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瀋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像征全家幸福;吃柿餅,像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像征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像征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
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冬粉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方面。
相關詞條
-
吃餃子
漢、滿等族春節飲食風俗。流行於北方地區。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初一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不能煮爛,葷餃子要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
歷史由來 傳說故事 繼承發展 民風民俗 葷與素 -
冬至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至今南陽仍...
習俗來歷 冬至簡介 美食傳說 地方風俗 -
《過年回家》
《過年回家》是張元執導的第一部在國內允許公映的影片。這部看似平淡的影片,卻給人的心靈以極大的震顫。這種感覺只有在讀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和陀斯妥...
劇情介紹 藝術風格 幕後 評價 榮譽 -
《過年回家》[電影]
《過年回家》是張元執導的第一部在國內允許公映的影片。這部看似平淡的影片,卻給人的心靈以極大的震顫。這種感覺只有在讀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和陀斯妥...
劇情介紹 藝術風格 幕後 評價 榮譽 -
天津過年習俗
天津過年習俗。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八兒 逛娘娘宮 糖瓜祭灶 貼吊錢 貼肥豬 -
過年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是漢族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
釋義 節日時間 節日假期 年的傳說 年的來歷 -
過年謠
;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年來到...,擇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有;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二十七...
各地忙年歌 其他過年歌謠 -
過年舊事
過年舊事是指過年時候要辦的幾項事情,大概有以下幾項內容:撣塵去穢迎新年、爆竹聲中辭舊歲、大紅春聯添喜氣、粘掛鬥神求平安、年畫裝點滿院春、合家團聚年夜飯、...
含義 過年: 撣塵去穢迎新年: 爆竹聲中辭舊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