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西區》

《鐵西區》是由王兵導演的一部影視作品,是一部片長9個小時的紀錄片,對於觀眾是一個嚴肅的考驗。這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似乎也是絕無僅有的。在國內,其出產後不是被冷落,就是被誤解,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在世界三大紀錄片電影節上——法國的馬塞和南特,日本的山形——它都獲得了第一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片名::《鐵西區》
導演:王兵

簡介

《鐵西區》《鐵西區》

《鐵西區》是部紀錄片,DV拍攝,APPLE剪接,片長9小時有餘,分為《工廠》、《》、《火車》三個部分。全部拍攝於瀋陽鐵西區,拍攝時間約為1999至2001年。王兵在魯迅美術學院讀書的時候去鐵西區的工廠拍圖片,算是作業。但後來的事情是他個人的興趣。有關他個人的情況我在後面一節中再說明一二。他的個人興趣是去了一些次,圖片的範圍擴大到作業之外。我個人有興趣組織一個展覽看一看王兵那個時期的圖片。《鐵西區》導演王兵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該片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投資60萬元人民幣、耗時18個月拍攝,素材帶有300個小時。單槍匹馬用一台小的DV攝影機完成全片拍攝的王兵每天早上8點,和鐵西區的工人們一起上班,晚上12點多或2點多回家,拍到了很多班組。時間長了,他融入工人們中間,拍攝由此進行得非常自由、順暢。在第二屆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中國導演王兵的參賽作品《鐵西區》榮獲最佳紀錄片獎。 2003年法國馬塞記錄片電影節最佳記錄片. 2003年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最佳記錄片.《鐵西區》得到了鹿特丹電影節Hubert Bals基金的資助。

鐵西區

鐵西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是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機械加工業基地和基建配套工業基地,其主體是國有企業,

劇照劇照

也是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在今天的最後堡壘。但這樣一個老工業基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就這樣轟然崩塌了,在浦東,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持續騰飛的今天,面對《鐵西區》呈現的社會巨變留下的傷口,我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無法面對,可又不能不去面對;每一個人都忍不住反思,可又無力把握。

劇情簡介

《鐵西區》 由《工廠》、《艷粉街》和《鐵路》三部分獨立的影片構成。

劇照劇照

工廠》240分鐘
開篇就是鐵路,火車慢吞吞行駛在鐵軌上,路過一座座廠房高爐,一個個道口岔路,其過程恰似引領我們的眼睛對鐵西區進行一次巨觀的巡禮。長達七分鐘的鏡頭,沉著冷靜,意味深長,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調。
在這個龐大而破舊的工業區里,依然能感受它曾有的輝煌,寬敞的廠房,浴室,街道。專用的機車鐵道。然而,在它的內部,工人們在休息室聽著收音機講著股份制改革,討論他們的下崗、工資和養老金的問題,聊天、打牌、吃飯、洗澡、打架、罵粗話、講葷段子、看色情電影,在這些樸實的面孔後面隱藏的卻是對於生活的極度惶恐,小人物的悲歡,個體生命的起落,本來並不能有效映照整個時代。然而鐵西區裡的小人物,零亂、離散、茫然,一點一滴地,匯聚成海,構成了整個體制投射下的巨大陰影。冶煉、軋鋼、電纜,3個建於1934年的工廠是影片的主角。頂峰時期曾有萬餘職工的冶煉廠每車間只剩二三十人,巨大的廠房空曠而衰老。片尾,冶煉廠關閉,工人們到30公里外的療養院做最後一次療養;電纜廠因交不起採暖費被迫讓留守人員放長假,工廠辦公室內的冰凍結了半米多厚;軋鋼廠正在拆除。
工廠外卻聚滿退休工人,等待著領取拖欠了好幾個月的工資。等待成為一種常態,甚至包容了每每落空的打擊。怨恨、悲涼、不甘、抗爭,通通在體制坍塌的廢墟中埋沒,消解於無形。這裡,鐵西區熊熊的爐火已經熄滅,高高的煙囪不再冒煙,工人們聽天由命,退無可退,腳下踩著的,是生命這個詞所包含、最後的底線:活著。
《工廠》結尾部分,軋鋼廠開始拆除設備,推平廠房。巨大的鋼架被電焊槍切割下來,可能在上面呆了七八十年的灰塵,瀑布般落下……
《艷粉街》210分鐘
《艷粉街》是《鐵西區》的第二部。艾敬曾經有首歌叫《艷粉街》,我曾經以為這是一個虛構的名字

劇照劇照

但從這部片子我得知這是一個真實的所在。一個香艷的名字所指的卻是工人所住的棚戶區。低矮,破派,頹廢的工棚里居住著的是一群壓抑的人們,生病體弱的母親,年老疲憊的父親,還有一群不安分的孩子。王兵的鏡頭追隨的,是一群十七八歲、整天無所事事游來盪去的艷粉街青年。“吸菸傷、喝酒傷胃、桑拿太貴、到歌廳高消費、打麻將賭博你干擾社會,買點彩票經濟又實惠……”無名彩票宣傳員的口才絲毫不亞於趙本山,但撤場後的淒冷卻使之前的熱鬧顯得愈發荒謬。艷粉街是工人居住的棚戶區,一群十七八歲的男孩經常聚在一起追逐女孩或彼此消遣。2000年年末,艷粉街棚戶區房屋拆遷改造,人們為爭得應有的新房面積,與房屋開發商明爭暗鬥。最終人們冒著大雪踩著泥濘,扛著自家的門板,穿過拆成一片廢墟的艷粉街,帶著失望離開自己的住所。
在父輩討論著如何生存的時候,年輕一代卻無憂無愁,他們揮霍著青春,沒有工作,沒有前途,沒有出去闖蕩的衝動.就那么賴著,耗著,追追女孩子.算是個樂趣.似乎有無窮多的日子可以打發,但未來呢? 殘酷的冬日裡沒有未來。
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們的世界緩慢停滯,不是他們不想變,而是他們無力改變、廢墟生存的命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大工業激情的幻滅,工廠的倒閉,父輩生計的無著,不由分說的接踵而至。
“工人階級主體性的喪失表現為自我意識的失語,過去所熟悉的生活分崩離析了,日常生活領域無法抗爭地淪陷與失落了。在物質的巨大廢墟上,是工人階級無言的精神的廢墟,它的荒涼猶如煙花後的天空,記憶中的繁華如落在雪地上的爆竹的碎片,使得無邊的黑夜和虛空變得觸目而驚心。”
幻滅,除了幻滅的青春,他們還能剩下些什麼?
《鐵路》90分鐘
《鐵路》是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鐵路與火車也是整個影片的重要意象,

劇照劇照

影片由它開始,也由它結束。《鐵路》,曾經貫穿鐵西,聯繫著一個個重工業大廠,然而當年的驕子如今已奄奄一息。
杜錫雲和杜陽是一對以火車為生的父子,然而,他們並不是鐵路上的正式職工,而是游離於社會體制外的個體。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沒有戶籍,沒有固定的住所,但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存。這都是一些生活在主流歷史之外的邊緣人,卻寄生在歷史中,依靠對體制的阿諛、背叛、剽竊、威脅,在體制的縫隙中尋求脆弱的生存空間。機車穿行在廠區之間,見證著人生數十年的悲歡離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曾經快樂的日子,平淡的日子,痛苦的日子,就這么一步步走過。
臨近結尾,唯一的高潮出現了。儘管它僅僅是一個數分鐘的片斷。意外發生後,兒子用粗大的黑手撫摸著曾經擁有的幸福,轉瞬間滿臉的淚水流下。而在小餐館,兒子發著酒瘋,大哭著下跪。無不令人心碎。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粗礪的生活背後小人物那柔弱的心靈。他們渴望的,他們懼怕的,在這個動盪的歲月里,又是誰來操控?鐵路為各工廠生產提供運輸任務,火車上的工作人員終日遊蕩在各工廠之間。鐵路貨場周圍一些沒有戶籍和固定住所的人員,以撿火車上的貨物為生。名叫杜錫雲的中年男子和他的大兒子杜洋,20年來一直為這個火車班組服務,同時也是鐵路公安派出所安插在貨場周圍人群中的內線之一。
說起我國的國有企業衰落過程,這是一個至今存有爭議、敏感的話題。當九十年代國家經濟重心南移之後,傳統工業一邊保證財政稅收的高額上交,一邊拖累著本該由社會承擔的沉重福利包袱,一邊面臨原材料放開市場後毫無保障的供給,這相當於一個巨人不斷在被抽的同時還吃不飽飯,再壯實的身體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倒下去是遲早的事。而我們國家工業發展的水平很顯然並未達到吐故納新的程度,為什麼會匆匆拋棄,為什麼會急劇萎縮,為什麼會迅速坍塌?這個大大的問號,留給了歷史。問號下面,是無數個荒蕪的鐵西區、慘澹的灰暗;是無數渺若塵埃的下崗工人、無聲的詰問。要記得,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
苦難蔓延的地方,成不了天堂

導演介紹

1967年生於西安,14歲以前在陝西農村上學放羊。父親在他14歲時意外過世,他放棄讀書去了西安建築設計院接父親的班,並從此承擔家庭開支。1991年他到瀋陽電影學院攝影系進修,後來又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99年底回到瀋陽,用DV拍攝了鐵西區。兩年300多個小時的拍攝後,一個5個多小時的初剪版本獲葡萄牙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03年又獲得法國馬賽紀錄片電影節和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兩個最佳紀錄片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