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漢代因避景帝劉啟諱,曾名開母闕。在河南省登封縣城北 3公里太室山南麓的萬歲峰下。據闕銘知為東漢延光二年 (123)潁川太守朱寵等人所建。闕北有啟母石,廟僅存遺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闕為土石型子母闕。闕身現高3.18米,子闕頂已無存,兩闕間距 7米。闕身各壁浮雕宴飲、 馴象、 幻術、鬥雞、獵兔、虎逐鹿、駱駝、騎馬出行、太陽神、月宮、大禹化熊、郭巨埋兒等60餘幅圖像。闕上有小篆體銘文,下半部尚完好,是漢代書法的精品。銘文記載了大禹治理洪水的內容。下部還有東漢熹平四年 (175)中郎將堂典的《請雨銘》,字為錄書,惜大部剝落。銘文所記一些官職名可與少室闕銘中人名相互印證。1984年確定了啟母闕的保護範圍。
基本介紹

啟母闕結構與太室闕同。西闕現存高3.17米,東闕現存高3.18米,闕門間距6.8米。西闕闕基為兩層長方石板,下層石板較大而薄。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共7層,總高2.75米,每層用石2~3塊。最上層的石塊雕作斗形,上承托闕頂,下呈斜角與闕身壟相連。闕頂殘毀過甚,殘存部分在闕身上部東側,雕作四阿頂。頂的上部雕瓦壟、垂脊,四周雕柿蒂紋瓦當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闕頂正脊已毀。闕上有兩方闕銘,皆在西闕北面。一方為啟母闕銘,一方為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啟母廟闕銘,篆書,內容分兩部分,前12行為題名,滿行7字;後24行為四言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滿行12字。闕銘的前一部分,回顧中國古代一次觸目驚心的特大洪水,鯀因用堵的方法進行治理失敗而喪生;禹吸取教訓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終於成功。讚頌因為征服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可貴精神,以及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統一,禹和他的事跡逐漸埋沒無聞的經過。後一部分著重敘述漢王朝的聖德廣布天下,在這裡興祠廟祭祀神明,上天的靈應顯示了種種瑞兆,風調雨順護佑了百姓,為此立闕刻銘,使光輝業績傳之乾秋萬代。

啟母闕玉兔搗藥圖

啟母闕女子蹴鞠圖
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刻。隸書,計18行,行5字。前6行已泐毀,“其言惟何”後也不存,現存11行,共55字。銘文間隙處及其他石塊上浮雕人物畫像、幻術、騎馬出行、鬥雞、馴象、吐火、進謁、倒立、飲宴、日御羲和、啟母化石、夏禹化熊、郭巨埋兒、月宮、蛟龍穿環、犬逐兔、果下馬、蹴鞠、鶴叨魚、虎撲鹿、孔甲畜龍等畫像70餘幅。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