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病毒感染
動物實驗已經證實病毒感染可引起上皮局部增生、致發病。挖耳可能是病毒感染的傳播途徑。
2.慢性刺激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的膿液、異物長期存留和經常挖耳朵等慢性刺激。
臨床表現
腫瘤早期多無症狀,充滿外耳道時阻塞感、癢感或聽力減退。常有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塊”樣物者。伴繼發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可見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單發或多發、表面粗糙不平、帶蒂或無蒂的棕黃色腫物,觸之較硬,多數基底較廣。有感染者可充血腫脹呈肉芽狀。有局部血循環障礙者可呈黑色,能部分自然脫落。增殖迅速者可侵犯中耳和乳突。
繼發感染可引起中耳炎和乳突炎;可形成耳郭周圍瘺管,多發生在耳郭的後下方。
診斷
根據患者的病史和耳部檢查可作出臨床診斷,腫瘤的病理活檢可確診。
應注意與外耳道癌腫及病毒性扁平疣等鑑別,以腫瘤組織的病理活檢為準。
治療
手術治療為主。在局部麻醉下行腫瘤切除術;有繼發感染者應先控制感染,消除炎症後再行手術切除;腫瘤較大且基底較廣者術後需植皮修復創面。如病變已侵入中耳乳突應行乳突根治術,有惡變者行術後放療。
切除範圍不徹底者易復發,術後可用硝酸銀、鴉膽子油、25%八角蓮酯酊或干擾素塗布創面減少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