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

《書憤》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五首七言律詩,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經典作品之一。該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遂成此組詩。“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

基本信息

詩詞正文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詞注釋

《書憤》《書憤》
1、書憤:抒發義憤。 書:寫
2、樓船:戰艦
3、瓜洲渡:地名,今在鎮江對岸。
4、大散關:地名,在陝西寶雞縣西南,為宋金交界處。
5、塞上長城:邊疆上的萬里長城。南朝宋時大將檀道濟能夠抵抗北朝魏的侵略,他把自己比作一座萬里長城。這裡比喻守衛邊疆的英雄像長城一樣擋住敵人。自許:自比,自我勉勵。
6、堪:可以。伯仲間:兄弟之間。意為相差無幾。
7、世事:人世間的事情,此指恢復中原之事。
8、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
9、氣如山:豪氣像山一樣。一說指“胸中憤恨之氣積鬱如山”,也講得通。
10、樓船:高大的戰船。公元1161年冬天,完顏亮(金國的君主)南侵,一度占領瓜洲,準備由此處渡江,虞允文等造戰艦而拒,金兵因此而敗退。瓜洲:在今江蘇揚州市南面,處於運河流入長江處,是當時的軍事要地。
11、鐵馬:披甲的軍馬。大散關: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當時是南宋與金交界的邊防重鎮。公元1161年秋天,金兵侵占大散關,吳璘部隊與之激戰,次年金兵敗退,大散關再度收復。
12、鬢:額邊頭髮。斑:花白。
13、出師一表:指諸葛亮出兵伐魏之前寫的一篇《出師表》。名世:有名於世。
14、堪:可以。伯仲:指古時長幼次序,伯為長,仲為次。伯仲間,即兄弟之間,相比之意。

詩詞譯文

《書憤》《書憤》
譯文一: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
曾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能像諸葛孔明那樣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譯文二:
年輕時哪裡知道世事艱難,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氣概有如高山。 讚賞劉錡等曾乘著高大的戰艦在雪夜里大破金兵於瓜州渡口,吳璘等也曾騎著披甲的戰馬在秋風中大敗金兵於大散關。我白白地自認為是邊防上的長城,對鏡照看衰老的頭髮早已花白。《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千載以來誰能與諸葛亮差不多?

譯文三:
年輕的時候哪知人世間事情的艱難、複雜。想當初,北望那淪陷於金人的中原國土,對恢復失地還抱有很大的信心,壯志豪情如山之高。在1161年冬天,虞文允的部隊乘著高大的戰船,雪夜裡在瓜洲渡口擊退了企圖渡江南侵的金兵;在秋天裡,吳璘的部隊就在大散關擊退了金兵的侵略。而現在我要成為“塞上長城”的願望竟然也落空了,對著鏡子自照,只見自己的鬢髮早已花白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時寫了一篇《出師表》,真是名傳後世,可是千百年來有誰能跟堅持北伐的諸葛亮相比呢?

詩詞賞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國讎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划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乾淨、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閒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儘是憤。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願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書憤》《書憤》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乾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這種志願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閒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於此時。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髮先斑。《出師表》名傳於世,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作品賞析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願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乾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這種志願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藝術特色

《書憤》《書憤》
品味
詩的開頭寫的是年青時的認識和志向。“那知世事難”,即不知道世事的艱難。事實上要恢復中原,就會受到投降派的阻饒、破壞。因此,一個“艱”字就飽含著對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憤,也包含著報國無門的無奈。然而,在那時,詩人渴望恢復中原的豪氣卻像山一樣。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貼切,可以從山之高聯想到豪氣萬丈,壯志凌雲,也可以從山之凝重、不可動搖,聯想到堅忍不拔,無可動搖之志。這便是詩人年輕時的寫照。接著兩句便是對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雖無一個動詞出現,但在讀者面前就呈現著激烈的戰鬥場面,表現出高昂的戰鬥情緒,極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詩人通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隱含著一種憤懣的情緒。南朝宋時的名將檀道濟自比為萬里長城,唐朝名將李勣也被唐太宗比為長城,因而詩人要效法他們的精神,以“塞上長城”自比,以為能成為一個抗敵的英雄。然而,壯志未酬,已生華髮,這是以沉痛的筆調,抒發了對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極度憤慨。最後,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嘆息南宋朝廷中就沒有一個可以與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對朝廷不思恢復中原的氣憤。對於一個志在立功卻懷才不遇,光陰蹉跎而難以作為者來說,能不幽憤哀傷嗎?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鬱積之“憤”在字裡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寫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書憤》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閒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於此時。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孝宗時賜進士出身。46歲入蜀,先後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職。光宗時官至吏部郎中,後被劾去職,歸老故鄉。存詩93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與范成大、尤袤、楊萬里合稱為“南宋四大家”。陸游不僅是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詞人。
少年時代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1154年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上過前線作戰。他一貫主張抗金,為主和派所忌,任職期間多次遭到罷斥。晚歲閒居故里,過著清貧、憂憤的生活。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作品編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等等等。有《放翁詞》一卷,又《渭南詞》二卷。《全宋詞》存詞一百四十餘首。

中國古詩詞(二)

詩詞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對於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出現的時候,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定義層次方面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是一個作家的心路歷程,一個作家的血與骨!如果我們不在詩詞里保有一個乾淨、純粹的自我、那么我們還期望在那裡找到一個這樣的自我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