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683~727)
正文
唐朝的天文學家、高僧。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貞觀名臣張公謹的曾孫。張遂自幼聰敏,青年時期博覽經史,尤精曆象、陰陽、五行之學,時人比之為孔子高徒顏回。武則天侄武三思慕名請與結交,遂隱入嵩山,削髮為僧,師事禪宗大師普寂,法名一行。他訪師求學,先後到剡州天台山、荊州當陽山學習佛教經律和天文。開元五年(717) 唐玄宗李隆基禮迎一行至長安,向他徵詢治國之道。開元八年,天竺僧金剛智至長安傳授密宗。一行從金剛智灌頂受法,此後成為唐代密宗的一位領袖。
一行在數學上也很有成就。他在《大衍曆》中提出了自變數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吸收印度傳入的正弦函式,並用於編制天文數表;提出了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
一行叔祖父張大素撰《後魏書》,其中《天文志》未完成,後由一行續成為兩卷。後人將此兩卷補入魏收所撰《魏書》,為《天象志》的第三、四兩分卷。一行還曾助金剛智譯《陀羅尼經》;助印度善無畏譯《大日經》七卷(存),並自撰《大日經疏》二十卷(存);奉敕撰《釋氏系錄》一卷;著《攝調伏藏》十卷,《梵天火羅九曜》一卷(存)等。
參考書目
嚴敦傑:《一行禪師年譜》,《自然科學史研究》,第3卷第1期,北京,1984。
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