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籍]

《詩》[書籍]
《詩》[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詞條《詩》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其二是指入圍第63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電影《詩》。

基本信息

簡介

《詩》 《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 《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夫子施教先以《詩》

《詩》 《詩》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記載衛將軍文子之言曰:“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 《孔叢子·雜訓》也說:“夫子之教,必始於《詩》、《書》而終於《禮》、《樂》。”從這些古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孔子教學,首先就要教弟子們誦讀、學習的就是《詩》。

然而,《詩》、《書》、《禮》、《樂》等文獻早在孔子以前就已存在,並作為教材用於對貴族子弟的教育。《禮記·王制》記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此外,《國語·楚語上》也記載有當時貴族子弟的教育情況:

(楚莊王)問於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可見,在孔子之前,《詩》雖然已經作為教材用之教學,但是並沒有像孔子那樣將其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首選科目。孔子繼承了《詩》、《書》等古代教學的教材,但是,“夫子施教”為何又“先以《詩》”呢?

不可否認,《詩經》自身所具有的藝術特質是它獲得如此殊榮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上古先民智慧的凝結,《詩》的語言優美、婉轉,易於理解;而且,語言學家經過研究指出:“《詩經》是有韻的。除《周頌》有幾篇無韻詩以外,都是韻詩。”《詩經》韻讀,這在以口耳相傳傳播古代文化的上古時期,是非常便於記憶和誦讀的,與深奧難懂的《書》、《易》等文獻相比較,《詩》更容易讓初學者接受與領悟。

然而,孔子教學,並非教弟子們簡單地記憶、誦讀,他更為注重的是從古代文獻中闡發“先王之道”,以培養弟子們的德性。《詩經》,這一便於記誦、理解又飽含古聖先賢之道的古代典籍,在道德培養中更是起著基礎作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因此,《詩》本著性情,更能觸動人心;而誦習者在與詩中情感的碰撞與交流中也易於改變性情、提升品德。我們認為,這正是“夫子施教先以《詩》”的根本原因。

《論語·泰伯》曾記孔子之言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邢昺《論語註疏·泰伯》曰“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於詩”,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曰:“,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也。”朱熹《論語集注》進一步解釋說:“興,起也。《詩》本諸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如此而得之。”可見,《詩》是立身成德的基礎。對此,《孔子家語·弟子行》記載比較詳細,該篇記衛將軍文子之言曰:

“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後成之以文德。”

孔子施教,目標在於培養弟子的具有高尚德行,即“文德”,《詩》則是這一培養過程的起點。《孔子家語》的這一記載,我們可以看著是《論語》 “興於詩”一章的最好註腳。《詩》在孔門教學中的地位由此也可得見。

《詩》可以興

《詩》 《詩》
作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一些育人方法在今天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具有寶貴价值,例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等。而在具體的科目教學中,孔子也根據不同的文獻特點對弟子們進行教導。如上所述,作為一部體現上古禮樂文明的詩歌總集,《詩》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語言優美、含蓄,有著《易》、《書》等文獻典籍所沒有的藝術特質;更為重要的是,《詩》本諸性情,是人內心志意、情感的外露,因此,它易於啟發、引導人的性情、志意。孔子注意到《詩》的這一特點,他說:“《詩》可以興。”

“興”,何晏《論語集解》引孔注曰:“興,引譬連類”;朱熹《論語集注》注為“感發志意”。從前人的註解來看,說的都是《詩》具有的啟發、引導功能。孔子也正是從《詩》的功能出發,說《詩》可以啟發人的思想、情志,進而培養、完善習《詩》者的德性、志向。而《詩》的這一功能與特點又決定了孔子的教《詩》方式,《論語·八佾》記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以“繪事後素”來解釋“素以為絢”這一詩句,大意是說先有白底子,然後再繪畫。子夏由此受到啟發,聯想“禮後”,說的是人必須先有自然的質樸真情、仁義之質,然後再施之以禮義。在這裡,子夏從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的詩句中,聯想到了更具深層內涵的“禮”,孔子更是稱讚子夏對他也有啟發。而從孔子對子夏說“始可與言《詩》已矣”一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具備能夠受詩句啟發,進而聯想、發掘詩句的深層內涵的這一能力,是孔子教弟子學習並與其交流《詩》的前提。同時,從子夏的這種思考方式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啟發、引導進而引譬連類的教學方式,在孔門教學中套用是比較廣泛的。孔門弟子在學《詩》論《詩》的過程中已經不自覺地形成了這種思考方式。 《論語·學而》記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孔子認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固然是道德修養中比較高的境界,但是還是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受此其啟發,聯想到《詩·衛風·淇奧》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其比喻道德修養是不斷提高的過程。孔子稱讚他“告諸往而知來者”,正是對其學《詩》解《詩》方式的讚賞。

因此,“《詩》可以興”不僅是《詩》所具有的功能,也是孔子教弟子們學《詩》、用《詩》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了孔子以《詩》教育弟子、培養弟子們的道德品質的目的。

孔門教《詩》成就及其現代意義

春秋末年,孔子開學授徒,將經其刪訂、整理過的《詩》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用以培養孔門弟子。然而,一本小小的教材,一段並不算太漫長的教學生涯,孔子在孔門開設的《詩》學課程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與影響;而且,雖然歷經千年,這些成就與影響對現代社會仍然有著深遠的意義。

首先,經過孔門教學,《詩》這一上古文化典籍得以更好地保存與流傳。在戰亂紛擾的春秋戰國之際,禮崩樂壞,古代文化傳統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甚至面臨中斷的危險,《詩》也不例外。孔子以“斯文在茲”的文化保存與傳承精神,對《詩》進行刪訂、整理,並用於孔門教學。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孔子,我們今天還能否還能看到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這一精華;同樣,如果沒有經過孔門教學,沒有繼承孔子之志的孔門弟子,《詩》是否能夠保存、流傳至今。根據《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文獻記載,今之《詩經》就賴孔子弟子子夏而傳。可見,在孔門教學以及後世儒家學者的薪火相傳中,《詩》得以很好的保存,並流傳至今呈現在我們面前,成為我們汲取古人智慧,領略詩歌之美的經典文獻。

其次,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詩》學研究第一人,而通過孔門教學,孔子又培養了一批精通《詩》的弟子,開啟了在後世有著重要影響的《詩經》學研究。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在眾多的弟子中,對《詩》《書》諸經都通者就有七十二人。據文獻記載,子游、子夏等人就是在《詩》學方面成就比較大的。 《後漢書·徐防傳》記載說:“《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而且,根據前人記載,流傳至今的《詩大序》為子夏所作。此外,據李學勤等先生研究,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也很可能出自子夏。由此可見孔門教學,為《詩經》在後世的流傳與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詩》 《詩》

最後,孔門教《詩》最為重大的成就就是孔子“詩教”思想形成,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孔子家語·問玉》與《禮記·經解》都曾記載孔子之言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並指出:“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在這裡,孔子明確提出了“詩教”這一概念。孔子教《詩》,其目的並不在於教弟子記誦詩歌;同時,其目的也並不僅限於培養孔門弟子的德性,他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孔門教學這一途徑,將“詩教”推廣至社會,培養人們溫柔敦厚的性情,最終達到移風易俗,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孔子歿後,後世儒家更是進一步發揚、發展了孔子的“詩教”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這一思想也的確發揮了它的作用;而在現代社會,《詩經》仍然發揮著它的教化作用,感染、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人。

特別是在當今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新近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就指出在各級學校教育中都要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其中指出要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由此可見,在這樣的傳統文化熱潮中,《詩經》等優秀古典文獻有望重回教學課堂。而《詩經》應該如何教?教什麼?如何學?學什麼?從先師孔子教《詩》的過程中我們或許可以有所借鑑。

韓國電影《詩》

劇情

電影《詩》由於請到闊別韓國銀幕14年之久的韓國國寶級老演員尹政熙的加盟而一度話題不斷。該片講述了身患老年痴呆的美子(尹政熙飾)隻身撫養從小熱愛寫詩的孫子(李大為飾)的感人故事。

電影製作背景

電影《詩》 電影《詩》

李滄東藉以成名“綠色三部曲”之《綠魚》、《薄荷糖》同《綠洲》都是從男性視角出發,而《詩》是繼《密陽》之後又一部探討女性內心的作品,對痛苦和救贖的本質有深深揭示。從預告片來看,兩部影片女主角的表演、出演過《綠魚》的安乃尚在《詩》中的角色與《密陽》中默默付出的宋康昊都有相似之處,幾乎又可以是一個“三部曲”的前兩部。
《詩》2010年於5月13日上映,屆時遇到好萊塢大片《鋼鐵俠2》以及《羅賓漢》,但李滄東顯然不以票房為意,該片最大目標顯然是入圍5月12日開幕的法國坎城電影節。07年的《密陽》為全度妍摘下坎城影后,但之後在韓國上映對陣《蜘蛛俠3》、《加勒比海盜3》以及《怪物史萊克3》等超級大片,最終只拿下56萬票房人次的成績,而缺少星光的《詩》不會有更高的要求。

電影主演

李滄東導演新作《詩》是60年代影后尹正熙闊別15年的回歸之作。 女主演尹政熙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韓國影后,本片也是她自電影《厚顏無恥的人》之後15年來再度回歸影壇之作。 尹正熙還有著多年法國生活經歷,為影片入圍坎城增加了砝碼。片中與尹正熙對戲的是從逾千人中挑選出來的童星李大為,扮演惹是生非的孫子一角,外婆與孫子的故事會令人聯想起感人的韓國影片《愛,回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