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十九歲的郭沫若還在成都高等學堂讀書,目睹了四川保路運路的風潮。不久,武昌起義爆發,清王朝滅亡,郭沫若一直注視著革命,希望能為此做些什麼。
正當他高興的時候,一封家書打破了他的興奮。信中說,母親已為他定下親事。女方是蘇溪場張家的女兒,是一位遠房叔母的親戚,讀過書,人品好,最重要的是沒有裹小腳。這些條件,在郭沫若看來還不錯,對母親的安排,也沒有多說什麼。
1912年,郭沫若和張家女兒(張瓊華)成親。由於婚姻是包辦,結婚之前雙方都沒見過面,當過郭沫若揭開新娘蓋頭時,心不禁怦怦亂跳。但很快郭沫若就平靜下來,女方並不貌美,鼻孔還朝天翹起,一雙三寸金蓮的小腳,赫然在目。
在極度失望中,郭沫若離開了洞房。面對丈夫的離去,張瓊華的心跌到谷底,之前的美好憧憬,都已化為泡影。五天后,郭沫若乘船回成都,走之前也沒有看張瓊華一眼。郭沫若雖然走了,但張瓊華心裡依然記掛著他,盼著他早點回來。
這一次的分別並不太久,很快就到了暑假,郭沫若也回到了家裡。郭沫若仍不願與張瓊華同房,自己一個人在廂房長凳上睡覺。母親見郭沫若如此冷落張瓊華,勸他對張瓊華好點,但他就是不聽。
1913年,郭沫若告別父母,去日本留學。每當郭沫若有信寄回家時,張瓊華都會聽婆婆讀信。聽完後,又暗自落淚。婆婆非常理解張瓊華,讓張瓊華給兒子寫信,讓兒子接她到日本。張瓊華後來找人給郭沫若寫了一封信,但在信中委婉拒絕了婆婆讓她去日本的好意。
郭沫若雖然收到了這封信,但沒有單獨給她回信。1915年,郭沫若給弟弟郭翊昌的信中,終於提起張瓊華,信中只說要她照顧好自己父母,就再無其它。對於這段沒有愛的婚姻,張瓊華是難過的,好在郭沫若的父母視她如親生,而她也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父母。
1939年,郭沫若已是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重慶)。得知父親病重,回家看望父親。自從1913年離開後,郭沫若已有二十六年沒回過沙灣,而他的母親也在七年前去世。看著病床上的父親,郭沫若悲痛不已。而家中的一切,都由張瓊華一人操持,郭沫若被她的賢良感動,當著家裡所有人的面,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幾天后,郭沫若又回到重慶。但沒過多久,父親還是去世了,郭沫若帶著於立群和剛出生不久的郭漢英回家奔喪。張瓊華熱情接待了於立群,把房間讓給她和郭沫若住,還把郭漢英抱在懷裡,十分疼愛。
奔喪結束,郭沫若再次回重慶。張瓊華執意要送郭沫若到嘉州城,直到飛機消失不見,她才回過神來。從這以後,郭沫若就再也沒回過沙灣。1963年,張瓊華曾到北京去看望郭沫若,但郭沫若公務繁忙,沒能見她,只讓工作人員陪她逛了北京。
1978年,郭沫若去世。第二年,樂山舉辦郭沫若學術討論會,郭沫若的女兒郭庶英、郭平英也趕來參加。學術會結束後,郭庶英、郭平英去看望年近九十的張瓊華。當郭庶英、郭平英拉著張瓊華的手,親切地喊她媽媽時,她先是一愣,接著就泣不成聲。
自從嫁到郭家,已有六十七個年頭,這一路有太多的辛酸。當兩個孩子叫她媽媽時,她覺得這么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流下了幸福與感動的淚水。一年後,張瓊華也去世了,由於與郭沫若的婚姻名存實亡,一生無子女。
張瓊華雖不貌美,也無才華,但她有一顆忠厚善良的心。與其說這是出於對郭沫若的愛情,不如說是一個舊式女子對丈夫應盡的婦道。
郭沫若 張瓊華 於立群