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與階級衝突》

《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與階級衝突》德國社會學家、衝突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R.達倫多夫的主要著作。1957年出版。先後被翻譯為英、法、西班牙、日、中等多種文字。達倫多夫是德國社會學家,衝突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衝突》德國社會學家、衝突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R.達倫多夫的主要著作。1957年出版。先後被翻譯為英、法、西班牙、日、中等多種文字。

作者系統地分析了當代工業社會中的社會衝突問題,建立了辯證衝突論的基本理論構架,認為任何社會組織都是強制性協調的聯合體。社會組織內部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權威和權力。這種不平等的權威分布產生統治和被統治兩種角色類型。居統治和被統治位置的行動者形成各自含有潛在共同利益的準群體。統治群體的利益在於維護現存秩序;被統治群體則不可避免地對自己的從屬地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在具備一定物質和技術手段、意識形態、領導等條件後,準群體成員獲得共同的歸屬感,組成公開的利益群體,作為集體行動者投入公開的衝突。

衝突的結果是社會組織內權力的再分配。當新的統治群體掌握權力之後,與之對立的新的被統治群體隨之產生。統治者和被統治者角色重新制度化。一旦時機成熟,社會再度分裂為兩個衝突群體,開始另一輪爭奪權力的衝突。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種衝突與和諧的循環過程。在工業社會中,隨著衝突的制度化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大,個人有很多的機會實現個人利益,階級衝突可能會化解為個人競爭。但是,個人競爭和集體行動"根本上是同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即'抵制'的同等表現",而"權力和抵制的辯證法乃是歷史的推動力"。

作者

德國社會學家,衝突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5月1日生於漢堡。1944~1945年被囚禁在納粹集中營。1947年入漢堡大學學習哲學和古典語文學。1952年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學習社會學,1956年獲博士學位。1959~1969年先後在薩爾大學、漢堡大學、圖賓根大學、康斯坦斯大學執教。1974年出任倫敦經濟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馬克思的觀點》(1953)、《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衝突》(1957)、《走出烏托邦》(1958)、《社會人》(1958)、《德國的社會和民主》(1967)、《社會理論文集》(1968)、《新自由》(1974)、《生活機會》(1979)等。

達倫多夫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社會學中一度占主要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片面強調共識、秩序和均衡的傾向,指出要更多地關注社會生活現實中的變遷、衝突和強制方面。他要求社會學家走出T.帕森斯所建構的和諧與均衡的“烏托邦”,恢復業已喪失的問題意識,建立衝突的社會分析模式。但他又認為,衝突理論並不排斥均衡理論,二者都是說明社會問題的有用工具。達倫多夫提出,權威的不平等分布是社會衝突的根源。制度化的權威和權力結構必然導致系統的社會衝突。和諧與秩序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強制和衝突則是普遍的和持久的。社會是衝突與和諧的循環過程,權力和抵制的辯證法則是歷史的推動力。

達倫多夫對德國社會、現代化和開發中國家的前途等問題的研究也引起了社會學界的重視。

社會學名著盤點

社會學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利用經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