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詩的含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一段)。第二部分講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展情況,分四個階段:一、追溯詩的起源和先秦詩歌概況(第二段),二、講漢代詩歌的發展及五言詩的起源(第三段),三、講建安和三國時期的詩歌創作情況(第四段),四、講晉宋以來詩歌創作的新變化(第五段)。第三部分總結上述詩歌發展情況,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附論詩歌的其他樣式(第六段)。劉勰對四言詩和五言詩所總結的“雅潤”、“清麗”四字,比曹丕講詩的特點是“麗”(《典論·論文》),陸機講詩的特點是“綺靡”(《文賦》)有所發展。除了表現形式的特點,劉勰還強調詩歌“持人情性”和“順美匡惡”的教育作用,而不滿於晉宋以後詩歌創作中形式主義的發展傾向;認識到詩的產生是詩人受到外物的感染而抒發情志;對作家作品的評價,能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等。這是較為可取的。劉勰對《詩經》是很尊重的,本篇對《詩經》的內容和形式雖然都談到了,但局限於前人舊說,沒有提出什麼新的見解。這說明劉勰對《詩經》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是認識不夠的。
原文+譯註
(一)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1聖謨所析2,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3;舒文載實4,其在茲乎?詩者,持也5,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6;持之為訓7,有符焉爾8。
〔譯文〕
虞舜曾說過:“詩是思想情感的表達,歌則是引申發揮這種思想情感。”有了聖人在經典上所分析的,詩歌的含義已經明確了。所以,“在作者內心時是情志,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詩歌創作要通過文辭來表達情志,道理就在這裡。“詩”的含義是扶持,詩就是用來扶持人的情性的。孔子說過:《詩經》三百篇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沒有不正當的思想”。現在用扶持情性來解釋詩歌,和孔子說的道理是符合的。
〔注釋〕
1 “詩言志”二句:這話見於《尚書·堯典》。永言:引申發揚詩中所表達的情志。永:延長的意思。
2 謨(mó蘑):謀議。《尚書》中有的篇章稱為“典”,有的稱為“謨”。
3 “在心為志”二句:這話見於《毛詩序》。
4 文:指文辭。實:指情志。
5 持:扶。這裡引申為培養教育的意思。
6 “三百之蔽”二句:《論語·為政》中說:“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蔽:當,引申為概括。無邪:即“思無邪”。這是《詩經·魯頌·駧(jiōng扃)》中的一句。孔子用這話來概括全部《詩經》的內容是不合實際的。
7 訓:訓詁,即解釋。
8 焉爾:即於是。“是”指孔子的話。
(二)
人稟七情1,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樂辭雲2,《玄鳥》在曲3;黃帝《雲門》4,理不空綺5。至堯有《大唐》之歌6,舜造《南風》之詩7;觀其二文,辭達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8;太康敗德9,五子鹹怨10:順美匡惡11,其來久矣。自商暨周12,《雅》、《頌》圓備13;四始彪炳14,六義環深15。子夏監“絢素”之章16,子貢悟“琢磨”之句17;故商、賜二子18,可與言詩。自王澤殄竭19,風人輟采20。春秋觀志21,諷誦舊章22;酬酢以為賓榮23,吐納而成身文24。逮楚國諷怨25,則《離騷》為刺26。秦皇滅典27,亦造《仙詩》28。
〔譯文〕
人具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產生一定的感應。心有所感,而發為吟詠,這是很自然的。從前葛天氏的時候,將《玄鳥歌》譜入歌曲;黃帝時的《雲門舞》,按理是不會只配上管弦而無歌詞的。到唐堯有《大唐歌》,虞舜有《南風詩》。這兩首歌辭,僅僅能做到達意的程度。後來夏禹治水成功,各項工作都上了軌道,受到了歌頌。夏帝太康道德敗壞,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來表示自己的怨恨。由此可見,用詩歌來歌頌功德和諷刺過失,是很早以來就有的做法了。從商朝到周朝,風、雅、頌各體都已齊全完備;《詩經》的“四始”既極光輝燦爛,而“六義”也周密精深。孔子的學生子夏能理解到“素以為絢兮”等詩句的深意,子貢領會到《詩經》中“如琢如磨”等詩句的道理,所以孔子認為他們有了談論《詩經》的資格。後來周王朝的德澤衰竭,采詩官停止采詩;但春秋時許多士大夫,卻常常在外交場所中,朗誦某些詩章來表達自己的觀感願望。這種相互應酬的禮節,可以對賓客表示敬意,也可以顯出自己能說會道的才華。到了楚國,就有諷刺楚王的《離騷》產生。秦始皇大量焚書,但也叫他的博士們作了《仙真人詩》。
〔注釋〕
1 稟:接受,引申為賦性。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感情。
2 葛天氏樂辭云:“氏”、“雲”二字是衍字,應刪去。葛天:即葛天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3 《玄鳥》:《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葛天氏的時候,曾有人唱八首歌,《玄鳥》是其中第二首。“玄鳥”是燕子。
4 黃帝《雲門》:《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講到,周代曾用《雲門舞》來教貴族子弟。漢代鄭玄注,說《雲門舞》是黃帝時的舞樂。
5 理不空綺(qǐ起):“綺”應作“弦”。“不空弦”是說《雲門》既已配上樂器,就必有樂詞。這是劉勰為探究古代詩歌的原始狀況而作的推斷。
6 《大唐》:相傳為對唐堯禪讓的頌歌,載《尚書大傳》。
7 《南風》:相傳是虞舜作的詩,載《孔子家語·辯樂解》。
8 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種工作都有秩序。
9 太康:是夏禹的孫子,因荒淫而失國。
10 五子:太康之弟。有兩說:一說為太康弟五觀,一說為太康的五個兄弟。劉勰說“五子鹹怨”,是取後說。《尚書》中有《五子之歌》,共五首,是後人偽作。
11 匡:糾正,即規勸諷刺的意思。
12 暨(jì計):及,到。
13 《雅》《頌》:這裡沒有提到《風》,是為了四字成句的原故,應該也包括《風》。圓:全。
14 四始:指《國風》、《小雅》、《大雅》、《頌》。彪炳:光彩。
15 六義:指風、雅、頌三種詩體和賦、比、興三種作詩方法。環:圍繞,引申為周密。
16 子夏:孔子的弟子。監:察看,明白。絢(xuàn渲)素:《論語·八佾(yì意)》中說子夏從“素以為絢兮”這句詩中,理解到必須先有忠信的本質,然後才學禮儀。“素以為絢兮”的意思是說繪畫先有粉地,然後加彩飾。素:白色。絢:彩色。這句詩是《詩經》中沒有的逸詩。
17 子貢:孔子弟子。琢磨:《論語·學而》中說,子貢從“如琢如磨”等詩句中,領會到孔子勉勵他不要自滿的意思。琢、磨是說治玉石的人精益求精。“如琢如磨”是《詩經·衛風·淇(qí奇)澳(ào傲)》中的一句。
18 商:子夏姓卜名商。賜:子貢姓端木名賜。
19 殄(tiǎn舔):盡。
20 風人:采詩的人。傳說周代統治者曾派人採集民間歌謠。輟(chuò齪):停止。
21 觀:示。
22 諷:誦讀。
23 酬:主人勸酒。酢(zuò坐):客人回敬。榮:榮寵。
24 吐納:指誦詩。身文:本身的文采,這裡指口才。
25 逮(dài代):到,及。
26 《離騷》:這裡是以《離騷》作為《楚辭》的代表。
27 典:五帝的書,這裡泛指古代的書。
28 《仙詩》: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曾使博士作《仙真人詩》,詩今不傳。《漢書·藝文志》中說,名家有黃公疵,是作《仙真人詩》的博士之一。
(三)
漢初四言,韋孟首唱1;匡諫之義2,繼軌周人3。孝武愛文,《柏梁》列韻4。嚴、馬之徒5,屬辭無方6。至成帝品錄7,三百餘篇8;朝章國采9,亦云周備。而辭人遺翰10,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11,見疑於後代也。按《召南·行露》12,始肇半章13;孺子《滄浪》14,亦有全曲15;《暇豫》優歌16,遠見春秋;《邪徑》童謠17,近在成世18。閱時取證19,則五言久矣。又《古詩》佳麗20,或稱枚叔21;其《孤竹》一篇22,則傅毅之詞23。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觀其結體散文24,直而不野;婉轉附物25,怊悵切情26:實五言之冠冕也27。至於張衡《怨篇》28,清典可味;《仙詩緩歌》29,雅有新聲30。
〔譯文〕
漢朝初年的四言詩,首先有韋孟的作品;它的規諷意義,是繼承了周代的作家。漢武帝愛好文學,便出現《柏梁詩》。當時有嚴忌、司馬相如等人,他們寫詩沒有一定的程式。成帝時對當時所有的詩歌進行了一番評論整理,共得三百多首;那時朝野的作品,該算是相當齊全豐富的了。但在這些作家所遺留下來的作品中,卻沒有見到五言詩;因此,李陵的《與蘇武詩》和班婕妤的《怨詩》,就不免為後人所懷疑。不過在《詩經》中,《召南·行露》就開始有半章的五言;到《孟子·離婁》所載的《滄浪歌》,就全是五言的了。此外,較遠的如春秋時晉國優施所唱的《暇豫歌》,較近的如漢成帝時的《邪徑謠》,都是五言的。根據上述歷史發展的情況,足證五言詩很早就有了。還有《古詩十九首》,寫的很漂亮:但作者不易確定,有人說一部分是枚乘作的,而《冉冉孤生竹》一首,又說是傅毅所作。就這些詩的辭采的特色來推測,可能是兩漢的作品吧?從行文風格上看,樸質而不粗野,能婉轉如意地真實描寫客觀景物,也能哀感動人地深切表達作者的內心,實在可算是兩漢五言詩的代表作品。至於張衡的《怨詩》,也還清新典雅,耐人尋味。《仙詩緩歌》,則頗有新的特點。
〔注釋〕
1 韋孟:西漢初年詩人。作品有《諷諫詩》和《在鄒詩》,都是四言詩,載《全漢詩》卷二。
2 匡諫之義:韋孟的兩首四言詩,主要是匡勸楚王戊的。
3 軌:法則。
4 柏梁:是漢武帝所築台名。《古文苑》卷八載《柏梁詩》,據說是武帝和群臣聯句作成,每人一句,句句押韻。
5 嚴:嚴忌,本姓莊,又叫莊忌;馬:司馬相如,都是西漢中年的作家。嚴忌有《哀時命》一篇,司馬相如相傳有《琴歌》二首,都是騷體詩。《哀時命》也收入《楚辭》。
6 屬辭:即寫作。屬:連綴。方:常。
7 品:評論。錄:輯集。
8 三百餘篇:據《漢書·藝文志·詩賦略》,當時歌詩有二十八家,三百十四篇。
9 朝:朝廷。章、采:都指作品。“國”與“朝”對稱,所以“國采”指全國範圍內的詩歌。
10 遺翰:遺留下來的作品。翰:筆,這裡指作品。
11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名將,《文選》卷二十九載他的《與蘇武詩》三首。班婕妤:漢成帝時宮人。《文選》卷二十七載她的《怨詩》。
12 《召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其中的《行露》,每章六句,四句是五言的。
13 肇(zhào照):開端。
14 孺子:兒童。《滄浪》:即《滄浪歌》,《孟子·離婁》中說孔子曾聽到兒童唱此歌。
15 全曲:《滄浪歌》全詩四句,除“兮”字外,都是五言。
16 《暇豫歌》:載《國語·晉語》,共四句,有三句是五言,一句四言。優:倡優,古代奏樂或演戲供人玩樂的人。這裡指晉國優人,名施。相傳《暇豫歌》是優施所作。
17 《邪徑謠》:見《漢書·五行志》,共六句,全是五言。
18 成世:指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7年)。
19 閱:經歷。
20 《古詩》:指《古詩十九首》,載《文選》卷二十九。
21 枚叔:枚乘,字叔,西漢初年作家。《玉台新詠》把《古詩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樓》等九首列為枚乘的作品,但未必可信。
22 《孤竹》:即《古詩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樂府詩集》卷七十四列此詩為無名氏雜曲。
23 傅毅:字武仲,東漢初年作家。除《冉冉孤生竹》一首傳為他的作品外,還有一首《迪志詩》,是四言詩。
24 體:風格。散:分布。散文:即抒寫。
25 附:接近,這裡有描述逼真的意思。
26 怊悵(chāochàng抄唱):悲恨。切:切合。
27 冠冕(miǎn免):帽子,這裡引申為首屈一指的意思。
28 張衡:東漢中年文學家、科學家。《怨篇》:指他的《怨詩》,四言八句。
29 《仙詩緩歌》:可能指樂府雜曲的《前緩聲歌》。
30 雅:常常。新聲:新的音節,引申為風格上的特點。
(四)
暨建安之初1,五言騰踴。文帝、陳思2,縱轡以騁節3;王、徐、應、劉4,望路而爭驅。並憐風月5,狎池苑6,述恩榮7,敘酣宴8;慷慨以任氣9,磊落以使才10。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11,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乃正始明道12,詩雜仙心13;何晏之徒14,率多浮淺15。唯嵇志清峻16,阮旨遙深17,故能標焉18。若乃應璩《百一》19,獨立不懼;辭譎義貞20,亦魏之遺直也21。
〔譯文〕
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詩的創作空前活躍。曹丕、曹植在文壇上大顯身手;王粲、徐幹、應瑒、劉楨等人,也爭先恐後地驅馳於文壇。他們都愛好風月美景,邀游於清池幽苑,在詩歌中敘述恩寵榮耀的遭遇,描繪著宴集暢飲的盛況;激昂慷慨地抒發他們的志氣,光明磊落地施展他們的才情。他們在述懷敘事上,絕不追求細密的技巧;在遣辭寫景上,只以清楚明白為貴。這些都是建安詩人所共有的特色。到正始年間,道家思想流行,於是詩歌裡邊也夾雜這種思想進來。像何晏等人,作品大都比較淺薄。只有嵇康的詩尚能表現出清高嚴肅的情志,阮籍的詩還有一些深遠的意旨;因此,他們的成就就比同時詩人為高。至如應璩的《百一詩》,也能毅然獨立,文辭曲折而含義正直,這是建安時的正直的遺風。
〔注釋〕
1 建安:漢獻帝年號(公元196—220年)。因為這時已由曹操執政,社會現實也和漢代情況有了很大變化,所以習慣上常常和三國合成一個歷史時期。
2 文帝:魏文帝曹丕(pī批),字子桓,曹操之子。有《魏文帝集》。陳思: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封陳王,死後加號“思”,所以稱陳思王。有《曹子建集》。
3 轡(pèi配):馬韁繩。節:一定的度數。這裡用縱馬賓士來比喻在文壇上放手大幹。
4 王:王粲,字仲宣。徐:徐幹,字偉長。應:應瑒(chàng唱),字德璉。劉:劉楨,字公幹。他們都在“建安七子”中,是當時著名作家。
5 憐:愛。
6 狎(xiá霞):親近。
7 恩榮:指曹操父子對當時文士的優待。
8 酣(hān寒陰):恣意飲酒。
9 任氣:讓志氣獲得充分抒發。任:聽憑。
10 磊落:胸懷坦白。
11 逐:追求。貌:形狀。
12 正始:魏王曹芳的年號(公元240—248年)。
13 仙心:指老莊思想。
14 何晏:字平叔,三國中年學者,是最早寫玄言詩的人。
15 率:大抵的意思。
16 嵇:嵇康,字叔夜,三國魏末作家。他的作品,魯迅輯有《嵇康集》。峻:高而嚴。
17 阮:阮籍,字嗣宗。三國魏末與嵇康齊名的作家,有《阮步兵集》。嵇、阮都是正始間“竹林七賢”之一。
18 標:顯著。
19 應璩(qú渠):字休璉,應瑒的弟弟,三國魏末作者。百一:百慮有一失的意思。《百一詩》所寫都是勸誡統治者的話。
20 譎(jué決):變化奇異。貞:正。
21 魏:指正始以前,建安前後的詩歌創作。遺直:遺留下來的正直風氣。
(五)
晉世群才,稍入輕綺1。張、潘、左、陸2,比肩詩衢3。采縟於正始4,力柔於建安5;或木片 文以為妙6,或流靡以自妍7: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8,溺乎玄風9;嗤笑徇務之志10,崇盛亡機之談11。袁、孫已下12,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13,莫與爭雄14。所以景純《仙篇》15,挺拔而為俊矣16。宋初文詠,體有因革17;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8。儷采百字之偶19,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20,辭必窮力而追新21。此近世之所,競也。
〔譯文〕
晉代的詩人們,創作開始走上了浮淺綺麗的道路。張載、張協、張亢、潘岳、潘尼、左思、陸機、陸雲等,在詩壇上並駕齊驅。他們詩歌的文采,比正始時期更加繁多,但內容的感染力卻比建安時期軟弱。他們或者以講究字句為能事,或者偏重靡麗的筆調來自逞其美:這就是西晉詩壇的大概情況。到了東晉的時候,詩歌創作便淹沒在玄學的風氣之中;這些玄言詩人譏笑人家過於關心時務,而推崇那種忘卻世情的空談。所以自袁宏、孫綽以後的詩人,雖然作品各有不同的文采雕飾,但內容上卻一致傾向於玄談,再沒有別的詩可以和玄言詩爭雄。因此,郭璞的《遊仙詩》,在當時就算是傑出的佳作了。南朝宋初的詩歌,對於前代的詩風有所繼承,也有所改革;莊周和老子的思想在詩歌中漸漸減少,描繪山水的作品卻日益興盛。於是詩人們努力在全篇的對偶中顯示文采,在每一句的新奇上競逞才華;內容方面要求逼真地描繪出景物的形貌,文辭方面要求儘可能地做到新異。這就是近來詩人們所追求的。
〔注釋〕
1 輕綺:指詩歌風格不夠厚重,不夠樸素。
2 張:指張載、張協、張亢兄弟三人。潘:指潘岳、潘尼叔侄二人。左:指左思。陸:指陸機、陸雲兄弟二人。這些都是西晉太康(公元280—289年)前後的作家,當時的人稱為“三張、二陸、兩潘、一左”(見鍾嶸《詩品序》)。有人主張以張華代張亢,那是不對的;因為張華和他們不是一家人,當時人也從來沒有誰拿張華和他們並稱“三張”(參看《晉書·張亢傳》)。
3 詩衢(qú渠):指詩壇。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4 縟(rù入):繁盛。
5 力:指作品在讀者身上所起的影響和作用。 6 木片(xī西):即析,分析或鑽研,這裡指字句的雕琢。7靡:美,這裡指小巧的、過分的美。
8 江左:長江最下游地區。這裡指偏安江南的東晉。
9 玄風:玄學的風氣。主要指談論老子、莊周學說的風氣。(當時流行所謂“三玄”,即《老子》、《莊子》、《周易》雜糅的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
10 嗤(chī吃):譏笑。徇(xùn訓):以身從物,也就是特別關心的意思。務:指人間的事務。
11 亡:唐寫本作“忘”,譯文據“忘”字。機:巧詐,這裡指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
12 袁、孫:袁宏、孫綽。都是東晉初年的玄言詩人。
13 趣:趨向。揆(kuí奎):道理,這裡指玄學。
14 與:指“與玄言詩”。
15 景純:郭璞的字,他是東西晉之間的學者兼詩人。《仙篇》:指他的《遊仙詩》十四首,載《郭弘農集》。
16 挺拔:特出。
17 體:風格。因:沿襲,繼承。革:革新。
18 滋:增多。
19 儷(lì利):對偶。百字:五言詩二十句為一百字,這裡指詩的全篇。
20 情:指作品的內容。物:指自然景物。
21 窮力:竭力。
(六)
故鋪觀列代1,而情變之數可監2;撮舉同異3,而綱領之要可明矣4。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5,則清麗居宗6。華實異用7,惟才所安8。故平子得其雅9,叔夜含其潤10,茂先凝其清11,景陽振其麗12。兼善則子建、仲宣13,偏美則太沖、公幹14。然詩有恆裁15,思無定位;隨性適分16,鮮能通圓17。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之為易,其難也方來。至於三六雜言18,則出自篇什19;離合之發20,則明於圖讖21;回文所興22,則道原為始23;聯句共韻24,則柏梁余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25,故不繁雲。
〔譯文〕
因此,總觀歷代的詩歌,其發展變化的情況是可以明白的。歸納一下它們相同和相異的特色,就可以看出詩歌創作的要點了。譬如四言詩的正規體制,主要是雅正而潤澤;五言詩的常見格調,則以清新華麗為主。對於這些不同特點的掌握,那就隨作者的才華而定。如張衡得到四言詩的雅正的一面,嵇康具有潤澤的一面;張華學到五言詩的清新的一面,張協發揮了華麗的一面。各種特點都兼備的是曹植和王粲,只偏長於某一方面的是左思和劉楨。但是作品的體裁是有一定的,而人的思想卻各不相同;作者只能隨著個性的偏好來進行創作,所以很少能兼長各體。如果作者深知創作中的難處,那么實際寫作起來還可能比較容易;如果輕率地認為寫詩很簡單,那么他反而會碰到不少的困難。除了上述四言、五言詩外,還有三言、六言、雜言詩,它們都起源於《詩經》。至於“離合詩”的產生,是從漢代的圖讖文字開始的;“迴文詩”的興起,則是宋代賀道慶開的頭;而幾人合寫的“聯句詩”,那是繼承《柏梁詩》來的。這種種作品,雖然大小各異,主次有別,但寫作的情況和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屬於詩的範圍,因此不必逐一詳論。
〔注釋〕
1 鋪:陳列。
2 監:唐寫本作“鑒”,察看,這裡指看得清楚。
3 撮(cuō搓):聚集而取的意思。
4 綱領:這裡指各種詩歌的寫作要領。
5 流:流行的,常見的。調:聲調。
6 宗:主。
7 華實:這裡指風格上的華麗和樸實。用:運用。
8 安:定。
9 平子:張衡的字(參看本篇第三段注28)。
10 叔夜:嵇康的字(參看本篇第四段注16)。含:包含,即具有的意思。
11 茂先:張華的字。他是西晉初年的作家。凝:唐寫本作“擬”,譯文據“擬”字。“擬”是模仿、學習的意思。
12 景陽:張協的字。
13 兼善:指上面所說雅、潤、清、麗等特點都具備。
14 太沖:左思的字。公幹:劉楨的字。
15 裁:制,這裡指作品的體裁。
16 分:本分,這裡指作者的個性特點。
17 鮮:少。通圓:唐寫本作“圓通”,是佛教術語。圓是性體周遍,通為妙用無礙。這裡指作詩的全面才能。
18 雜言:每句字數多少不固定的雜言詩。
19 篇什:指《詩經》。《詩經》中的《雅》和《頌》,每十篇稱為“什”。
20 離合:指離合詩,這是一種按字的形體結構,用拆字法組成的詩歌。如《古文苑》卷八載漢末孔融《離合作郡姓名字詩》,全詩二十二句,由字形的離合組成“魯國孔融文舉”六個字。
21 明:唐寫本作“萌”,起源的意思。譯文據“萌”字。圖讖(chèn襯):漢代迷信預言災異的文字(詳見《正緯》篇)。圖讖也多用拆字法組成。
22 回文:指迴文詩,是一種可以顛倒念的詩。如南朝齊代王融《春遊》第一句“枝分柳塞北”,也可念作“北塞柳分枝”。
23 道原:可能是人名,所指不詳。明代梅慶生《文心雕龍音注》以為“原”字是“慶”字之誤,“道慶”指南朝宋代的賀道慶。上引王融《春遊》,《藝文類聚》(唐代歐陽詢等編)以為是賀道慶的詩。賀道慶之前已有迴文詩出現,如東晉時蘇蕙的《璇璣圖詩》等。《文心雕龍》中未講到過蘇蕙及其作品,可能劉勰當時還不知道。
24 共韻:幾人合寫詩,押共同的韻。
25 詩囿(yoù右):指詩壇。囿:園林。
(七)
贊曰:民生而志,詠歌所含1。興發皇世2,風流二《南》3。神理共契4,政序相參5。英華彌縟6,萬代永耽7。
〔譯文〕
總之,人生來都有情志,詩歌就是表達這種情志的。詩歌產生在上古時期,一直發展到《詩經》就更加成熟。它應該和自然之道一致,並和政治秩序相結合。這樣,優秀的詩歌便會越來越繁榮,為後世萬代永遠喜愛。
〔注釋〕
1 含:包含。詩歌所包含的也就是它所表達的。
2 皇世:太平盛世,指上古時期。皇:美盛。
3風流:流風餘韻,這裡指詩歌的傳統。二《南》:指《詩經》中的《周南》、《召南》,這裡用以代表全部《詩經》。
4 神理:精妙的道理。從《文心雕龍》全書來看,特別從《原道》篇來看,這個道理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萬物自然具有的規律,所以其中並無迷信鬼神的味道。契:約券,引申為符合。
5 序:秩序。參:參入,在這裡有結合的意思。
6 英華:精華。彌:更加。
7 耽(dān丹):喜愛。
今人讀解
在《明詩》中:一、劉勰提出“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認為詩人受外界事物的觸動,作詩抒發思想感情,是自然的事,符合自然之道。二、主張詩歌寫作要言志、緣情並重。“詩言志”注意詩的思想內容和美刺作用,這是我國古代先秦有關詩歌的傳統觀點。至魏晉出現了“文學的自覺的時代”,西晉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主張,引起了詩的“言志說”與“緣情說”的激烈爭論。
劉勰通過對詩歌的創作和詩歌理論的探源,看到了詩的“言志”與“緣情”並不矛盾而是一致的。因而他堅持詩歌既要“言志”,又要“緣情”,強調詩歌的藝術感染力,主張詩歌要寫得美,不滿足於“辭達而已”的古代詩歌。
劉勰對《詩經》中的民歌和後代的民歌未予足夠的重視,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未予論及是一的遺憾。
分析全篇的結構第一節是本篇的第一部分,第二、三、四節是本篇的第二部分,第五、六節是本篇的第三部分。第七節是對全篇的總結。
本篇各節之間相互銜接融匯貫通,劉勰在本篇中先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詩及詩的作用,分析講解了從先秦到晉宋各個時代詩歌的發展概況,各時期詩歌創作經驗並對各時期的詩歌、詩人的寫作風格進行了評價,他講道詩人受到外界事物的觸動,作詩抒發思想感情,是自然的事,符合自然之道,這是強調了他在《原道》中所說的寫作要符合自然之道的觀點。通過講解詩歌的創作原則和要求,告訴我們什麼才叫好詩,怎樣才能夠寫出好的詩歌來。
詩是通過簡潔而絢麗的文辭來表述思想感情的,詩是用來歌頌讚揚功德和善美,詩是諷刺糾正過失和醜惡,詩的作用是教人積極向上的,詩是用來抒情的,詩是要寓意深刻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好的詩歌正是應了此種創作原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