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是我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兩門基礎學科的專門研究機構,創建於1929年,創始人是楊鍾健教授。研究所前身是原中國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是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建有博士後流動站,並且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重大項目,在國內國際上都享有盛譽。\n\n\n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國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創建於1929年。
建國初期,為全國地質指導委員會下屬的新生代研究室。1953年改為古脊椎動物研究室,隸屬中國科學院。1957年改為古脊椎動物研究所。1960年更名為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至今。全所現有職工155人,科技人員10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研究員16人,副研究員25人、高級工程師6人,中級科技人員43人。古脊椎所為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在學博士生8人,碩士生6人,另有博士後3人。
古脊椎所是我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兩門基礎學科的專門研究機構,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全所設有三個研究室和1個研究中心,即古低等脊椎動物研究室、古哺乳動物研究室、古人類及舊石器研究室和周口店國際古人類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脊椎動物起源、演化和分類,建立和完善中國及全球年代地層系統,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研究人類化石和舊石器考古,探索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重建早期人類演化遷徙和文化發展的歷史;繼續開展周口店遺址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現承擔國家科技攻關1項、國家攀登計畫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1項、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重點項目2項、委主任基金1項、特殊學科人才培養基金1項、面上基金10項和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創新工程重大項目2項、“百人計畫”1項。

相連的中國古動物館【沒變化】

根據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要求,古脊椎所在1999年進行了分類定位工作,並於1999年認定為院第三批科研基地型研究所。戰略地位被定為主要從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及地層學的基礎研究和基礎套用性研究,作為國家隊繼續保持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1999年12月古脊椎所新一屆領導班子組成。新班子上任後即著手進行結構性調整,首先進行管理體系改革。根據分類定位方案,把管理部門由原來的7個處室壓縮為2個職能部門(綜合處和科技處),並首次進行了管理人員公開招聘。在知識傳播體系改革方面,注重轉化科研成果,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辦好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和中國古動物館。在開發服務體系方面,開發公司負責科技成果轉化,公共事務服務中心負責後勤服務。
作為國家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的研究中心,標本的採集和收藏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古脊椎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從20世紀20年代到現在,標本館館藏標本已達到20萬件,其中正型標本2000餘件,國外交換、贈送的標本、模型500餘件;另有現代脊椎動物骨骼標本2100餘件,其中不少是20年代收集的南美和澳洲稀有獸類的骨骼。此外,所內還藏有現代人頭骨對比標本600多件。1999年建館的“樹華古人類館”是我國展出人類進化內容最豐富的展館,與原有的中國古動物館一起成為重要的科普教育場所。
圖書是開展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支撐條件,到目前為止古脊椎所收藏的專業書刊達9600多種,7萬餘冊(包括楊鍾健、裴文中、周明鎮、步達生和魏敦瑞等中外老一代古脊椎動物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私人藏書)。所圖書館與世界33個國家和地區、221個單位和個人建立了交換關係,圖書館專業書刊的藏書量已跨入亞洲和世界同類研究單位的前列,有一套科學和現代化的采編、編目、入庫、建帳和流通等的管理手段。
古脊椎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遼西熱河生物群研究”在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99年侯連海研究員等人完成的“遼西中生代鳥類化石及鳥類的早期演化”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遼西地區新的帶毛恐龍和麗蟾的發現被評為1999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這是對古脊椎所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研究中的豐碩成果的肯定。國家攀登計畫項目“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綜合研究”在安徽繁昌、雲南元謀和湖北建始發現了重要的靈長類和人類化石以及石製品和骨製品。
1999年古脊椎所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102篇,出版科技著作8種。尤為突出的是有8篇論文發表於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雜誌Nature和Science,這是前所未有的成績,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古脊椎所在國家學術界的領先地位。其中朱敏等對早期硬骨魚類的研究、吳新智對北京猿人用火的肯定、侯連海等對杜氏孔子鳥進化意義的討論、徐星等對北票地區兩種新的帶毛恐龍的記述、以及王元青等對遼西義縣組絕對年齡的測定等論文的發表都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還有一個特點是青年研究人員完成的項目多,這不僅說明古脊椎所的科研活動是緊跟學科研究的國際前沿,而且說明一批年輕學者正在迅速成長。
1999年古脊椎所繼續保持與世界各國的頻繁學術交流,成功地主辦了“國際古人類學學術研討會暨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發現70周年紀念會”,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挪威、斯洛維尼亞、巴西、日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十六個國家的60多位科學家參加了20世紀古人類學界的最後一次國際盛會。除了這次會議,本年度還有澳大利亞、波蘭、以色列、芬蘭。
---------------------------------創始人---------------------------------
在建立中國恐龍學的研究,同時也是在地質學廣泛的領域中受到國際敬重的大師,首推楊鍾健教授(1897年-1979年)。楊先生生於山西省華縣,被尊稱為中國古脊椎動物之父。他是在1927年,於德國墨尼黑大學獲頒博士學位。從1931年開始,他集中研究古爬行動物,同時主持了一系列的恐龍挖掘工作,包括四川,山東,雲南,新疆與甘肅地區。在他一生逆境重重的過程中,他專注研究,總計列名有超過500篇的學術論文。另外,楊鍾健的重大貢獻,在於訓練出並發展了中國首度科學性的挖掘與修復裝架恐龍化石技術。楊爾後成為古脊椎所的創建人與首任所長。
古生物永遠是小孩子的愛物..
聯繫電話: 010-68351363
傳 真: 010-68337001
網 址: http://www.ivpp.ac.cn
E-mail: [email protected]通信地址: 北京市西直門外大街142號【10004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