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患者

臨終患者是指醫學上已經判定在當前醫學技術水平條件下治癒無望、估計在6個月內將要死亡的人。臨終是生命過程即將終結階段。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指由社會各層次(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宗教人士、志願人員、政府和慈善團體人士等組成的團體為臨終患者及家屬提供的生理、心理、社會的全面支持與照護。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臨終關懷學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

簡介

臨終患者是指在醫學上已經判定在當前醫學技術水平條件下治癒無望﹑估計在6個月內將要死亡的人。

具體包括:

1.惡性腫瘤晚期患者。2.腦卒中並危及生命疾病者。3.衰老並伴有多種慢性疾病、極度衰竭行將死亡者。4.嚴重心肺疾病失代償期病情危重者。5.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者。6.其他處於瀕死狀態者。

庫伯勒·羅斯(ElisabethKUBLER-Ross)將臨終患者心理發展分為5個階段:
1.否認、震驚(denia/shock)多數患者得知自己身患絕症或接近死亡時,最初否定自己不會得這種病,認為得病的肯定不是自己,“不,不會是我!我怎會瀕臨死亡?一定是醫生把診斷或名字弄錯了!”。此時,患者尚未認識到疾病的嚴重性,而表現出否認和震驚。否認,是一種自然的心理自衛反應,是為了暫時躲避疾病和近期的壓力。給予患者和家屬多一點時間來逐漸適應,做好防禦準備,也就是個人對令人震驚的壞訊息的心理緩衝。
2.憤怒(anger)當壞訊息被證實後,隨之而來的心理反應是氣憤、暴怒和嫉妒。憤怒是急性焦慮的表現,自己覺得很沮喪、氣憤、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還時常遷怒於家人和醫護人員。
3.討價還價(bargaining)(協定期)討價還價一般持續時間很短,其心理反應是一種延緩死亡的企圖,是生存欲望的體現。希望能找到靈丹妙藥來拯救自己,希望能得到醫護人員和家屬更精心的照顧。
4.抑鬱(depression)臨終患者非但不能否認自己的病情,還必須接受痛苦的治療。當治療無效,又喪失了某些生理或軀體功能,面對工作、家庭和經濟狀況出現變化時,患者的麻木、超脫、氣憤、暴怒會被巨大的失落感所代替。當患者不得不做最終告別這個世界所必需的準備時,可引發反應性抑鬱。處於抑鬱狀態的臨終患者,常伴有沉默,對周圍事物表現淡漠。此時若想鼓勵患者對周圍事物發生興趣,則難以奏效。臨終患者的沮喪和抑鬱,對他們實現在安詳中死去,是必需的,同時也是十分有益的,因為只有經歷過內心劇痛和抑鬱的人,才能達到“接納死亡”這一境界。
5.接納(acceptance)如果臨終患者得到了有益的幫助,也經歷了前述的心理變化的過程,他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心理髮展階段——“漫長旅行前的最後休息”。接納死亡,是指一個正在走向死亡的人發現了“超越於現實”、“超越自我”的需求壓倒了一切,於是接受死亡。這種接納與“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他代表了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的最後一次對自我的超越,是生命最後階段的成長。在這個階段里,患者通常表現得很平靜、很疲倦、很虛弱,還會伴有一點疼痛,但患者不會心灰意冷,更不會抱怨社會,抱怨命運。此時,他能回憶起許多失去的朋友和往事,他不需要照顧與治療,只需要休息,想一個人悄悄地離開這個世界。
帕蒂森認為臨終患者心理變化分為兩個階段:
急性危機期(acutecrisisphase)患者已經發現自己面臨死亡,此階段的心理反應以焦慮為主,焦慮水平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患者的焦慮有五個特徵:情境壓力和危機無法解除;遇到的問題超越了個人應對的能力;死亡威脅著自我實現的目標;危機的發展隨著心理自衛的形成,呈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危機引發了未解決的其他心理衝突。因此,危機具有複合性。
慢性生存一瀕死期(chronicliving-dyingphase)這一時期是從個體意識到死亡的威脅,再到死亡的發生。其焦慮水平逐漸降低,慢慢適應面對恐懼,直至接受鼻飼的事實。
席尼德曼(Schneidman)也曾指出,臨終患者所經歷的過程是一片複雜的理性和情感狀態,痛苦與恐懼,默認與屈服,暴怒與羨慕,冷漠與倦怠,慷慨赴死與渴望死亡,處於大混亂狀態。出現或快或慢,持續時間或長或短.根本無法預料。
護理措施

臨終患者不同心理階段的護理
1.否認期的護理否認是抵禦嚴重精神創傷的一種自我保護,其中護士應與患者坦誠溝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衛也不要對患者撒謊,要了解患者對自己病情的認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維持他們的適度希望,緩解其心靈創痛並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其逐步面對現實。
2.憤怒期的護理護士應把憤怒看作是一個健康的適應性反應,對患者是有益的,而千萬不能把患者的攻擊看作是針對某個人的並予以還擊,對患者不禮貌的行為應忍讓克制同時也應做好患者家屬工作,共同給予患者關愛、寬容和理解使他們能發泄自己的憤怒宣洩他們的感情,並在必要時輔以藥物穩定他們的情緒,尤其被事業家庭、子女等困擾的中年患者,發怒時要充分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護理上儘量做到仔細、動作輕柔,態度和藹可親得到患者的諒解。
3.協定期的護理此期患者儘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態度來試圖推遲和扭轉死亡的命運,因此護士應理解這個時期的心理反應,對患者是有益的,應抓住時機主動關心患者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動和希望,儘量滿足患者的要求,並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減輕痛苦控制症狀。
4.憂鬱期的護理憂鬱和悲傷對臨終患者而言是正常的,護士應允許臨終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悲哀,儘量安撫和幫助他們允許家屬陪伴,讓患者有更多時間和親人在一起,並儘量幫助患者完成他們未競的事宜,此期患者有強烈的因孤獨產生的關懷需要,雖然患者有時會有獨自靜一靜的想法但不可誤解患者喜歡孤獨,事實上是患者擔心自己害怕孤獨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負擔與不捨。這種心理反應是家屬和護士在提供愛心的支持與關懷時應特別注意的地方。
5.接受期的護理此期護士應讓患者寧靜安詳的告別人世,不應過多的打擾他們,不要勉強與之交談,但要保持適度的陪伴和支持。要尊重患者的信仰保持患者臨終前的生活質量,此期患者很少提出要求,似乎在默默等待死亡的來臨,但內心是很矛盾的口頭上說不需要幫助而在非語言行為上卻希望得到安慰和支持。護理人員在護理臨終患者時可通過一些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傳遞關懷、安撫的信息,握握患者的手傳遞一個同情的眼神,打個招呼,聊聊患者較感興趣的話題分散注意力儘可能的滿足和了卻患者最後的心愿,以溫情和友愛穩定情緒而使患者得到心理滿足和安慰,使其平靜安詳的離開人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