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現代哲人,中國現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以及現代新儒學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從哲學角度窮盡畢生之力對人生和社會問題所進行的思考與詮釋,無論於二十世紀還是二十一世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坎坷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在晚年,梁漱溟先生回顧自己的一生。早在1976年就撰寫了《自敘兩則弁於年譜之前》一文,敘及自負歷史使命——溝通中外古今學術思想——及家世變遷等情況。1985年,梁先生將年譜的編寫工作委託給與自己相伴近六十年的學生、秘書李淵庭夫婦,他期望世人能夠完整客觀地看待歷史,看待自己,這種願望被完全寄托在《梁漱溟》這本以年譜形式編寫的回憶錄里。

基本信息

(圖)《梁漱溟》《梁漱溟》

作者: 李淵庭閻秉華 編著;梁漱溟親 修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464
印刷時間:
開本: 21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800808951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傳記 >> 學者

編輯推薦

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梁漱溟自撰座右銘
這是一部年譜——全書以年代為經事件為緯,逐年記錄梁漱溟95年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又是一部傳記——兩位追隨梁漱溟半個多世紀的老人以第一手材料再現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更是一部自傳——梁漱溟兩度親修親審,大部分內容分自他的親書親述,還原了歷史的真實。
 比初版增加了近十萬字的原始資料,首次恢復了在特定政治背景下樑漱溟刪改的部分內容;完整記錄了梁漱溟與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李宗仁胡適等歷史人物錯綜複雜的交往關係;通篇經梁漱溟親修親審,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細節來源於梁漱溟與作者的私人交談。

內容簡介

梁漱溟先生畢生治學,性悟古今,學貫中西,道德文章堪稱一代宗師。本書是在200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先生年譜》的基礎上增訂修善完成的,是一部向讀者展現現代儒學大師梁漱溟先生生平的著作。書中通過大量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以及作者與其談話的內容,將梁漱溟先生的一生展現出來。從治學之歷程到鄉村之實踐,從情感之所依到思想之嬗變,從懷抱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理想為抗日鬥爭、民主和平積極奔走於重慶、延安,到為新中國建設直言不諱,殫精竭慮,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數度沉浮、濃墨重彩。故“年譜”兩字實不能涵蓋本書所包蘊的全部內容,編輯遂逕將書名定為《梁漱溟》,以這位現代聖人之名來承載書中豐富的內涵。
本書由梁漱溟先生提出撰寫,在撰寫過程中又兩度親自審改,臨終前還念念不忘書稿寫到哪一年了,由此可見,梁漱溟先生對本書是有所寄託的。希望本書能把梁漱溟先生的這一寄託完整真實地傳達給世人。

作者簡介

李淵庭(1906—1994),又名李澂,男,內蒙古托克托縣人。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畢業,重慶北碚私立勉仁書院研究員。長期追隨梁漱溟、熊十力兩位先生治學,對中同優秀傳統文化、儒家學說有較深造詣。1941年以鄉建派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建國後存全同政協工作,1985年補辦離休。業餘從事翻譯工作,有《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等四部譯著出版,晚年與妻子閻秉華一起整理《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並協助編寫《梁漱溟先生年譜》。

目錄

自敘兩則弁於年譜之前(代序)
一八九三年(癸巳清光緒十九年)
一八九八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
一八九九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
一九○○年(庚子光緒二十六年)
一九○一年(辛丑光緒二十七年)
一九○二年(壬寅光緒二十八年)
一九○四年(甲辰光緒三十年)
一九○五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
一九○六年(丙午光緒三十二年)
一九○七年(丁未光緒三十三年)
一九○八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己酉宣統元年)
一九一○年(庚戌宣統二年)
一九一一年(辛亥宣統三年)
一九一二年(壬子民國元年)
一九一三年(癸丑民國二年)
一九一四年(甲寅民國三年)
一九一五年(乙卯民國四年)
一九一六年(丙辰民國五年)
一九一七年(丁巳民國六年)
一九一八年(戊午民國七年)
一九一九年(己未民國八年)
一九二○年(庚申民國九年)
一九二一年(辛酉民國十年)
一九二二年(壬戌民國十一年)
一九二三年(癸亥民國十二年)
一九二四年(甲子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五年(乙丑民國十四年)
一九二六年(丙寅民國十五年)
一九二七年(丁卯民國十六年)
一九二八年(戊辰民國十七年)
一九二九年(己巳民國十八年)
一九三○年(庚午民國十九年)
一九三一年(辛未民國二十年)
一九三二年(壬申民國二十一年)
一九三三年(癸酉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四年(甲戌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五年(乙亥民國二十四年)
一九三六年(丙子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七年(丁丑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八年(戊寅民國二十七年)
一九三九年(己卯民國二十八年)
一九四○年(庚辰民國二十九年)
一九四一年(辛巳民國三十年)
一九四二年(壬午民國三十一年)
一九四三年(癸未民國三十二年)
一九四四年(甲申民國三十三年)
一九四五年(乙酉民國三十四年)
一九四六年(丙戌民國三十五年)
一九四七年(丁亥民國三十六年)
一九四八年(戊子民國三十七年)
一九四九年(己丑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一九五○年(庚寅)
一九五一年(辛卯)
一九五二年(壬辰)
一九五三年(癸巳)
一九五四年(甲午)
一九五五年(乙未)
一九五六年(丙申)
一九五七年(丁酉)
一九五八年(戊戌)
一九五九年(己亥)
一九六○年(庚子)
一九六一年(辛丑)
一九六二年(壬寅)
一九六三年(癸卵)
一九六四年(甲辰)
一九六五年(乙巳)
一九六六年(丙午)
一九六七年(丁未)
一九六八年(戊申)
一九六九年(己酉)
一九七○年(庚戌)
一九七一年(辛亥)
一九七二年(壬子)
一九七三年(癸丑)
一九七四年(甲寅)
一九七五年(乙卯)
一九七六年(丙辰)
一九七七年(丁巳)
一九七八年(戊午)
一九七九年(己未)
一九八○年(庚申)
一九八一年(辛酉)
一九八二年(壬戌)
一九八三年(癸亥)
一九八四年(甲子)
一九八五年(乙丑)
一九八六年(丙寅)
一九八七年(丁卯)
一九八八年(戊辰)
附錄一 粱漱溟先生生平
附錄二 粱漱溟的最後一次發言
附錄三 發揮中國的長處吸收外國的長處
附錄四 論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觀
附錄五 哀悼梁漱溟先生
附錄六 悼念梁漱溟先生
附錄七 以發揚儒學為己任為同情農夫而執言
——悼念梁漱溟先生
附錄八 我所認識的梁漱溟先生
附錄九 沉痛悼念梁漱溟老師
附錄十 在梁漱溟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發言
附錄十一 梁漱溟先生與中國民主同盟
附錄十二 社會各界人士哀悼梁漱溟先生輓聯選摘
附錄十三 李聞案調查報告書
附錄十四 薩空了著《香港淪陷日記》(摘錄)
梁漱溟專著、主要文集及論文
後記
增訂本後記
第二次增訂後記

書摘插圖

一八九三年(癸巳 清光緒十九年)
十月十八日(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先生出生於北京紫禁城附近的安福胡同的一個小屋。漢族。父為取名煥鼎,字壽銘。早年曾用筆名壽民、瘦民,二十歲後又取字漱溟。祖先是元朝宗室後裔。①原籍廣西桂林。曾祖遵化公以會試來京師,遂未歸桂林。祖父永寧公。父名濟,字巨川,亦字孟匡,四十入仕,官內閣中書,後晉升為侍讀,加四品銜。擁護維新,關心國是。
曾祖、祖父、父親都是舉人或進士而做官的。外祖父也是進士而做官的,是白族,雲南大理人。祖母和母親都讀過不少書,能為詩文,是所謂“書香門第”、“仕宦之家”。但曾祖作外官卸任時,無錢而負債。祖父為父還債,債未清而身故,去世時年三十六歲。當時父親只有七八歲,靠著祖母開蒙館教幾個小學生度日。父親稍長到十九歲,便在“義學”中教書,生活依然寒苦。二十七歲中舉。後來,借錢捐了個沒有俸銀俸米的官——內閣中書,在“皇史宬”抄國家歷史檔案,因而後又提升為內閣侍讀。全家生活靠父親為人寫稟帖、對聯和證明函件的收入來維持。家庭景況從沒有舒展過。①
先生說:“吾父是一秉性篤實底人,而不是一天資高明底人。”“他與我母親一樣天生地忠厚。”“他最不可及處,是意趣超俗,不肯隨俗流轉,而有一腔熱腸,一身俠骨。……所以遇事認真……行為只是端正,而並不拘謹。前人所云‘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的話,正好點出我父一副心肝。我最初底思想和做人,所受父親影響,也就是這么一路(尚俠,認真,不超脫)。”“我母親溫厚明通,贊助我父親和彭公(翼仲)的維新運動,並提倡女學,參加北京初創第一間女學校——女學傳習所,擔任教員等類事情……”
先生排行第二,有一長兄,兩個妹妹。長兄名煥鼐,字凱銘;大妹名煥詰,字新銘;二妹名煥紳,字謹銘。長兄留學日本明治大學,兩妹亦於清朝末年畢業於京師女子師範學校。兄妹四人教育費用,常常是變賣母親妝奩支付。
先生回憶說:“自幼瘠弱多病,氣力微弱,未到天寒,手足已然不溫。五六歲時,每患頭暈目眩,一時天鏇地轉,坐立不穩,必須安臥始得。七八歲後,雖亦跳擲玩耍,總不活潑勇健。”“在中學時,常常看著同學打球、踢球,而不能參加。人家打罷,踢罷,我一個人方敢來試一試。因為愛用思想,神情顏色皆不像一個少年。同學給我一個外號‘小老哥’。”“卻不料後來年紀長大,倒很少生病。”“小時候,我不但瘠弱,並且很呆笨底。約莫六歲了,一八九三年(癸巳)自己還不會穿褲子。因褲上有帶,要從背後繫到前面來,打一結扣,我不會。一次早起,母親隔屋喊我,為何還不起床?我大聲氣憤地說:妹妹不給我穿褲子呀!招引得家裡人都笑了。原來天天要妹妹替我打這結扣才行。”
一八九八年(戊戌 光緒二十四年)
六歲。
開始讀書。是由一位孟老師在家裡教底。那時的兒童,人手多是《三字經》、《百家姓》,接著就是四書五經了。先生在讀了《三字經》之後,即讀《地球韻言》,而沒有讀四書五經。《地球韻言》一書,內容多是一些歐羅巴洲、亞細亞、太平洋、大西洋之類。不讀四書五經,而讀《地球韻言》,是出自父親的意思。他不主張兒童讀四書五經,這在當時自是一破例底事。先生說:“考其所以然,大約由於父親平素關心國家大局,而中國當那些年間恰是外侮日逼。例如:
清鹹豐十年(一八六○年)英法聯軍陷天津,清帝避走熱河。
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中法之戰,安南被法國占去。
又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緬甸被英國侵占。
又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日之戰,朝鮮被日本占去。
又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
又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年)德國占膠州灣(青島)。
又光緒廿四年(一八九八年)俄國強索旅順、大連。
在這一串事實之下,父親心裡激動很大,他很早傾向維新。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卻有一種為清流所鄙、正人所斥,洋務西學,新出各書,斷不可以不看。蓋天下無久而不變之局,我只力求實事,不能避人譏訕也。”①
“到光緒廿四年,就是我讀書這一年,正好趕上光緒帝變法維新。停科舉,廢八股,皆是他所贊成,不必讀四書,似基於此。……而《地球韻言》亦是便於兒童上口成誦,四字一句底韻文,其中略說世界大勢,就認為很合用了。”①
一八九九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
七歲。
北京出現了第一個“洋學堂”,名日中西國小堂。父親便命入學。這是新派人物福建人陳鑅所辦,念中文,又念英文。①
一九○○年(庚子 光緒二十六年)
八歲。
義和團舉事,專殺信洋教(基督教)和念洋書的人。英文念不成了,並將當時的課本《英文初階》、《英文進階》一齊燒毀。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中西國小堂停辦,遂輟學。
一九○一年(辛丑光緒二十七年)
九歲。
庚子變後,新勢力又抬頭,學堂復興,入南橫街公立國小堂讀書。先生說:“父親對我完全是寬放底。”“小時候,我是既呆笨又執拗底,他很少正顏厲色地教訓,而毋寧說是受一些暗示。我在父親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種精神上底壓迫。”“還記得九歲時,有一次,我自己積蓄底一小串錢(銅錢)忽然不見,各處尋問,並向人吵鬧,終不可得。隔一天,父親於庭前桃樹枝上發見之,心知是我自家遺忘,並不責斥,亦不喊我來看,他卻在紙條上寫了一段文字,大略說:‘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掛於樹枝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塗。’云云。寫後交與我看,亦不作聲。我看了,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懷慚意。——即此事亦見先父所給我教育之一斑。”
一九○二年(壬寅光緒二十八年)
十歲。
與兩位妹妹一起入蒙養學堂讀書。
是年春,先生的父親贊助其好友彭翼仲先生創辦報紙,為“灌輸新知,啟迪童蒙,用白話”。同時,創辦蒙養學堂,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印的教科書教學生,並有英文,男女同學,所以先生與兩妹奉父命就學該校。讀到十一歲,因病輟學。
先生父親的摯友彭翼仲先生是蘇州人,長大在北京,祖上狀元宰相,為蘇州世家巨族,為人豪俠勇敢;是先生的譜叔,與先生父親結為兄弟之交,並且是先生大哥的岳丈;又是先生的老師。
彭先生是位“愛國志士,維新先鋒”。先生講到彭先生辦報,父親資助時說:“他們一心要開發民智,改良社會。這是由積年對社會腐敗之不滿,又加上庚子(一九○○年)親見全國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勢,幾乎招取亡國大禍,所激動底。”“彭公在一九○二年,在全國首都北京——創辦了第一家報紙,計共三種:《啟蒙畫報》、《京話日報》、《中華報》。”“我所受益底是《啟蒙畫報》;影響於北方社會最大底,是《京話日報》;使他自身得禍底,則是《中華報》。《啟蒙畫報》最先出版。它是給十歲上下兒童閱看底。內容主要是科學常識,其次是歷史掌故,名人軼事,再則如‘伊索寓言’一類的東西……我從那裡面不但得了許多常識,並且啟發我胸中很多道理,一直影響我到後來。
“《啟蒙畫報》出版不久,就從日刊改成旬刊(每冊約三十多頁);而別出一小型日報,就是《京話日報》。內容主要是新聞和論說。新聞以當地(北京)社會新聞占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是‘緊要新聞’。包涵國際國內重大事情。論說多半指摘社會癤痛,或鼓吹一種運動,所以甚有力量,能生很大影響;絕無敷衍篇幅之作。它以社會一般人為對象……因為是白話,所以我們兒童亦能看,不過不如對《啟蒙畫報》之愛看。”
“當時風氣未開,社會一般人都沒有看報習慣,雖取價低廉而一般人家總不樂增此一種開支。兩報都因此銷數不多。……自那年(一九○二)春天到年尾,從開辦設備到經常費用,彭公家產已賠墊乾淨,並且負了許多債。年關到來,債主催逼;家中婦女怨謫,彭公憂煎之極,幾乎上吊自縊。本來創辦之初父親實贊助其事,我家財物早已隨著賠送在內;此時還只有我父親援救他。”“前後乾余金,大半出於典質。”先生於二十年後曾檢得當時折卷,老父親有批語云:“以財助報館譬猶拯災救難,雖立此卷,虧失不還亦所心甘。”先生稱讚老父親:“生平勇於為善赴義大都類此。”“……這事業屢次要倒閉,終經他們堅持下去,最後居然得到亨通。第三年,報紙便發達起來了。主要還是由於鼓吹幾次運動,報紙乃隨運動之擴大而發達。……最大一次運動,是國民捐運動。這是由報紙著論引起讀者來函討論,醞釀頗久而後發動底。大意是為庚子賠款四萬萬兩分年償付,為期愈延久,本息累積愈大,遲早總是要國民負擔,不如全體國民一次拿出來。以全國四萬萬人口計算,剛好每人一兩銀子,就可成功。此時報紙銷路已廣,其言論主張已屢得社會擁護。其影響之大真是空前。自車夫小販、工商百業,以至文武大臣、皇室親王,無不回響,後因彭公獲罪,此事就消沉下去。然至辛亥革命時,大清銀行(今中國銀行之前身)尚存有國民捐九十幾萬銀兩。”“報紙的發達確是可驚。……其所以這樣發達……因這報紙的主義不外一是維新,一是愛國;淺近明白正切合那時需要。”“《中華報》最後出版。這是將《啟蒙畫報》停了後才出底。……內容以論政為主,文體是文言文。……似乎當年彭公原無革命意識,而此報由其妹婿杭辛齋先生(慎修,海寧人)主筆,他卻是革命黨人。……到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中華報》出版有一年半以上,《京話日報》則屆第五年,清政府逮捕彭、杭二公,並封閉報館。這已是彭公第二次被捕……這次罪名是‘妄論朝政’、‘附和匪黨’。……彭公被發配新疆,監禁十年。其內幕真情,是為袁世凱在其北洋營務處(今之軍法處)秘密誅殺黨人,《中華報》揭出之故。…‘後來革命成功,民國成立,舉行大赦,彭公才得從新疆回來。《京話日報》於是恢復出版。不料袁世凱帝制,彭公不肯附和,又被封閉。袁倒以後,再出版。至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彭公病故,我重視它的歷史,還接辦一個時期。就從這一環境,給我種下了自學的根本:一片向上心。一面從父親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靈隱然萌露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而鄙視那般世俗謀衣食求利祿底‘自了漢’生活。更一面是從那維新前進底空氣中,自具一種邁越世俗的見識主張,使我意識到世俗之人雖不必是壞人,但缺乏眼光見識,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個人必須力爭上遊。頃所謂一片向上心,大抵在當時便是如此。”“這種心理,可能有其偏弊;至少不免流露一種高傲神情。若從好一方面來說,這裡面固含蓄得一點正大之氣和一點剛強之氣——我不敢說得多,但至少各有一點點。我自省我終身受用者,似乎在此。”“……十歲時愛看《啟蒙畫報》、《京話日報》,幾乎成癮,已算是自學,但真底自學,必從這裡(向上心)說起。”“我大約從十歲開始即好用思想。”“十歲前後,在國小里的課業成績,比一些同學都較差,雖不是極劣,總是中等以下。”
……

書摘與插圖

(圖)《梁漱溟》《梁漱溟》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