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 義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 處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註:《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
示 例
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相差甚遠,有甚么和議可言。(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背景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訊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繫,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
原文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譯 文
今天我來的時候,遇見有個人要出遠門,他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你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你的馬再好,但這不是到楚國去的路。”他說:“我的盤纏多。”我說:“你的盤纏再多,但這不是到楚國去的路。”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這幾樣東西越好,反而會離楚國越遠。
字詞解釋
1.見人於大行 大行(tài háng):解釋為太行山。大,讀古音tài。太行山坐落於楚國北面。也有解釋為大陸的,但這種解釋有歧義。這塊大陸可能在楚國的北面,也可能在楚國的南面。
2.方北面而持其駕 方:正在。 駕:車。 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
3.將奚為北面 奚為:何為,做什麼。
2.吾御者善 御者:車夫。 善:技術好,善於
3.中道而反 中道: 半路
4.頭塵不去 去:彈下身上的塵土
5.此數者愈善 數:幾個,幾樣
6.曰:“吾用多 用:路費
寓 意
文章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槓;“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轅北轍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和實際情況。
【問題】
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良:好
吾用多。用:資用,指路費。
翻譯:1.君之楚,奚為北面?:你要到楚國,為什麼朝北走?
2.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趕路的這些條件越好,就離楚國越遠。
成語“南轅北轍”現在用來比喻: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