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

梁漱溟(1893~1988)

正文

梁漱溟(1893~1988)中國現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原名煥鼎,字壽銘,祖籍廣西桂林。1893年10月9日生於北京一個世宦之家。1906年考入順天高等學堂。1912年任《民國報》記者,參加中國同盟會。1917年應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講授印度哲學和儒家哲學。1924年,辭去北大教職,聚徒講學。1927年,去廣東實踐他的“鄉治”主張。1929年任北平《村治月刊》主編。同年任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1931年,創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鄒平縣進行鄉村建設實驗,任該院研究部主任,並主講鄉村建設理論。1933年擔任院長,全面負責鄉村建設的研究、人員培訓和實驗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被迫停止鄉村建設實驗,他奔走於延安和重慶之間,做團結抗日工作。1938年參與發起鄉村建設學會。1941年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見中國民主同盟)。1950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與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過鬥爭。1980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1988年 6月23日逝世。代表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等。
基本政治思想 梁漱溟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有:
① 再建中國封建主義文化。他認為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決定因素,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是極嚴重的文化失調。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在於中華民族文化的重建。他所說的文化,就是孔家文化。他認為孔家文化講究和諧,提倡中庸,崇尚仁義道德,重視孝悌禮樂,比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優越、進步,應該大大提倡,讓其重光於全世界。
② 否認中國社會存在階級階級鬥爭。梁漱溟認為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和“職業分途”的特殊社會,不同於西洋各國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國只有職業之分途,而缺乏階級之分野。他認為中國社會不像國家,沒有階級,只有士農工商四民,他們只有職業選擇和社會分工的不同,不存在經濟上的對立和政治上的衝突。他還認為中國社會以家庭為本位,人們的關係是一種倫理關係。倫理始於家庭而不止於家庭,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倫理關係。這種自家庭至國家,自父子夫婦至君臣官民之間的倫理關係,組成了中國社會。這種社會是以情義、名分、理性來維繫的,沒有階級統治,是牢不可破的。他認為中國社會這種“倫理本位”和“職業分途”的結構,決定了中國社會是一個協調發展、和諧無間的社會,中國不需要革命,應走鄉村建設的改良主義道路。
③ 主張走封建主義的老路。梁漱溟不贊成中國走社會主義的道路,認為在中國搞社會主義,首先“階級基礎難”,中國沒有工人階級;其次是“革命對象難”,中國沒有需要打倒的對象。他認為“軍閥不能成為革命的對象”,“帝國主義不是真正革命的對象”。他也不贊成中國走西方資本主義的路,認為中國生產力太低,沒有建立資本主義的物質條件。他的結論是回到中國封建社會的老路上去,“使吾人倒返於百年之前之中國社會,或無今日之痛苦”(《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
④ 提出鄉村建設方案。梁漱溟認為,要改造中國應從改造鄉村開始。他的鄉村建設方案是:把鄉村組織起來,建立鄉農學校作為政教合一的機關,向農民進行安分守法的倫理道德教育,達到社會安定的目的。訓練“有家室財產”的人,組成鄉村自衛團體,以防止“鄉民愚迷而有組織”,“為人利用,釀成禍亂”。在經濟上組織農村合作社,以農業促發工業,以鄉村帶動城市,實際上是建立以農村豪紳為統治的農業社會。最後建立一個“中樞組織”,借鄉村建設運動統一全國,以鄉村建設運動的大聯合作為全國的“總腦筋”,間接操縱政府,以期改造中國。
影響 梁漱溟的政治思想在20世紀20~30年代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所主持的山東鄉村建設實踐成為全國鄉村建設運動的中心之一。他的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是復古主義和改良主義的,也是烏托邦的,不可能實現。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