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是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的核心地區,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地跨蘇皖兩省,自2006年首次發布都市圈評價指數至今,南京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排名均居全國前五。南京都市圈基礎產業實力雄厚、金融體系完整、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製造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教和文化中心,具有兼容並蓄、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徵。都市圈成員城市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總面積6.3萬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萬人,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6萬億元。南京都市圈的戰略定位為:輻射中西部的國際性重要門戶;國際先進制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泛長三角轉型與合作發展示範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南京都市圈”是國家五大都市圈之一(從2006年第一次發布都市圈評價指數至今,排名前5名的都市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
圈一直未有變化,分別是上海、廣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二,是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著重建設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範圍鎖定在南京周邊100公里左右,由於驅車往來只需1個多小時,故又被稱為“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個被發達的交通網路緊密聯繫起來的城市群落。其實質是以南京為中心形成一個經濟區域帶,在這個區域帶里,大家共同發展,共同做強做大,即以一個城市為龍頭來帶動一大批城市及周圍城鎮發展。
“南京都市圈”源於國家計委一份關於中國大都市圈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提出:南京可以聯合安徽幾個城市和揚州、鎮江、共同構造一個長江中下游大都市圈。報告認為,以南京為中心的都市圈地區具有相對完整的大工業體系,這裡距上海有一定距離,又與安徽的經濟往來密切,從人口、地理位置和經濟總量等方面都具備形成大都市的條件。
南京都市圈是一個跨省城市群,地跨蘇皖兩省。南京都市圈在吸收部分江蘇城市外,又納入部分安徽城市,是因為安徽東部城市在地緣、人文、方言以及經濟聯繫上和南京有很大的關聯度。在江蘇,與南京都市圈相對應的是蘇錫常都市圈,蘇錫常是江蘇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因在語言上通行吳語,蘇錫常都市圈與上海的關聯度很大。

功能定位

南京都市圈“承東啟西、承南接北”,地處中國重要的沿海和沿江發展軸線的交匯點,是東部與中樞紐地位;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經濟、金融、科教、文化、信息和航運中心,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蘇蘇南、蘇中、蘇北,對促進蘇中地區快速崛起並融入蘇南板塊、進一步加快蘇北地區發展等全省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南京都市圈歷史上是吳楚文化的交匯地帶、南北文化的交融區域,同時也是近代文明興起之地,集歷史、近代、現代特色文化於一身,融吳楚文脈、南北文化、中西文明於一體,具有兼容並蓄、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徵;南京都市圈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北翼,基礎產業實力雄厚,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製造業、科教文化基地。

成員城市

城市簡介 城市掠影
南京 南京是長三角及華東第二大城市,中國科教第三城,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政治、軍事、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
科教、文化、工業和金融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通信樞紐和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歷史悠久,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是承東啟西的樞紐城市,國家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中心城市和重要產業城市,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濱江生態宜居城市。
鎮江 鎮江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唯一交匯樞紐,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譽;因地位雄勢、扼守長江,故名“鎮江”,自古即為江河南北之商埠重地,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蘇南經濟板塊重要成員;北接揚州,南鄰常州,西銜南京,是江蘇南北之交通中樞。鎮江擁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十分便捷的交通條件,境內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寧高鐵、滬寧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312國道、104國道等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鎮江港是長江流域第三大億噸港口。
揚州 揚州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樞紐)。向南接納蘇南、上海等地區經濟輻射,向北作為開發蘇北的前沿陣地和傳導區域,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揚州的建城歷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和諧管理城市、中國文明城市、中國森林城市。
淮安 淮安位於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淮河與京杭運河交點,歷史上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與揚州共為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為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宣城 宣城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城市、山水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南翼城市。
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南岸,是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具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獨特城市風光。既是“皖江城市帶”門戶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還是“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和“國家863新材料產業化基地”集多項殊榮於一身的城市。先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蕪湖 蕪湖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下設鳩江區、鏡湖區、弋江區、三山區四個市轄區,管轄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四個縣。城市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已逾2500年,近代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因“長江巨埠、皖之中堅”名譽華夏,有“雲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今為安徽省經濟、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安徽省三大旅遊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重點開放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城市。
滁州 滁州地處安徽省最東部、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部。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皖東區域中心城市,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安徽省東部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開皇,文揚慶曆,開天首郡,逾史千年。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滁州是國家家電設計與製造特色產業基地、中國家電及裝備製造業基地、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總體目標

推動都市圈的經濟、市場發展一體化,培育平等、互利的發展環境;針對市場、產業、基礎設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制定相應策略,擴大區域合作,創造多種靈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都市圈區域可持續發展;以長江為紐帶、沿江城市為依託,聯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產和信息服務中心,構建國際性的沿江先進制造業集群和以歷史文化、山水城林為特色的城市帶。
近期,都市圈省內部分實現全面小康;遠期,建成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空間集約、生態優良,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現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的戰略定位為:融入長三角、輻射中西部的國際性重要門戶;國際先進制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泛長三角轉型與合作發展示範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

結構布局

結構
形成一個核心、兩個圈層的空間結構,重點發展一帶一軸三通道。
一個核心: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為核心、半徑約30公里範圍的城鎮和潛在的城鎮發展地區,即規劃中的南京都市發展區。
該區域是南京城市功能重組和集聚新興城市功能的重點區域。
兩個圈層:包括核心圈層和緊密圈層。
核心圈層:與核心城市聯繫緊密、接受核心城市強烈輻射,城市間相互作用最強、最廣泛的區域。規劃範圍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約5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鎮)和區域,包括南京市、馬鞍山市、儀征市、句容市、滁州市區、來安縣、全椒縣。
緊密圈層:與核心城市聯繫密切,接受核心城市的輻射,圈層地帶節點城市具有相當的發展規模,且相互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聯繫的功能地域。規劃範圍為核心圈層外圍、距核心城市中心約10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鎮)和區域,包括揚州市、鎮江市、蕪湖市、滁州市的北部、巢湖市的北部、淮安市的南部地區。
一帶一軸三通道:沿江城市帶:包括南京、揚州、鎮江、馬鞍山、蕪湖等5個設區市以及儀征、江都、當塗、和縣等縣(市)。城鎮發展軸:北從金湖、盱眙開始,經天長、南京、溧水至高淳。三條通道:南京至句容並延伸到蘇錫常都市圈環太湖地區、宜(興)溧(陽)金(壇)丘陵山區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鳳陽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
布局
在總體布局上,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四片”,具體而言:
一核:南京作為都市圈發展核心引擎,將發揮省會城市以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優勢,積極發展服務經濟,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一帶:沿江綜合發展帶,連線南京、鎮江、揚州、馬鞍山、蕪湖等沿江中心城市,打造沿江產業城鎮集聚帶。成為輻射長江中上游地區的重要延伸通道。
一區:寧鎮揚同城化先行區。
四片:江南產業轉型提升片(南京、蕪湖、馬鞍山)、江北承接轉移與轉型融合片(南京、蕪湖、馬鞍山的江北地區)、江南產業轉移承接片(宣城市)、江北產業轉移承接片(滁州、淮安、揚州北部地區)。
四大功能區域:最佳化提升區域包括南京城區、江寧區、鎮江城區、丹徒區、揚中市、馬鞍山市區和蕪湖市區等。
重點拓展區域包括浦口區、六合區、廣陵區、江都區、邗江區、儀征市、滁州市區、全椒縣、來安縣、天長市、淮安市區、漣水縣、當塗縣、和縣、含山縣、無為縣、繁昌縣、蕪湖縣、宣城市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等。
適度開發區域包括溧水區、高淳區、句容市、丹陽市、寶應縣、高郵市、盱眙縣、金湖縣、洪澤縣、南陵縣、鳳陽縣、明光市、定遠縣、績溪縣、旌德縣、涇縣。
生態保護區域指山體、湖泊、河流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包括長江、大運河、洪澤湖、高郵湖、白馬湖、邵伯湖、固城湖、老山、茅山、琅琊山及第一山等。
跨界新城
臨港新城:將依託岸線港口資源,共建江南龍潭――下蜀濱江新城及江北六合――儀征跨界新城。江南龍潭――下蜀濱江新城包括南京龍潭、鎮江下蜀以及寶華東北部片區,重點建設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核心區、臨港先進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化新城。江北六合――儀征跨界新城包括六合的龍袍、東溝以及儀征的青山、真州,打造江北沿江現代化工貿新城。
臨空新城: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為核心,以祿口――柘塘――博望新城和湖熟――郭莊新城為重點。祿口――柘塘――博望新城包括祿口、橫溪、銅山、柘塘、博望等,打造全國航空物流主樞紐及以臨空型產業、戰略性新型產業為重點的新型產業集聚區,同時積極培育休閒旅遊、高檔居住等功能。湖熟――郭莊新城包括江寧湖熟與句容郭莊,將發揮城際樞紐及鄰近祿口國際機場的區位優勢,吸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
科學城:將推進仙林――寶華科學城建設,具體包括仙林大學城和句容寶華西部片區。
產業新城:也是共建的目標。包括南京――宣城產業新城、蘇滁現代產業園、南京――淮安產業新城等。

交通建設

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建設分城圈、郊圈、核心圈、緊密圈及以遠四個層次來建設。
城圈即主城,規劃中有16條捷運線。
郊圈指都市發展區半徑30km,主要是捷運的延線及江北、江西部經濟發展的轉換地帶、南方與北方經濟發展的交融區域,具有戰略性的江寧、仙林內部捷運。
核心圈指的即是寧鎮揚馬滁等半徑在100公里左右的,有寧儀揚線(仙林-儀征-揚州)、寧馬線(銅井-濱江開發區-馬鞍山)、寧高線(祿口-溧水-高淳)、寧滁線(林場-汊河-烏衣-滁州)、寧和線(橋林-和縣)、寧句線(湯山-句容)。
緊密圈及以遠指半徑為200公里左右的,京滬高鐵、滬寧城際、寧常城際(南京-句容-常州)、寧杭城際(在建)、寧安城際(在建)、寧合客運、寧淮城際(南京-洪澤-淮安)、寧通城際(南京-揚州-南通)。
待這些城際鐵路建成後,南京到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巢湖、宣城、蕪湖、合肥的時間將分別縮短至19分鐘、30分鐘、60分鐘、16分鐘、19分鐘、48分鐘、25分鐘、30分鐘、47分鐘。
高速公路
2012年,南京與都市圈各市全部實現高速公路連通,快速幹線公路覆蓋所有縣級城市,以沿江通道作為主通道,以滬寧合、淮寧宣、滁寧杭、淮揚鎮、巢馬溧、寧鹽高速公路作為輔通道,構成“一主五輔”的綜合交通骨架。具體規劃為,2012年前,建成江六、南京繞越、溧馬、蕪太等高速公路,全面完成寧鎮、寧滁、寧杭、寧宣、浦泗、淮江等幹線公路改造,“十二五”開工建設寧巢、寧宣高速。
2012年,南京長江四橋建成通車,緯三路過江隧道、溧蕪高速、溧馬高速、江六高速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都市圈高速公路骨幹網路正在加快形成。122省道寧句公路、104國道江寧段、江北段、寧滁快速通道、揚滁公路南京段等城際高等級公路建設也在加快推進。
過江通道
建成
在建
規劃
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通車) 南京緯三路長江隧道 五峰山大橋
蕪湖長江大橋(2000年通車) 蕪湖長江二橋 南京長江五橋
南京長江二橋(2001年通車)
南京捷運3號線長江隧道 南京龍潭長江隧道
潤揚長江大橋(2005年通車)
南京捷運4號線長江隧道
南京長江三橋(2005年通車)
南京捷運14號線長江隧道
大勝關長江大橋(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南京捷運)
南京建寧路長江隧道
南京長江隧道(2010年通車)
南京長江四橋(2012年通車)
南京捷運10號線長江隧道
馬鞍山長江大橋(2013年底通車)
航空運輸
鎮江、揚州、馬鞍山、滁州四個城市已規劃輕軌直達祿口機場。南京主城到祿口機場的捷運在建中,將於2014年南京青奧會前通車。
南京都市圈現擁有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揚州泰州機場、淮安漣水機場三座民用機場。
鐵路運輸
城市 火車站 對應鐵路 規劃火車站 對應鐵路
南京 南京站、南京南站、南京東站、南京北站、中華門站、興衛村站、棲霞山站、龍潭站、林場站、高里站、湯泉站、古雄站、江寧鎮站、滄波門站、紫金山站、仙林站、六合站、江寧站、溧水站
京滬鐵路
寧蕪鐵路
寧啟鐵路
寧西鐵路
京滬高鐵
滬漢蓉高速鐵路
寧杭鐵路客運專線
寧安鐵路貨線
新南京北站
江寧南站
寧啟鐵路
寧西鐵路
寧安城際鐵路
鎮江 鎮江站、鎮江東站、鎮江南站、鎮江西站、丹陽站、丹陽北站
京滬鐵路
京滬高鐵
滬漢蓉高鐵
寧杭鐵路客運專線
揚州 揚州站、揚州東站、儀征站、江都站 寧啟鐵路
揚州南站
寶應站
高郵站
連淮揚鎮鐵路
淮安 淮安站、袁集站、淮安東站、淮安南站
新長鐵路
宿淮鐵路
新淮安東站 連淮揚鎮鐵路
滁州 滁州南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定遠站、鳳陽站
京滬鐵路
京滬高鐵
寧西鐵路
滬漢蓉高速鐵路
馬鞍山 馬鞍山站、馬鞍山東站、當塗站 寧蕪鐵路 新馬鞍山站 寧安城際鐵路
蕪湖 蕪湖站、蕪湖東站、蕪湖西站、蕪湖南站、蕪湖北站、無為站
寧蕪鐵路
皖贛鐵路
宣杭鐵路
淮南鐵路
新蕪湖站 寧安城際鐵路
宣城 宣城站
宣杭鐵路
皖贛鐵路
改造既有宣城站
杭黃高
京福高鐵鐵
在南京江北新區花旗營附近規劃建設新南京北站,規劃建設連淮揚鎮鐵路揚州南站、寶應站、高郵站、淮安東站。
京滬鐵路(1908年滬寧段即滬寧鐵路建成通車;1911年津浦段津浦鐵路建成通車;民國22年即1933年南京下關和浦口間的輪渡建成通車;1968年12月南京長江大橋公路鐵路橋全線通車,將京滬鐵路滬寧段、津浦段連為一線,至此京滬鐵路全線聯通運營;1986年京滬鐵路全線第二線即複線建成運營;2006年7月1日,京滬鐵路電氣化全線竣工通車。)
寧蕪鐵路(1936年建成通車)
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正在進行,預計2015年全線通車)
新長鐵路(2005年全線建成通車)
寧西鐵路(2004年單線建成通車,2012年10月23日,寧西鐵路增建二線工程正式開工,計畫工期42個月。)
京滬高速鐵路(1990年規劃,2006年2月22日立項,2008年4月18日正式開工,2011年6月28日建成通車)
滬漢蓉高速鐵路(2010年12月建成通車)
寧揚鎮城際鐵路
連淮揚鎮鐵路(有望2013年立項,最快到2014年年底開工,預計到2018年建成竣工)
寧杭鐵路客運專線(2013年7月1日建成通車)
寧安城際鐵路(2008年12月18日在安徽銅陵舉行開工儀式,將於2014年12月建成通車)
寧安城際鐵路貨線(建設中)
沿江城際鐵路(上海到南京又一條城際客運專線)
航運港口
港口簡介
南京港 南京港是亞洲第一大內河港口,也是長江流域水陸聯運和江海中轉的樞紐港,依託華東第二大城市南京,經濟地位突出,交通條件優越,處於鐵路、公路、管道、航空和水運的交會點。南京港早在三國時就成為軍港和商港,自元代起是南糧北運起運港口之一,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基地港。今天的南京港已成為我國華東地區及長江流域江海換裝、水陸中轉、貨物集散和對外開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南京港立足華東地區和長江流域、面向世界,成為現代化、多功能的江海型主樞紐港;並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協同發展,成為中國國家長江航運中心和國家現代物流中心。
鎮江港 鎮江港位於長江三角洲暨江蘇省中部的鎮江市,地處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十字交匯處。上距南京87公里,下距長江入海口279公里。鎮江港是我國的主要港口之一,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貿易口岸之一,港口分為高資港區、龍門港區、鎮江港區、諫壁港區、大港港區、高橋港區、揚中港區。鎮江港主要為鎮江市、江蘇省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服務,為鎮江市沿江經濟帶的開發服務,為長江中、上游地區大宗原材料和外貿物資中轉運輸服務。
揚州港 揚州港建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北岸交匯處,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目前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重要港口。揚州港口建設已初具規模,全港擁有各類碼頭泊位39個,其中萬噸級碼頭泊位13個,千噸級碼頭泊位17個,形成了以六圩港區為龍頭,儀征港區、江都港區為兩翼的港口群,直接經濟腹地轄三市、三區、一縣,間接腹地輻射蘇、魯、皖、川、鄂、贛、滬等省市,通達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揚州港占地480畝,占用岸線1.8公里,現有碼頭泊位8個,其中萬噸級泊位3個,客運泊位1個,擁有庫場20餘萬平方米,裝卸運輸設備100多台(輛),最大起重能力60噸。
淮安港 淮安港處於江蘇省“四沿戰略”中的沿江、沿海、沿東隴海三個產業帶的中心位置,短短的5年,淮安港迅速崛起,首拓蘇北運河貨櫃運輸業務,顯示出不凡的氣魄,淮安港將在“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發揮重要作用。優越的水運資源為淮安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淮安港已形成擁有7個港區(包括金湖港區、盱眙港區、洪澤港區、漣水港區)、545個碼頭泊位、碼頭總長度1.99萬米、最大靠泊能力2000噸、貨物吞吐量3606萬噸的港口群,在能源、建材等大宗物資運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馬鞍山港
馬鞍山港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馬鞍山地區具有明顯的區域優勢和良好的港口條件,沿江近海,集疏運便利、承東啟西、經濟腹地廣闊,是安徽的東大門,皖江的第一站。馬鞍山港是一個以服務於鋼鐵、電力工業為主,並為馬鞍山市及皖東、皖中地區內外物資運輸服務的多功能綜合港口,是城市和腹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樞紐,對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及對上海經濟區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港區陸域面積168萬平方米,水域面積2044萬平方米。馬鞍山港包括馬鞍山和採石兩個港區。
蕪湖港 蕪湖港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的結合部,位於安徽省蕪湖市長江中路港一路16號,郵編241006。是長江水運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輸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貨櫃中轉港,國家一類口岸,年通過能力5000萬噸。現有碼頭55座,庫場面積60多萬平方米,擁有各類裝卸設備200台(套)。蕪湖港現已和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往來,主營貨物裝卸、倉儲、中轉服務、多式聯運、貨櫃裝卸運輸、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實業投資。
滁州港 滁州港是安徽省八大區域性重要港口之一,地處江淮要衝、長江三角洲邊緣,屬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內陸地區的銜接部,建港條件較好,貨源充足。近年來,已成為滁州市乃至皖東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和平台。但其泊位等級和專業化程度偏低,港口布局分散,岸線開發利用效率較低,港口陸域狹窄,配套設施不完善,港口建設無序發展等存在問題。

空間組織

加強各行政區域、各景區景點的協調,結合資源特點進行旅遊布局和開發,形成點、線、面結合,有利於組織都市圈旅遊線路的大旅遊空間布局。重點建設沿長江旅遊帶、沿城鎮發展軸線旅遊帶、沿運河旅遊帶、環南京休閒度假旅遊帶,進一步密切與蘇錫常都市圈環太湖地區旅遊發展的聯繫。
沿江地區的旅遊開發應突出密集的城市人文優勢,發揮眾多過江通道及周邊地區潛在的旅遊價值,保護風景旅遊岸線,發揮沿江港口的旅遊聯動作用,大力發展觀光旅遊、都市旅遊、文化旅遊、商務旅遊,將南京都市圈沿江旅遊帶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沿城鎮發展軸線旅遊帶的開發應結合旅遊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突出豐富的自然資源、地方特色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農業觀光旅遊、地方特色旅遊等。促進沿城鎮發展軸線生態旅遊開發與沿江人文旅遊開發的聯動。
沿運河旅遊帶是江蘇大運河旅遊帶的核心和精華,應突出沿運河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特有的民俗風情,挖掘揚州、鎮江、高郵等歷史文化名城在京杭運河歷史上高品位的人文勝跡,從地域上、文化上、主題上整合沿線的旅遊產品,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為都市圈開拓國際旅遊市場的重要品牌。
環南京休閒度假旅遊帶要結合當前短距離休閒度假旅遊的興起,加快整合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以及鎮江、揚州的部分地區的相關旅遊資源,集中發展休閒度假旅遊品牌產品。
進一步密切南京旅遊圈與蘇錫常都市圈旅遊核心區域環太湖地區旅遊發展的聯繫,加快建設南京至環太湖地區的旅遊專用道路,增加滬寧線區域性快速通道,快速便捷地聯繫南京、蘇錫常兩大都市圈重點旅遊區域。

社會發展

社會經濟
2011年,8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最高的增幅超過16.0%,最低增幅為12.0%,遠高於全國9.2%的增幅水平。
8城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29.13億元,占蘇皖兩省總和的25.8%。
從人均GDP水平看,其中7萬元以上的城市有南京、鎮江、馬鞍山;在5至6萬元之間的城市有揚州、蕪湖;人均GDP在2至4萬元之間的是淮安、滁州、宣城。
工業生產
南京都市圈城市充分利用江蘇沿海經濟帶的港口資源以及長三角較為發達的產業資本,搶抓發展機遇,逐漸形成了較為發達的工業聚集帶。南京的四大支柱產業平穩較快發展,八大新興產業增勢喜人;鎮江的化工、機械、金屬製品等“五大”工業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揚州的機械裝備、石油化工、汽車、船舶“四大”主導產業貢獻最大;號稱“中國的新鹽都”的淮安有華東地區最大的特種鋼管生產基地,食品產業也迅猛發展;馬鞍山的馬鋼集團、星馬汽車、山鷹造紙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強影響力;滁州家用電器製造形成特色;蕪湖的奇瑞整車改擴建、蕪湖海螺水泥三期、美的家電基地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2011年,7城市工業生產穩步發展,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988.17億元,有5個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在15%以上,絕大多數城市增幅高於所在省份和全國的平均增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32449.3億元,大部分城市增幅在25%以上。
1、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
2011年,都市圈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在20%以上。從投資規模看,投資額在4000億元以上的城市有1個,在1000至1500億元之間的城市有4個,在500至1000億元之間的城市有2個。7城市共完成工業投資5720.21億元,大多城市增幅超過25%;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125.4億元,增幅在16%-29.2%之間。
2、消費市場蓬勃發展。
2011年都市圈城市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23.83億元,增幅在17.6%-18.8%之間,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3-1.7個百分點。
3、開放型經濟較快發展
2011年,7城市共完成進出口總額897.19億美元,有6家城市的增幅高於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高於全國增幅0.6-23.6個百分點。其中進出口總額在500億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個,超100億美元之間的城市有2個。增幅最低的在23.0%以上,最高的為46.1%。
2011年,7城市的外貿出口均保持了兩位數的較快增長,共實現出口總額500.23億美元。有5家城市的增幅高於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大多城市增幅高於全國20.3%的平均水平。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城市有1個,增幅在20%至30%之間的城市有4個,另有2個城市增幅在16%至20%之間。
南京都市圈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日益增強,都市圈城市實際使用外資穩步增長。2011年,7城市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116.07億美元,有6個城市比上年實現兩位數增長,6個城市增幅高於全國9.7%的平均水平,其中,增幅在30%以上的城市有4個。
經濟質量
1、產業結構繼續調整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南京都市圈由二、三產業協同拉動區域經濟成長的特徵愈加明顯。2011年,南京都市圈7城市三次產業的結構比為6.2:52.2:41.6。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格局,絕大多數城市的產業結構“退一進三”。
2、科技創新成效彰顯
南京都市圈城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科技創新載體建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7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3431.6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8.3%。江蘇大學“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蕪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奇瑞公司成為首批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榮獲國家級創新型企業,精誠銅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華騏環保等5家申報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評審,馬鋼被列為國家創新型企業。
3、財政收入增勢平穩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確保了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2011年,7城市共完成財政總收入3337.79億元,各城市均比上年實現兩位數的增長,6個城市增幅高於全國24.8%的平均水平,其中4個城市增幅超過30%。從財政收入的絕對值看,最高的城市超過千億元,2個城市超500億元,其餘城市也均在百億元以上。2011年,7城市共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44.48億元,6個城市增長20%以上,其中2個城市增幅超過40%,有5家城市的增幅高於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
4、城鄉居民收支較快增長
南京都市圈城市經濟平穩較快的增長,有力支撐了城鄉居民收支水平的提升。2011年南京都市圈7城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7000元以上,其中有6個城市超過20000元,最高的城市超過了32000元。
7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的增幅均在13.7%以上,其中3個城市增幅在15%以上。7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均高於13000元,超過15000元的有4個城市,最高的城市超過20000元。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的城市有3個,3個城市在8000至9000元之間,1個城市在7000至8000元之間。7城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在17.7-19.5%之間。7城市農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均高於4800元,其中2個城市超過9000元,最高的城市已近萬元。
服務水平
(一)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日益完善
都市圈城市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京滬高鐵鎮江南站建成通車運營,寧杭城鐵全線貫通;338省道拓寬改造取得積極進展;南京鐵路南站建成投入使用,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南京捷運三號線、十號線、過江隧道加快建設,南京長江四橋進入橋面吊裝階段;省道340南京段和246省道通車、新328國道揚州段開工建設。以南京為中心、放射狀的,內連都市圈各大中城市、外連長三角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南京都市圈的交通優勢大大增強。
2011年7城市共完成貨運量117165.27萬噸,完成客運量105615.4萬人次。
2011年末,7城市境內公路里程共66219.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35.84公里,約占江蘇、安徽兩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的25%。7城市擁有民用汽車211.02萬輛,占兩省總和的21.6%;擁有私人汽車163.82萬多輛,占兩省總和的35.2%。
(二)金融服務規模穩步擴張
南京都市圈的金融服務不斷最佳化,規模繼續擴張。2011年末,7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4145.6億元,比年初增長1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8884.4億元,比年初增長10.2%。2011年末7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累計餘額18353.89億元,比年初增長9.9%。
(三)旅遊事業蓬勃發展
7城市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發放的“南京都市圈旅遊一卡通”、“南京都市圈旅遊消費一本通”、“南京都市圈旅遊交通圖”和寧鎮揚公園年卡互用等,加速了都市圈旅遊一體化的實質性進展。
2011年,7城市擁有星級飯店346家。7城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8750.79萬人次,其中國內遊客18411.49萬人次,7城市共接待境外遊客309.3萬人次。7城市共實現國內旅遊總收入2267.04億元;實現旅遊外匯收入13.76億美元。
社會民生
(一)高等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南京都市圈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之一,優質教育資源豐富。2011年末,7城市共擁有普通高等院校93所,幾乎占江蘇、安徽兩省高校總數的四成;7城市高校在校學生(含研究生)128.69萬人,占兩省高校在校生總數的45.0%;2011年,7城市高校共向社會輸送了36.69萬名高校畢業生,占當年兩省高校畢業生總數的47.2%。
(二)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
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斷最佳化,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全面提升。2011年末,7城市共擁有醫院、衛生院1147多家,醫院、衛生院床位11.03萬張,床位數占江蘇、安徽兩省醫院、衛生院床位總數的24.2%;7城市共擁有醫生(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5.13萬人,占兩省醫生總數的23.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深入推進。城鄉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都市圈醫療機構部分醫學檢驗、影像檢查結果已實現有條件互認。
(三)公用事業較快發展
2011年末,7城市共擁有本地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874.1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715.58萬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579.55萬戶,2011年7城市共完成郵政業務收入23.1億元,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25.9億元。
2011年,7城市共完成供水總量24.71億多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6.78億立方米。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46.45億千瓦時。2011年末,7城市實有公共汽(電)車13737輛,每千人擁有公共汽車約0.64標台;2011年末實有出租汽車29693輛。
(四)社會保障水平日益提升
都市圈城市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參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全方位覆蓋。南京城鎮社會保險五大險種累計參保人數約1200萬人次,其中養老、失業、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以上,全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9.9%。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發放標準普遍提高。鎮江市區職工最低工資標準調增至1140元/月、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調增至1572元/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發放標準分別調增至405元/月和314元/月。揚州城鎮零就業家庭連續52個月保持動態清零,邗江、廣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蕪湖市屬四縣全部納入國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和納入了新農保政策試點。淮安15萬名企業退休人員納入社區管理服務,管理率100%。馬鞍山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實現即征即保。滁州2011年送溫暖工程籌集資金近2000萬元,縣級以下春蕾工程救濟失學女童1537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設。鎮江全年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突破百萬平方米,新增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房3000多套,籌建廉租住房2.3萬平方米。

國家戰略

南京都市圈區域總體規劃將上報國務院批准
力爭使都市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將報國務院
南京創洽會重點專場活動之一第六屆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上,圍繞“共同的規劃、共同的明天”主題,與會都市圈7市負責人共商推進都市圈融合式發展、一體化發展大計,並共同簽署了《共同編制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合作協定》。據悉,在5月底前,該規劃將完成初稿,並送各市徵求意見;7月底前將組織專家評審;9月底前都市圈7市政府將聯合向江蘇、安徽兩省政府上報;年底前由江蘇、安徽兩省政府聯合上報國務院。
南京都市圈也被稱為南京一小時都市圈,由於安徽省巢湖市的拆分,南京都市圈的八市縮減為七市,現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蕪湖、滁州等7個城市。打造南京都市圈是國務院頒布的長三角規劃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據參與市長峰會籌備的人士介紹,歷屆市長峰會主題的確定和內容安排,都是圍繞“共建、共享、同城化”的目標,如2009年突出交通基礎設施與旅遊一體化,2010年提出相鄰地區融合發展,2011年提出發展規劃對接。2012年,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合作編制都市圈規劃,力爭使南京都市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承擔該規劃編制的中科院地理所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徐雯告訴記者,《規劃》將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定位為承接放大長三角輻射的門戶樞紐、長江流域先進制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我國轉型發展與承接產業轉移相結合的示範區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為此,《規劃》根據都市圈的自然地理格局、空間開發基礎及適宜性,確定“一核一帶兩區”的總體空間格局。其中,“一核”指由寧鎮揚組成的同城化都市核心區,是區域綜合服務功能集聚中心;“一帶”指沿江綜合發展帶,是產業城鎮集聚帶和區域發展引擎;“兩區”指江南產業轉型提升區和江北產業轉移承接區。
在“一核一帶兩區”空間格局的基礎上,《規劃》還確定了重點推進高新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臨港基礎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並營造適宜人才創新創業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加速集聚創新型、創業型和行銷型高端人才;建立創新源、創新成果套用、創新成果產業化轉化的創新空間,設立國家科學城,加速提高科技產品行銷水平,提升政產學研合作效能。
同時,《規劃》還對都市圈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與公共服務、資源與生態環境等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及要求。其中構建聯繫南京與核心交通圈層各節點城市之間的八大內部通道,形成周邊城市至南京中心城區半小時購物、1小時通勤交通圈,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交通可達性的改善,也加快了都市圈內大型公共設施互補共享工程的建設,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都有望在未來實現全方位對接。不僅如此,《規劃》還提出了打造“一帶、兩片、十二團塊”的生態空間架構,充分結合現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徵,完善區域生態廊道和綠道網路,提高不同生態功能板塊之間的連通性。

最新情況

2013年8月3日,南京都市圈第一屆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暨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南京隆重舉行。這是都市圈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大會,會上確立的一系列合作新機制將歷經11年發展的南京都市圈推上了新起點,會上宣城正式成為南京都市圈新成員,六安、淮南也提出申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