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思想學說史》是由著名的中國思想史學家張豈之先生主持編寫的大型思想史叢書。它涵蓋了對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各個重要時期的重大思想及各家學說的闡述和研究。本書為《秦漢卷》,該書論述了自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公元3世紀早期數百年間思想學說的演進軌跡,揭示、總結了這期間思想學說發展的某些帶有必然性的現象。其史料豐富翔實,語言質樸通俗,學術視野開闊,是對秦漢時期思想學說史做出的積極有益的新探索。
本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篇 社會篇 第一章 秦漢社會與秦漢思想學說 第一節 秦漢社會狀況分析 第二節 秦漢社會存在制約下的秦漢思想學說 第二章 信仰世界與社會習俗 第一節 五德終始論的實踐 第二節 對富貴、侯王、神仙、長壽的嚮往 第三節 名目繁多的h祀迷信 第四節 婚喪禮俗 第五節 精神風貌 第二篇 黃老篇 第一章 黃老之學與黃老政治 第一節 道家思想的世俗化發展 第二節 黃老思想的流傳及影響 第三節 黃老政治 第二章 馬王堆黃老帛書 第一節 馬王堆黃老帛書的時代 第二節 黃老帛書是否《黃帝四經》 第三節 馬王堆黃老帛書思想剖析 第三章 司馬氏父子的黃老思想 第一節 《論六家之要指》對黃老思想的推崇 第二節 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第四章《淮南鴻烈》對黃老思想的轉變 第一節 劉安與《淮南鴻烈》 第二節 借道家思想設計治國方案 第三節 黃老思想發展的新方向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章句》與《道德指歸》 第一節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時代與思想 第二節 《道德指歸》道儒兼綜的思想特徵 第六章 王充的黃老自然思想 第一節 王充及其《論衡》 第二節 用道家思想與讖緯抗爭 第三篇 經學篇 第一章 漢初儒學的傳播與理論創新 第一節 “六經”的來源與經學的形成 第二節 漢初儒學經籍的傳播 第三節 伏生《尚書大傳》的政治理論 第四節 高堂生的禮學 第五節 《子夏易傳》與漢初易學 第二章 西漢中期的儒家經學 第一節 董仲舒與《公羊》學 第二節 “天人三策”與儒學地位的上升 第三節 五經博士的設立與儒學的意識形態化 第三章 西漢後期的官方經學 第一節 歐陽與夏侯的《尚書》學 第二節 戴德、戴聖的禮學 第三節 施讎、梁丘賀、孟喜及京房《易》學 第四節 劉向的《觳梁》學 第五節 西漢今文經學的特點 第四章 古文經的發現及其研究 第一節 古文經的發現 第二節 孔安國與古文《尚書》 第三節 西漢《左傳》學 第四節 古禮的挖掘與研究 第五節 費直《易》學 第六節 古文經學的抗爭 第五章 東漢時期的經學研究 第一節 東漢的《詩經》學 第二節 東漢《尚書》學 第三節 東漢的禮學 第四節 東漢的《春秋》學 第五節 賈逵的《左氏傳解詁》 第六節 鄭玄、服虔與漢末《左傳》學 第四篇 宗教篇 第一章 儒學的宗教化傾向 第一節 儒學的神學色彩 第二節 讖緯的形成及其影響 第三節 漢代開明思想家對讖緯的批判 第四節 三綱五常:作為社會行為規範的儒學教條 第五節 《焦氏易林》:儒學神秘主義化的標本 第二章 道教的早期發育 第一節 原始道教淵源 第二節 民間道教禮俗 第三節 漢代道教的理論建設 第四節 早期道教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和干預 第三章 佛教的傳入 第一節 佛教傳人的時代和路徑 第二節 中國早期佛教的面貌 第五篇 子學篇 第一章 秦代子學的衰微 第一節 焚書的歷史影響 第二節 以吏為師 第二章 秦漢子學統緒 第一節 法家 第二節 縱橫家 第三節 陰陽家 第四節 雜家 第五節 其他學說流派 第六節 子學的總結 第三章 漢代子學的實用主義傾向 第一節 子學的改造 第二節 兵學:技術之學的繼承與創作之一 第三節 農學:技術之學的繼承與創作之二 第四節 醫學:技術之學的繼承與創作之三 第五節 天文歷算之學: 技術之學的繼承與創作之四 第四章 具有獨立性格的思想學說 第一節 賈誼的思想與政論 第二節 司馬遷和班固的思想及其史學成就 第三節 桓譚與王充 第四節 王符與仲長統 第五節 反正統的思想抗爭:以太學生運動與黨錮之禍為中心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張豈之,著名思想文化史專家。1950年畢業予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現為西北大學名譽校長,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編和獨立撰寫的學術著作有《宋明理學史》(與侯外廬、邱漢生台作主編)、《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儒學?理學?實學-新學》、《中華人文精神》、《中國歷史》(六卷)、《中國學術思想編後》(六卷)、《春鳥集》、《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歷史十五講》等,發表中國思想學說史方面學術論文多篇。
分卷主編簡介:
黃翟珠,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歷史系教授, 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歷史學會會長。已出版個人、合作及主編的學術著作二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