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腐蝕》是一部日記體長篇小說。它通過主人公趙惠明從一九四0年九月到一九四一年二月的五十多篇日記,暴露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時期國民黨特務瘋狂反共反人民、腐蝕戕害幼稚無知的青年和加緊與汪偽特務勾結投降賣國的罪行。
主要內容
這部日記體的長篇小說以“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政府“陪都”重慶為背景,鋒芒直指國民黨法西斯特務統治和他們反共反人民的政治路線。作品的主人公—女特務趙惠明,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曾參加過學生運動和救亡工作。但由於階級出身和社會生活帶來的性格弱點使她無法抵制特務頭子的威逼利誘,墮入了特務組織的羅網,成為替反動統治賣命效勞的走卒。由於她在特務系統中不是嫡系,受到排擠,還遭到高級特務的侮辱和玩弄,她的尚未完全腐蝕的靈魂中,感到矛盾痛苦而又無處可以申訴。作品採取了最能揭示人物內心隱秘的日記體裁,充分發揮善於深刻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特長,多方面揭示了趙惠明複雜的內心世界,她受騙、犯罪而又不甘於墮落所引起的矛盾和痛苦,以及在覺醒自新過程中所經歷的決裂、鬥爭。作品寫得細膩真切,人們對於在精神上和肉體上栽害、摧殘青年的法西斯特務統治的仇恨,暴露了特務統治陰森恐怖的內幕。
作品影響
一九四一年五月至九月,鄒韜奮先生在香港主編的《大眾生活》雜誌上,連載了茅盾的新作《腐蝕》。同年十月又由上海華夏書店出版了單行本。小說發表之後,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不僅當時國統區和解放區有翻印,據日本評論家中島健藏先生說,這本書在國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廣泛閱讀的作品。大多數現代文學史家認為,《腐蝕》不僅是茅盾本人抗戰時期文學創作中最重要的收穫,也是整個抗戰文學中以現實題材暴露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最重要最深刻的作品。有的文學史家還認為,由於《腐蝕》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獨特成就,使它在茅盾所有的作品中也占著僅次於《子夜》的顯著地位。
創作經過
5月初,鄒韜奮來請茅盾為即將復刊的《大眾生活》寫連載小說:“雁冰,你是編委,你的名氣大,下筆又快,承擔這個任務是不成問題的。請你作為緊急任務寫一部吧。”
“長篇小說哪裡能說寫就寫得出來的。”茅盾感到為難。
“這也是萬不得已,你就把平時積累的素材拿出來編個故事吧。你可以一邊寫一邊登,大約每星期只占四個頁碼,八千字左右。三千前你在《立報》的《言林》上,不就邊寫邊登過一連載小說嗎?”
“你是說《你往哪裡跑》呀,正因為邊寫邊登,所以小說寫失敗了。”
“我不這樣認為,那是第一部寫抗戰的長篇小說,在幫助當時的青年認清抗戰的持久性,是起了很好作用的。”
茅盾沉吟片刻,咬了咬牙說:“好罷,我來寫!你什麼時候要第一批稿?”鄒韜奮扳了扳手指,答道:“給你一個星期,十三號交稿。我給你留四個頁碼,你給我四天的印刷時間。”
送走了客人,茅盾就坐在書桌前考慮起來:寫什麼好呢?香港以及南洋一帶的讀者喜歡看武俠、驚險小說,可是我不會寫這種小說。不過國民黨特務抓人殺人的故事,特務機關的內幕,倒也有一種神秘的色彩。抗戰初期有不少熱血青年,被國民黨特務機關用戰地服務團等假招牌招募了去,加以訓練後強迫他們當特務,如果不乾,就被投入監獄甚至殺害。
特別是一些愛國少女,落進特務組織後,先被特務強姦,然後再叫她們以進步的面貌出現,去稿“美人計”。她們是不允許結婚的;特務頭子甚至無恥地告訴她們:“你們的戰線就在床上。”
這些少女的良心還沒有泯滅,她們不願做特務,但又擺脫不了特務組織,內心受著痛苦的熬煎。有一少女曾找到重慶《新華日報》,訴說她經歷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希望共產黨向她伸出援助的手,把她從苦海中救出來。也有一些陷進去的青年偷偷與進步人士聯繫,希望得到幫助,使他們跳出火坑。韜奮就接待過這樣的青年。
茅盾決定寫這個題材。但他感到時間太緊迫了。要寫長篇,須得事前做好準備,編寫情節提要,列出人物表……,這樣,一周時間無論如何是不夠的。於是他“決定採用日記體,因為日記體不需要嚴謹的結構,容易應付寫邊發表的要求。”雖然他過去從未寫過日記,而且如他所說,“我一向不喜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時也不得不採用了。小說主人公即日記的主人,決定選一女性,因為女子的感情一般較男子豐富,便於在日記中作細膩的心理描寫。我給這部小說取名《腐蝕》,以概括日記人的遭遇。”
為了吸引讀者,他在書前加了一段小序,說這本日記”發現於陪都某公共防空洞;
日記的主人公不知為誰氏,存亡亦未卜。該防空洞最深處岩壁上,有一縱深尺許的小洞,日記即藏在這裡。”
日記的女主人趙惠明原是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的女兒,在學校學習時,她曾追求光明和正義,參加過愛國學生活動,後來還曾奔赴抗日前線服務過。但後來由於受了國民黨的誘騙,剛二十四的她,就陷入了一個特務組織,心靈受到腐蝕,過著罪惡的生活。但她的靈魂還沒有完全腐爛,她痛苦,好掙扎,渴望做一個好人,跳出人間地獄。雖然她的出發點是個人主義的,沒有一個明確的思想基礎。但是,殘酷無情的現實教育了她,促使她悔改,尋找出路。
5月17日《大眾生活》第一期出版了。茅盾的《腐蝕》立即吸引了香港成千上萬的讀者,都紛紛致函《大眾生活》社,詢問:《腐蝕》的作者怎樣得到這一本日記?趙惠明現在地哪裡?她做什麼職業?……
收到鄒韜奮轉來的許多讀者來信,茅盾很愉快。也增添了他寫下去的信心。差不多每天一吃好晚飯,他就動手,一直寫到夜深。白天有暇,也抓緊寫幾頁。
這部以一個被腐蝕的女性──趙惠明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雖然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卻吸引了香港、南洋一帶眾多喜愛驚險、武打小說的讀者,這是茅盾始料未及的。
《腐蝕》原來計畫寫到女主人公的愛人小昭犧牲就結束全書。可是,當小說連載到第十四期,即將結束時,鄒韜奮來找茅盾,說他已看完結尾。他請茅盾考慮,能否再續寫幾節,給主人公一個光明前途?又說,《大眾生活》每十期成一合訂本,連載小說起訖最好能與合訂本一致,免得給購買合訂本的讀者帶來不便,希望《腐蝕》連載到第二十期。
茅盾對鄒韜奮說:“我已在籌備文藝期刊《筆談》的出版,原想結束《腐蝕》後將大部精力投入《筆談》的創刊,被你一番遊說,我只得續寫下去啦。”
於是,茅盾在原來的結尾後面,續寫了女主人公被派到某大學區的郵局裡當郵檢員的故事。在那裡,她結識了一個剛剛陷進特務羅網的女學生N,並且幫助她從火坑裡逃了出去。趙惠明自己呢?茅盾在書中寫了革命者對她期望:“生活不像我們意想的那樣好,也不那么壞。只是自己去創造環境。……她一定能夠創新的生活。有無數友誼的手向她指引。……”
茅盾塑造的這個趙惠明,是一個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的典型形象。《腐蝕》這部革命現實主義傑作,使茅盾贏得了新的聲譽。
人物分析
作品的主人公——女特務趙惠明,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曾參加過學生運動和救亡工作。但由於階級出身和社會生活帶來的性格:嚴重的利己主義、愛好虛榮和不明大義,使她無法抵制特務頭子的威逼利誘,墮入了特務組織的羅網,成為替反動統治賣命效勞的走卒。由於她在特務系統中不是嫡系,受到排擠,還遭到高級特務的侮辱和玩弄,她的尚未完全腐蝕的靈魂中,多少保留著一點“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因此她感到矛盾痛苦而又無處可以申訴。這部作品是趙惠明的一束日記,作者採取了最能揭示人物內心隱秘的日記體裁。充分發揮了善於深刻細膩地刻劃人物心理活動的特長。作品在特定的處境中多方面地揭示了趙惠明的複雜的內心世界,越惠明受騙、犯罪而又不甘於墮落所引起的矛盾和痛苦,她的“自訟、自嘲、自辯護”,以及在覺醒自新過程中所經歷的決裂、鬥爭,寫得細膩真切,深深地感染打動著讀者,激發著人們對於在精神上和肉體上戕害、摧殘青年的國民黨法西斯特務統治的仇恨,暴露了特務統治陰森恐怖的內幕。
作品寫趙惠明的內心活動,不是孤立的和靜止的,而是儘可能將現實中的重大事件和圍繞這些事件而展開的各種社會矛盾,反映和投射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活動中。這部作品雖然因為日記體的限制,不可能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開錯綜複雜的關係,但仍然保留著茅盾小說中與現實鬥爭密切相關,選材富於時代性和社會性的特色。
作品中汪蔣合流反共賣國和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兩個重大事件,就如投石入水,激化了眾多的矛盾,它們通過趙惠明的觀感生動地展現出來,又有力地推動了趙惠明內心矛盾的發展。與人物性格的刻劃膠結在一起,作品對典型環境進行了深入的描繪,例如“以皖南事變”為中心,揭示了國民黨勾結汪偽、賣國投敵的反共反人民罪行。正象趙惠明所說,“在這個地方,人人笑裡藏刀,攛人上樓拔了梯子,做就圈套誘你自己往裡鑽——全套法門,還不是當作功課來討論。”這裡,有對付共產黨和進步青年的種種卑劣手段,也有特務內部五花八門的勾心鬥角的會倆。“皖南事變”前夕,國民黨特務象糞坑裡的“金頭蒼蠅,終天嗡嗡的,沒頭沒腦亂撞”,各處都在大規模“檢舉”,被“檢舉”的人,“光是一個市,一下就是兩百多”。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皖南事變”,就是要把這作為與汪偽勾結、投入日本帝國主義懷抱的進見禮。作品中寫汪偽特務在蔣管區自由出入,“工作順利”,陳胖、周經理等國民黨政客在“義憤填胸的高唱愛國”的背後,與松生、舜英等汪偽特務密謀實現“分久必合”的賣國陰謀。書中許多描寫正是這一賣國陰謀的形象的再現。
《腐蝕》的現實主義成就,不僅表現在作品通過趙惠明典型形象的刻劃,尖銳地抨擊了國民黨特條統治的政治黑暗,而且還按照現實生活和人物性格本身的特點,真實地揭示了趙惠明逐步覺醒、走向自新之路的過程。按照這部作品原來的“結構計畫”,只準備寫到小昭被害就結束的。但當作品邊寫邊發表時,許多讀者卻給《大眾生活》編輯部寫信要求給趙惠明一條自新之路。讀者的這種要求,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趙惠明這一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生動力量:當趙惠明的性格在作者筆下逐漸鮮明,和它周圍的生活環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且在形象和形象之間逐漸有了基本真實的關係的時候,她的性格便產生出一種活躍的力量,要求作者按照她的性格發展的生動邏輯寫了去。越惠明在奉命對她過去的愛人小昭進行勸降時,本來已經對“狐鬼滿路”的特務統治產生了不滿和憎恨,她正為擺脫這種生活而苦苦掙扎著。在這個時候,小昭對她的愛、信任和規勸,革命者K和萍對小昭的營救活動和對她的幫助,使她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於絕望中產生了希望,而小照的死更促使她對那毀滅一切美好事物的環境由憎惡而至於決裂。這樣,便有了趙惠明在小昭被害後終於決心充暗投明,救出了即將陷入魔掌的女學生N的情節。人物結局的這種處理,不是硬插上去的“光明的尾巴”,而是形象本身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所必然導致的結果。趙惠明的覺醒和自新反映了法西斯特務統治的反動腐朽,這樣寫有利於特務組織的分化和瓦解,因而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現實戰鬥的意義。
《腐蝕》通過特定環境中趙惠明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概括了長期以來特別是抗戰以後作者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深刻觀察和認識。這部小說是抗戰時期文學中以現實題材揭露國統區政治黑暗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獨特成就,使它在茅盾所有的作品中也占著僅次於《子夜》的顯著地位。
情節結構
《腐蝕》結構緊湊,布局嚴密,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
《腐蝕》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複雜的社會,構成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充分顯示出作家對長篇小說不同體式的純熟運用。
《腐蝕》薈萃了茅盾運用心理分析方法的各種技巧和手段,集中地反映了作家在明顯的理性導向下,運用這種方法描寫社會現實的傑出才能。
茅盾作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及文學評論家。常用的筆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