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中國電影第一個百年(1905—2005)發展史上,中國有兩個省份出電影名人最多,一個是廣東,一個是浙江,廣東以潮州的電影名人居多,而浙江則以寧波為首。僅在《中國電影家大辭典》中所收錄的浙江籍電影家有300多位,而其中寧波籍電影家就占了120多位。張石川、邵氏兄弟、應雲衛、袁牧之、林杉、桑弧、徐桑楚、乾學偉、沈寂、張鑫炎、張子恩、陳逸飛、張翼、舒適、韓非、白穆、喬奇、王丹鳳、陳思思、王志文、洪金寶、周星馳、鄭崇蘭、余省三、周詩穆、董克毅、林聖清等,真可謂人才濟濟、群星燦爛。在這120多位寧波籍電影家中,林杉是傑出的代表之一。其實,不只在寧波籍電影家中,即使在中國電影史上,林杉也是可圈可點的重量級人物。
林杉其人
林杉原名李文德,“林杉”是他的筆名。1932年,林杉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囚徒號碼為“8403”,後來他就將“8403”後3位數字的諧音作為化名“施凌散”,後又把“施凌散”改為“施林杉”,最後只取“林杉”作為筆名。
電影劇作家、原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于敏曾高度評價林杉,說他是“三好”:好人、好藝術家、好共產黨員。可以說,于敏比較全面地概括和總結了林杉一生為人、為藝術、為官之道和人格品質。的確,林杉的一生就是在這三者之間徜徉遊走,雖九死而不悔。他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忠貞的信念和獨特的藝術創作,寫就了完美而悲愴的人生。
與20世紀30年代走出來的大多數藝術家相比,林杉有著自己的特點。別人一般經歷的都是從藝術家到革命戰士的人生軌跡,而他卻經歷了從戰士到藝術家、從藝術家再到戰士,最後合二為一的人生歷程。他16歲參加革命,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8歲就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中共上海某地下交通站的常駐地下工作者,不久又成了國民黨監獄的一名“紅色囚徒”。當抗日烽火燃起的時候,他奔赴山西抗日前線,以文藝為武器,投身於民族解放鬥爭,成為一名革命文藝家。他曾率領呂梁劇社、晉綏青年幹部學校文化工作隊和晉西抗戰學院文化隊兩個文化隊、大眾劇社、七月劇社二隊等革命文藝團體,浴血奮戰在烽火呂梁山區,轉戰於晉綏大地。在抗日鬥爭前線,他把一批又一批“紅小鬼”培養成有文化、懂藝術、能戰鬥的革命文藝戰士,為晉綏邊區培養和扶植了一批批傑出的文藝幹部,其中不少後來成為知名藝術家與文學家,如作家西戎、胡正,作曲家彥克等。
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又投身於人民電影事業的建設,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劇作家。他主創的《上甘嶺》和《黨的女兒》、《冬梅》、《兩家人》等優秀影片,影響了幾代中國觀眾。改革開放後,他參與主持中國影協全面工作,領導《大眾電影》雜誌走向輝煌。從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編劇、藝委會秘書長,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再到中國影協書記處書記兼《大眾電影》主編,他在電影事業的崗位上工作了40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在為創作電影劇本《鳳凰涅槃》奮筆耕耘……
創作幕後
寫作過程中,為了儘量呈現一個真實的林杉,作者閱讀與參考了山西的文蔚、斯爾、胡正,四川的馮如秀、張其、王兆月等一批與林杉共浴抗戰烽火的老同志的回憶文章,尋求到了林杉的革命引路人、曾任宋慶齡秘書的李雲女士等人的支持與幫助,並廣泛吸收了學界對林杉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說,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有了這本書的最後付梓。
盤點海洋出版社出版書籍(一)
海洋出版社的任務是出好海洋專業書、刊,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海洋科學技術新成就,普及海洋知識,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