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巢湖

三分巢湖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政府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撤銷原地級巢湖市居巢區,設立縣級巢湖市。以原居巢區的行政區域作為新設的縣級巢湖市的行政區域。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新設的縣級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轄,合肥市代管。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無為縣劃歸蕪湖市管轄;和縣的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市轄4區1市4縣;馬鞍山市轄3區3縣;蕪湖轄4區4縣。至此,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地級市也從9個減至8個。

原因

巢湖夾在合蕪馬三地之間,在蕪、馬、合、巢中經濟實力又最弱”。 從區域面積來看,合蕪馬三市的面積分別為7029.48平方公里、3317平方公里和1686平方公里,而巢湖市的面積為9423平方公里。就經濟發展而言,1999年才成立的巢湖市2010年GDP總量僅為615億元,相比合肥的2702.5億元、蕪湖的1108.6億元,顯然落後了一大截。

三分巢湖 三分巢湖

馬鞍山和蕪湖是安徽經濟的第一方陣,在發展同時,沿江岸線資源卻被大量消耗,馬鞍山的非鋼產業出現發展乏力的症狀,蕪湖作為皖江經濟的龍頭,在“九五”和“十五”規劃中,都提出借鑑南京、武漢、重慶等地跨江發展的成功經驗,在長江北岸建設沿江工業園區和物流中轉基地,但礙於區劃,一直無法實施。面臨同樣難題的還有合肥,合肥市需要地皮發展。

近年來,安徽逐步將開發重點轉移到800里皖江。2010年1月國務院批覆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即定下以長江一線為發展軸、合肥和蕪湖為雙核、滁州和宣城為兩翼的 “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格局,規劃亦賦予示範區先行先試特權,這也是安徽能夠得以實現區劃調整的“法寶”。

行政區劃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要求。我省現有行政區劃是在沿襲歷史的基礎上形成的,雖幾經調整,但中心城市規模較小,政區規模差距較大,劃江而治等問題比較突出。

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現代化程度在提高,但是區域差距在不斷擴大,原因就是地方行政的主導,導致了經濟資源和經濟要素不可能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配置,部門調控在區域中也左右為難。

三分巢湖 三分巢湖

巢湖夾在合蕪馬三地之間,經濟實力在四市之中最弱,區劃調整後,合肥,蕪湖、馬鞍山受益匪淺,三市連成一片,所形成的集群效應能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從而加快安徽真正融入長三角的步伐,甚至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

安徽方面認為,區劃調整將在更大區域範圍統籌安排生產力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此前,安徽的區域發展重心一直存在爭議,從皖南到皖北,再到合肥,省裡面一直過於注重發展平衡,因此一直缺乏發展重點。近年來,雖然合肥崛起顯著,但與臨近的南京與武漢相比,不論面積還是經濟,均是小兄弟。

學界普遍認為,沿江地區應該發展的重點,合肥應作為中心,這樣皖北、皖南的利益均能兼顧。

行政區劃調整,有利於最佳化國土開發格局,全面提升皖江地區中心城市建設和承接產業轉移水平,培育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此次三分巢湖之後,三座城市實現無縫對接,對於有效協調產業招商,協調產業布局規劃等均將起到巨大作用。在現行體制下,很多資源是按照行政區域進行配置的,打通行政邊界以後,有利於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安徽皖江綿延城市帶將呼之欲出。

2011年5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遞交了《關於撤銷巢湖市及有關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7月14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

背景

發展瓶頸難解 調整醞釀多年

事實上,關於“拆分巢湖”的訊息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巢湖還並非地級市,就有一些專家受託對皖江區划進行調研。巢湖市是一個區位獨特的地方,襟江而又擁湖,因而成為長江北岸的一座“魚米之鄉”。但長久以來,巢湖的工業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經濟體量與周邊的合肥、蕪湖、馬鞍山相比,差距日益加大。“當時的安徽工業龍頭馬鞍山,由於地域狹小,曾提出跨江向原巢湖地區的和縣發展的想法,但在1998年前,進行皖江開發和區劃調整實際上是不具備條件的。”

三分巢湖 三分巢湖

另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水患

擔任過兩年蕪湖縣委副書記的呂連生回憶道,“那時的沿江幹部,一年有半年的時間在江堤河壩上防汛,難有精力抓工業。直到1998年中央決心徹底整治皖江水患後,馬鞍山和蕪湖等地才走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長江南岸資源被消耗

然而在經濟疾飛的同時,沿江岸線資源卻被大量消耗。很快,馬鞍山的非鋼產業就出現發展乏力的症狀。隨後,蕪湖作為皖江經濟的龍頭,在“九五”和“十五”規劃中,都提出借鑑南京、武漢、重慶等地跨江發展的成功經驗,在長江北岸建設沿江工業園區和物流中轉基地。儘管規劃得到省政府批准,但由於長江北岸的無為縣、和縣歸巢湖市管轄,致使規劃無法實施。眼看一江之隔的巢湖市地域廣闊、岸線資源豐富。一些領導和專家便提出了跨江發展戰略,將巢湖市所轄的含山、和縣劃給馬鞍山,將無為縣和和縣沈巷鎮劃歸蕪湖。不僅是蕪湖,

重振省會合肥

此時在省會城市中相對落後的合肥市也把重振的希望押在水上“飛躍”巢湖,以及融入長江經濟帶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

時至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上升為國家級示範區,這是安徽歷史上首個進入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規劃明確以“一軸兩核兩翼”的區域結構發展,其中“兩核”即合肥、蕪湖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要打造合肥和蕪湖這兩個增長極,拆分實力最弱的巢湖市勢在必行。這也是安徽能夠得以實現區劃調整的“法寶”。

效果

三分巢湖 三分巢湖

東中部城市圈“三足鼎立”格局初定

在安徽全力打造皖江城市帶同時,受震動最大當屬南京與武漢,尤其是南京,一直以來,安徽馬鞍山等地早已被其視為“圈內之物”。事實上,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經濟互補性強,可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交通物流配套基地、旅遊休閒基地和高素質勞動力供應基地。此外,長三角向泛長三角腹地擴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而皖江城市帶有望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擴大合肥的經濟體量,進而增強對省內資源的集聚力,合肥經濟圈做大,將與南京城市圈、武漢城市圈形成競爭、合作的格局,有著重要的意義。

雖然學界質疑,通過行政劃撥方式做大合肥,這樣的合肥經濟圈將圈不住小兄弟。但另一方面,不容質疑的一個事實是,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向心力”將會加強。

此前,安徽城市與省外聯繫遠遠大於省內聯繫,改變區劃前的馬鞍山和蕪湖處於長江以南,自視為南京都市圈成員,與南京的經濟聯繫遠比與合肥密切。隨著蕪、馬與合肥成為相鄰城市,合馬蕪聯繫勢必加強,此外,安徽對省會城市做大做強的決心,會強化合肥區域中心的地位。

南京未來則要看能否與周邊城市保持互利共贏的態勢和強有力的政策力度,經濟圈不是一圈了之,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好事,有利於通過競爭和合作,來壯大各個節點城市的實力,同時改變不同城市間在新的利益格局下的博弈關係

在大區域範圍內,有形無形地會形成一種競爭,產業的分工、要素的流動,逐漸會突破一些行政區劃的限制。但行政區劃變大,有利於合肥的擴展,通過一些政策措施,以及新區、開發區的建設,也會吸引一些產業。

應該說,如果合肥發展好了,對南京的發展也是促進,由於南京與合肥各有特色和優勢。南京和合肥的合作領域很多,當然也會有競爭,在競爭中,發揮優勢,避免劣勢,較好地解決產業同構問題,更有利於調整兩地的產業結構。不過,有壓力才能帶來兩地的快速發展,武漢和合肥的關係也是同樣的。

一個基本事實是,區劃調整後,合肥經濟圈將會加大跑馬圈地力度,與南京、武漢“三足鼎立”,支撐起中國中東部城市新版圖。

區域性特大城市起步

合肥之南的巢湖市,因湖和古居巢得名。1999年,巢湖地區及縣級巢湖市被撤銷,設立地級市。12年輪迴,巢湖市似乎從起點回到原點 。

安徽省發改委地區處處長殷君伯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處於合肥、蕪湖、馬鞍山之間的巢湖,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這些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塌陷了。而相鄰的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沒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反而像個海綿體一樣吸食著巢湖的生產要素。

兄弟城市的南北夾擊,造成了巢湖市在招商時並無優勢可言。據統計,巢湖市財政收入63.6億元,同比增長2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9.3億元,增長26.9%。住房需求大幅下降,2011年到2014年的三年間,房價從6000元一平方暴跌至2000多一平方,大量人口外流是主要影響。第三產業也受到很大衝擊,以至於爆發的哥罷運。

儘管地級巢湖市建制極不穩定,但是其下轄的四個縣建制卻基本未受影響,且經濟發展相對較快。這種弱市強縣的現象,一些學者形象地稱之為’‘小馬拉大車”。

安徽省政府參事程必定認為,巢湖設立地級市違背了區域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其本身不具備區域經濟中心的實力,對周邊地區也就沒有輻射和帶動作用:巢湖自己市區人口40萬,下轄總人口卻達到400萬,巢湖城區僅為37平方公里,而它整個轄區面積卻有9000平方公里。

分拆巢湖市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方便安徽省內區域經濟中心的建設,合肥是不二之選。

長期以來,安徽省一直心懷缺乏一個特大中心城市的缺憾。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2010年人口總量570萬人,只占全省的9.6%,低於同期全國省會城市13.3%的平均水平,GDP為2702.5億元,占全省的比重為22%,經濟首位度遠低於其他省會城市。

合肥與鄰近省份的省會城市相比,經濟總量小,也導致全省資源的集聚效應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合肥急需做大,增強對省內城市的向心力,提高全省資源的集聚能力。。

事實上,近年來,合肥一直也想大力發展自身,設立濱湖新區就是一個標誌,這也意味著合肥試圖從內陸走向沿湖的濱湖城市。而此次三分巢湖,巢湖正式成為合肥的內湖,並使其距離“沿江省會”的夢想進了一大步,合肥如今距離長江最近僅有數公里的距離。

不僅如此,新合肥擁有708萬戶籍人口,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並以11408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一躍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按照2010年的數據,巢湖市撤銷後,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億元增至3012億元,一舉跨過3000億元門檻。

皖江“無縫對接”

2010年1月,國務院批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即定下以長江一線為發展軸、合肥和蕪湖為雙核、滁州和宣城為兩翼的“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格局。

不過,問題接踵而至,由於區域內主要產業均靠招商而來,在各自為政的情況下,不免導致產業整體布局落實不到位,產業同構現象突出。

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橫亘在三個城市之間的巢湖市,讓三個產業結構較為相似的城市聯繫弱化了不少。而此次三分巢湖之後,三座城市實現無縫對接,對於有效協調產業招商,協調產業布局規劃等,均將起到巨大作用。

程必定認為,這個方案將最大限度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而更大範圍內看來,按照分拆方案,合肥、蕪湖、馬鞍山將正式連在一起,三者在鋼鐵、汽車、家電產業上具有很強的互補優勢。

以家電產業為例,合肥白色家電產業龐大,但蕪湖同樣也不落後,而此次三分巢湖之後,兩市成為“鄰居”,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產業鏈的延伸,通過更為完善的協調機制來防止惡性競爭。

“合作、降低溝通成本將成為今後三市在協調產業規劃方面的主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上報給國務院的方案里也提到了這一點。

分拆巢湖帶來的產業重組機會亦得以增加。以港口為例,位於江南的蕪湖都曾經試圖在長江北岸建設沿江工業園區和物流中轉基地。儘管規劃得到安徽省省政府批准,但由於長江北岸的無為縣、和縣歸巢湖市管轄,致使規劃無法實施。

此次分拆之後,將直接有助於蕪湖港(600575,股吧)口的大規模發展。

事實上,蕪湖和馬鞍山一直在打造同城化,這次拆分後,今後兩市的聯繫將更加緊密,對於同城化步伐將大有促進。

節約行政成本

和當地的老百姓相比,政府官員的人事變動,可能是巢湖拆分最大的振盪波,主要來自利益阻力、心理阻力。”張永理告訴記者。

新華社報導稱,從8月22日起,安徽省將全面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的對接實施工作,計畫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員安置等主要工作。

從宣布拆分之日起,原巢湖市直機關幹部如何進行安置,就成各界關注焦點。

據公開的方案顯示:處級、科級及以下人員,分流至省直、合、蕪、馬和縣級巢湖市,也可申請去省內其他地市,正處級原則上安排實職;50周歲以上或滿30年工齡可自願提前退休或離崗;市直屬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機關工勤人員,全由合肥市接受。

地級巢湖市共有49個工作機構,其中,政府工作部門30個,直屬機構9個,加上事業單位等,需分流的公務人員較多,如何消化吸收是個大問題。

儘管這樣,人們對節約的行政成本仍充滿期待。

地級政府的撤併,大量費用會隨之而產生,專項經費數額至少以億元計。安徽方面並未公布經費數額,拆分節省下來的錢,肯定要超過花費的錢。程必定舉例說,撤銷地級巢湖市後,將有上千輛公車停開,這將節省約5000萬元,原巢湖市每年大約100人出國,加上開會、接待等公費開支,撤併後這些費用也能節省下來。

業內專家認為,此次分拆巢湖市僅僅是個開始,更大範圍的行政區劃調整已在醞釀。

不僅僅是安徽,當前各地調整區域規劃方興未艾,需要注意的難題除了安置撤銷機構的人員外,還有要考慮,原來的區域能否融入新的新政單元?因為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生力量可能被邊緣化。

張永理認為,在大區域範圍內,有形無形會形成一種競爭,產業的分工、要素的流動,逐漸會突破一些行政區劃的限制。所以,調整行政規劃,應該遵循經濟活動自身的規律,按照產業發展的規律。

面臨的挑戰

分流難題

從合肥徽州大道前往原巢湖市政府所在地的居巢區,路途不到一個小時。一旦環(巢)湖大道建設完畢,從合肥到巢湖差不多20分鐘就可以到了。地級市巢湖市政府大樓外,“加速發展、爭先進位”的標牌仍舊矗立,不過,市政府所在地的居巢區已經變為縣級巢湖市了。8月23日,縣級巢湖市掛牌成立,合肥市領導班子悉數出馬,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親自揭牌。此一揭牌,意味著這座僅存在12年歷史之久的地級市正式成為歷史。而更多工作才剛剛開始。目前,對於大量公務人員的後續安排,是當前區劃調整中最主要的工作。根據安徽方面的安排,從8月22日起,安徽省將全面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的對接實施工作,計畫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員安置等主要工作。時間之緊迫,讓人事安排工作更添複雜性。原地級巢湖市委黨校該校整體建制都將轉到合肥行政學院。不少在原巢湖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們充滿了擔憂,尤其是市級公務員,因為相關區縣的公務員往往整體建制劃入,不存在官員或者公務員調整等大問題,而地級市巢湖消失了,這或許是整個分拆巢湖過程中最大的善後難題 。

目前了解的方案,原巢湖市級公務員可以選擇到現巢湖市工作,也可以選擇到蕪湖、馬鞍山、合肥甚至其他市工作,還可以去省直機關”。不過,很多人不願意去馬鞍山和蕪湖,普遍傾向於先到原居巢區,現在縣級巢湖市工作,或者去合肥以及省直部門。

據初步估計,地級巢湖市共有49個工作機構,其中,政府工作部門30個,直屬機構9個,部門管理機構1個,雙重或垂直管理機構9個,加上事業單位等,需分流的公務人員較多,如何消化吸收是個大問題。

來自合肥以及巢湖當地有多方訊息均指出,原巢湖市主要領導之一將調任某安徽省屬大型企業任職,但官方並未就此做出回應。

巢湖治理更加艱巨

按照坊間猜測,國務院最終批准巢湖拆分,一個很大的現實是巢湖治理。“在巢湖污染方面,以前合肥、巢湖還能相互推諉,而且兩個市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巢湖流域又是全國五大淡水湖唯一一個周圍發展落後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現在成立巢湖管理局,統一管理巢湖規劃、水利、環保、漁政、航運、旅遊等事務和巢湖閘、鳳凰頸、新橋、裕溪、銅閘等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設施。對巢湖治理,肯定是有百利無一弊。

這次行政區劃調整,有利於加強巢湖流域綜合治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巢湖是長江下游重要生態濕地和水資源重要調蓄場所,在調蓄流域洪水、補充長江徑流、保障城鄉用水、促進內湖水運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將巢湖主要流域集中於合肥市,並設立專門的巢湖管理機構,可以實現對巢湖的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管護,將有力促進巢湖流域的生態保護和水系管理,同時能夠統籌規劃和綜合開發利用皖江兩岸資源,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但治理巢湖任務則更加艱巨。

縣級巢湖市的平穩過渡

縣級巢湖市的平穩對於縣級巢湖市百貨行業,肯定有影響,以前巢湖是市級政治、文化中心,下屬四個縣到巢湖消費較多,流動人口多,現在縣級巢湖市還要集中向合肥消費,流動人口減少,購買力肯定會減少。

現在居巢區變成合肥託管的縣級市,生是巢湖人,突然有一天我就變成了所謂的合肥作家,真是彆扭,有種被連根拔的荒誕感。一些原市直單位與事業單位人員及離退休人員均對拆分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

巢湖日報一位不願具名的工作人員對記者直言,雖然明確巢湖日報由合肥接收。“媒體多為年輕人,分流去合肥工作很糾結,合肥房價比巢湖高,買不起房,不遠不近,兩地分居吧,不尷不尬,直接下崗吧,一下子這么多人,到哪找單位?”

另外,他的一些在原巢湖市直部門工作的同學朋友亦擔心可能被分到蕪湖、馬鞍山,心裡很委屈,一方面辛辛苦苦積累的人脈沒有了,二來怕遭到排擠。

政府官員的人事變動,平穩過渡可能是目前巢湖拆分最大的“政治”。初步估計,這部分群體,包括原地級巢湖市委、市政府,人員約在2000人左右,如何消化吸收目前正在進行中。

聯繫

三分巢湖與皖江城市帶的聯繫

做大合肥還僅僅是第一步,未來5年,將有4座特大城市領銜皖江經濟發展。根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城鎮體系規劃(2010—2015年)》,至2015年將形成4個特大城市(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5個大城市、12箇中等城市,2個產業新城。短短几年要形成4個特大城市,必須有強有力的經濟作支撐。而安徽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園區。就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安徽相繼成立了江北產業集中區和江南集中區,作為示範區的發展核心,其中,江北產業集中區的起步區就設在和縣,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江北產業集中區的設立有利於與蕪湖、馬鞍山兩岸互動、跨江發展。

另據8月12日公布的《安徽省開發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未來5年,在蕪湖經開區、合肥經開區2個千億元開發區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力爭使安慶經開區等躋身千億元開發區行列。

同時,以開發區為載體,鼓勵各地聯合打造跨區域、跨園區產業集群,努力形成合(肥)蕪(湖)馬(鞍山)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合(肥)滁(州)蕪(湖)家電產業、蕪湖節能裝備產業、中國(合肥)國家級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等10個千億元產業集群

未來5年,安徽還將加快推進園區整合、擴區和升級,努力構建合肥經濟圈開發區群、皖北開發區群、皖南開發區群、沿江開發區聚集帶、沿邊特色園區帶等“三群兩帶”空間布局,力爭到2015年全省開發區經營(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年均增長20%。

儘管起步較晚,且面臨南京都市圈、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經濟圈的三重壓力,但合肥合併巢湖部分地區後,將從濱湖時代一躍實現臨江發展。

在區域經濟專家眼裡,合肥經濟圈無疑實現了“三級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