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變革,加強對醫學的主要工作對象-患者的研究是當務之急。《患者學》從醫學發展的趨勢出發,結合臨床實踐,對患者的生存環境、心理、需求、行為、疾苦、道德、語言、待遇、義務、權益、康復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對患者與家庭、社會的關係進行了拓展性的探討,還就未來社會患者現象的發展趨勢作了有意義的預測。
出版信息
ISBN:7810607944
條形碼:9787810607940
商品尺寸:25.8x18.2x1cm
商品重量:458g
ASIN:B001D05NVM
版次:1
印刷時間:2007-11-1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患者和構建患者學的必要性
第二章 人、環境與醫學
第三章 人的生命歷程
第四章 患醫關係
第五章 醫學模式
第六章 患者觀念
第七章 患者心理
第八章 患者需要
第九章 患者行為
第十章 患者疾苦
第十一章 患者首先
第十二章 患者語言
第十三章 患者待遇
第十四章 患者角色
第十五章 患者康復
第十六章 患者關係
第十七章 健康促進
第十八章 患者未來
書摘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患者和構建患者學的必要性
一、我國患者研究的基礎薄弱
我國對於患者的研究,大體上始於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一部分醫學人文學科和醫學的交叉邊緣學科相繼產生。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語言學等學科都從各自學科的需要出發,以各自的學術視角對患者進行了程度不等的觀察和分析,涉及了患者研究的某些方面。然而,這些學科對患者的研究,也僅僅是從某個側面涉及,離對患者全面系統的研究還差之甚遠,可謂冰山一角。因此,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對患者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從研究學者群體方面來說,國內已經擁有一批從事醫學人文學科的學者,他們從哲學、心理學、倫理學、語言學、法學、社會學、美學、文學、人類學、宗教學等方面研究醫患關係,作了不少很有價值的探索。但是,由於各個學科的局限性,這些探索者的視野很難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全方位地觀察和分析患者。因此,至今為止,國內尚無真正意義上的患者學學者群。
二、現代醫學的失人性化缺陷
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推動,現代醫學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運用滲透到臨床醫療、醫學科研、醫學教學和醫院管理等各個方面,現代電子顯微技術的普遍運用,超聲、雷射和原子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可以說,現代醫學已成為集精密、定量於一身,高度分化和綜合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術的龐大體系。時至今日,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幾乎成了醫學發展的代名詞。醫學越來越技術化了。這種技術化導致醫患關係出現了物化趨勢(醫學診斷和治療越來越多地依靠儀器)、分解趨勢(活生生的患者被肢解成了各種系統和器官)、分離趨勢(病人和疾病的分離)。於是,人們在為醫學技術的高能而歡呼的同時,又為醫學發展中的許多問題而深感困惑。許多非醫學問題令當代醫學一籌莫展,捉襟見肘。直到此時,一些有識之士經過不懈的反思,方才認識到,現代醫學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不應有的人性化缺失。疾病的載體是人,人有著社會性這一其他生物所不具備的本質屬性。因此,醫學在面對患者時,僅以其表面的疾病為目的,就標治標,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學者們呼籲,醫學的目的應當是人,而不應當是疾病。醫學應當是人學,醫學的失人性化傾向應當及時糾正。醫學在研究提高醫學技術的同時,還應當加強人文醫學的相關研究。
臨床醫學理論書籍(二)
臨床醫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後,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促進人體健康的科學。它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從整體出髮結合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和病理過程,進而確定診斷,通過治療和預防以消除疾病、減輕病人痛苦、恢復病人健廉、保護勞動力。臨床醫學是直接面對疾、病人,對病人直接實施治療的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