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學吉

鍾學吉,別名陳吉,學名春黃,畲族,安東鄉白虎坑(今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人,清鹹豐六年(1856年)生。7歲上私塾,學業精良,寫得一手好字。同治十年(1871年),通過“蘸明祭”、“度身”、“入錄”,成為畲族“盤護忠勇王”的正式傳人。光緒元年(1875年),設私塾課童,教授認真,名重一方。 白虎坑村是畲族長連抄本正歌小說歌的發祥地。他受堂伯、業師廷吉(1816~1897年)影響,結合教學,編寫《花名歌》、《鳥名歌》、《十賢歌》、《十女歌》、《十字歌》、《起書堂》、《大讀書》等大量知識性歌謠,在塾館內外流傳,課餘還根據畲族民間傳說,改編《高辛氏》敘事史詩,被族中視為“祖公歌”,取代《盤瓠王歌》。 光緒二十五年,刑部主事鍾大焜來閩東,主修《福建福寧府潁川鍾氏宗譜》,倡建福寧山民會館,學吉結識大批各地畲族人士,交流小說詩歌,豐富創作內容,創作《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畲族長篇敘事歌,在畲族地區廣泛流傳。 民國2年(1913年),山民會館(後改稱福寧三明會館)整頓成為閩東、浙南畲族民眾團體,學吉被公舉為董事,交遊更廣,創作日臻成熟。他根據真人真事編成《鍾良弼》小說歌,配合當時閩浙畲族人民反對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鬥爭,在畲族民間文學史上,有劃時代意義。 民國8年,會館遷入城內,年逾花甲的學吉利用住館條件,收集大量素材,把畲族長連抄本正歌的創作推入全盛時期。其中《末朝歌》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成熟,各地宗人也大量傳抄,廣泛流傳,學吉成為名聞閩浙畲區的一代畲族“歌王”。民國13年,在白露坑病逝,終年68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省、縣有關部門,多次派員深入調查、發掘、整理學吉傳世作品百餘篇,其中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畲族文學》、《畲族簡史》、《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等國家民族叢書中提到的有《末朝歌》、《藍佃玉》、《鍾良弼》、《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優秀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