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譚元亨主筆的130多萬字的《客家文化史》終於付梓了。這部歷時八年,增刪多次的鴻篇巨製,不僅僅是這么一個擁有近億人口的族群的第一部文化史,而且是國內漢民族八大民系中的第一部民系的文化史。它的出現,對於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而言,無疑具有帶動意義乃至標誌意義,它標誌著,多元文化在中國不僅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且發展到了自覺與成熟的階段,與世界多元文化的浪潮相呼應,並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動力。所謂“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發展的雙翼,缺一不可。沒有文化的多元化,經濟的全球化只會成為強權單一的話語,最終只會令這個世界失去色彩、失去活力乃至生命。因此,在海峽兩岸,客家文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復甦,便成為整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分,是令人振奮的。
在這部文化史中,他首先是從整箇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去把握這么一個民系醞釀、萌發、成長與崛起的歷程,我們不難看到,全書對客家先民“中土發祥”,作為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打通了自秦漢至隋唐這么一部中華民族的遠古至中古的文化史,並視其為客家文化的“前史”,而不曾完全拘泥於多少次的大遷徙。他又把兩宋視為客家民系形成並定型的重要時刻,對其在明、清時期的蟄伏、發展更作了針腳細密的連綴,清晰地勾勒出了這個民系歷史演進的軌跡,尤其是文化沉澱的過程,為後來這個民系在近代迅速崛起並驚動了世界埋下了伏筆。而這些,則概括為客家文化的“古史”。
這部文化史新穎之處在於,他把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及抗日戰爭中客家突出的歷史主動精神,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深刻的剖析,把客家民系的崛起,視為一部“血史”———即由前史、古史與血史構建成為一部“文化史”,這是意味深長的。這其間,史料的發掘意義非凡,連戊戌變法這種一般人認為與客家人關係不大的維新運動,他都找出了極為重要的史料,不僅菜市口喋血的六君子中,有章京行走的劉光第是客家人,而當日唯一呼應變法的省份,即湖南新政,則完全是客家人在主事,其主帥為陳寶箴、黃遵憲,為湖南日後出了一大批革命家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黃遵憲與戊戌變法的主帥梁啓超,更有不同一般關係。陳寶箴被賜死,黃遵憲也差點被殺。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十大戰區司令長官有六位,共產黨兩大軍隊(八路軍與新四軍)均是客家人……中國近代的覺醒與崛起,無不與客家人息息相關。
同樣,作者更從全球的歷史視野中去審視這么一個民系。首先,他第一個指出,引發永嘉之亂中原移民大規模南遷的原因,是由於歐亞大草原千年不遇的大旱,逼迫匈奴人西遷與南下,西遷的結果是古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南下則受阻於淝水之戰北府兵的奮勇當先,從而維繫了華夏文明的延續。就這樣,他把客家前史,便置之於世界民族大遷徙中,證明這個民系的命運與世界文明的共生關係。
而今,客家人遍布了全球五大洲,不少世界名著中都出現了客家人的生動形象,客家學更成了歐、美、亞大學研究機構中的顯學,這證明客家人在世界歷史發展中所具備的影響力。不了解客家人,就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世界,更成了學術界的共識。所以說,客家文化同樣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之所以超出漢民族其他民系而為世界所關注,自是有深刻、長遠的歷史背景的。
華南理工出版社出版書籍(五)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是教育部主管的全國重點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二十多年來,我社始終堅持為高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服務的辦社宗旨,秉承“服務教育,傳承文明,致力原創,追求卓越”的出版理念,以品牌建設為龍頭,以學科建設為依託,發揮學校學科和廣東地域優勢,堅持以學術精品為立社之本,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