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
品質
苴卻硯集端、歙二硯優點於一身,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雕刻於一體,形成了厚重渾實、明麗濃郁的多元風格。石品絢麗豐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紋、綠膘、黃膘、火捺、眉子、金線、魚腦凍、蕉葉白、廟前青、玉帶、紫砂、雞血等近百種,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寶的石眼著稱於硯界。苴卻硯,人們又稱它為中國彩硯,它斑瀾多姿、異彩飛揚、天生麗質、獨步天下。 有極晶美譽的金田黃,色澤金碧,燦燦然一片金黃;外白如晴雪,內紅如丹砂的封雪紅,風韻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潤可人的碧雲凍,如碧雲浮起,豐繞富麗; 天然成趣的綠蘿玉,如幽谷涌翠,碧波瀉玉,又似綠蘿漫延。 苴卻硯石質細膩,發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氣可研,叩之有金玉之聲,撫之如嬰膚嬌嫩,方毅、張愛萍、啟功、董壽平、黃胃、千家駒、溥傑、王遐舉、劉炳森、范曾、鄭珉中、劉演良、陳聲桂、徐夢豐等國內外名家為苴卻硯寫詩題字,稱苴卻硯為“硯中珍品”,“硯中瑰寶”,“硯中奇品”。
石料來源
硯的歷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寶哨坑和花棚子坑。 平地坑,位於苴卻石礦脈中段,據傳古人在此採石,先把麻繩系在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數十米處,才能到達坑口採石。 平地坑眼石,眼形明晰、色澤翠綠、心睛圓正、環暈純美,其中紅睛、金睛、帶環帶暈的居多。石眼較多的料石主出在平地坑。 平地坑以膘石為其特色,主出綠色膘石,罕見、名貴的絕晶青花、綠蘿玉主出在這裡。 大寶哨坑又稱上岩,是歷史上的著名老坑。大寶哨坑以出產石眼為主,石眼心睛明晰、色澤碧翠、暈色純美。苴卻硯中最佳絕的金瞳石眼、紫砂紅石眼,名貴的封雪紅,稀世極晶金田黃、金地魚子亦出自這裡。 花棚子坑地處硯料富集地的下層低洼處,也稱下岩石,當地人稱水岩石。 花棚子坑的硯料色澤偏紫,略重於平地坑與大寶哨坑。花棚子坑的石質細膩、滋潤。 主出石眼、鱔魚黃、綠膘、黃膘、青花、天青、玉帶、金線、銀線、羅紋、魚子與膘石。 但由於地質結構複雜,地勢偏低,加上緊鄰金沙江,江水漲落無常,故採石極為困難。
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曾在此地就地取石制硯(現在此地還存有諸葛亮點將台),唐宋時期多有發配此地的罪臣喜愛用此硯,但終因交通閉塞未能大量開發流傳。後清宣統元年大姚縣苴卻巡檢宋光樞,取硯三方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獲選,名震中外。近年來苴卻硯先後榮獲亞太地區博覽會、中國名硯博覽會等多項金獎,併入選國家禮品贈送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外國元首。
國家珍寶級苴卻硯標價13.9億元
荊楚網訊息 (楚天金報) 2009年6月,在成都“非遺”節上,一款苴卻硯標價13.9億元,全國人民每人出1元錢也買不起這款硯。
這款硯名曰“九龍至尊”,硯面石質溫潤細膩,手感十分舒服。硯很大,長196厘米,寬116厘米,厚15厘米。墨黑色的硯面上,有大大小小的淡綠色的圓點,很奇特。據介紹,這就是石眼,越多越珍貴。這個硯居然有229個之多,是目前苴卻硯中最多的。 盤面上的九條龍,雕刻精美,頗有氣勢。龍眼均是利用的石頭上原有的淡綠色的石眼雕刻,設計巧妙。這款硯是屬於國寶級珍品。
荊楚網訊息 (楚天金報) 在成都“非遺”節上,一款苴卻硯標價13.9億元,全國人民每人出1元錢也買不起這款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