,即博愛坊向上部分,包括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目前,中山陵免費開放的具體實施細則尚未出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