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方法
建立世界經濟模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採用世界經濟資料編制,如美國D.梅多斯建立的增長極限模型。這種模型較粗糙,用於研究長期趨勢。另一種是將世界各國的經濟模型用相關變數聯結而成,如克萊因的世界經濟模型。這種模型比較細緻、準確,能對世界經濟的發展進行短期預測,並為將來在世界各國間制定一種通用的標準模型創造了條件。
發展概況
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已開發國家的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各國產生了調整國際經濟秩序的要求。例如,世界性石油危機的衝擊使許多人認識到一國的經濟發展直接依賴於國際經濟波動的狀況,必須把本國的巨觀經濟模型與世界經濟模型連線起來加以考察,才能得到可信的結論。越是經濟開放的國家越是如此。另一方面,世界經濟模型的變數、參數和方程多達數千個,需要採用計算機存儲和更新資料、求解和修正參數,並進行多方案比較和評估。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建立世界經濟模型提供了有效手段。80年代,不僅一些國際組織,而且有的政府、大學和私人企業都從各自的需要出發建立和套用世界經濟模型。
主要模型
世界模型Ⅱ和世界模型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W.福雷斯特和梅多斯分別於1971和1972年提出世界模型Ⅱ和世界模型Ⅲ。研究這兩個模型的目的是探索下一個世紀危機的發展趨向。他們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進行計算,結論是地球資源有限和人口日益增長的矛盾將在21世紀中葉導致全球性危機。他們提出全球平衡理論作為解決方案,要求停止人口增長,限制工業發展,把地球資源消耗降低到 1/8。
生存戰略模型和有機增長理論
1974年由M.梅薩羅維茨和E.佩斯特領導的一個小組提出生存戰略模型和有機增長理論。
巴里洛希模型
1974年由阿根廷的A.O.埃雷拉領導的小組提出巴里洛希模型。這個模型的任務是探索達到滿意生活條件的若干途徑。它把世界分成四個區域: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已開發國家。他們認為,通過集中的資金再分配就有可能控制各個地區的發展,危機的發生並不在於非再生資源耗盡、環境污染和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而在於“錯誤的價值規律”和財富與權力分配不公平。他們還對各個區域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兩個基本假設,並大致估計了達到滿意生活條件的可能年限。
發展新景界模型
1973年日本東京大學賀屋教授指導下的一個小組提出發展新景界模型。這個模型把世界分成9個區域,目的是探求能縮小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人均收入差距的途徑,解決發展可控性問題。
重建新秩序模型
1976年J.廷伯赫領導完成了重建新秩序模型。這個模型的任務是提出在政治、經濟、科技方面國際合作的新形式,以滿足人類的需要。
列昂捷夫小組的模型
1973~1975年列昂捷夫領導下的一個小組對聯合國制訂今後30年(1970~1980,1980~1990,1990~2000)的國際發展戰略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一個世界經濟的數學模型。他把世界分成15個區域:8個發達區域和7個發展中區域。這些區域又分成43個小區,通過進出口貿易互相聯繫起來。
研究人類發展目標的模型
1977年在美國經濟學家E.拉斯洛主持下完成了研究人類發展目標的模型。
建模方法
編制世界經濟模型的方法有投入產出法、計量經濟學、線性規劃、系統動力學等方法。這些方法有時互相結合使用。列昂捷夫等人為聯合國編制的全球投入產出模型對2000年前每10年的經濟成長與發展環境、政策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作了研究,但不能評價生產活動和產量收入的組成等多種可相互替代的方案,也不能從中選取某種重要目標作為最佳方案。克萊因等人為聯合國編制的用作短期預測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可用以分析世界生產水平、貿易流量、價格形態以及國際經濟傳遞機制。聯合國1970年採納的全球計量經濟學模型則是一種長期政策模型。聯合國在80年代發展的動態線性規劃模型,除能在空間上進行連線外,還能在時間上進行擴展的動態連線。這種模型能選取相互替代的方案,評價各種資源分配政策。福雷斯特和梅多斯等人用系統動力學建立的世界動態模型可模擬政策變化,分析世界人口、資源、生產和污染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比較粗糙的、概括的經濟成長模型。
世界經濟模型一般具有層次結構。在描述較高層次的全球發展過程時,可把世界分為若干國家和地區,彼此通過世界市場、國際協定、國際計畫以及對環境和氣候等的各種影響而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的動態特性取決於文化、政治、經濟、資源、人口和科學技術進步等各方面的因素,可藉助能反映全球特定問題的種種假定加以描述。全球發展過程下一層次的描述屬於區域內部或國家一級的描述。這一層次的因素是人口、工業生產、食物生產、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科學技術進步、社會進步、國家計畫和管理體制等。
全球發展過程涉及複雜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生態過程,很難用一個統一的精確的模型描述,因此在建模中需要將定量方法與運用人的經驗的方法即定性方法相結合。一種可行的方案是將全球發展模型的計算機仿真看作人機系統,將人的經驗通過人機互動引入仿真,而且使人起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