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董永傳說》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單“民間文學”項第2號。《董永傳說》為“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中的一冊,在對大量董永傳說研究資料的蒐集整理基礎上,採用更多鮮活的民間因素,向大家展示一個更加立體、形象、完整的董永形象。相信看了本書後,讀者所了解和感受的不僅僅是董永孝順父母和與仙女真誠相愛的美好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是那生生不息、已經深深鐫刻在我們骨子裡的中國文化!
您一定熟悉黃梅調“夫妻雙雙把家還”吧?您知道董永是如何感動天女下凡的嗎?您了解董永與七仙女悽美的愛情傳說嗎?開宗明義,這本書將解開您心中的謎團!
全書語言淺顯,通俗易懂,集故事性、趣味性與研究性於一體,值得一讀。
編輯推薦
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俗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繫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俗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繫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作者簡介
郎淨,文學博士。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已出版書籍《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結構》、《近代體育在上海(1840-1937)》、發表論文10餘篇。
目錄
第一章孝子的典範
第一節董永其人
第二節孝養父親
第二章神女助織
第一節仙女現身
第二節浪漫邂逅
第三章倫理與愛情
第一節官方線索
第二節民間脈絡
第四章敦煌的神奇相遇
第一節《董永變文》
第二節變文解構
第五章董永的家庭生活
第一節宋代話本
第二節話本解構
第六章感人至深的戲曲傳唱(上)
第一節元代散套
第二節明《織錦記》
第七章感人至深的戲曲傳唱(下)
第一節地方戲曲
第二節黃梅選段
第八章娓娓動聽的民間故事
書摘
第一章孝子的典範
我們的董永,在漢代的時候,可不是一個愛情的代言人,他是一個標準孝子的典範。
他最早出現在東漢的武梁祠畫像之中(約為公元147年到200年),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嘉祥縣的武翟山。在武梁石室的第三石第二層右數第三幅畫面之中,我們見薊了董永和他的父親。畫面的中心是一位長者——董永的父親,他坐在放有盛水小罐的轆車之上,左手拿著一根飾有鳩鳥的長杖,右手前指,似乎在指點董永耕作。
董永父親的右邊是一棵大樹,樹身左傾向車。董永是個純孝之人,他特意選擇了一棵樹蔭濃密的大樹,讓父親舒舒服服地看著自己種田。董永站在左側,右手執農具,在耕作的時候好像還不太放心自己的老父親,回首觀望。
這是非常感人的田間勞動場景,也許在現在廣闊的田野上,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一幕,因為中國本來就具有孝養的傳統。這幅畫上還有文字,在長者的上方有“永父”二字,而在董永的右邊,有“董永千乘人也”六字。明確告訴大家,董永和他的父親是千乘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博興人了。
這幅畫還有一些神奇之外。在董永的左上方居然有一頭長鼻高昂的象,右上方飛舞著一隻帶有花紋的鳥而醫理 永父親右邊的樹上,有一物攀爬在上面,看不出到底是什麼,不過好像正在用力使樹傾向轆車,好幫助董永照看父親呢。……
特徵
始源性
即表現出該傳說的生態初始面貌。傳說嫁給董永的是田家窯的田仙姑娘,不是天仙女。本系人們口耳相傳中“田”與“天”同音將“田仙”誤為“天仙”,從而使故事神話化。
民俗化
如織“合婚布”是晉南傳統的農村手工業形態,傳說中便有織布還債的情節,富有生活情趣。
唯一性
流行在河東地區的十個左右的董永故事,都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牢固性
兩千年來,當地老百姓對文獻記載“仙女相助”於不顧,始終堅持追求董永的是田仙。民俗中的用“合婚布”的習俗也沿襲至今。現在當地的一些現代化的紡織廠還生產這種“合婚布”供人購買。
開發價值
《董永傳說》在2005年末錄入了國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501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同時也載入了武陟縣公布的2005年度十大新聞之一,2006年6月份正式被國家文化部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董永傳說》已經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開發利用也是大勢所趨。武陟縣東有渠首、嘉應觀等文物景點,縣城附近有青龍宮、千佛閣等文物景點,縣西只有董永這一個文物景點,如果將董永的景點開發出來,就可以形成縱貫武陟縣東西全境的旅遊帶,能夠形成千年古縣一日游的宏圖規劃。
《天仙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能與《孟姜女》、《白蛇傳》、《花木蘭》、《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民間傳說相媲美,一旦開發出來,能夠帶來鬨動全國的效應。其他傳說早已經修建成了聲勢浩大的文物景區,有些甚至還不是國家級的文化遺產。董永傳說已經是國家級文化遺產,我們更應該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將董永陵園開發好。
董永的故事符合當今時代的歷史潮流。董永非常孝敬父親,夏天為其扇扇子,冬天為其暖被窩,餓己敬父,割股療親,父親病危時,董永千方百計為父親求醫,竭盡家資,父親亡故後,董永賣身葬父。
漢光武三年(公元28年)冬,懷縣蔡莊(今武陟縣北郭鄉蔡莊村)人蔡茂由廣漢太守調升司徒,到河內行宮拜見劉秀,與懷縣縣令董宣共同舉薦董永賣身葬父之孝行。劉秀聽後大加讚許,召見董永,封其為孝子,並於農曆十一月初十下旨褒獎董永為天下孝子之楷模。自此,董永孝行名傳九州,流芳百世。
董永的孝道與我們現在全國上下學習謝延信的大孝至愛同出一轍,更與胡總書記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相一致,所以他的開發必將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
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董永傳說》成功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系鹽城市唯一入選項目。這是繼2002年國家郵政總局在東台舉行《董永與七仙女》小型郵票首發式後,東台董永傳說平添的又一佳話。
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天仙配》傳承久遠,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根據多方尋證,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原型出自東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去年,文化部開展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的申報工作,並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的1315個項目進行審議。評審委員提出第一批推薦項目501個,東台市推薦申報的《董永傳說》成功入選。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