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俗
中國自古注重飲食養生,向有“民以食為天”之說。中華民族食俗內容很豐富,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進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飲食習俗也不盡相同,構成了中華民族食俗龐大紛繁的體系。食俗一般包括日常食俗、年節食俗、宗教禮祭食俗等內容,經常反映在一些典型食品中。自然條件
中國南部大都以種植水稻為主 ,多以大米為主食;中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則多以麵粉為主食。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手段的民族,日常飲食多以糧菜為主;以畜牧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手段的民族,則多以肉乳為主。民間禮儀與食俗
自遠古時期開始 ,中國各民族就都喜歡把美食與節慶、禮儀活動結合在一起,年節、生喪婚壽的祭典和宴請活動者是表現食俗文化風格最集中、最有特色 、最富情趣的活動。年節起源與曆法、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傳說有關,有固定的慶賀日期,有特定的主題和眾多人參加 。在節日裡,通過相應的食俗活動加強親族聯繫,調劑生活節律,表現人們的追求、企望等心理、文化需求和審美意識 。例如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用以寄託對屈原的深切懷念。又如中國舊時以農曆七月七日為乞巧節,屆時人們要用乞巧果(各種雕花果、花瓜、花點等)供奉牛郎織女,向織女星乞求女工之巧,表現人們對勤勞、聰慧美德的崇尚。還有過年吃餃子、湯圓、年糕,中秋吃月餅等都表達了人們對合家團聚、親人安康的美好祝願。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期間的酒食合歡更是豐富多彩,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滿族的餑餑、回族的油香和饊子、壯族的粽子、維吾爾族的羊肉抓飯、水族的魚包韭菜等。還伴有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如雲南彝族的阿細跳月,景頗族的木腦縱歌,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賽龍舟等,均是寓娛樂於美食之中的食俗活動。生活中的生喪婚壽是部分人之間的禮儀活動,雖規模範圍並不似年節活動那樣廣泛,但卻更多地反映出人生的禮俗,濃厚的鄉土色彩。在漢族地區設宴一般講究“逢喜成雙,遇喪排單,婚慶求八,賀壽重九”。回族的筵席一般都是八道菜或十二道菜,忌單數。東鄉族用雞待客時,把雞分成十三塊,以帶雞尖的那塊為貴,通常要奉獻給尊敬的客人。畲族祭祖時,講究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個菜。宗教信仰與食俗
在食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 ,宗教產生了強大的影響。任何一種宗教都按自己的教義、教規制定食禮、食規和禁忌。有的禁豬、有的禁葷、有的禁五辛。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除奉行五禁外,每年還要過齋月,屆時成人(年老體弱者除外)都須把齋,即日出後和日落前不得進食。這些民族大都聚居在西北各省區,他們喜歡吃牛 、羊肉,很多食品如抓飯、牛肉拉麵、牛羊肉泡饃等在這一帶十分流行。他們的飲食習慣對於中國黃河流域和南方部分地區影響較大,不僅如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清真餐館遍及全國各地,所經營的清真菜點也是中國飲食風味重要流派之一。中國還有許多民族信奉佛教,佛教又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之別,各自的禁忌不盡相同。信奉大乘佛教的人,一般在飲食上奉行“只吃朝天長,不吃背朝天”的,即只吃素而不吃葷;而信奉小乘佛教的人,只要本人不殺生也不禁葷;信奉藏傳佛教的喇嘛,只禁食奇蹄動物的肉、五爪禽和魚鮮。受佛教教義的影響,在許多教民中形成了素食的飲食習慣,在中國膳食中出現了不少素食名菜。中國還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道教、薩滿教、東巴教和自然崇拜等 ,這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同的飲食習慣又常常成為不同民族的重要標誌之一。民族交往與食俗
一個地區 、一個地區的食俗 ,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民族間、地區間、國家間的交往,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都推動著食俗的演變。過去中國東北部各地的漢族,許多是山東人和河北人,在開發東北的過程中,由於所處環境的變化,逐漸改變了過去以玉米面、麵粉為主食的習慣,也以高粱米水飯為主食。又如居住於松花江上游和長白山北麓的滿族先民,大部分以漁獵為生,清王朝建立後,滿族大舉進入中原,加強了與其他各族人民的交往和聯繫,大部分滿族人原有的食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清代,宴請活動中最早流行的滿席或漢席,二者互相影響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筵席——滿漢全席;另一方面許多滿族特有的食品 ,如餑餑也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在飲食上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居住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幾十年前鄂倫春族的衣食來源還幾乎全靠狩獵 ,食品種類和食品加工 ,都十分簡單 ,從1949年以後,由於密切了民族間的交往,他們在食品結構 、加工方法和炊餐用具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各地食俗
海南1、“三條沙蟲一碗菜”。去過海南的人都知道,這是海南人所特有的一種野味佳肴的戲稱。所謂沙蟲,是一種蠶科小動物,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價值高,所以價錢很貴。海南人喜歡用三條沙蟲加上香菜進行紅燒,其味道鮮美,同時顯出此菜的檔次。
2、“三個老鼠一麻袋”。這是形容海南的老鼠相當大,幾乎與江南的貓不相上下,其體肥腰圓,肉質敦厚,是海南人又一獨特食物。
鎮江
1、“香醋擺不壞”。這是江蘇鎮江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傳說杜康造了酒後,一家老小來到鎮江開了一個小店。一次,杜康的兒子喝醉酒後,感覺口乾舌燥,便捧起已泡了21天的酒糟水喝,結果感到上下通氣,非常舒服。直到今天,鎮江的香醋依然還遵循古訓,或泡21天或更長時間,使其越泡越香。
2、“餚肉不當菜”。此食俗也源於民間傳說。從前,鎮江酒海街有一個夫妻店,由於丈夫不慎錯把硝鹽醃了豬蹄,誰知道這豬蹄越燒越香,連路過的八仙之一張果老一聞到肉香之後,也非要吃幾口。後來,因硝肉不好聽,就改為“餚肉”。就這樣“餚肉不當菜”的習俗便流傳到今天。
3、“面鍋裡面煮鍋蓋”。這條很怪的食俗主要是指鎮江的風味小吃。傳說從前鎮江有一對夫妻,丈夫老是生病,胃口不好,妻子給他下麵條吃,他不是嫌太硬就是嫌太軟。一次,在煮肉時,不慎將湯罐蓋子掉到鍋里去了,誰知丈夫吃了這碗面,感覺非常的爽口,以後,妻子每天給丈夫燒鍋蓋面吃,從此,鍋蓋面在鎮江便流傳開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風味小吃。
新疆
1、“吃的米飯用手抓”。這主要是指維吾爾族人最愛吃的食品“抓飯”,當地人把它叫做“波羅”。抓飯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蔔、洋蔥和青油。做出來的抓飯,油亮生輝,香氣四溢,味道可口,營養豐富。
2、“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新疆的晚間,氣候涼,每個帳篷里都要升起火爐取暖。而新疆各族人民又特別喜歡吃瓜果,即使是大雪紛飛,寒冷刺骨的隆冬,維吾爾族老鄉在晚飯後也要從地窖里取出貯藏的西瓜,一家老小圍著火爐品嘗,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