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殘冬》發表於1933年2月《東方雜誌》第30卷第4號刊物,是茅盾的農村三部曲之一。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國後,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執行書記,和魯迅往返親密。從30年代初到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豐收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長篇《子夜》和短篇《林家鋪子》、《春蠶》、《秋收》和《殘冬》等,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舊中國,描繪了視野寬廣、色彩鮮明的歷史畫幅,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重大的社會意義。
農村三部曲
農村三部曲每篇各自獨立又前後銜接,時代背景和《林家鋪子》基本相同,反映了廣大農民隨著苦難的加深而逐漸覺醒、抗爭的過程。以老通寶為代表的老一輩,希圖用誠實、勤奮的勞動來改變厄運、換取生存的夢想已經破滅;而以多多頭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嚴酷現實面前終於覺醒,最後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昭示了中國農村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點
《殘冬》中重點寫的是老通寶的兒子多多頭,他早知道父輩們想靠苦幹來改善處境只不過是幻想,在那個社會裡“規規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在《秋收》中,他組織和率領飢餓的村民們到鎮上搶米囤,吃大戶;在《殘冬》中,他和六寶的哥哥陸福慶等人,在一個風雪瀰漫的夜晚,摸進反動武裝保衛團“三甲聯合隊”的駐地,繳了他們的槍,勇敢地走上了武裝革命鬥爭的道路。
茅盾作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及文學評論家。常用的筆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