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是全球最大的商業雜誌。每周發行量達120萬本,讀者人數超過560萬人。美國《商業周刊》提供深入獨到的見解和細緻詳盡的信息,幫助專業人士在商業、財務及事業發展方面作出更明智的決定。通過美國《商業周刊》的報導,讀者能掌握財經大事、金融趨勢和預測、科技套用等的最新動向。因此它是許多商業巨子的必讀之物.《商業周刊》的讀者群包括高層政府官員,以及製造業、通訊業、銀行業、金融業的精英。

簡介

(圖)《商業周刊》《商業周刊》

美國《商業周刊》在亞洲和歐洲出版國際版。美國《商業周刊》與中國和印尼的夥伴合作,在當地出版本地語言版本。

1986年《商業周刊》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攜手合作,創辦了《商業周刊》(中文版),已成為中國工商界最受推崇的商業雜誌,從北美版和國際版內精選文稿,為中國管理階層提供新穎獨特的管理知識、市場趨勢及科技發展信息。

該刊是一個全球性的商業媒體組織,為世界各地的商業精英提供商業報導和解析。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出版社於1929年創刊發行,它以每周470萬的發行量傲居商業雜誌榜首,發行範圍超過140個國家

1994年啟動的BusinessWeek.com網站,已經成為日常商業新聞、信息和服務的主要供應商。

發布排名

《商業周刊》最佳商學院(MBA)排名

(圖)《商業周刊》《商業周刊》

自1988年開始,商業周刊的排名每兩年評定一次。美國新聞周刊、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也評定排名,但商業周刊最有參考價值。商業周刊的排名評定因素有:商學院學生對學校教課的滿意度、公司對學生的評定、以及學院教授的學術水平等。

《商業周刊》50強排名
“商業周刊50強”的評選對象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相關企業。根據企業最近12個月內和最近3年內的產品銷量、純利增幅、長期利潤預期、股票預期及債務比率等10項指標,《商業周刊》給出入選企業的綜合表現評價。排名的依據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對過去三年中該公司資本的平均回報率和銷售額增長速度;第二是將該公司與同行業其它公司進行比較,篩選出績佳公司。

《商業周刊》全球頂級品牌100強排名
要入圍全球最佳品牌百強,企業必須有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於國外市場,並對外公開行銷和財務數據。

《商業周刊》全球企業1200強
《商業周刊》全球IT百大
《商業周刊》最佳概念車排行
《商業周刊》亞洲50強排名
《商業周刊》年度最佳僱主排名
《商業周刊》全球1000大公司排行
《商業周刊》世界慈善家大排名
《商業周刊》“亞洲之星”排名
《商業周刊》中國20大品牌排名
《商業周刊》最佳Blogging Tools排名
《商業周刊》新興市場200強排名
《商業周刊》年度全球25名管理精英

發展綜述

(圖)《商業周刊》《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創刊於1929年,由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出版,創始人名為盾姆斯·麥格勞。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現任總編為史蒂芬·謝波德。《商業周刊》出版了幾種不同的版本,如美國版、亞洲版、歐洲版、國際版等。目前,《商業周刊》的發行量達115萬份,有530萬名讀者,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商業周刊》是許多商業巨子的必讀之物,它不僅提供最新的商業信息,更是權威性的資料來源,為瞬息萬變的經貿界提供資深人士的評論與分析。《商業周刊》的讀者群包括高層政府官員,以及製造業、通訊業、銀行業、金融業的精英。

《商業周刊》在世界各地擁有250多位專業記者,他們為《商業周刊》建立起快速健全的信息網路,並在全球24個辦公點進行編輯工作,為讀者提供投資股票所需的重要知識;並幫助公司運用最適當的現代科技,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 場上占據領先地位。由於經驗豐富,報導行業廣泛,吸引了許多高層管理人員及決策人士。《商業周刊》的訂閱者中,96%是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59%是高層管理人員。

作為全球發行的商業期刊,《商業周刊》的報導內容緊緊圍繞著“商業與經濟”這一核心,以專業的眼光、多面的視角,透視全球商界的風雲變幻和世界經濟的潮起潮落。它立足於本國,同時也重視對全球化體系中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報導;它研究經濟現實,揭示和剖析商業領域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向做出大膽的、具有前瞻性的推斷,為商界和經濟學界所關注。

內容特色

(圖)《商業周刊》《商業周刊》

從欄目設定看,《商業周刊》的內容分為三類:

(1)公司與經營。包括封面故事、特別報導、公司、管理、行銷、公司記分牌等;

(2)分析與評論。包括經濟觀點、經濟趨勢、商業嘹望、新聞分析與評論、華爾街內、本周商務等;

(3)行業新聞。包括電子商務/小型商業、工業管理、工業透視、信息技術、科學與技術、金融、法律事務、體育商務、傳媒、娛樂、能源等;(4)諮詢服務。包括《商業周刊》投資者、Barker投資組合、本周數據、共同基金記分牌等。
《商業周刊》在內容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始終圍繞商業這箇中心。

封面故事是雜誌的眼睛,也是宣傳推廣的重中之重。封面故事的內容,可以反映一本雜誌的品位和質量。有些學者曾對《商業周刊》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全年共76期雜誌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幾乎每一篇封面故事都與“商業與經濟”這個核心內容直接或間接相關。

如2003年上半年的幾期封面,依次為《電子商務驚喜》《商業周刊50佳企業》 、《LINUX的崛起》、《蹣跚復甦》、 《科技東進》等,無一不與“商業與經濟”相關,並且非常凸現其高科技特色。

第二,關注經濟熱點、突發事件。

《商業周刊》的報導大都以商業領域內新近發生的重要事件或最新的經濟發展狀況為內容。當遇有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發生時.報導的注意力會及時轉向國內國際的最新熱點。

如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商業周刊》以非常快的速度組織了一組重點報導。這組報導由七篇文章組成。其中, 《戰爭行動》 (2001年9月24日)是《商業周刊》對這一突發事件的首篇重點報導。它以美國總統布希於9月12日在國家安全會議上的講話中,把這次恐怖攻擊稱為“戰爭行動”為題,將此次慘劇同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相提並論,指出這次恐怖活動是對美國國民心理和國家安全的一次沉重打擊。 《恐怖時期的個人隱私》 (2001年11月5日)則是針對處在非常時期的美國人民即將面臨的,保護個人隱私將為保障國家安全讓路為主要內容的一篇報導。

除了上述兩篇報導外,其餘幾篇文章或是對“9·11”事件後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報導與分析,或是選取一個在這次襲擊事件中遭受巨大打擊的公司或城市來講述它們目前面臨的困境和發展前景。另外,還有一篇是就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被推翻發表的評論《自由》(2001年12月3日)。

第三,注重新聞報導的持續性。

《商業周刊》不僅對發生在某一時點上的具體事件進行適時報導,從縱向上看,其報導還長期、持續地反映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審視其中出現的問題。這體現了這本雜誌的專業性視角和勇於探索的膽識。
如自2001年9月24日起,《商業周刊》發表了數篇針對“9·11”恐怖攻擊後美國國內人民的反應和分析美國可能產生的國家政策變動的文章。對由於政府將政策重心和注意力更多地轉向軍事和國防,美國經濟發展是否會因此更加“缺血”,從而陷入更深的衰退,甚至一蹶不振表示擔憂。

第四,注重與讀者的互動。

《商業周刊》重視用刊登讀者心得和讀者來信的辦法與讀者進行溝通,同時,在報導內容上儘量貼近大眾,做他們的投資和理財顧問,服務於大眾經濟生活。

《商業周刊》在每年年中和年末,會推出投資指南和投資形勢展望性質的大型報導。如2000年6月28日的《年中投資指南》和2001年7月2日的《指導你精明地投資》

進軍中國

1986年,一本名叫《國際商業與管理》的雜誌在中國創刊。人們也許對封面上這一行字並不在意:“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美國麥格勞·希爾公司合作出版”。而麥格勞·希爾公司正是《商業周刊》的母公司,2000年,《國際商業與管理》正式更名為《商業周刊(中文版)》,依然是月刊。

《商業周刊(中文版)》,從北美版和國際版內精選文稿,為中國管理階層提供新穎獨特的管理知識、市場趨勢及科技發展信息。目前,該雜誌的發行量已達到九萬份。

《商業周刊(中文版)》內容主要選譯自原版文章,旨在傳播和介紹世界經貿、投資、金融、行銷、科技和新興產業、社會問題等方面的權威信息。它有助於決策者掌握市場行晴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是管理人員、經濟貿易界人士、師生學者等各界讀者不可多得的參考讀物。

《商業周刊(中文版)》社長嚴衛京表示,該雜誌走的是“廣告經營之路”。確實,翻開這本雜誌,寶馬、奧迪、諾基亞、IBM、西門子、商務通、摩托羅拉等公司的彩頁廣告撲面而來。現在,《商業周刊(中文版)》的廣告價格一頁賣到九萬多元人民幣。

眺望全球

(圖)《商業周刊》《商業周刊》

“為這本有78年歷史的世界領先商業雜誌感到驕傲。我們尤其自豪的是《商業周刊》的讀者群持續增長,現在已經達到每周480萬讀者。但是我們生活在你的世界---個充滿著時間壓力、全球競爭、信息過量和持續挑戰的世界。跟你一樣,我們不能停滯不前。”《商業周刊》主編史蒂夫?艾德勒在今年新改版雜誌的“編輯手語”中這樣說道。

10月11日,《商業周刊》用了18個月進行了廣泛市場調查後,從編輯內容到版面設計進行了全新改版,這本被譽為美國財經雜誌“三劍客”之一的《商業周刊》再次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21年前,一本名叫《國際商業與管理》雜誌在中國創刊(2000年,正式更名為《商業周刊(中文版)》),當時封面上的一行字也許人們並不在意: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美國麥格勞?希爾公司合作出版。麥格勞?希爾正是《商業周刊》的母公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即後來的中國商務出版社,二者的合作使得《商業周刊(中文版)》成為我國唯一獲得官方許可的國際商業雜誌。

歷經20餘載,《商業周刊(中國版)》在中國的發行量從2.5萬增加到14萬左右;從最初摘選國際各版本內容,到現在已發展成為一本有自己獨立觀點的雜誌,它為中國讀者提供超過25%的本土編輯內容,還有大量的特別報導。《商業周刊》副總裁、國際業務總經理麥可?泰德曼先生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商業周刊》中文版會越來越增加本土化的內容,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為讀者提供一個全球化的視野。”

中國目前是《商業周刊》最大的海外市場,21年的發展歷程也為《商業周刊(中文版)》在中國的繼續發展帶來了信心。麥格勞?希爾集團董事長、總裁兼執行長哈諾德?麥格勞三世這樣說道:“中國市場生機勃勃,我們願和中國的合作夥伴一起,以集團雄厚的實力服務於中國金融、教育和商業信息市場。我們相信中國的未來,相信我們可以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相信我們與中國發展的互惠前景。”

環球視野看商業

《商業周刊》的內容緊緊圍繞“商業與經濟”這一核心,以專業的眼光、多面的視角,透視全球商界的風雲變幻和世界經濟的潮起潮落。它立足本國,同時也重視對全球化體系中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報導,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向做出大膽的、具有前瞻性的推斷。有學者曾對《商業周刊》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全年共76期雜誌進行調查,幾乎每篇封面故事都與“商業與經濟”這個核心內容直接或間接相關。

關注經濟熱點和突發事件也是《商業周刊》一貫堅守的原則,只不過它的側重點是在商業方面。《洛杉磯經營報》曾有言:“《商業周刊》有火力……它依靠對新聞事件的快速反應而著名……”。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商業周刊》以非常快的速度組織了一組重點報導。自2001年9月24日,《商業周刊》又發表了數篇針對“9-11”恐怖攻擊後美國國內人民的反應和分析美國可能產生的國家政策變動的文章。雜誌的專業視角和勇於探索的膽識在此得以體現。

2005年《商業周刊》獲得“海外新聞協會獎”,並在倫敦舉行的“世界領導力論壇”上獲得“年度商業新聞人士獎”的“年度最佳雜誌類”獎。2006年,《商業周刊》的封面文章“中國和印度”獲得“商業特寫類”Deadline Club獎,以及另外三項紐約新聞俱樂部獎。

《商業周刊》幾十年發展經久不衰,成為世界領域內財經類雜誌的佼佼者。對此,泰德曼先生一語中的:“我們相信內容為王,相比一些其他的商業類雜誌,我們的內容更加全球化和全面,更多的是從全球的視野為讀者提供資訊和思考。”《商業周刊》有著廣泛和優秀的編輯團隊,除了總部紐約的70名采編人員以外,在美國其他地區還有9個通訊站的27名記者,以及10個通訊站的16名駐外記者(包括北京、法蘭克福、香港、韓國、印度、倫敦、墨西哥、莫斯科、巴黎和東京),他們時刻關注著世界領域內發生的商業與經濟事件。

品牌活動塑造品牌雜誌

(圖)《商業周刊》《商業周刊》

幾經風雲變幻,歷史沉浮,《商業周刊》以其獨特的定位,走廣告經營和品牌活動之路,塑造了精品雜誌,收穫了價值連城的品牌。

《商業周刊》每兩年評選“25所最佳商學院”,還有“年度頂尖經理25”、“全美企業1000強”、“全球企業1000強”排行榜。除此之外,《商業周刊》還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定製活動,尤其是在紐約、倫敦和北京的旗艦活動,頗受人們關注,如2007年11月6日於北京剛剛舉辦的“第十一屆CEO年會”,匯聚全球一流的執行長,對至關重要的商業話題提供及時深入的分析探討。

麥可?泰德曼先生說:“我們的排行榜並不多,因為我們覺得如果僅僅追求數量的話,排行榜的價值就會下降,這些排行榜是通過大量的調查得出的。和其他的排行榜相比,我們有自己的《商業周刊》50強,這些能夠入圍50強的公司我們都有一定的要求,它具有更多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一些公司的排名。”

這些品牌活動塑造出了品牌雜誌,雜誌的品牌又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廣告收益。翻看《商業周刊(中文版)》的雜誌,寶馬、奧迪、諾基亞、IBM、西門子、商務通、摩托羅拉等公司的彩頁廣告撲面而來,據麥可?泰德曼先生介紹,目前雜誌一半以上的收入都來源於印刷版本的廣告。

網路時代,活力依舊

位於紐約時代廣場的《商業周刊》總部,在其辦公樓的43層和45層分別是雜誌記者、編輯和網路記者、編輯,這向我們昭示著一個以雜誌為基礎的平台正在新世紀的網路時代悄然啟航。“我們現在也有很多網路記者和編輯在做部落格和播客的工作,也有電視脫口秀的節目製作。雜誌幫助我們建立了業界影響力,有助於成為一個多媒體的平台,但是這並不影響雜誌本身的影響力和發行量。”《商業周刊》的助理編輯愛米?達克這樣說道。

在全球紙質媒體受到新媒體衝擊的背景下,《商業周刊》將網路快捷、方便的優勢為我所用,網路與紙媒的互動帶來了雙贏。麥可?泰德曼先生說,目前網站收入雖不占總收入的主要部分,但其增長是很快的。在不同的地區網站收入所占份額也有所不同,大約在20%~40%之間。獲獎無數的《商業周刊》網站最初於1994年12月在“美國線上”上推出,後於1996年8月獨立擁有了自己的全球網際網路域名。《商業周刊》網站提供獨一無二的內容,全網站10個頻道,涉及商業和金融新聞

泰德曼先生介紹,《商業周刊》網站的主要盈利模式還是靠增加點擊量來吸引廣告,網站有7000多萬的點擊量和700萬左右的唯一用戶數。網站除了集合其他媒體的相關信息外,還充分利用麥格勞?希爾集團內部的資源為我所用,集團下屬的標準普爾為其提供三十多萬家上市公司的資料,這部分資料是經常更新的,其中包括這些公司的新聞,當然,這些公司的年報和經營數據等更有助於增加點擊量。泰德曼先生進一步表示,現在網站內容除了極少的一部分僅向付費的印刷版讀者開放外,其餘都是免費的,以方便讀者瀏覽。


經濟財政類期刊大全(六)

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範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範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
《商界》
《商務周刊》
《商業文化》
《審計與理財》
《商業周刊》
《時尚旅遊》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商業故事》
《商業時代》
《山西財稅》
《三聯競爭力》
《上海房地》
《上海質量》
《社團管理研究》
《商品評介》
《商情》
《世界經濟年鑑》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商業會計》
《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
《山西農經》
《商業研究》
《山西統計》
《上海財稅》
《上海城市管理》
《商場現代化》
《上海管理科學》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
《上海經濟》
《上海農村經濟》
《上海企業》
《上海商學院學報》
《人口與發展》
《青海金融》
《審計與經濟研究》
《商品與質量》
《審計月刊》
《施工企業管理》
《山東經濟》
《全國商情》
《世界經濟文匯》
《商訊商業經濟文薈》
《上海會計》
《上海金融學院學報》
《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
《企業與市場》
《山東經濟戰略研究》
《山東企業管理》
《上海商業》
《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上海綜合經濟》
《商品儲運與養護》
《審計理論與實踐》
《山東審計》
《山東財政學院學報》
《山東對外經貿》
《上海改革》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
《時代財會》
《時代金融》
《時代經貿》
《上海工業》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上海國資》
《上海審計》
《上海生產資料價格信息》
《上海工商》
《上海統計》
《上海投資》
《商業經濟論壇》
《上海供銷合作經濟》
《區域金融研究》
《山東稅務縱橫》
《商務技術通訊》
《人類居住》
《上海機電進出口貿易》
《生意與市場》
《商周刊》
《上海保險》
《上海經濟年鑑》
《企業之友》
《上海城市發展》
《青海商業經濟》
《全球商業經典》
《商業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