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蠡測》

《史記蠡測》這本書作者:林伯桐 清 ,林伯桐,字桐君,一字月亭,廣州府番禺縣人。其先由閩遷粵,世居省城高第街。曾祖舉之、祖康民、父天植,皆未仕,世以醫為業。惟伯父天衛獨喜讀書,不因家貧而廢學,與所居高第坊之士人龐昆、龐振等,論文倡和甚相得,而尤長於為詩,頗有其父康民"世世耕田讀書"之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史記蠡測[普通古籍]:一卷/(清)林伯桐
ISBN:(線裝)
作者:林伯桐清
叢編項:修本堂叢書

作者簡介

林伯桐,字桐君,一字月亭,廣州府番禺縣人。其先由閩遷粵,世居省城高第街。曾祖舉之、祖康民、父天植,皆未仕,世以醫為業。惟伯父天衛獨喜讀書,不因家貧而廢學,與所居高第坊之士人龐昆、龐振等,論文倡和甚相得,而尤長於為詩,頗有其父康民"世世耕田讀書"之志,雖"齎志不遇",卻儼然子弟表率。
正是在家風薰陶之下,伯桐自幼即致力於學。長從勞潼游,"相與研究理學,得力尤深"。又與一時名士,如吳應奎、吳蘭修、張維屏、黃培芳、曾釗、張杓諸人,"以學問文章相砥礪",質疑問難,相交甚契。正是得諸師友之益,其為學遂精進不已。乾隆五十八年(1793),伯桐年十九,入縣學。嘉慶六年(1801),鄉試中式第44名舉人,座主帥承瀛特賞其文,以大器期之。嘉慶二十二年(1817)會試時,其父去世,伯桐以"不及親視含殮,抱憾終身","自是一意奉母,不復計偕"。此後,伯桐乃以鍵戶授徒為業,教弟子以朱子白鹿洞規條,循循善誘,從游者因多所成就,其登甲乙科、任館選部曹者日盛,而能敦內行、勉實學者更不乏人。道光六年(1826),阮元改定"學海堂"規制,設八學長以課士,伯桐首與其選,推揚阮元所倡經義古學之宗旨,課藝論學,於從游者多所陶冶。後總督鄧廷楨聞伯桐名,遂延聘其課二子。三年中,伯桐常與鄧氏論聲韻之學,但從不干預外事,故鄧氏益重之。道光二十四年(1844),選授德慶州學正,三月之官,鏇於十二月初一日去世,享年七十歲。伯桐不久於任,大為士林痛惜。學者尊為"月亭先生",有經師、人師之譽。光緒十年(1884),入祀鄉賢祠。
伯桐生平"於學無所不窺,尤篤志經學,研經宗漢儒,而踐履則服膺朱子。《十三經註疏》皆手自丹鉛,《廿四史》及諸子、諸集凡目所經者,皆能舉其大要"。此可見其不僅為學廣博,而且在治學取向上,既能有所宗主,亦能掃除門戶之見。汪鳴鑾嘗稱:"月亭先生綜貫百家,群經皆有撰述,於《詩》主毛氏,所著《通考》一書,專辨傳、箋之異。竊謂鄭君箋《詩》,意在申毛,其有不同,如仲春婚期、鴟鴞罪人,自當以傳為長,其餘小有差池,未可遽議優劣也。然先生所著《易象釋例》、《三禮註疏考異》,今雖不傳,凡例具存集中,一以鄭君為主。是先生於高密之學,實能確守,非如王子雍《聖證論》與鄭為讎,亦不肯如孫炎、孔晁輩堅持門戶也。"而林伯桐之所以有此取向,乃在於他對治學方法有著獨到的認識。在他看來,"夫通古人之言,而後可求其義,訓詁未明,而謂吾能通其大義,果足信乎?......清談空論,皆破義、破道者也"。以《爾雅》而論,他認為:"《爾雅》,國小之書,而列於經者,蓋六藝之指歸、百家之鈐鍵皆在於是。不通雅訓,則於經義往往私心穿鑿,人自為說。本於雅訓,則同條共貫,即《爾雅》書中一字兩訓、三訓,亦不相紊;或《爾雅》所未備,而輔翼之書,要不離乎宗。此雅訓所以重也。"秉此認識,他強調道:"夫訓故有鄭君,義理有朱子,此經部之宗也。......他如考六書則多采鄭漁仲,解群經亦不遺王介甫,能各取其所長,盡掃門戶之見矣。"由此不難看出,林伯桐治學,既注重訓詁考證,又不廢棄義理的探求。正因其對漢宋之學能持其平、能貫其通,故而形成了"研修以漢儒為宗,踐履以宋儒為法"的為學風格。此一為學風格,較之"或欲揚漢學而抑宋儒"、"或又欲崇宋學而黜漢儒"者之兩不相容、各執一偏,顯然大異其趣。故《林月亭事實冊》推譽道:"所著《毛詩通考》三十卷、《毛詩識小》三十卷,闡發經義,足補先儒所未及。所著《史記蠡測》一卷、《供冀小言》一卷、《修本堂稿》五卷,皆發明義理,卓然可傳於世。其《修本堂稿》內,如《朱子不廢古訓說》及《國小纂注書後》等篇,最有功於紫陽之學。其《書東莞陳氏學(蔀通)辨後》一篇,推明鄉邦先哲之說,尤見衛道之力。"林伯桐之能入祀鄉賢祠,可謂實至名歸。
作為有清一代名儒,林伯桐以撰著繁富而享譽學林,諸如《毛詩通考》、《毛詩識小》、《毛詩傳例》、《易象釋例》、《春秋左傳風俗》、《三禮註疏考異》、《禮記語小》、《士民冠婚喪祭儀考》、《史記蠡測》、《讀史可興錄》、《說文經字本義》、《古音勸學》、《性理約言》等,於經、史、國小、理學皆有相當精深的研求。

《史記》研究書目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