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是劉震雲醞釀創作了三年的長篇小說。該詞條有央視《面對面》對劉震雲的專訪《劉震云:文學之路》視頻。《一句頂一萬句》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劉震雲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明清的野稗日記,語句洗鍊,情節簡潔,敘事直接,板兒板兒的冷幽默卻畫龍點睛,有汪曾祺和孫犁等前輩作家遺風。2009年10月30日,《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七屆茅台杯“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基本信息

故事內容

《一句頂一萬句》的故事很簡單,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後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來,延宕百年。書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個義大利牧師老詹。

作品目錄

編者薦言 一句勝過千年
上部 出延津記
下部 回延津記

創作背景

書名由來

劉震云:我總想,相對於書的內容,書的名字應該是一塊冰,掉到水裡也就是書的內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裡還是石頭。可能我想到了,一直沒做好,沒找到那一句,還淹沒在一萬句裡頭,對不起大家。

寫作背景

劉震雲的書有一半是以河南、延津為背景的。《一句頂一萬句》是提到故鄉最多的一本,不僅有故鄉的方法論還有大量的河南地名。一介書生,對故鄉也做不了啥,唯一能做的是通過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這是劉震雲對故鄉的一種眷戀,一種感恩。

解讀

這本小說似一本“在路上”的書,書中人物隨著故事情節的更迭,迤邐登場,每個人物都飽受“在路上”的孤寂、貧寒的折磨,生命之路幽邃蒼茫。此“路”既是時間的漫途,也是串起本書故事起點、終點的線索。小說敘述的皆是微波不驚的庸常瑣事,其中無一驚天動地之舉,書中全是命如草芥的小人物: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驢販子、喊喪者、染布的、提刀殺人者……他們各自粉墨登場,成為作者劉震雲闡釋小說題旨的重要角色。

小說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出延津記”,下部是“回延津記”。在小說的上部,楊百順要肩承本小說三分之二的敘事任務。楊百順從少年時代結識了老李、老段、老裴,青年時拜師老曾學宰豬,後娶寡婦吳香香為妻,他把結識的朋友都視作知己。

弔詭的是,“他把別人當朋友,別人壓根不把他當回事”,他時常受到奚落、耍弄,甚至背棄。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和吳摩西關係最“鐵”的鄰居老高,居然和他老婆吳香香數年如一日的通姦,他竟然絲毫不知情——人與之間“隔”得實在太遠。這部分的最後,堪為吳摩西朋友的只有養女巧玲,為了尋找丟失了的巧玲,吳摩西不惜去鄉走出延津,踏上了“在路上”孤獨的行程。而在下半部“回延津記”中,吳摩西的養女曹青娥的兒子牛建國,為了摒棄孤獨找尋“說得上話”的朋友,一步一步走回延津,也延宕了一段“在路上”孤寂的路程……

點評鑑賞

鑑賞

本書是劉震雲醞釀創作了三年的小說。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明清的野稗日記,語句洗鍊,情節簡潔,敘事直接,板兒板兒的冷幽默卻畫龍點睛,有汪曾祺和孫犁等前輩作家遺風。因而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能擰出作家的汗水。更為重要的是,作家唯有用此語言,才有對應和表現作品的內涵:與神對話的西方文化和人類生態,因為神的無處不在而愉悅;與人對話的中原文化和浮生百姓,卻由於極端注重現實的農耕傳統和性格、階級、利益的不同,真正地生活在“百年孤獨”當中。

這是一本以孤獨為主題的書,題材和主題都集中在孤獨感上,孤獨感在全世界有很多作品了,但把說話當成一個關注點是新穎的。

人物介紹

《一句頂一萬句》中的人物,有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販驢的、喊喪的、染布的、開飯鋪的,甚至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就是這些小人物,卻都是劉震雲真正可以說知心話的朋友。

“與書中人物結伴而行,曉行夜宿,披肝瀝膽,說的都是知心話”。

作品評價

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筆觸始終緊貼苦難的大地和賤如草芥的底層人群,結構單純而內容豐富,命若懸絲而盪氣迴腸,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這是劉震雲迄今最成熟、最大氣的小說。

——著名評論家 摩羅

這部小說仍然保持著劉震雲奔放的想像力和不羈的風格,用不同時代的兩段故事和具有血緣關係的不同時代的普通人的命運,講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歸”的大主題,由此試圖追問橫在東西古今之問的現代中國的“大歷史”。

——著名評論家 張頤武

讀《一句頂一萬句》,常想到《水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在如此奔走,這種眼光是中國小說的“國風”,“國風”久不作矣。

——著名評論家 李敬澤

這是注重人性的細微神經和生活的內在肌理的文學書寫,而語言本身就含帶了意味,言況本身就體現了審美。小說何以是語言的藝術,劉震雲的這部作品既是一個個人化的闡釋,又是一個典型化的示範。

——著名評論家 白燁

閱讀本書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們不斷地在《論語》和《聖經》之間徜徉,在與神對話還是與人對話的千年思考中徘徊:與神對話的西方文化因為神的無處不在而愉悅;與人對話的農耕文化卻因為人心難測,而使我們陷入真正的“百年孤獨”。

——著名出版人 安波舜

關於作者

劉震雲,河南省延律縣人。197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8年復員回家鄉當中學教員,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到《農民日報》社工作,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短篇小說《塔鋪》,引起文壇注目。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1988年之後發表中篇小說《新兵連》、《單位》、《官場》、《一地雞毛》等,反響越來越大。1989年考取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發表中、短篇小說三十多部,多次榮獲各種文學獎。作品共四百多萬字,曾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第3屆、第5屆百花獎,第二屆青年文學獎等多種獎項。他的作品《手機》、《我叫劉躍進》等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受到廣大讀者和觀眾的喜愛。

劉震雲本人談及《一句頂一萬句》說:“痛苦不是生活的艱難,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單,人多的孤單。”

成就與影響

《一句頂一萬句》於2011年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作者簡介

劉震雲,1958年5月生於河南省延津縣。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到《農民日報》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現有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四卷)。作品集《劉震雲文集》(四卷)、《塔鋪》、《一地雞毛》、《官場》、《官人》等,並四百多萬字。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一級作家、《農民日報》文化部主任。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部提名作品

2011年8月14日晚,第8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發布公告,宣布經過評獎委員會的第三輪投票,正式產生了第8屆茅盾文學獎的20部提名作品。

作家劉震雲作品及相關知識

劉震雲,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鄉延津人。1987年後連續發表《新兵連》、《頭人》、《單位》《官場》《一地雞毛》《官人》、《溫故一九四二》等描寫城市社會的“單位系列”和幹部生活的“官場系列”,引起強烈反響。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文學創作專業技術一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