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風·伯兮》

《詩經·衛風·伯兮》是《詩經》中的篇目。詩寫妻子對遠征的丈夫的懷念。詩中的主人公一方面為丈夫的英武出眾感到驕傲,另一方面又因其出征而對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原詩

伯兮朅(qiè)兮,
忘憂草忘憂草

邦之桀兮。
伯也執殳(shū),
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
首如飛蓬。
豈無膏沐?
誰適(dì)為容!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
願言思伯,
甘心首疾
焉得諼(xuān)草?
言樹之背。
願言思伯,
使我心痗(mèi)。

講解

(一) [1] 古言伯仲叔季,猶今言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這裡詩的主人公借伯以指自己的丈夫。《鄭風 · 蘀兮》: “ 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 以叔、伯指情人
[3] 執殳者為旅賁,即國君侍衛,可知是貴族子弟。詩中所表現抒情主人公也是貴族少婦形象,二者相符。
為王前驅:“為王”之“為”,宜讀去聲。
第一章寫丈夫是國家的有用人材,並且正在為國出力。
[6] 膏沐:面膏和洗髮用品。“豈無膏沐”一句正見出為貴族少婦。貴族少婦平居無事,而競“首如飛蓬”,可見其思念之深。此與《君子於役》農家婦女思夫願其“ 苟無饑渴 ”者不是一回事,但思情之深不能否認。
(二) [7] 適:毛傳: “ 主也 ” ,讀都歷切。《作品選》釋為取悅,當由“適宜”一義引申出,應讀如字。誰適為容:即悅誰為容的意思。
第二章寫對丈夫的專一。
(三) [8] 其雨其雨:其,楊樹達《詞詮》以為是命令副詞,引《經傳釋詞》云: “ 其猶當也,庶幾也。 ” 這裡表祈使語氣。意為下雨吧,下雨吧。盼夫之歸如盼時雨。
[9] 願言:猶願然,沉思的樣子。
[10] 首疾:猶下章“心痗”,應是當時習慣說法,非倒文以協韻。此句言: “ 雖頭痛也心甘情願 ” (以其思念過度之故)。
第三章:表現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11] 《爾雅 · 釋訓》: “ 諼:忘也。 ” 《詩 · 衛風 · 淇奧》: “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 毛傳: “ 諼,忘也。 ”
第四章:從希望得到忘憂草反映出女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背景

鄭箋之誤,除《作品選》題解指出鄭在衛西,不得言“之東 ” 一點外,還有兩點:第一:《春秋·桓公五年》: “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 據《左傳》 ,此戰不出當年秋即已結束。使還師在秋末,也不過數月而已,與詩中迫切思念之情略有不符。第二:蔡、衛、陳從周王伐鄭在秋天,與詩言 “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 的時令不合。今查《史記》衛穆公十一年(前 588 年)有孫良夫救魯伐齊,《春秋》成公二年(即衛穆公十一年):夏四月,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於新築,衛師敗績。六月,又與諸侯之師及齊師戰於鞍。按:使春末出師到秋師返役,則行役已數月。齊在衛東,與 “ 自伯之東 ” 適相符。行役之人,主要在夏天,亦與 “ 杲杲日出 ” 節令合拍。如謂與詩 “ 為王前驅 ” 一語不合,不知春秋時吳楚稱王者多矣(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引周代彝器銘文記 “ 古諸侯於境內稱王與稱君稱公無異 ” )。如謂此役衛王不行,不知為王之為讀去聲不讀平聲。《易林》云: “ 四奸為殘,齊魯道難。前驅執殳,戒守無患。 ” 則漢人已有以《伯兮》本事為魯成二年衛師救魯伐齊者(據郭晉稀師《詩經蠡測·國風蠡測》)。

譯文

我的哥啊多英勇,在咱衛國數英雄。
我哥手上拿殳杖,為王打仗做先鋒。
打從我哥東方去,我的頭髮亂蓬蓬。
香油香膏哪缺少,叫我為誰來美容!
好像天天盼下雨,天天太陽像火盆。
一心只把哥來想,頭痛難忍又何妨?
哪兒去找忘憂草?為我移到北堂栽。
一心只把哥來想,病到心頭化不開。

賞析

1 、詩寫妻子對遠征的丈夫的懷念。詩中的主人公一方面為丈夫的英武出眾感到驕傲,另一方面又因其出征而對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2 、詩的表現上很有技巧。首先,作者能通過典型細節來表現主人公的心情,如 “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 ,就生動地表現了這個婦女感到生活的乏味空虛。其次,一方面用了比喻的手法(如 “ 首如飛蓬 ” , “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 ),一方面通過抒情女主人公的幻想得到一種可以忘憂的草,來曲折、含蓄地表現其難以排遣的憂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 手法相似,不同只在於:一為雅士,一為閨婦;一欲擺脫愁,而一欲擺脫思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