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硯

中國古硯

用於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態為較平整的河光石,故《說文》將硯解釋為“石滑也”;又由於早期的墨為顆粒狀或薄片狀,未能作成墨錠,不便握持,故秦、漢古硯多附有研子(研杵、研石),用它壓住墨粒研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硯,呈不規則的圓形,所附石研子相當大,幾占硯面面積的1/4。漢代石硯的造型趨於規整,主要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研子的體積較前縮小。圓硯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蓋,蓋底當中留出凹窩,以備蓋硯時容納研子。精緻的圓硯在蓋面上常鏤出鏇繞的蟠螭紋,如河北望都所藥村、河南南樂宋耿洛等地的漢墓所出者。另外,湖北當陽劉冢子漢墓中還出過一件此式陶硯。長方形硯原來只是一塊石板,如洛陽燒溝632號漢墓所出者。這種硯或被稱為黛硯,但在居延金關,此式硯與屯戍遺物同出,根據該地點的軍事性質,可知長方形硯並非均供畫眉之用。山東臨沂金雀山11號漢墓所出長方形石硯,附漆硯盒,蓋、底均繪有雲氣禽獸紋。漢代還有一種附銅硯盒的石硯,銅硯盒常作獸形,安徽肥東與江蘇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獸形銅硯盒通體鎏金,滿布鎏銀的雲氣紋,雜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絢爛,是珍貴的古文物。

中國古硯

正文

用於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態為較平整的河光石,故《說文》將硯解釋為“石滑也”;又由於早期的墨為顆粒狀或薄片狀,未能作成墨錠,不便握持,故秦、漢古硯多附有研子(研杵、研石),用它壓住墨粒研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硯,呈不規則的圓形,所附石研子相當大,幾占硯面面積的 1/4。漢代石硯的造型趨於規整,主要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研子的體積較前縮小。圓硯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蓋,蓋底當中留出凹窩,以備蓋硯時容納研子。精緻的圓硯在蓋面上常鏤出鏇繞的蟠螭紋,如河北望都所藥村、河南南樂宋耿洛等地的漢墓所出者。另外,湖北當陽劉冢子漢墓中還出過一件此式陶硯。長方形硯原來只是一塊石板,如洛陽燒溝 632號漢墓所出者。這種硯或被稱為黛硯,但在居延金關,此式硯與屯戍遺物同出,根據該地點的軍事性質,可知長方形硯並非均供畫眉之用。山東臨沂金雀山11號漢墓所出長方形石硯,附漆硯盒,蓋、底均繪有雲氣禽獸紋。漢代還有一種附銅硯盒的石硯,銅硯盒常作獸形,安徽肥東與江蘇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獸形銅硯盒通體鎏金,滿布鎏銀的雲氣紋,雜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絢爛,是珍貴的古文物。
晉代流行瓷硯,起初為圓形三足,形制大體沿襲漢代的圓硯。南北朝時的瓷圓硯下裝一圈柱足,又被稱作辟雍硯。這時也出現了箕形的風字硯,現存最早的一面系1955年出土於西安郭家灘,有東魏武定七年 (549)銘文。

中國古硯中國古硯
唐代開始講究制硯之石材。這時由於制墨技術的進步,墨錠作得很堅緻,從而要求硯石具有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硯,如表面粗糙則易傷筆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於發墨,故硯石須兼備堅硬、細膩易發墨等特點。根據這些標準,唐代選擇了廣東肇慶所產端溪石制硯。端硯石質優美,磨墨無聲,貯水不耗,膩而不滑,發墨不損毫,所以在唐代廣泛流行。《唐國史補》稱: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出土一方唐代風字形端硯。現藏廣州市博物館,是唐代端硯的實物例證,此硯樸素無文,不事雕琢,應是唐代前期的作品。到唐代後期,硯形的製作日趨精美。皮日休詠端硯詩句稱:“樣如金蹙小能輕,徽潤將融紫石英。石墨一研為鳳尾,寒泉半勺是龍睛”。可見這時端硯上已雕刻出各種圖形。除端溪石外,安徽婺源的歙溪石,也於開元年間開始開採。此外,唐代還製成了澄泥硯,以山西絳州的產品最著名,澄泥硯常製成風字形,也有製成龜形的,硯蓋呈龜背甲狀,別具情趣。
到了宋代,端、歙、魯、洮等石材所制之硯已為書家普遍採用。形式除長方形的抄手硯外,還有各種象形硯以及特製的蘭亭硯、石渠硯、雜形硯等。此時已注重石材的紋理美,端硯則貴其石眼,如鴝鵒眼、鸚哥眼、鳳眼等。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北宋百一硯,有 101顆圓形石眼,為硯中瑰寶。宋硯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獻資料也有宋米芾撰寫的中國最早的一部《硯史》。
明、清石硯除以石質取勝外,還特別注重雕刻造型,式樣繁多,蔚為大觀。這時的硯式如鼎形、琴形、竹節、花樽、馬蹄、新月、蓮葉、古錢、靈芝、蟾蜍等,逞奇鬥勝,各臻其妙。還有保存天然石質樸美不假釜鑿的“天然硯”。文人學士也常在硯上題刻銘文,甚至鐫刻肖像,使之不僅成為文房用器,也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